2021年四川省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四川省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共6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学习小组对铁锈蚀进行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四川省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
一.填空题(共1小题)
1.(2021•达州)金属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1)实验室所用的石棉网中有铁丝,隔着石棉网给容器加热可达到均匀受热的目的,这主要利用了铁的 性。石棉网使用一段时间后,其中的铁丝容易生锈,可用稀盐酸除去,其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
(2)某化学兴趣小组将一定质量的Fe和Zn的混合粉末加入AgN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①如果滤液呈无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
②如果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沉淀,则滤液中的金属阳离子有 种;
③如果滤液呈浅绿色,则关于该滤渣和滤液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B.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白色沉淀产生
C.滤渣中一定含有Ag
D.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一定不含AgNO3,可能含有Zn(NO3)2
二.实验探究题(共9小题)
2.(2021•乐山)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同学们对其是否变质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没有变质。
猜想Ⅱ: 。
猜想Ⅲ:部分变质。
【实验探究】
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不同方案进行探究,请你协助完成相关内容。
(1)小军设计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取一定量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成红色
猜想Ⅲ成立
②向①的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有 产生
(2)小慧设计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取一定量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Ⅲ成立
②实验①结束后进行过滤,向得到的滤液中滴加 。
溶液变成蓝色
【反思与评价】
(3)同学们讨论认为,小军的实验结论不严密,理由是 。
【拓展实验】
(4)小慧实验②中所加的试剂替换为下列 操作,也可以实现相同的目的。
a.测溶液的pH
b.滴加MgSO4溶液
c.通入CO2
d.滴加稀盐酸
(5)若要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Na2CO3,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2021•眉山)有一包从海水中获得的粗盐,已经经过初步提纯。课外活动小组对它的成分进行探究,并将粗盐进一步提纯。
一些物质的溶解性
OH﹣
Cl﹣
SO42﹣
CO32﹣
H+
溶、挥
溶
溶、挥
Na+
溶
溶
溶
溶
Ca2+
微
溶
微
不
Ba2+
溶
溶
不
不
Mg2+
不
溶
溶
微
探究过程:
Ⅰ.探究一:这包粗盐中可能有的杂质是CaCl2和MgCl2。
现用实验验证这种假设:取样品并溶解,加入数滴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粗盐中无 ;另取样品并溶解,加入数滴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证明:这包粗盐中含有的杂质是 。
Ⅱ.探究二:这包粗盐中NaCl的质量分数。按下面步骤进行实验:
①称取ag的样品;
②将样品加水溶解,制成粗盐溶液;
③向粗盐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某种试剂,过滤,得到沉淀和滤液;
④将③中所得沉淀洗涤后小心烘干,称量得到bg纯净固体M;
⑤向③中所得滤液逐滴滴入稀盐酸,直到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后,移入蒸发皿蒸发,称量得到cg纯净固体N。
(1)②③⑤的步骤中,都使用到同一仪器是 ;它在步骤②和⑤中的操作方法相同,但目的不同,在步骤②中的目的是 。
(2)步骤③中加入的试剂是 ;目的是 。
(3)根据以上实验可知粗盐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 (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达)。
4.(2021•南充)(1)如图1为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气体的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仪器a的名称是 。
②若用A装置制取氧气,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若需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装置序号)。
④若用C装置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其验满的方法是 。
⑤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比空气的密度大,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若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硫气体,则气体应从 (填“b”或“c”)端导入。
(2)电解饱和食盐水可以制得氢氧化钠、氯气(Cl2)和氢气,并进而生产具有消毒、漂白作用的漂白液。
①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可通过溶解、 操作除去,以免破坏电解装置。
②写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 。
③某同学想知道某一瓶放置一段时间的漂白液是否变质,设计了下列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
Ⅰ.制取漂白液(有效成分为NaClO)的原理:Cl2+2NaOH═NaCl+NaClO+H2O;
Ⅱ.在空气中NaClO易发生反应:2NaClO+H2O+CO2═Na2CO3+2HClO,HClO能使有色布条褪色,且HClO含量越高,漂白效果越好;HClO易分解,分解后丧失漂白作用;
Ⅲ.Ca(ClO)2易溶于水。
【提出问题】放置一段时间的漂白液是否变质?
【提出猜想】
猜想1:未变质,溶液中主要成分为NaCl、NaClO
猜想2:部分变质,溶液中主要成分为NaCl、NaClO、Na2CO3
猜想3:全部变质,溶液中主要成分为NaCl、Na2CO3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取适量该溶液于烧杯中,放入有色布条
猜想3不成立
ⅱ另取适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适量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 成立
写出实验操作ii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拓展应用】由【查阅资料】和图2可知,需控制pH约为 时(填整数),漂白液具有最佳漂白能力。
5.(2021•凉山州)某化学兴趣小组以A装置为核心装置设计了如图系列实验:(固定装置的仪器已省略)
按如图所示连接仪器,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添加药品,固定装置,进行实验。
(1)关闭K2,打开K1,将H2O2溶液缓缓滴入锥形瓶中,待D装置中出现连续均匀气泡时点燃C装置中的酒精灯,观察到V型管内a处的硫燃烧,现象是 ,试写出在D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待V型管内的硫燃尽后仍要继续通一段时间的氧气,目的是 。
(2)打开K2,关闭K1,继续将H2O2溶液缓慢滴入锥形瓶,观察到装置E中 (填现象),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一定发生了反应。
(3)兴趣小组有同学提出疑问:E装置内反应后的废液中除酚酞以外还有哪些溶质呢?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作出猜想】
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和NaOH
猜想三: 。
【分析】以上有一种猜想一定错误,请写出错误猜想的序号及错误理由 。
【资料】NaCl的水溶液呈中性。
【设计并进行实验】排除了错误猜想后,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E装置中的废液于试管中,并向其中加入① 。
②
猜想三正确
【交流反思】该废液未经处理不能随意倒入水池。
6.(2021•自贡)在我市贡井区、大安区交界处有个地名叫“石灰窑”,生产生石灰有悠久的历史。某校化学实验室一瓶装满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已经膨胀破裂(如图),该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化学老师的指导下,对该生石灰取样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
生石灰样品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
生石灰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Ca(OH)2和CaCO3中的一种或几种。
【设计实验】
兴趣小组设计出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取样品于烧杯中,加水溶解,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烧杯壁发热。
。
(2)
将(1)中液体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 。
溶液变红。
有Ca(OH)2
(3)
取(2)中的少许滤渣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
有CaCO3
【反思评价】
(4)经过讨论,发现通过(2)不能得出样品中一定含有Ca(OH)2,理由是 。
(5)通过小组合作,最后得出样品中肯定含有CaO和CaCO3,可能含有Ca(OH)2。请写出生成CaCO3的化学方程式 。
【应用交流】
(6)生石灰要 保存。
【拓展延伸】
(7)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中连接上压强传感器如图一,测得实验过程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情况如图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大写字母)。
A.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
B.bc段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
C.c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7.(2021•遂宁)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化学兴趣小组认为实验室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实验室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小组同学对吸收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产生兴趣并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1)CO2与NaOH溶液反应会生成Na2CO3,当二氧化碳过量时,会继续反应生成NaHCO3。
(2)NaHCO3溶液呈弱碱性,一般不与CaCl2溶液反应,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3)CaCl2溶液呈中性。
【作出猜想】
猜想①NaOH、Na2CO3
猜想②Na2CO3
猜想③Na2CO3、NaHCO3
猜想④NaHCO3
【实验与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C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 不成立
步骤二:另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取少量滤液,向其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气泡产生(填“有”或“无”)
猜想③不成立
步骤三:另取步骤二的少量滤液,向其中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液
试液变红
猜想 成立
写出步骤一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反思与交流】
反应物的量不同,可能导致生成物的种类不同。
8.(2021•泸州)某实验小组验证“Fe+Ag2SO4═FeSO4+2Ag”反应并进行了如下探究。已知银粉为黑色,22℃时Ag2SO4的溶解度为0.8g。
①22℃时,向盛有硫酸银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静置,观察到溶液变为黄色并逐渐加深。
②静置3小时后观察,烧杯底部仍有黑色粉末,溶液黄色几乎消失。
③用pH试纸检测Ag2SO4、FeSO4溶液,测得pH均小于7。
回答下列问题:
(1)22℃时,硫酸银饱和溶液显 性(填“酸”“碱”或“中”),其溶质质量分数为 。(列出计算式即可)
(2)取步骤①上层的黄色溶液少许滴加盐酸,观察到白色沉淀,该沉淀的化学式为 。
(3)某同学由步骤②中“仍有黑色粉末”得出Fe比Ag活泼的结论。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思维不严密,因为黑色粉末不一定含Ag,还可能是 ,需要进一步实验才能得出结论,该实验方案是:取黑色粉末少许, 。(补充完实验方案)
(4)溶液呈黄色是因为含有Fe3+离子。小组对Fe3+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a.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物,可产生Fe3+;
b.空气中的O2能与Fe2+反应,可产生Fe3+;
c.溶液中存在 离子能与Fe2+反应,可产生Fe3+。
请设计实验证明假设a、b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实验方案是:向同样的铁粉中加入FeSO4溶液,振荡静置,观察到 时即可证明。
9.(2021•达州)达州市九年级学生在5月份进行了实验操作考试,某实验室的老师准备实验药品时发现一瓶氢氧化钠固体未盖瓶塞。对于该固体是否变质,老师让三位同学通过实验来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变质程度如何?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没有变质,全部是NaOH;
猜想Ⅱ:部分变质,固体是NaOH和Na2CO3;
猜想Ⅲ:全部变质,全部是Na2CO3。
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设计并进行实验】取一定量的固体溶于水配制成溶液,分成三份,三位同学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李
向第一份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猜想Ⅰ成立
小王
向第二份溶液中滴加几滴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猜想Ⅰ成立
小陈
向第三份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
猜想Ⅲ成立
【分析讨论】
①小王和小陈认为碳酸钠溶液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因此小李的结论不正确。
②经过讨论他们认为通过小王的实验不能得出样品中一定不含Na2CO3,原因是 。
【得出结论】综合三位同学的实验操作和现象可以得出猜想 成立。
实验结束后大家将废液倒入同一个废液缸内观察到废液呈红色,且有白色沉淀。为了不污染环境,他们向废液缸里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得到无色澄清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酚酞除外)种类最多时,溶液中所含有的离子有 (填离子符号)。
【反思与拓展】
(1)大家一致认为实验室的NaOH必须密封保存。
(2)已知:①Na2CO3+CO2+H2O═2NaHCO3
②NaHCO3+NaOH═Na2CO3+H2O
如果向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组成有 种情况(不考虑CO2和H2CO3作溶质)。
10.(2021•成都)某学习小组对铁锈蚀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铁锈蚀与哪些因素有关?
