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2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教案设计
展开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Q
教室内的黑板所在的平面与地面所在的平面垂直,在黑板上任意画一条直线与地面垂直吗?怎样画一条直线方能与地面垂直?
X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文字
语言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__垂直__
符号
语言
⇒a⊥β
图形
语言
作用
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
Y
1.已知平面α⊥平面β,则下列命题正确的个数是( C )
①α内的直线必垂直于β内的无数条直线;
②在β内垂直于α与β的交线的直线必垂直于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
③α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必垂直于β;
④过β内的任意一点作α与β交线的垂线,则这条直线必垂直于α.
A.4 B.3
C.2 D.1
[解析]
序号
正误
理由
①
√
设α∩β=l,a⊂α,b⊂β,b⊥l,则a⊥b,故β内与b平行的无数条直线均垂直于α内的任意直线
②
√
β内垂直于α与β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平面α,则它垂直于α内的任意直线
③
×
α内不与交线垂直的直线不垂直于β
④
×
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必须在平面β内才与平面α垂直,否则不垂直
2.如图所示,在长方体ABCD-A1B1C1D1的棱AB上任取一点E,作EF⊥A1B1于F,则EF与平面A1B1C1D1的关系是( D )
A.平行
B.EF⊂平面A1B1C1D1
C.相交但不垂直
D.相交且垂直
[解析] ∵平面ABB1A1⊥平面A1B1C1D1,EF⊂平面ABB1A1,平面ABB1A1∩平面A1B1C1D1=A1B1,EF⊥A1B1,∴EF⊥平面A1B1C1D1.
3.在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已知平面AA1C1C⊥平面ABCD,且AB=BC,AD=CD,则BD与CC1( C )
A.平行 B.共面
C.垂直 D.不垂直
[解析] 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AB=BC,AD=CD.∴BD⊥AC.∵平面AA1C1C⊥平面ABCD,平面AA1C1C∩平面ABCD=AC,BD⊂平面ABCD,∴BD⊥平面AA1C1C.又CC1⊂平面AA1C1C,∴BD⊥CC1,故选C.
4.已知三棱锥P-ABC中,侧面PAC与底面ABC垂直,PA=PB=PC.
(1)求证:AB⊥BC;
(2)若AB=BC,过点A作AF⊥PB于点F,连接CF,求证:平面PBD⊥平面AFC.
[解析] 如图所示:
(1)取AC的中点D,连接PD,BD,
∵PA=PC,∴PD⊥AC,又平面PAC⊥平面ABC,且平面PAC∩平面ABC=AC,
∴PD⊥平面ABC,D为垂足.
∵PA=PB=PC,
∴DA=DB=DC,
∴AC为△ABC的外接圆的直径,故AB⊥BC.
(2)∵PA=PC,AB=BC,PB=PB,∴△ABP≌△CBP.
∵AF⊥PB,∴CF⊥PB,又AF∩CF=F,
∴PB⊥平面AFC,又PB⊂平面PBD,
∴平面PBD⊥平面AFC.
H
命题方向1 ⇨面面垂直性质的应用
典例1 如图所示,P是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的一点,四边形ABCD是∠DAB=60°的菱形,侧面PAD为正三角形,其所在平面垂直于底面ABCD.若G为AD边的中点,求证:BG⊥平面PAD.
[思路分析] 解答本题可先由面面垂直依据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得线面垂直.
[解析] 连接PG,BD,∵四边形ABCD是菱形且∠DAB=60°,
∴△ABD是正三角形,
∵G是AD的中点,
∴BG⊥AD.
又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
∴BG⊥平面PAD.
『规律方法』 1.若所给题目中有面面垂直的条件,一般要利用面面垂直的定理将其转化为线面垂直、线线垂直.在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时,注意三点:①两个平面垂直,是前提条件;②直线必须在其中一个平面内;③直线必须垂直于它们的交线.
2.先找条件中有没有在一个平面内与交线垂直的直线,若没有与交线垂直的直线,一般需作辅助线,基本作法是过其中一个平面内一点作交线的垂线,这样便把面面垂直问题转化为线面垂直问题,进而转化为线线垂直问题.
〔跟踪练习1〕
已知P是△ABC所在平面外的一点,且PA⊥平面ABC,平面PAC⊥平面PBC,求证:BC⊥AC.
[解析] 如图,在平面PAC内作AD⊥PC于点D,
∵平面PAC⊥平面PBC,AD⊂平面PAC,且AD⊥PC,
∴AD⊥平面PBC,
又BC⊂平面PBC,∴AD⊥BC.
∵PA⊥平面ABC,BC⊂平面ABC,
∴PA⊥BC,
∵AD∩PA=A,∴BC⊥平面PAC,
又AC⊂平面PAC,
∴BC⊥AC.
