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湖南省衡阳市初中部初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部编版
展开1. 下列画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咀嚼(jiá) 炽热(chì) 竹竿(gǎn) 滞笨(zhì)
B.弄堂(nòng) 门框(kuàng) 矗立(zhù) 涎水(xián)
C.哀悼(dà) 埋怨(mán) 山涧(jiān) 气冲斗牛(dòu)
D.绯闻(fēi) 晌午(shǎng) 肚脐(qí) 憎恶(zēng)
2. 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梁 愧怍 凑和 微不足道B.镶嵌 暴躁 粗拙 晴天霹雳
C.田垄 渴慕 取蒂 鞠躬尽萃D.疮疤 烦琐 深霄 言外之义
3. 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是他不以为然,一心扑在工作上。
B.同学们学习了一天,天一黑就都酣然入梦了。
C.如此机密的事情,他怎么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此肆无忌惮的大声讨论呢?
D.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实验学校“打造阳光课堂,实施阳光教育”的系列活动深得全社会和各级领导的肯定与好评。
B.大熊猫憨厚可爱的模样让游客们忍俊不禁地笑了。
C.思维对于作文审题来说无比重要,运用正确思维方法审清材料是能否打开作文视野之窗很关键的一步。
D.为了防止酒驾事件再发生,衡阳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
A.《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收集1918年至1922年所写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阿长与山海经》等14篇。
B.《老王》选自《杨绛散文》,作者杨绛、江苏无锡人,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干校日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C.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嘎叽”在这里是叹词。
D.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6.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它们,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②还要注意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读精彩部分和难点部分有利于不断提高欣赏能力。
③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并且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④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
⑤最后要学会做点读书笔记,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A.③④②⑤①B.③①④②⑤C.①④②⑤③D.①③④②⑤
二、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连祥子都有些胆怯了!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由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便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知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的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的。他已经不知喝了几气凉水,可是又跑到茶馆去。两壶热茶喝下去,他心里安静了些。茶由口中进去,汗马上由身上出来,好像身上已是空膛的,不会再藏储一点水分。他不敢再动了。
(1)请你根据上面的选段及《骆驼祥子》中的其他内容,简要概括祥子的性格特点。
(2)下面有关名著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是对祥子性格和命运的一种概括。小说通过祥子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那个黑暗的社会。
B.祥子与车是这部小说的基本线索,与祥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是虎妞。
C.《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失去土地后流落到南京城里拉车,他的第一辆车被抢走以后,千辛万苦聚积的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被张侦探给洗劫了。
D.作者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活泼有力,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三、综合读写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就经常讨论。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看来,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为此,七(1)班正组织开展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我来设计】
本次活动拟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爱国人物故事会。请你设计第二、三板块。
第二板块:_______________
第三板块:_______________
(2)【爱国人物故事会】
请你从下面给出的两个爱国人物中选一个,按照例句仿写一句话。
邓稼先 闻一多
例句:“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破败的茅屋前为天下寒士疾呼。
四、默写题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2)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3)《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军情紧急和木兰矫健英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也有相似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对韩愈的《晚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榆荚杨花虽缺乏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B.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
C.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
D.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2)“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下列画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矜:自夸 尝射于家圃:曾经
B.释担而立:放下担子 夫没者岂苟然哉:随随便便的样子
C.忿然曰:气愤的样子 七岁而能涉:趟水过河,徒手过河。
D.睨之:斜着眼睛看 日与水居:动词,停留