【查阅资料】
1.氯化钙固体可作干燥剂。
2.一定条件下,碳可加快铁的锈蚀,但碳本身不参加反应。
3.常温常压,氢气密度是dg/mL。
【设计与实验】
实验一:定性探究铁锈蚀的因素
取四枚相同的洁净无锈铁钉分别放入试管,进行图1实验,现象如表1。
表1
试管
一周后现象
A
铁钉表面有一层铁锈
B
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C
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D
铁钉表面有较厚铁锈
(1)对比A、B、C试管中实验现象,说明铁锈蚀主要是与空气中的 发生化学反应。
(2)对比A、D试管中实验现象,说明铁锈蚀还与 有关。
(3)铁锈蚀后应及时除锈的原因是 。写出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二:定量探究铁锈蚀的因素
小组设计了图2装置,检查气密性,将5g铁粉和2g碳粉加入三颈烧瓶,t1时刻加入2mL饱和NaCl溶液后,再将一只装有5mL稀盐酸的注射器插到烧瓶上,采集数据。
(4)据图3,t2时刻后反应并未停止温度却开始降低,原因是 。
(5)据图4,对比AB段和BC段说明 ,分析t3时刻后压强突然变大的原因是 。
实验三:测定铁锈含量
将实验二烧瓶中剩余物质过滤、洗涤、干燥,得mg固体,连接图5装置,检查气密性,加入固体与足量稀盐酸进行实验。
(6)完全反应后,常温常压下测得生成气体体积为VmL,则该固体中铁锈质量分数表达式为 。
(7)该实验条件下测得铁锈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是 ,解决方法是 。
【反思与评价】
(8)与实验一对比,实验二铁锈蚀明显更快的原因是 。
2021年四川省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1小题)
1.(2021•达州)金属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1)实验室所用的石棉网中有铁丝,隔着石棉网给容器加热可达到均匀受热的目的,这主要利用了铁的 传热 性。石棉网使用一段时间后,其中的铁丝容易生锈,可用稀盐酸除去,其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Fe2O3+6HCl═2FeCl3+3H2O 。
(2)某化学兴趣小组将一定质量的Fe和Zn的混合粉末加入AgN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①如果滤液呈无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Ag、Fe ;
②如果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沉淀,则滤液中的金属阳离子有 3 种;
③如果滤液呈浅绿色,则关于该滤渣和滤液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B.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白色沉淀产生
C.滤渣中一定含有Ag
D.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一定不含AgNO3,可能含有Zn(NO3)2
【考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1)根据铁的性质分析,铁具有传热性,铁易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稀盐酸反应,据此分析回答;
(2)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分析,由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Zn>Fe>Ag,将一定质量的Fe和Zn的混合粉末加入AgNO3溶液中,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锌和银,锌反应后,有剩余的硝酸银,铁再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亚铁和银,据此分析。
【解答】解:(1)实验室所用的石棉网中有铁丝,隔着石棉网给容器加热可达到均匀受热的目的,这主要利用了铁的传热性。石棉网使用一段时间后,其中的铁丝容易生锈,可用稀盐酸除去,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铁和水,其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Fe2O3+6HCl═2FeCl3+3H2O。
(2)由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Zn>Fe>Ag,将一定质量的Fe和Zn的混合粉末加入AgNO3溶液中,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锌和银,锌反应后,有剩余的硝酸银,铁再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亚铁和银。
①如果滤液呈无色,说明了铁未参加反应,溶液中的硝酸银已完全反应,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Ag、Fe;
②如果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沉淀,说明了溶液中含有硝酸银,锌和铁已完全发生了反应,则滤液中的金属阳离子有锌离子、亚铁离子和银离子3种;
③如果滤液呈浅绿色,说明了锌已完全发生了反应,铁也参加反应,铁可能有剩余,也可能全部参加反应。
A.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不一定有气泡产生,故A错误;
B.向滤液中不一定含有硝酸银,加入稀盐酸,不一定有白色沉淀产生,故B错误;
C.滤渣中一定含有Ag,故C正确;
D.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Zn(NO3)2,可能含有AgNO3,故D错误。
故答案为:(1)传热;Fe2O3+6HCl═2FeCl3+3H2O;
(2)①Ag、Fe;
②3;
③C。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及其进行,能够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二.实验探究题(共9小题)
2.(2021•乐山)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同学们对其是否变质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没有变质。
猜想Ⅱ: 完全变质 。
猜想Ⅲ:部分变质。
【实验探究】
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不同方案进行探究,请你协助完成相关内容。
(1)小军设计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取一定量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成红色
猜想Ⅲ成立
②向①的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有 气泡 产生
(2)小慧设计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取一定量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Ⅲ成立
②实验①结束后进行过滤,向得到的滤液中滴加 紫色石蕊溶液 。
溶液变成蓝色
【反思与评价】
(3)同学们讨论认为,小军的实验结论不严密,理由是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加入酚酞后也会变红 。
【拓展实验】
(4)小慧实验②中所加的试剂替换为下列 ac 操作,也可以实现相同的目的。
a.测溶液的pH
b.滴加MgSO4溶液
c.通入CO2
d.滴加稀盐酸
(5)若要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Na2CO3,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OH)2=CaCO3↓+2NaOH 。
【考点】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猜想与假设】根据氢氧化钠是否全部反应分析回答此题;
【实验探究】(1)根据实验结论推断实验现象;
(2)根据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推断加入试剂名称;
【反思与评价】(3)根据溶液酸碱性分析回答此题;
【拓展实验】(4)根据滤液组成和实验结论分析回答此题;
(5)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钠若不吸收二氧化碳,则还是氢氧化钠,部分吸收二氧化碳,则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全部变质,则是碳酸钠;
故答案为:完全变质。
【实验探究】(1)猜想Ⅲ成立,则说明含有碳酸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可以看到气泡;
故答案为:气泡。
(2)猜想Ⅲ成立,在①中加入足量氯化钡,去除了碳酸钠,滤液则含有氢氧化钠,此时加入试剂后,溶液显蓝色,符合紫色石蕊溶液变色规律,所以加入的是紫色石蕊溶液;
故答案为:紫色石蕊溶液。
【反思与评价】(3)完全变质后只含有碳酸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加入酚酞后也显红色,加入盐酸也产生气泡,因此无法得出猜想Ⅲ成立;
故答案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加入酚酞后也会变红。
【拓展实验】(4)加入足量氯化钡后,滤液含有氯化钡和氢氧化钠:
a、测试溶液pH,可以根据pH值判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选项a符合题意;
b、加入硫酸镁后,硫酸根与钡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影响氢氧化钠是否存在的判断,选项b不符合题意;
c、通入CO2会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然后与BaCl2反应,产生沉淀,选项c符合题意;
d、滴加盐酸没有明显现象,无法判断组成,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去除碳酸钠同时不引入新杂质,可以加入适量氢氧化钙,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后沉淀过滤去除,只得到氢氧化钠,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沉淀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故答案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3.(2021•眉山)有一包从海水中获得的粗盐,已经经过初步提纯。课外活动小组对它的成分进行探究,并将粗盐进一步提纯。
一些物质的溶解性
OH﹣
Cl﹣
SO42﹣
CO32﹣
H+
溶、挥
溶
溶、挥
Na+
溶
溶
溶
溶
Ca2+
微
溶
微
不
Ba2+
溶
溶
不
不
Mg2+
不
溶
溶
微
探究过程:
Ⅰ.探究一:这包粗盐中可能有的杂质是CaCl2和MgCl2。
现用实验验证这种假设:取样品并溶解,加入数滴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粗盐中无 氯化镁 ;另取样品并溶解,加入数滴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证明:这包粗盐中含有的杂质是 氯化钙 。
Ⅱ.探究二:这包粗盐中NaCl的质量分数。按下面步骤进行实验:
①称取ag的样品;
②将样品加水溶解,制成粗盐溶液;
③向粗盐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某种试剂,过滤,得到沉淀和滤液;
④将③中所得沉淀洗涤后小心烘干,称量得到bg纯净固体M;
⑤向③中所得滤液逐滴滴入稀盐酸,直到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后,移入蒸发皿蒸发,称量得到cg纯净固体N。
(1)②③⑤的步骤中,都使用到同一仪器是 玻璃棒 ;它在步骤②和⑤中的操作方法相同,但目的不同,在步骤②中的目的是 加快溶解速率 。
(2)步骤③中加入的试剂是 碳酸钠溶液 ;目的是 除去氯化钙 。
(3)根据以上实验可知粗盐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 % (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达)。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盐的化学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Ⅰ.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和氯化钠;
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
Ⅱ.玻璃棒用途:搅拌、引流、转移物质等。
(2)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答】解:Ⅰ.取样品并溶解,加入数滴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粗盐中无氯化镁;
另取样品并溶解,加入数滴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实验证明:这包粗盐中含有的杂质是氯化钙。
故填:氯化镁;氯化钙。
Ⅱ.(1)②③⑤的步骤中,都使用到同一仪器是玻璃棒;
它在步骤②和⑤中的操作方法相同,但目的不同,在步骤②(溶解)中的目的是加快溶解速率。
故填:玻璃棒;加快溶解速率。
(2)步骤③中加入的试剂是碳酸钠溶液,目的是除去氯化钙。
故填:碳酸钠溶液;除去氯化钙。
(3)设氯化钙质量为x,
Na2CO3+CaCl2═CaCO3↓+2NaCl,
111 100
x bg
=,
x=1.11bg,
粗盐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100%=%。
故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4.(2021•南充)(1)如图1为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气体的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仪器a的名称是 锥形瓶 。
②若用A装置制取氧气,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2KClO32KCl+3O2↑ 。
③若需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 E (填装置序号)。
④若用C装置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其验满的方法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说明收集满了 。
⑤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比空气的密度大,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若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硫气体,则气体应从 c (填“b”或“c”)端导入。
(2)电解饱和食盐水可以制得氢氧化钠、氯气(Cl2)和氢气,并进而生产具有消毒、漂白作用的漂白液。