(2)下列画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睨之,久而不去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B.尝射于家圃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
C.康肃笑而遣之 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则十五而得其道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徐以杓酌油沥之。
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4)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从其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②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简,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③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④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简,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⑤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⑥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⑦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⑧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1)父亲坐在新台阶上磕烟灰,为什么会“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3)结合全文分析,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的语言十分口语化,读来就好像在听作者娓娓为我们讲述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平常如邻家一般的故事。
B.文中的“父亲”一年辛勤劳作,在半个月的过年中还要编织草鞋。因此父亲是一个淳朴、厚道、待人宽厚、能吃苦耐劳的人。
C.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D.父亲一生劳作的目的是为了抬高自家的台阶,表现了父亲好强、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规则的便宜”占不得
①当今社会,人们的规则意识越来越强。但不可否认,也有些人利用规则为己谋利。
②前不久,在市中心马路边的停车场,有3个人(其中一对夫妇)为一个车位吵得不可开交。这个刚空出的停车位本来是被那对夫妇先发现的,可正在他们倒车进位时,半路突然冲进一辆车直接抢了停车位。当时,周边围了很多人,支持这对夫妇者居多,但最后,有关方面还是决定把停车位给抢位者。有人问: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回答很直接,规则如此,谁让这对夫妇技不如人,做事缺乏果断。
③此类引发争议的现象,并不鲜见。有些人占了规则便宜,却欠了道德的账。道德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每个人的道德差异在于境界不同。而规则是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群体内所有成员需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但现实情况是,往往境界高者才能始终做到自觉遵守规则,将其内化为一种习惯。
④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让三分,巷宽六尺”的传说也体现了这种情况。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一直作过往通道;后来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便驰书京都,向张英告之此事。张英阅罢,便提笔蘸墨,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得诗,深感愧疚,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于是,原本两家争的三尺地,现在成了六尺宽的巷子,成为历史的美谈。
⑤坦率地讲,道德要求人们崇德向善。对境界高者,社会要见贤思齐,并使其成为楷模,受到尊敬爱戴。只有这样,社会才有维系和谐文明的基础。至于境界居中者,一般能够执行规则,不逾矩,随大流,守住底线。这些人通常怕惹事,常选择自保为主,过好自己日子,人生追求是过得去,虽平淡也能用规则保护好自身,这是他们为人做事之底线。对待这种境界居中者,社会需积极引导,提高其境界,督促其对社会尽责。境界低者往往钻规则之漏洞,不择手段谋私利。这样的人也许能获得一时之快,却会留下骂名。道德建设是惩恶扬善的,绝不能迁就低劣的行为,而必须注重通过道德和法治手段齐抓共管,使其改邪归正。
⑥遵守规则是一份社会责任,更是一种道德义务。尽管不乏投机钻营之人,但只要扎牢规则篱笆,就可以让其无漏洞可钻。要让占便宜者明白,欠道德账,只会是逞一时之快而毁一世之名。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规则的便宜”占不得。
B.人们的规则意识越来越强。
C.遵守规则是社会责任也是道德义务。
D.道德要求人们崇德向善。
(2)下列可以用作本文反面论证材料的一项是( )
A.格力以质量评定产品,成世界名牌。
B.马谡兵败,街亭失守,诸葛亮虽不忍,但还是依照军令状,挥泪斩马谡。
C.一名女子在游览八达岭野生动物园途中下车,被躲藏在附近的老虎咬伤。
D.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3)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结构为:引论(①②)——本论(③④⑤)——结论(⑥)。
B.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C.第⑤段中画点词“也许”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D.第⑥段中将“守规则”比作“篱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4)简述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向日葵
①那个村庄,在沙漠里。向日葵呢,都种在沙滩上。我们村的人都叫它葵花,还不知道它有个名字叫向日葵。
②葵花长到和我一样高的时候,就快要开花了。爹说:“浇一遍水吧,不然花开不肥。”这么一说,我和弟弟就低下头不言语了,我俩都很懒的。爹谄媚地笑着,黄黑枯瘦的笑脸也像葵花一样,跟着我们转,那么饱满。
③浇水就要追肥,这简直是一定的。爹拎着铁锹,在每株葵花根底下列一个小坑,我跟在后头,往小坑里填一把化肥。弟弟扫尾,一脚踢进去土,把土踩实,埋好化肥。弟弟踩得很快,在后面喊着:“梅娃子,你快些行不行?”
④我跟得紧,葵花硕大的花盘和爹擦肩而过,反弹过来,梆的一下打在我的脑门上,打得我晕头转向。爹一转身,讨好地笑,他知道我动不动就尥蹶子不干活了。明亮的,青灰的,散发着刺鼻气味的化肥,在地里撒了一层,像落了霜。让水随便冲好啦,怎么冲,肥水还不都在自家的田里。
⑤水渠里的大水已经哗哗地奔涌来了,像没套上笼头的野马,横冲直撞。水冲进葵花田里,我听见十万葵花咕咚咕咚喝水,直喝得嗓子里打嗝儿。
⑥浇过水之后,那些化肥,就暗暗催着葵花生长,狗撵着一样。才两三天,葵花就全部开了。
⑦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上学的路上,路两旁都是葵花拥挤的笑脸。葵花开呀开呀,浑身的劲儿都拿来开花。它们这么高兴干嘛呢,龇牙咧嘴的,开得一塌糊涂。
⑧太阳在哪,花朵就朝着哪。多么神奇的花呀!
⑨我爹坐在田埂上。他看着一地碎金子一样的花,满眼的舒畅,回头说:“丫头,这葵花开美咧!”