①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可通过溶解、 过滤 操作除去,以免破坏电解装置。
②写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 2NaCl+2H2O2NaOH+H2↑+Cl2↑ 。
③某同学想知道某一瓶放置一段时间的漂白液是否变质,设计了下列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
Ⅰ.制取漂白液(有效成分为NaClO)的原理:Cl2+2NaOH═NaCl+NaClO+H2O;
Ⅱ.在空气中NaClO易发生反应:2NaClO+H2O+CO2═Na2CO3+2HClO,HClO能使有色布条褪色,且HClO含量越高,漂白效果越好;HClO易分解,分解后丧失漂白作用;
Ⅲ.Ca(ClO)2易溶于水。
【提出问题】放置一段时间的漂白液是否变质?
【提出猜想】
猜想1:未变质,溶液中主要成分为NaCl、NaClO
猜想2:部分变质,溶液中主要成分为NaCl、NaClO、Na2CO3
猜想3:全部变质,溶液中主要成分为NaCl、Na2CO3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取适量该溶液于烧杯中,放入有色布条
有色布条褪色
猜想3不成立
ⅱ另取适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适量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 2 成立
写出实验操作ii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CaCl2═CaCO3↓+2NaCl 。
【拓展应用】由【查阅资料】和图2可知,需控制pH约为 5 时(填整数),漂白液具有最佳漂白能力。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碱的化学性质;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盐的化学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①根据对常见仪器的认识考虑;
②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可以用氯酸钾制取氧气二氧化锰做催化剂;
③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比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氧气纯;
④根据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考虑;
⑤根据二氧化硫的密度比空气大考虑;
(2)①将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是过滤;
②根据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考虑;
③根据有效成分NaClO能使有色布条褪色;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分析;
根据图2分析控制pH。
【解答】解:(1)①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②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可以用氯酸钾制取氧气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方程式是:2KClO32KCl+3O2↑;
③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比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氧气纯,所以若需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E排水法;
④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说明收集满了;
⑤二氧化硫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若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硫气体,则气体应从c端导入;
(2)①将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是过滤,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可通过溶解、过滤操作除去,以免破坏电解装置;
②反应物是氯化钠、水生成物是氢气、氯气和氢氧化钠,所以方程式:2NaCl+2H2O2NaOH+H2↑+Cl2↑;
③有色布条褪色说明含有NaClO,所以猜想3不成立;滴入适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方程式是:Na2CO3+CaCl2═CaCO3↓+2NaCl;
由图2可知,需控制pH约为5时,漂白液具有最佳漂白能力。
故答案为:(1)①锥形瓶;
②2KClO32KCl+3O2↑;
③E;
④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说明收集满了;
⑤c;
(2)①过滤;
②2NaCl+2H2O2NaOH+H2↑+Cl2↑;
③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取适量该溶液于烧杯中,放入有色布条
有色布条褪色
猜想3不成立
ⅱ另取适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适量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 2成立
Na2CO3+CaCl2═CaCO3↓+2NaCl;5。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物质成分的探究,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
5.(2021•凉山州)某化学兴趣小组以A装置为核心装置设计了如图系列实验:(固定装置的仪器已省略)
按如图所示连接仪器,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添加药品,固定装置,进行实验。
(1)关闭K2,打开K1,将H2O2溶液缓缓滴入锥形瓶中,待D装置中出现连续均匀气泡时点燃C装置中的酒精灯,观察到V型管内a处的硫燃烧,现象是 剧烈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试写出在D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OH+SO2=Na2SO3+H2O ,待V型管内的硫燃尽后仍要继续通一段时间的氧气,目的是 将生成的二氧化硫全部赶到氢氧化钠溶液中,使其被完全吸收 。
(2)打开K2,关闭K1,继续将H2O2溶液缓慢滴入锥形瓶,观察到装置E中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填现象),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一定发生了反应。
(3)兴趣小组有同学提出疑问:E装置内反应后的废液中除酚酞以外还有哪些溶质呢?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作出猜想】
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和NaOH
猜想三: NaCl、HCl 。
【分析】以上有一种猜想一定错误,请写出错误猜想的序号及错误理由 猜想二,步骤(2)中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溶液一定不呈碱性,因此溶液中不会含有氢氧化钠, 。
【资料】NaCl的水溶液呈中性。
【设计并进行实验】排除了错误猜想后,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E装置中的废液于试管中,并向其中加入① 紫色石蕊试液(或锌,碳酸钠,氧化铜) 。
② 溶液变红(或产生气泡,溶液变蓝色)
猜想三正确
【交流反思】该废液未经处理不能随意倒入水池。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根据硫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分析;根据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以及D装置的作用分析;
(2)根据实验的过程以及发生的反应分析;
(3)猜想三: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情况分析;
【分析】根据步骤二中的现象分析;
【设计并进行实验】根据盐酸的性质分析。
【解答】解:(1)关闭K2,打开K1,将H2O2溶液缓缓滴入锥形瓶中,H2O2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氧气经B装置中浓硫酸干燥,点燃C装置中的酒精灯,V型管内a处的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是剧烈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的二氧化硫与D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与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SO2=Na2SO3+H2O;为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D装置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硫,因此待V型管内的硫燃尽后仍要继续通一段时间的氧气,目的
将生成的二氧化硫全部赶到氢氧化钠溶液中,使其被完全吸收;故填:剧烈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2NaOH+SO2=Na2SO3+H2O;将生成的二氧化硫全部赶到氢氧化钠溶液中,使其被完全吸收;
(2)E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为红色,打开K2,关闭K1,继续将H2O2溶液缓慢滴入锥形瓶,生成的氧气将盐酸压入E装置中,当观察到装置E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一定发生了反应;故填: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猜想三: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恰好反应时溶质只有氯化钠;氢氧化钠过量时,溶质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盐酸过量时,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氢;故填:NaCl、HCl;
【分析】步骤(2)中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溶液一定不呈碱性,因此溶液中不会含有氢氧化钠,因此猜想二错误;故填:猜想二,步骤(2)中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说明溶液一定不呈碱性,因此溶液中不会含有氢氧化钠;
【设计并进行实验】根据结论猜想三正确,因此只需证明溶液中含有盐酸,盐酸具有酸的通性,故实验操作为取少量E装置中的废液于试管中,并向其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或锌,碳酸钠,氧化铜),若观察到溶液变红(或产生气泡,溶液变蓝色)的实验现象,则说明含有盐酸;故填:①紫色石蕊试液(或锌,碳酸钠,氧化铜);②溶液变红(或产生气泡,溶液变蓝色);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6.(2021•自贡)在我市贡井区、大安区交界处有个地名叫“石灰窑”,生产生石灰有悠久的历史。某校化学实验室一瓶装满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已经膨胀破裂(如图),该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化学老师的指导下,对该生石灰取样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
生石灰样品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
生石灰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Ca(OH)2和CaCO3中的一种或几种。
【设计实验】
兴趣小组设计出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取样品于烧杯中,加水溶解,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烧杯壁发热。
样品中含有氧化钙 。
(2)
将(1)中液体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 酚酞试液 。
溶液变红。
有Ca(OH)2
(3)
取(2)中的少许滤渣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产生气泡 。
有CaCO3
【反思评价】
(4)经过讨论,发现通过(2)不能得出样品中一定含有Ca(OH)2,理由是 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
(5)通过小组合作,最后得出样品中肯定含有CaO和CaCO3,可能含有Ca(OH)2。请写出生成CaCO3的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
【应用交流】
(6)生石灰要 密封 保存。
【拓展延伸】
(7)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中连接上压强传感器如图一,测得实验过程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情况如图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填大写字母)。
A.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
B.bc段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
C.c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
(2)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4)经过讨论,发现通过(2)不能得出样品中一定含有Ca(OH)2,理由是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5)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6)生石灰敞口放置容易变质,要密封保存。
(7)A.ab段气压增大,是因为关闭弹簧夹,试管中的气体增多,导致试管中液面逐渐下降;
B.bc段气压不变,是因为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
C.c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气体导出,气压减小。
【解答】解:(1)烧杯壁发热,是因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说明样品中含有氧化钙。
故填:样品中含有氧化钙。
(2)将(1)中液体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
故填:酚酞试液。
(3)取(2)中的少许滤渣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说明样品中含有碳酸钙。
故填:产生气泡。
(4)经过讨论,发现通过(2)不能得出样品中一定含有Ca(OH)2,理由是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故填: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5)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故填:Ca(OH)2+CO2═CaCO3↓+H2O。
(6)生石灰要密封保存。
故填:密封。
(7)A.ab段气压增大,是因为关闭弹簧夹,试管中的气体增多,导致试管中液面逐渐下降,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bc段气压不变,是因为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该选项说法正确;
C.c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气体导出,气压减小,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B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7.(2021•遂宁)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化学兴趣小组认为实验室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实验室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小组同学对吸收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产生兴趣并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1)CO2与NaOH溶液反应会生成Na2CO3,当二氧化碳过量时,会继续反应生成NaHCO3。
(2)NaHCO3溶液呈弱碱性,一般不与CaCl2溶液反应,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3)CaCl2溶液呈中性。
【作出猜想】
猜想①NaOH、Na2CO3
猜想②Na2CO3
猜想③Na2CO3、NaHCO3
猜想④NaHCO3
【实验与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C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 ④ 不成立
步骤二:另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取少量滤液,向其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无 气泡产生(填“有”或“无”)
猜想③不成立
步骤三:另取步骤二的少量滤液,向其中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液
试液变红
猜想 ① 成立
写出步骤一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l2+Na2CO3=CaCO3↓+2NaCl 。
【反思与交流】
反应物的量不同,可能导致生成物的种类不同。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解答】解:【实验与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C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
猜想④不成立
步骤二:另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取少量滤液,向其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稀盐酸能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无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碳酸氢钠
猜想③不成立
步骤三:另取步骤二的少量滤液,向其中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液
试液变红,是因为除去碳酸钠后溶液中仍然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猜想①成立
步骤一中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l2+Na2CO3=CaCO3↓+2NaCl。
故填:④;无;①;CaCl2+Na2CO3=CaCO3↓+2NaCl。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8.(2021•泸州)某实验小组验证“Fe+Ag2SO4═FeSO4+2Ag”反应并进行了如下探究。已知银粉为黑色,22℃时Ag2SO4的溶解度为0.8g。
①22℃时,向盛有硫酸银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静置,观察到溶液变为黄色并逐渐加深。
②静置3小时后观察,烧杯底部仍有黑色粉末,溶液黄色几乎消失。
③用pH试纸检测Ag2SO4、FeSO4溶液,测得pH均小于7。
回答下列问题:
(1)22℃时,硫酸银饱和溶液显 酸 性(填“酸”“碱”或“中”),其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 。(列出计算式即可)
(2)取步骤①上层的黄色溶液少许滴加盐酸,观察到白色沉淀,该沉淀的化学式为 AgCl 。
(3)某同学由步骤②中“仍有黑色粉末”得出Fe比Ag活泼的结论。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思维不严密,因为黑色粉末不一定含Ag,还可能是 铁粉 ,需要进一步实验才能得出结论,该实验方案是:取黑色粉末少许, 加入足量稀盐酸,若黑色粉末未完全溶解,说明黑色粉末中含有Ag,若黑色粉末完全溶解,说明黑色粉末只有铁粉 。(补充完实验方案)
(4)溶液呈黄色是因为含有Fe3+离子。小组对Fe3+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a.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物,可产生Fe3+;
b.空气中的O2能与Fe2+反应,可产生Fe3+;
c.溶液中存在 银 离子能与Fe2+反应,可产生Fe3+。
请设计实验证明假设a、b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实验方案是:向同样的铁粉中加入FeSO4溶液,振荡静置,观察到 溶液未变为黄色 时即可证明。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盐的化学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结合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分析;根据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析;
(2)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分析;
(3)根据物质的性质铁粉也是黑色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铁在氢前与酸反应,银在氢后与酸不反应分析;
(4)根据银离子浓度大,银离子可以将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以及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分析;
【解答】解:(1)溶液的pH<7,呈酸性;溶液的pH>7,呈碱性;溶液的pH=7,呈中性;从题目中的资料用pH试纸检测22℃时硫酸银饱和溶液,测得<pH均小于7;因此22℃时,硫酸银饱和溶液显酸性;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所以22℃时,硫酸银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故填:酸;×100%;
(2)①22℃时,向盛有硫酸银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过量铁粉,Fe+Ag2SO4═FeSO4+2Ag,由于银离子浓度大,银离子可以将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搅拌静置,观察到溶液变为黄色并逐渐加深,说明黄色溶液中银离子与铁离子反应慢,因此黄色溶液中含有银离子,所以取步骤①上层的黄色溶液少许滴加盐酸,银离子与氯离子结合成的氯化银白色沉淀,化学式为AgCl;故填:AgCl;
(3)22℃时,向盛有硫酸银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过量铁粉,铁粉也是黑色,因此静置3小时后观察,烧杯底部仍有黑色粉末,黑色粉末不一定含Ag,还可能是铁粉;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铁在氢前与酸反应,银在氢后与酸不反应,为了得出结论,该实验方案是取黑色粉末少许,加入足量稀盐酸,若黑色粉末未完全溶解,说明黑色粉末中有Ag,若黑色粉末完全溶解,说明黑色粉末只有铁粉;故填:铁粉;加入足量稀盐酸,若黑色粉末未完全溶解,说明黑色粉末中有Ag,若黑色粉末完全溶解,说明黑色粉末只有铁粉;
(4)银离子浓度大,银离子可以将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因此溶液中存在离子能与Fe2+反应,可产生Fe3+;用pH试纸检测FeSO4溶液,测得pH均小于7,因此向同样的铁粉中加入FeSO4溶液,振荡静置,观察到溶液未变为黄色,可说明溶液变黄的原因不是a、b;故填:银;溶液未变为黄色。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性质,离子的检验,涉及物质的性质的探究,侧重于学生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难度就大。
9.(2021•达州)达州市九年级学生在5月份进行了实验操作考试,某实验室的老师准备实验药品时发现一瓶氢氧化钠固体未盖瓶塞。对于该固体是否变质,老师让三位同学通过实验来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变质程度如何?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没有变质,全部是NaOH;
猜想Ⅱ:部分变质,固体是NaOH和Na2CO3;
猜想Ⅲ:全部变质,全部是Na2CO3。
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CO2+2NaOH=Na2CO3+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设计并进行实验】取一定量的固体溶于水配制成溶液,分成三份,三位同学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李
向第一份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猜想Ⅰ成立
小王
向第二份溶液中滴加几滴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猜想Ⅰ成立
小陈
向第三份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Ⅲ成立
【分析讨论】
①小王和小陈认为碳酸钠溶液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因此小李的结论不正确。
②经过讨论他们认为通过小王的实验不能得出样品中一定不含Na2CO3,原因是 加入的盐酸较少,氢氧化钠把盐酸消耗完毕后,不会再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观察不到气泡 。
【得出结论】综合三位同学的实验操作和现象可以得出猜想 Ⅱ 成立。
实验结束后大家将废液倒入同一个废液缸内观察到废液呈红色,且有白色沉淀。为了不污染环境,他们向废液缸里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得到无色澄清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酚酞除外)种类最多时,溶液中所含有的离子有 Ca2+、Na+、Cl﹣、H+ (填离子符号)。
【反思与拓展】
(1)大家一致认为实验室的NaOH必须密封保存。
(2)已知:①Na2CO3+CO2+H2O═2NaHCO3
②NaHCO3+NaOH═Na2CO3+H2O
如果向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组成有 4 种情况(不考虑CO2和H2CO3作溶质)。
【考点】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碱的化学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猜想与假设】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设计并进行实验】根据碳酸根性质分析回答此题;
【分析讨论】②根据中和反应先发生的性质分析回答此题;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根据反应后物质名称分析回答此题;
【反思与拓展】根据溶液可能组成分析回答此题。
【解答】解:【猜想与假设】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故答案为:CO2+2NaOH=Na2CO3+H2O。
【设计并进行实验】猜想Ⅲ成立,说明含有碳酸钠,碳酸根与钙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钙沉淀,因此可以看到白色沉淀产生;
故答案为:有白色沉淀产生。
【分析讨论】氢氧化钠与碳酸钠同时存在时,盐酸先与氢氧化钠,而加入盐酸量较少,若氢氧化钠消耗完毕盐酸,则碳酸钠不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看不到气泡产生,因此不能加入少量盐酸得出猜想Ⅱ成立;
故答案为:加入的盐酸较少,氢氧化钠把盐酸消耗完毕后,不会再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观察不到气泡。
【得出结论】加入酚酞显红色,说明显碱性,加入氯化钙有沉淀产生,说明含有碳酸钠,而加入几滴盐酸,没有产生气泡,说明还有氢氧化钠,所以是部分变质,猜想Ⅱ成立;废液缸内有碳酸钙、氯化钠,氢氧化钠与碳酸钠存在一种或者两种,但是与盐酸反应后都生成了氯化钠,碳酸钙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所以溶质存在氯化钠、氯化钙,同时盐酸过量,此时含有氯化氢,溶质种类最多,因此离子为钙离子、钠离子、氢离子和氯离子;
故答案为:Ⅱ;Ca2+、Na+、Cl﹣、H+。
【反思与拓展】氢氧化钠通入少量二氧化碳,氢氧化钠部分转化为碳酸钠,溶质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若通入二氧化碳适量,此时全部转化为碳酸钠,溶质为碳酸钠,若再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部分碳酸钠转化为碳酸氢钠,溶质为碳酸氢钠和碳酸钠,若二氧化碳足量,则溶质为碳酸氢钠,所以存在4中溶质组合;
故答案为:4。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10.(2021•成都)某学习小组对铁锈蚀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铁锈蚀与哪些因素有关?