⑩清晨,阳光倾洒在沙漠里,倾洒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⑪万簸俱寂,只有花开的声音。鸟不鸣,花却喧嚣。看一眼,被野性的美击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太美的东西,让人自卑。
⑫一场盛大的花事席卷而过。花开盛后,就收了。葵花子开始变得饱满,一天天鼓胀起来。花谢是开花的盛事。葵花籽饱满之后,花盘都要被割下。家家户户都割走花盘,把枝秆留下。留在地里的葵花枝秆,像一地拐杖挺立着。拐杖不绿了,慢慢变得枯黄、黑瘦。叶子在风里瑟瑟地抖,枯萎着,也被风摘走了。
⑬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
⑭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碜——你以为这是真的吗?
⑮不是,那没有花盘的光秆秆,脖子朝前伸着,还是向着东方,一丝不乱。十万拐杖,脖勾都朝前伸着,向着太阳,暗含着一股强大的气势。这疏朗辽远的意境,真有种惊心动魄的美。
⑯一个初冬的清晨,我上学迟了。出了村子,突然被一种浩大的气势震撼了:大漠里浩浩荡荡的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的箭镞,令人惊诧。枝秆上落了明亮的清霜,在阳光下闪着光。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一根都不曾乱,肃穆、庄严、苍茫。
⑰我倏然泪下,因为感动。天啊,这些光秆秆的心里是怎样的情分啊!苍茫大地,草木才是主人,我们只是过客。
⑱光阴里一定藏着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草木知道,天地知道。就算枯萎了,失去了花盘,内心的坚持还是一样的,还是纹丝不乱。万物生,万物荣。而这肃穆,这萧瑟,都是天意——只有草木自己洞悉。
(1)阅读全文,填写表格。
(2)语言品析。
①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画线加粗字的含义。
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
(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以“向日葵”为题有何作用。
(4)文章结尾写道:“光阴里一定藏着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草木知道,天地知道。”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我们不知道的秘密是什么。
八、写作
生活中,人人需要掌声,取得成绩和荣誉,掌声给人以褒奖,给人以再创造的活力;面对困难和考验,掌声会给人信心,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奋进的动力,应该说,掌声就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尊重。因此,我们要学会鼓掌:为别人鼓掌,为自己鼓掌,为丰富多彩的人生而鼓掌。
请以“掌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书写工整,感情真挚。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年湖南省衡阳市初中部初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
1.
【答案】
D
【考点】
易误读常见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咀嚼”的“嚼”应读作“jué”;“竹竿”的“竿”应读作“gān”。
B项,“弄堂”的“弄”应读作“lòng”;“矗立”的“矗”应读作“chù”。
C项,“山涧”的“涧”应读作“jiàn”;“气冲斗牛”的“斗”应读作“dǒu”。
故选D。
2.
【答案】
B
【考点】
常见易错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高梁”应写作“高粱”;“凑和”应写作“凑合”。
C项,“取蒂”应写作“取缔”;“鞠躬尽萃”应写作“鞠躬尽瘁”。
D项,“深霄”应写作“深宵”;“言外之义”应写作“言外之意”。
故选B。
3.
【答案】
A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根据语境,此处应用“不以为意”,故使用错误。
B项,酣然入梦:很舒适地进入梦乡。使用正确。
C项,大庭广众: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使用正确。
D项,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使用正确。
故选A。
4.
【答案】
D
【考点】
病句辨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全社会和各级领导”并列不当,应去掉“和各级领导”。
B项,“忍俊不禁”意为忍不住笑出来,与“笑了”语义重复,可删去“地笑了”。
C项,一面对两面,可删去“能否”。
故选D。
5.
【答案】
B
【考点】
文学常识
词性
老王(杨绛)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阿长与〈山海经〉》出自《朝花夕拾》。
C项,“嘎叽”在这里是拟声词。
D项,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
故选B。
6.