【查阅资料】
1.氯化钙固体可作干燥剂。
2.一定条件下,碳可加快铁的锈蚀,但碳本身不参加反应。
3.常温常压,氢气密度是dg/mL。
【设计与实验】
实验一:定性探究铁锈蚀的因素
取四枚相同的洁净无锈铁钉分别放入试管,进行图1实验,现象如表1。
表1
试管
一周后现象
A
铁钉表面有一层铁锈
B
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C
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D
铁钉表面有较厚铁锈
(1)对比A、B、C试管中实验现象,说明铁锈蚀主要是与空气中的 水、氧气 发生化学反应。
(2)对比A、D试管中实验现象,说明铁锈蚀还与 氯化钠 有关。
(3)铁锈蚀后应及时除锈的原因是 铁锈疏松多孔,能吸附空气中的氧气和水,会加快铁的锈蚀 。写出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2FeCl3+3H2O 。
实验二:定量探究铁锈蚀的因素
小组设计了图2装置,检查气密性,将5g铁粉和2g碳粉加入三颈烧瓶,t1时刻加入2mL饱和NaCl溶液后,再将一只装有5mL稀盐酸的注射器插到烧瓶上,采集数据。
(4)据图3,t2时刻后反应并未停止温度却开始降低,原因是 铁生锈放出的热量小于装置散失的热量 。
(5)据图4,对比AB段和BC段说明 加NaCl溶液前,锈蚀较慢 ,分析t3时刻后压强突然变大的原因是 铁锈蚀消耗氧气,三颈烧瓶内压强减小,注射器内盐酸被吸入烧瓶,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
实验三:测定铁锈含量
将实验二烧瓶中剩余物质过滤、洗涤、干燥,得mg固体,连接图5装置,检查气密性,加入固体与足量稀盐酸进行实验。
(6)完全反应后,常温常压下测得生成气体体积为VmL,则该固体中铁锈质量分数表达式为 ×100% 。
(7)该实验条件下测得铁锈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是 氢气未干燥 ,解决方法是 在乙、丙之间加一个干燥装置 。
【反思与评价】
(8)与实验一对比,实验二铁锈蚀明显更快的原因是 由于使用了铁粉和加入碳粉 。
【考点】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的操作进行分析;
(3)根据铁锈的结构分析;根据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解答;
(4)根据实验的过程分析;
(5)根据两次实验的条件分析;
(6)根据实验的原理结合题目中所给的数据进行计算;
(7)根据实验的原理结合实验过程分析;
(8)根据两次实验的条件分析。
【解答】(1)根据控制变量法,从A、B、C三个试管的实验条件可以看出,A中铁钉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B只与水接触,C只与氧气接触,根据一周后的现象,A铁钉表面有一层铁锈,B、C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说明铁锈蚀主要是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故填:水、氧气;
(2)根据控制变量法,A、D两个试管中气体条件相同,但A中是无氧蒸馏水,D中是无氧蒸馏水配制的饱和氯化钠溶液,因此对比A、D试管中实验现象,说明铁锈蚀还与氯化钠有关;故填:氯化钠;
(3)铁锈疏松多孔,能吸附空气中的氧气和水,会加快铁的锈蚀,因此铁锈蚀后应及时除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故填:Fe2O3+6HCl=2FeCl3+3H2O;
(4)铁生锈是缓慢氧化,释放热量,t2时刻后反应并未停止,但生锈速度减慢,因此放出的热量少,装置散失热量快,导致温度开始降低;故填:铁生锈放出的热量小于装置散失的热量;
(5)从图4中可以看出,AB段生锈慢,BC段生锈速度加快,因此对比AB段和BC段说明加NaCl溶液前,锈蚀较慢;铁锈蚀消耗氧气,三颈烧瓶内压强减小,注射器内盐酸被吸入烧瓶,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使瓶内的压强突然增大,因此t3时刻后压强突然变大;故填:加NaCl溶液前,锈蚀较慢;
铁锈蚀消耗氧气,三颈烧瓶内压强减小,注射器内盐酸被吸入烧瓶,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6)生成氢气的质量为:vmL×dg/mL=vdg
设铁的质量为x
Fe+2HCl=FeCl2+H2↑
56 2
x vdg
=
x=28vdg
该固体中铁锈质量分数表达式为:×100%=×100%;
(7)该实验的原理是甲装置中生成的氢气通过乙装置后排到注射器中,从而测得生成的氢气的体积,氢气未干燥,导致测得的体积偏大,则计算所得铁的质量增大,铁锈的质量减小,因此该实验条件下测得铁锈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是氢气未干燥;解决方法是在乙、丙之间加一个干燥装置,从而减小误差;故填:氢气未干燥;在乙、丙之间加一个干燥装置,从而减小误差;
(8)与实验一对比,实验二铁锈蚀明显更快的原因是由于使用了铁粉和加入碳粉;故填:由于使用了铁粉和加入碳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理解与在解题、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考点卡片
1.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
【知识点的认识】该探究是为了验证药品是否变质,或者变质到什么程度而进行的实验探究.它的理论根据是药品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和生成物的特性.前者决定了药品变质的可能性、方向和变质程度,后者是判断是否变质的主要依据.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根据药品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和生成物的特性来设计实验题,或者计算题;让学生验证药品是否变质,或者变质到什么程度,或者计算变质后某一成分的质量分数等等.由于它考查的知识点多面广,所以它是近几年中考和各类考试的重点和热点.并且,大多数是以实验探究题的身份出现,让学生根据所学补全实验设计中的空白;当然,有时也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以验证药品是否变质.
【解题方法点拨】这类题目主要是通过验证药品变质后的物质(即生成物)的存在与否,来推断说明药品是否变质;再通过验证药品的存在与否,或者是计算,来推断说明药品变质到了什么程度.要想解答好该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问题情景,分析、提炼药品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找出药品变质的方向和生成物;或者药品存在的验证方法. 其次,根据生成物的特性及其特殊现象,找出验证生成物存在的方法. 最后,分析生成物存在与否,或者是药品还存在与否,或者是进行有关计算;来判定药品是否变质,或者是变质到了什么程度,或者计算变质后某一成分的质量分数等等.
2.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知识点的认识】该探究是为了弄清或者验证物质的某些性质或变化规律,而进行的实验探究.因此,这类题目分为探究型实验探究和验证型实验探究两大类.就该探究的内容来说,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规律是指该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变化)的一般趋势和规律性等等.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是将物质的某些性质或变化规律,以实验探究的形式逐步展示出来,让学生分析解答之;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或者验证物质的某些性质或变化规律等;最后,总结、概括、说明该物质的某些性质或变化规律.其题型有实验探究题,或者计算题等;不过,主要以实验探究题的形式出现.中考的重点是将物质的某些性质或变化规律实验化体现,让学生根据所学,进行科学的实验探究,以便完成其中的空缺,或者是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以图探究,或者验证物质的某些性质或变化规律等.
【解题方法点拨】对于探究型实验探究,要熟悉实验探究的环节和方法,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将所学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技巧迁移至此,进行细心地探究实验和观察现象,再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推断、总结出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 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
3.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
【知识点的认识】该探究是为了探究铁、铜等金属锈蚀的条件,而进行的实验探究。其中,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水同时接触;铜生锈的条件是铜与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接触。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对照实验,让学生分析探究出金属锈蚀的条件。这部分知识的命题素材选择的范围大,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以实验探究题为主,来考查铁、铜等金属锈蚀的条件和实验探究设计等等。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铁生锈的条件,并学会将其迁移应用到其它金属锈蚀的条件探究中;按照控制变量法,细致地进行对照实验探究之。或者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环节,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科学地实验探究,以图得出金属锈蚀的条件。
4.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知识点的认识】该探究是为了研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而进行实验探究和计算.具体来说,可分为两块.一块是根据问题情景,结合可能含有的某物质的特性,利用所称取的样品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并分析得出用来计算所取样品中某物质质量的气体、沉淀等特殊物质的质量.另一块是根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和该物质的组成成分,进行综合计算.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兼计算题的形式,给出有关的信息提示和相关数据,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然后让学生根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和该物质的组成成分,进行综合计算.题型主要是实验探究题兼计算题的综合题型.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研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赏析问题情景,找到实验探究的反应原理,以及计算所要用到的数据;再根据实验的反应原理,利用所称取的样品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该样品中某一成分的质量;然后,将所求的该成分的质量除以所取样品的质量,再乘以100%,得出所要探究的物质中该成分的含量;进而推算出其它成分的含量.
5.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所谓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指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第二层面,是指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它们的具体内容分别介绍如下:
第一个层面,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又分为两种和三种。前者有“固体加热型”和“固液常温型”两种装置;后者有“排水法”、“向下排空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三种装置。具体如图所示:
第二个层面,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1.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取的依据是气体制取的反应原理,即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如果是用固体或固体混合物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制取气体,那么就要选择合适的仪器组装成上图中的“固体加热型”的装置(或直接选取该装置),来进行实验制取该气体。如果是用固体和液体混合物在常温的条件下反应制取气体,那么就要选择合适的仪器组装成上图中的“固液常温型”的装置(或直接选取该装置),来进行实验制取该气体。但是,还需要注意的有:(1)在“固体加热型”的装置中,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内的导管不能伸的太长,刚露出橡皮塞即可。(2)在“固液常温型”的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浸在液面下,瓶内的导管不能伸的太长,刚露出橡皮塞即可。
2.常用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取的依据是气体的溶解性、密度及其是否与水或者空气的成分发生反应等。如果气体是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的,并且不与水发生反应,那么该气体可选取上图中的“排水法”的装置来收集。如果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并且不与空气的成分发生反应,那么上图中的该气体可选取上图中的“向下排空气法”的装置来收集。如果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并且不与空气的成分发生反应,那么上图中的该气体可选取上图中的“向上排空气法”的装置来收集。但是,还需要注意的是:(1)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要先在集气瓶中装满水,倒立于水槽中,瓶底不能有气泡;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把导管口放在瓶口内开始收集气体;导管口一开始冒气泡时,不宜立即收集,因为此时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收集满气体(瓶内的水全部排净)时,要在水下用毛玻璃片盖好后取出;若收集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就将集气瓶正方在桌面上备用;若收集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就将集气瓶倒方在桌面上备用。(2)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一定要将导管伸到集气瓶的底部,并且收集的时间要稍微延长一点;以防瓶内的空气排不干净,使收集的气体的纯度不高。若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还要注意用毛玻璃片盖住一半瓶口,以防密度更大的气体进入瓶内,使收集的气体的纯度不高。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来探究常用气体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装和选取,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根据实验、问题情景信息,考查学生分析探究并选择、判断、填写相关的实验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考查学生对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这类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及其依据,还有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有时还需弄清图示信息等等;然后,结合实验、问题情景信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图等,并根据气体的制取原理来组装、选配、判断或者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再根据气体的溶解性、密度及其是否与水或者空气发生反应等来判断、选用收集装置;或者评价、改良某一装置等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给出的装置来推断气体的制取原理、气体的性质、仪器的名称、其中的错误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等。
6.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其含义是指100份质量的某溶液中含多少份质量的该溶质.而溶解性和溶解度都是用来表示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的;只不过,前者是定性表示,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概念来表示;后者是定量表示,常用一定温度下(气体还强调压强为101kPa),一定量的溶剂(一般是水)里溶解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气体的体积)来准确地表示.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为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某溶剂中的溶解性的大小;其内部联系是通常把室温(即20℃)时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10g的,叫易溶物质,大于或等于1g但小于10g的,叫可溶物质,大于或等于0.01g但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小于0.01g的,叫难溶(或不溶)物质.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是在某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其溶解度之间存在着这样的等量关系:.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根据溶解度来判断溶解性,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简单计算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和计算的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有关溶质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关联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并且,经常以计算题或计算型的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根据溶解度来判断溶解性,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根据溶解度来判断溶解性,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根据溶解度来判断溶解性,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在运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进行有关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根据某物质的溶解度计算该溶质的质量分数,或者根据某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该溶质的在此时的溶解度时,一定要先确认该溶质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才可以运用 这个特殊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不过,此时,一般会通过文字信息或溶解度曲线等图表信息给出相关的提示.
2.根据某物质的溶解度来判断其溶解性时,要特别注意溶解度必须是室温(即20℃)时的溶解度(往往通过查找溶解度曲线获得);虽然是室温时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但不是溶解度时,一定要换算成溶解度再进行推断.例如,0.5克某物质在室温时溶于10克水中即达到饱和,则一般把这种物质划分为( )A.易溶物质B.可溶物质C.微溶物质D.难溶物质.很明显如果直接按照0.5克,根据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内部联系来判断的话,此题应该选择C;可是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因为0.5克虽然是室温时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但不是溶解度,它只是在10克水形成的饱和溶液时溶质的质量,而溶解度对应的溶剂的质量应该是100克;也就是,此时的溶解度不是0.5克,应该是5克(0.5克×10).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 B.
7.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知识点的认识】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如图所示: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1.金属有金属光泽:(1)金属都具有一定的金属光泽,一般都呈银白色,而少量金属呈现特殊的颜色;例如,金(Au)是黄色、铜(Cu)是红色或紫红色、铅(Pb)是灰蓝色、锌(Zn)是青白色等;(2)有些金属处于粉末状态时,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例如,铁(Fe)和银(Ag)在通常情况下呈银白色,但是粉末状的银粉或铁粉都是呈黑色的,这主要是由于颗粒太小,光不容易反射.(3)典型用途:利用铜的光泽,制作铜镜;黄金饰品的光泽也是选择的因素.
2.常温下,铁、铝、铜等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体温计中的汞是液体.
3.金属有导电性和导热性:其中导电性的强弱次序:银(Ag)>铜(Cu)>铝(Al)主要用途:用作输电线,炊具等.
4.金属有延展性:(1)大多数的金属有延性(抽丝)及展性(压薄片),其中金(Au)的延展性最好;也有少数金属的延展性很差,如锰(Mn)、锌(Zn)等;(2)典型用途:金属可以被扎制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将金打成金箔贴在器物上.
5.金属的密度:(1)大多数金属的密度都比较大,但有些金属密度也比较小,如钠(Na)、钾(K)等能浮在水面上;密度最大的金属﹣﹣锇,密度最小的金属﹣﹣锂;(2)典型用途:利用金属铝(Al)比较轻,工业上用来制造飞机等航天器.
6.金属的硬度:(1)有些金属比较硬,而有些金属比较质软,如铁(Fe)、铝(Al)、镁(Mg)等都比较质软;硬度最高的金属是铬(Cr);(2)典型用途:利用金属的硬度大,制造刀具,钢盔等.
7.金属的熔点:(1)有的金属熔点比较高,有的金属熔点比较低,熔点最低的金属是汞(Hg);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W);(2)典型用途:利用金属钨的熔点高,用来制灯泡内的灯丝;利用金属锡(Sn)的熔点比较低,用来焊接金属.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金属化学性质及用途”、“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等关联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命题方式是根据常见金属的特性来推断、选择或解答其用途,或者是给出常见金属的用途来反推其特性,或者是对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判断,等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我们身边生活中常用、常见金属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从生活、电视、网络中了解到的有关金属的信息,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要想做好这方面的题目,除了学好教材中的有关金属的知识以外,还要做到以下两点:
1.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留意、理解、搜集和熟记我们身边经常用到和见到的金属的有关知识,以及最新的有关金属方面的科技前沿信息,等等.
2.要特别注意灵活运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相互联系(即性质用途),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分析、推断和解答,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8.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初中阶段要求掌握三个:
一、金属能与氧气反应(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1.铁与氧气的反应: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与氧气反应.在潮湿的空气中,铁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而生成铁锈(主要成分:Fe2O3;铁锈呈红色,结构疏松,易吸水,加快铁器的腐蚀);还有铁经过缓慢氧化后,形成的化合物也可认为是氧化铁,即4Fe+3O2=Fe2O3.在纯氧中,铁丝能够被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在点燃前,先将铁丝打磨,在集气瓶中留有少量细砂或水,防止高温溅落物炸裂瓶底 )即3Fe+2O2点燃¯Fe3O4.由上述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同种物质,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现象可能不同,生成物有可能不同.”
2.镁与氧气的反应:常温下所看到的镁条呈黑色,用砂纸打磨后呈银白色.做镁条燃烧实验时,要注意用坩埚钳夹持,在下面垫上石棉网.镁条被点燃后,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形成白烟,放出大量的热;即2Mg+O2点燃¯2MgO.