【答案】
D
【考点】
句子排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①句强调阅读名著的作用,总领全文段,应为首句;③句紧承①句,提出阅读名著要掌握一些方法的观点;④句紧承③句,提出具体方法;根据②句中的关联词语“还”和⑤句中的“最后”可知,接下来是②⑤两句。故句子正确排序为:①③④②⑤。
故选D。
二、名著阅读
【答案】
(1)祥子原本老实,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如同骆驼一般,但是在经历了命运的打击后,他逐渐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C
【考点】
名著人物形象
情节内容
《骆驼祥子》
课内名著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解答此题,需要结合选段和《骆驼祥子》的相关故事情节分析概括。选段通过对祥子的心理描写,表现了祥子的老实,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如同骆驼一般。结合《骆驼祥子》其他内容可知,祥子在经历了命运的打击后,他逐渐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注意表述符合原著人物形象,语言简洁明了即可。
(2)C项,祥子失去土地后流落到“北平”城里,不是“南京城里”;第二次买车的钱被“孙侦探”给洗劫了,不是“张侦探”。
三、综合读写
【答案】
(1)示例:爱国诗词朗诵会,爱国名言展示会
(2)示例一:大勇的革命者闻一多,在特务的枪口下为民族命运呐喊。
示例二:“‘两弹’元勋”邓稼先,在荒凉的戈壁里为核武器研究坚守。
【考点】
活动规划
句式仿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第一板块“爱国人物故事会”可知,要突出“爱国”,表现“天下国家”的主题。第一板块用了“故事会”的形式,为了对仗工整,二三板块也可选择交流会的形式,比如爱国诗词朗诵会,爱国名言展示会等。言之有理即可。
(2)仿写时,要按照例句格式进行描写,例句的格式为:称号+人物+事迹。可以选邓稼先,他的称号为“‘两弹’元勋”,事迹可以表述为“在荒凉的戈壁里为核武器研究坚守”;也可选闻一多,他的称号为“大勇的革命者”,事迹可以表述为“在特务的枪口下为民族命运呐喊”。
四、默写题
【答案】
(1)独坐幽篁里
(2)此夜曲中闻折柳
(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竹里馆(王维)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逢入京使(岑参)
木兰诗(《乐府诗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注意“篁”的书写。
(2)注意“柳”的书写。
(3)由“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可推知答案。注意“凭”的书写。
(4)由“表现军情紧急和木兰矫健英姿”可推知答案。注意“戎”的书写。
(5)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也有相似的两句”可推知答案。注意“将”的书写。
五、古诗词鉴赏
【答案】
C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考点】
课内古诗词曲阅读
古诗词曲内容理解与分析
诗
晚春(韩愈)
品味语言(炼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说法错误,这首诗不只是为写争奇斗艳的场景,而是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2)作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百般红紫斗芳菲”,这句诗的意思是:想方设法竞相争妍斗艳。所以一个“斗”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草树木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六、文言文阅读
【答案】
D
A
(3)①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
②天天生活在水边,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4)从【甲】文中,我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并告诉我们人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从【乙】文中,我领悟到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操练。
【考点】
文言实词
文言文比较阅读
卖油翁(欧阳修)
文言虚词
一词多义
文言翻译
分析评价文章哲理或思想
【解析】
【乙文参考译文】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都生活在水边,七岁时就能徒步过河,十岁就能漂浮在水面上,十五岁时就能潜入水中了。潜水的本领难道是随便、轻易地就能掌握的吗?一定是掌握了水的活动规律的。天天生活在水边,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害怕。所以北方的勇敢的人,向南方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用他们说的方法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人。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人一样。
【解答】
(1)D项,句意:天天都生活在水边。居:在一起。
(2)A项,动词,离开/动词,离开。
B项,介词,在/介词,向。
C项,代词,指代卖油翁/助词,的。
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故选A。
(3)①徐:漫漫地。杓:同“勺”
②日:每天。
(4)【甲】文中卖油翁揭示了一个道理:熟能生巧。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人没有必要因为自己有什么长处而骄傲自满,其实这不过是长时间训练出来的结果。而【乙】中北方人即使在得到了南方人潜水的理论知识后仍然不能潜水,这就告诉我们,实际的操练是学会一项技能必经阶段。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七、现代文阅读
【答案】
(1)由于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所以他就感到手有些不对劲。另外“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保护台阶就是保护自己的地位。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头发比作刚收割过的庄稼茬,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父亲老了,连头发都失去了生机的模样。
D
【考点】
小说阅读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台阶(李森祥)
修辞手法及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解答此题,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分析。由本段中“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一句可得出,这表明父亲用烟枪磕地面时,感觉有了异样,因为地面变成了水泥的,他害怕磕坏了。此外,根据前文可知,台阶是地位的象征,父亲小心翼翼地对待新台阶,表现出对自己付出的爱惜,对获得的地位的保护。由此概括出答案即可。