3.铝与氧气的反应:铝在空气容易形成致密的氧化物,故其抗腐蚀性能很好.铝箔在纯氧中能够剧烈燃烧,即4Al+3O2点燃¯2Al2O3.
4.铜与氧气的反应:在加热的情况下,铜能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物质(氧化铜);即2Cu+O2△¯2CuO.即使在纯氧中,铜也不能被点燃.在潮湿的空气中,铜能被腐蚀,形成绿色粉末状固体﹣﹣铜绿[Cu2(OH)2CO3];即2Cu+O2 +CO2+H2O=Cu2(OH)2CO3.
总之,大多数金属一般都能与氧气反应,只是难易及剧烈程度不同而已,由此可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反之亦然.
二、金属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1.镁、铝、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现象、结论如下表所示.
2.镁、铝、锌、铁、铜与稀硫酸的反应:现象、结论如下表所示.
总之,大多数金属一般都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根据金属能否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反之亦然.
需要注意的是:(1)金属应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H)前面的金属;(2)酸应是不具有强氧化性的酸,例如盐酸、稀硫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3)单质铁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亚铁盐;(4)K、Ca、Na除与酸反应外,还能与水在常温下发生置换反应(如2Na+2H2O=2NaOH+H2↑),其余金属则不能(初中阶段大体上了解即可).
三、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即盐溶液)反应
分别将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将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铝溶液中,进行实验.现象、结论下面的图表所示.
总之,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根据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反之亦然.
需要注意的是:(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而与H的位置无关.但K、Ca、Na等金属例外,由于它们过于活泼,与盐溶液不发生置换反应,而是先与溶液中的水发生置换反应(初中阶段大体上了解即可).如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虽然反应[2Na+2H2O=2NaOH+H2↑,CuSO4+2NaOH=Cu(OH)2↓+Na2SO4],最终没有单质铜生成.(2)铁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二价亚铁盐.(3)用同种金属置换不同的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后的金属首先被置换出来.用不同的金属置换同种盐溶液,盐中金属先被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前的金属置换出来.另外,若有一种金属和多种混合盐溶液反应,最先反应的是最不活泼的那个金属的盐溶液.例如,锌粒与氯化亚铁和硫酸铜和硝酸汞的混合溶液反应,最先反应的是硝酸汞,当硝酸汞被消耗完时,硫酸铜才与锌粒反应,同理,硫酸铜反应完后,锌才会和氯化亚铁反应.还有,当多种金属与一种盐溶液反应时,最活泼的金属先反应.例如,把打磨光亮的镁带、铝丝、铜丝一起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镁被消耗完后,铝才和硝酸银反应,铝反应完后,铜跟硝酸银反应.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对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实验现象及结论(包括反应化学方程式)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关联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命题方式是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来分析、推断、选择或解答有关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包括反应化学方程式)、金属的制备、金属的应用、生活中有关金属的实际问题,或者是反过来考查,或者是对所给的有关金属性质及用途的表达进行判断,等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提炼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金属的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我们身边生活中常用、常见金属及合金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金属的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从生活、电视、网络中了解到的有关金属及合金的信息,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要想做好这方面的题目,除了学好教材中的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等知识以外,还要做到以下两点:
1.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留意、理解、搜集和熟记我们身边经常用到和见到的金属及合金的有关知识,以及最新的有关金属方面的科技前沿信息,等等.
2.要特别注意灵活运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相互联系(即性质用途),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分析、推断和解答,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9.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是“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具体如图所示.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主要有:
1.表明了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前强后弱).即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就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其活动性就越强;金属的位置越靠后,其阳离子在水溶液中就比较容易获得电子变成原子,其活动性就越弱.
需要注意的是:金属的活动性就越强参加反应时,现象就越明显、越剧烈.
2.可用来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氢前置换氢).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需要注意的是:(1)金属必须是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H)前面的金属;(2)酸应是盐酸、稀硫酸(即不具有强氧化性的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3)单质铁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亚铁盐;(4)K、Ca、Na除与酸反应外,还能与水在常温下发生置换反应(如2Na+2H2O=2NaOH+H2↑),其余金属则不能(这点初中阶段大体上了解即可).
3.可用来判断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即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前置后,盐可溶,K、Ca、Na不能够).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一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要排在前面的金属就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而与H的位置无关.但K、Ca、Na等金属例外,由于它们过于活泼,不与溶液中的盐发生置换反应,而是先与溶液中的水发生置换反应(这点初中阶段大体上了解即可).如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虽然反应[2Na+2H2O=2NaOH+H2↑,CuSO4+2NaOH=Cu(OH)2↓+Na2SO4],最终没有单质铜生成.(2)铁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二价亚铁盐.(3)用同种金属置换不同的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后的金属首先被置换出来.用不同的金属置换同种盐溶液,盐中金属先被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前的金属置换出来.另外,若有一种金属和多种混合盐溶液反应,最先反应的是最不活泼的那个金属的盐溶液.例如,锌粒与氯化亚铁和硫酸铜和硝酸汞的混合溶液反应,最先反应的是硝酸汞,当硝酸汞被消耗完时,硫酸铜才与锌粒反应,同理,硫酸铜反应完后,锌才会和氯化亚铁反应.还有,当多种金属与一种盐溶液反应时,最活泼的金属先反应.例如,把打磨光亮的镁带、铝丝、铜丝一起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镁被消耗完后,铝才和硝酸银反应,铝反应完后,铜跟硝酸银反应.
另外,利用金属与酸或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是否发生,通过具体的实验及其现象的分析,反过来可以反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具体的推断方法是这样的:
1.利用金属与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来反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例如,把铁和铜分别放在稀盐酸中时,铁的表面上有气泡冒出,这说明铁位居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的前面;而铜的表面无明显的现象,这说明铜位居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的后面;由此可推得铁活泼性比铜的要强.
2.利用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来反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例如,把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发现铁钉表面上出现了一层红色物质(即铜);由此可推得铁活泼性比铜的要强.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金属的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实验现象和结论(包括反应化学方程式)、其它的反应类型”等相关问题关联起来,进行综合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历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命题方式是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来分析、推断、选择或解答有关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某些置换反应是否发生、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包括反应化学方程式)、金属的制备、金属的应用、生活中有关金属的实际问题,或者是反过来考查,或者是对所给的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的表达进行判断,等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提炼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的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我们身边生活中常用、常见金属及合金的有关知识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从生活、电视、网络中了解到的有关金属及合金的信息,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要想做好这方面的题目,除了学好教材中的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以外,还要做到以下两点:
1.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留意、理解、搜集和熟记我们身边经常用到和见到的金属及合金的有关知识,以及最新的有关金属方面的科技前沿信息,等等.
2.要特别注意灵活运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或变化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即性质用途或变化规律),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分析、推断和解答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等相关问题,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10.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生石灰、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知识点的认识】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CaO);是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的副产物.它的性质是白色晶体或粉末,具有腐蚀性,易溶于酸,难溶于水,但具有吸水性,能与水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即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O=Ca(OH)2).
它的用途主要是用于消毒,改良水质,实验室里和食品包装中常用做干燥剂.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对水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工业制取方法、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包括反应化学方程式)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这些相关知识等关联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命题方式是根据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推断、选择或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或者是反过来考查,或者是对所给的有关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的表达进行判断,等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提炼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等相关知识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我们身边生活中常见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大多数是生石灰)及其吸水后的反应的考查,是近几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当然也是中考考查这方面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还有,水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工业制取方法、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包括反应化学方程式)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从生活、电视、网络中了解到的有关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的信息,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大多数是生石灰(因为它的廉价易得),有时会使用硅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无毒、无味、无嗅,化学性质稳定,具强烈的吸水性能)和保鲜剂活性铁粉(它不仅能吸水,而且还能吸收包装袋内残留的氧气,导致微生物缺氧而死,使食品防腐保鲜).所以,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注意留意、搜集和熟记我们身边经常用到和见到的有关化学知识,特别是一些最新的有关化学的科技前沿信息等,争取做到有备无患.
11.酸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酸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如下五个:
1.酸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变色情况可以简记为:“石红酚无”.
2.酸能跟多种活泼金属起反应,通常生成盐和氢气.只有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前面的金属才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而位于氢后的金属却不能.例如,常见的镁、铝、锌、铁、铜五种金属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具体的现象、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表所示.
3.酸能跟金属氧化物(即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分别与盐酸、硫酸反应,具体现象、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右表所示.
4.酸能跟碱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NaOH+HCl=NaCl+H2O、2NaOH+H2SO4=Na2SO4+2H2O、Ca(OH)2+2HCl=CaCl2+2H2O、Ca(OH)2+H2SO4=CaSO4+2H2O、H2SO4+Ba(OH)2=BaSO4↓(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2H2O.
5.酸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例如,H2SO4+BaCl2=BaSO4↓+2HCl、HCl+AgNO3=AgCl↓(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HNO3.有时生成的新酸不稳定,会继续分解;例如,CaCO3+2HCl=CaCl2+CO2↑+H2O、Na2CO3+2HCl=2Na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
另外,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用途、中和反应、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灭火器的反应原理、物质的推断和鉴别、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与实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结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酸的化学性质、用途、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来反推酸的化学性质和用途,或评价表达的正误,或实验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后四个化学性质(包括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和用于金属除锈的用途等,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酸的化学性质、用途、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六点:
1.酸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不同的酸溶液里都含有相同的氢离子.