(2)“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中,把父亲的头发比作“刚收割过的庄稼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灰白而失去了生机”是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头发花白的情状,表现出父亲老了,连头发都失去了生机的模样。
(3)D项,“表现了父亲好强、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不正确,应该是表现了父亲自尊好强、渴望得到尊重的特点。
【答案】
A
C
B
(4)道德要求人们崇德向善,分别对境外高者,境界中着和境界低者一一概述,说明道德建设是惩恶扬善的,绝不能迁就的低劣行为。
【考点】
寻找或归纳论点
补充论据(或选择合适论据)
议论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论证思路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议论文的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中间或结尾位置,这篇文章的论点是“‘规则的便宜’占不得”,文章的题目就是论点。
故选A。
(2)A项,“格力以质量评定产品,成世界名牌”是遵守规则获得成功,不是占了规则便宜,不能用作本文反面论证材料。
B项,诸葛亮依照军令状,挥泪斩马谡,是遵守规则的表现,不能用作本文反面论证材料。
C项,“途中下车”是游客不遵守规则;“被躲藏在附近的老虎咬伤”是该游客不遵守规则产生的后果,符合文章论点,可以用作本文反面论证材料。
D项,“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强调的是守规矩的重要性,不能用作本文反面论证材料。
故选C。
(3)B项,第④段并没有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4)语段开头即提出“道德要求人们崇德向善”,然后,“对境界高者……”“境界居中者……”“境界低者……”等内容是分别对境外高者,境界中着和境界低者一一概述,最后,“道德建设是惩恶扬善的,绝不能迁就低劣的行为,而必须注重通过道德和法治手段齐抓共管,使其改邪归正”说明道德建设是惩恶扬善的,绝不能迁就的低劣行为。
【答案】
(1)①给葵花浇水施肥,②惊奇,③心生震撼
(2)①运用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葵花盛开时壮大的气势和美丽,表现了作者的惊叹和赞美。
②指葵花盘被割下后,葵秆虽枯萎,却仍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挺立的姿态。
(3)①一语双关:既指向日葵坚持向着太阳,又暗含人要坚持信念理想,暗示了文章中心。②作为事物线索贯穿全文。③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概括内容。④标题内涵深刻,引发读者思考。
(4)示例:①万物不管荣枯,对内心的坚持是一样的,对信仰的坚守是不会改变的。如葵花不管是盛开,还是枯萎,都永远向着东方。②追寻梦想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失意之时,但追寻梦想的决心绝不改变。如开得如火苗一般的葵花也有寒碜的时候,但追寻东方的心从不改变。或:荣枯都是天意,万事万物自有其规律,要顺应规律,坦然面对。
【考点】
梳理故事情节
分析文章中人物情感
散文阅读
修辞手法及作用
理解记叙文中词语含义或作用
记叙文标题作用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理解记叙文中句子含意或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答题区间,提炼作答即可。根据“浇水就要追肥,这简直是一定的”,可以提炼①处情节:给葵花浇水施肥。根据“太阳在哪,花朵就朝着哪。多么神奇的花呀”可以提炼②处“我”的情感:惊奇。根据“突然被一种浩大的气势震撼了:大漠里浩浩荡荡的十万葵花秆,……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可以提炼③处“我”的情感:心生震撼。
(2)①句“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可以看出,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由“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可知该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十万朵花,面朝东方”葵花盛开时那种壮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美丽景象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②“撑”是支着的意思。用“撑”来写葵花枝秆枯黄、枯萎后,仍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挺立的样子,流露出赞美之情。
(3)全文围绕向日葵盛开的前后经过来写,所以标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向日葵;“向日”二字内涵深刻:既指向日葵坚持“太阳在哪,花朵就朝着哪”的自然现象,又给读者启示:人要坚守信念和理想,永不言弃。内涵深刻,引发读者思考。
(4)结合上文内容“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一根都不曾乱,肃穆、庄严、苍茫”分析可知,这里的“秘密”指对信仰的坚守永不改变,就像葵花一样,不管是盛开,还是枯萎,都永远向着东方;从“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碜”“没有花盘的光秆秆,脖子朝前伸着,还是向着东方”可知,葵花也有寒碜的时候,但追寻东方的心从不改变,说明荣枯都是天意,万事万物自有其规律,要顺应规律,坦然面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八、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全命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文章情节
①_______________
葵花盛开
葵秆挺立向东
“我”的情感
不情愿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2020-2021年湖南省衡阳市初中部初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部编版: 这是一份2020-2021年湖南省衡阳市初中部初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部编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名著阅读,综合读写,默写题,古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年湖南省衡阳市某校初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部编版: 这是一份2020-2021年湖南省衡阳市某校初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部编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名著阅读,综合读写,默写题,古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年湖南省株洲市某校初中部初一(下)月考语文试卷部编版: 这是一份2020-2021年湖南省株洲市某校初中部初一(下)月考语文试卷部编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题,综合读写,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