2.酸与酸碱指示剂反应时,显色的物质是指示剂,而不是酸溶液.
3.根据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快慢和盐酸的挥发性,可以推断出实验室里制取氢气时,应该选用锌和硫酸反应为好.
4.根据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盐酸、硫酸反应,不难推出可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来除铁锈;反过来亦然成立.也就是根据“性质用途”的关系来巧记这类知识,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5.在做中和反应的实验时,一般都要用指示剂酚酞试液来帮助判断反应是否完成.也就是,事先在碱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使溶液成红色),然后再慢慢地向其中滴入稀酸溶液,边滴边振荡(或搅拌溶液),直到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
6.根据酸能与碳酸盐(即含有碳酸根的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结合反应速度的快慢(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反应太快,常被用作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和生成物的溶解性(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覆盖在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表面上,使反应慢且不连续,甚至会中断),可以推断出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时,应该选用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为好.
12.碱的化学性质
碱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碱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如下四个:
1.碱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变色情况可以简记为:“石蓝酚红”.
2.碱能跟非金属氧化物(即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2NaOH+CO2=Na2CO3+H2O、2NaOH+SO2=Na2SO3+H2O、2NaOH+SO3=Na2SO4+H2O、Ca(OH)2+CO2=CaCO3↓+H2O.
3.碱能跟酸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NaOH+HCl=NaCl+H2O、2NaOH+H2SO4=Na2SO4+2H2O、Ca(OH)2+2HCl=CaCl2+2H2O、Ca(OH)2+H2SO4=CaSO4+2H2O、H2SO4+Ba(OH)2=BaSO4↓(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2H2O.
4.碱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例如,Ca(OH)2+Na2CO3=CaCO3↓+2NaOH、CuSO4+2NaOH=Cu(OH)2↓(蓝色沉淀)+Na2SO4、FeCl3+3NaOH=Fe(OH)3↓(红褐色沉淀)+3NaCl.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碱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包括二氧化碳的检验)、碱的用途、中和反应、碳酸钠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推断和鉴别、防止空气的污染、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与实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结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碱的化学性质、用途、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来反推碱的化学性质和用途,或评价表达的正误,或实验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后三个化学性质(包括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硫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检验及吸收等,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碱的化学性质、用途、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六点:
1.碱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不同的碱溶液里都含有相同的氢氧根离子.
2.碱与酸碱指示剂反应时,显色的物质是指示剂,而不是碱溶液.
3.根据非金属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的性质,可以推断出吸收二氧化碳(即除去某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即除去工厂排放的废气中的二氧化硫,防止它污染空气)要用氢氧化钠溶液;而检验二氧化碳气体要用氢氧化钙溶液(即澄清的石灰水).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而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在相同条件下形成的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氢氧化钠溶液要比氢氧化钙溶液更浓,所以,吸收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时,最好用氢氧化钠溶液.又因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明显的现象出现;但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所以在检验二氧化碳时,应用氢氧化钙溶液.由此可见,根据“性质用途”的关系来巧记这类知识,将会是事半功倍的!同理可得,根据氢氧化钙溶液能与碳酸盐(即含有碳酸根的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新碱的性质,可以用来制取工业上最常用的碱氢氧化钠等.
4.在做中和反应的实验时,一般都要用指示剂酚酞试液来帮助判断反应是否完成.也就是,事先在碱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使溶液成红色),然后再慢慢地向其中滴入稀酸溶液,边滴边振荡(或搅拌溶液),直到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
13.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如图所示:
其具体内容是酸性溶液的pH值<7;中性溶液的pH值=7;碱性溶液的pH值>7.可简记:“小酸大碱中7”;其含义是:“pH值<7为酸性,pH值>7为碱性,pH值=7为中性。”并且其中的“小酸大碱”还可暗示:“pH值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强;pH值越大,溶液的碱性越强。”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或者是解答与之相关问题的能力等。命题方式是根据溶液的酸碱性来推断其pH值大小,或者是根据溶液的pH值大小来推断其酸碱性强弱,有时对给出的有关表达进行判断或评价,有时还要求进行误差分析,等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特别是,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的应用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当然,也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对症下药,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14.氯化钠与粗盐提纯
氯化钠与粗盐提纯
【知识点的认识】氯化钠俗称食盐,其物理性质是一种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并且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有咸味,密度为2.165g/cm3,熔点801℃,沸点1461℃.其化学性质是PH值呈中性,其水溶液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不容于稀硝酸的沉淀(即氯化银;同时,这也是氯离子的检验方法);电解熔融的氯化钠能够分解得到金属钠和氯气.氯化钠的用途主要是常用来做调味品、防腐剂、融雪剂(降低雪的熔点);农业上,常用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医疗上,还用氯化钠来制生理盐水(0.9% 氯化钠溶液);工业上,还常用来制取氯气、烧碱等.
粗盐提纯主要是指将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的过程.具体的操作步骤、方法如下:
1.溶解:用托盘天平称取5.0g粗盐,用量筒量取10mL水倒入烧杯里.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所得食盐水是否浑浊.然后,在天平上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在10毫升水中大约溶解了多少克粗盐.
2.过滤:如图所示:,过滤该食盐水.待滤纸内无水时,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如滤液仍浑浊,应该再过滤一次.如果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则应检查装置并分析原因(例如,滤纸破损,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找出原因后,要重新操作.
3.蒸发: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如图所示:,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局部过热,造成液滴飞溅).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计算产率: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中.将提纯前后食盐与粗盐作比较,并计算精盐的产率.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氯离子的检验、常见金属的冶炼方法、酸碱盐的应用、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实际、医疗及健康、混合物的分离方法、物质的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有关实验基本操作(或现象、结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或评价表达的正误,或实验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氯化钠用作调味品(或防腐剂、融雪剂、农业选种的试剂、配制生理盐水的原料)、氯化钠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及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过滤和蒸发的操作及其注意事项的考查,以及对误差分析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在粗盐提纯的过程中,3次用到了玻璃棒;但它所起的作用却不尽相同:(1)溶解时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2)过滤时的作用是引流;(3)蒸发时的作用是搅拌,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局部过热,造成液滴飞溅.
2.对于氯化钠的性质和用途,可以联系着“性质用途”的关系;并且,要巧妙地利用这个互推关系来理解和识记,效果会更好.
3.在进行误差分析时,首先要细致地检查实验的全过程,然后逐一分析每一个错误或误差,最后综合起来分析、判断即可.
15.盐的化学性质
盐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盐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如下几点:
1.某些盐能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金属(该金属一定要比盐中的金属活泼才可以把它给置换出来);例如,CuSO4+Fe=FeSO4+Cu、3CuSO4+2Al=Al2(SO4)3+3Cu、2AgNO3+Cu=Cu(NO3)2+2Ag.
2.某些盐能与酸发生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例如,BaCl2+H2SO4=BaSO4↓+2HCl、AgNO3+HCl=AgCl↓(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HNO3.有时生成的新酸不稳定,会继续分解;例如,CaCO3+2HCl=CaCl2+CO2↑+H2O、Na2CO3+2HCl=2Na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
3.某些盐能与碱发生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例如,Na2CO3+Ca(OH)2=CaCO3↓+2NaOH、CuSO4+2NaOH=Na2SO4+Cu(OH)2↓(蓝色沉淀)、FeCl3+3NaOH=3NaCl+Fe(OH)3↓(红褐色沉淀).
4.盐能与盐发生反应生成两种新盐;例如,NaCl+AgNO3=AgCl↓+NaNO3、CuSO4+BaCl2=BaSO4↓+CuCl2.
5.某些盐受热分解;例如,2KClO32KCl+3O2↑、2KMnO4 K2MnO4+MnO2+O2↑、CaCO3高温¯CaO+CO2↑、2NaHCO3Na2CO3+CO2↑+H2O.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盐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酸(或碱)的化学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推断和鉴别、碳酸根离子(或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的检验、氧气(或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原理、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与实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常用盐的用途、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结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盐的化学性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或评价表达的正误,或实验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盐的化学性质中的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的考查,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酸的化学性质、用途、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不同盐的溶液里,含有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不尽相同,所以盐没有必然的相似化学性质.但是,组成中具有相同成分的少部分盐,也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
2.某些盐和某些金属的反应与否,可以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来判断(切记:“前置后,盐可溶,钾、钙、钠不能够”);而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可以根据置换反应的定义(或特点)来进行.
3.某些盐和酸(或碱、盐)的反应与否,可以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判断;而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可以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或实质、特点)来进行.
4.某些盐的分解,可以联系着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和二氧化碳的工业制取反应原理,来理解和识记相关的化学反应即可.
5.根据碳酸盐(即含有碳酸根的盐)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结合反应速度的快慢(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反应太快,常被用作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和生成物的溶解性(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覆盖在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表面上,使反应慢且不连续,甚至会中断),可以推断出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时,应该选用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为好.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1/8/3 13:59:44;用户:jun赵;邮箱:z_j1985@126.com;学号:2037478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6 实验探究题,文件包含专题16实验探究题-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版答案解析docx、专题16实验探究题-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版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6 实验探究题(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6实验探究题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16实验探究题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训练:化学实验探究附真题答案,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