命题方向2 ⇨与面面垂直有关的计算
典例2 如右图所示,平面α⊥平面β,在α与β的交线l上取线段AB=4 cm,AC,BD分别在平面α和平面β内,AC⊥l,BD⊥l,AC=3 cm,BD=12 cm,求线段CD的长.
[思路分析] 要求CD的长,由BD⊥l,α⊥β易知△BCD为直角三角形,已知BD的长,只要知道BC的长即可.由AC⊥l知△ABC为直角三角形,从而可解.
[解析] ∵AC⊥l,AC=3 cm,AB=4 cm,
∴BC=5 cm.
∵BD⊥l,α∩β=l,α⊥β,BD⊂β,
∴BD⊥α.
又BC⊂α,
∴BD⊥BC.
在Rt△BDC中,DC==13 cm.
『规律方法』 1.与面面垂直有关的计算问题的类型:
(1)求角的大小(或角的某个三角函数值):如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二面角等.
(2)求线段的长度或点到直线、平面的距离等.
(3)求几何体的体积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2.计算问题的解决方法:
(1)上述计算问题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所给条件中的面面垂直首先转化为线面垂直,然后转化为线线垂直.往往把计算问题归结为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
(2)求几何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应用转换顶点法,求线段的长度或点到平面的距离时往往也应用几何体中的转换顶点(等体积)法.
〔跟踪练习2〕
如图所示,平面α⊥平面β,A∈α,B∈β,AB与平面α,β所成的角分别为45°和30°,过A,B分别作两平面交线的垂线,垂足为A′,B′,且AB=12,求A′B′的长.
[解析] 连接A′B,AB′.
在△AA′B中,∠AA′B=90°,∠ABA′=30°,AB=12,
所以A′B=6.
在△ABB′中,∠BB′A=90°,∠BAB′=45°,AB=12,
所以BB′=6,
在△A′B′B中,∠A′B′B=90°,A′B=6,BB′=6,
所以A′B′=6.
Y 考虑问题不全面,导致证明过程不严谨
典例3
如图所示,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一个直角梯形,AB∥CD,BA⊥AD,CD=2AB,PA⊥底面ABCD,E是PC的中点,则平EBD能垂直于平面ABCD吗?请说明理由.
[错解] 平面EBD不能垂直于平面ABCD.理由如下:
假设平面EBD垂直于平面ABCD,
过E作EO⊥BD于O,连接AO,CO.
∵EO⊂平面EBD,EO⊥BD,
平面EBD∩平面ABCD=BD,∴EO⊥平面ABCD.
又∵PA⊥平面ABCD,∴EO∥PA.
又∵E是PC的中点,
∴O是AC的中点.
又∵AB∥CD,
∴△ABO∽△CDO.
又∵AO=OC,∴AB=CD,
这与CD=2AB矛盾,∴假设不成立.
故平面EBD不能垂直于平面ABCD.
[错因分析] 错误的原因是默认了A,O,C三点共线,而A,O,C三点若不共线,则△ABO∽△CDO不成立.事实上,很容易证A,O,C三点共线,由于A,O,C是PC上三点P,E,C在平面ABCD上的投影,故P,E,C三点的投影均在直线AC上,故A,O,C三点共线,补上这一点证明就完整了.
[正解] 平面EBD不能垂直于平面ABCD.理由如下:
假设平面EBD垂直于平面ABCD,
过E作EO⊥BD于O,连接AO,CO.
∵EO⊂平面EBD,EO⊥BD,平面EBD∩平面ABCD=BD,
∴EO⊥平面ABCD.
又∵PA⊥平面ABCD,∴EO∥PA.
∵A,O,C是PC上三点P,E,C在平面ABCD上的投影,
∴P,E,C三点的投影均在直线AC上,
∴A,O,C三点共线.
又∵E是PC的中点,∴O是AC的中点.
又∵AB∥CD,∴△ABO∽△CDO.
又∵AO=OC,∴AB=CD,
这与CD=2AB矛盾,
∴假设不成立.故平面EBD不能垂直于平面ABCD.
X
1.转化思想在线线、线面、面面垂直关系中的应用
线线、线面、面面垂直关系的综合应用主要体现了转化思想,其转化关系如下:
典例4 已知:α,β,γ是三个不同的平面,l为直线,α⊥γ,β⊥γ,α∩β=l.求证:l⊥γ.
[解析] 证法一:在γ内取一点P,作PA垂直α与γ的交线于A,作PB垂直β与γ的交线于B,∵α⊥γ,β⊥γ,则PA⊥α,PB⊥β,∵l=α∩β,∴l⊥PA,l⊥PB,
∵PA与PB相交,又PA⊂γ,PB⊂γ,
∴l⊥γ.
证法二:在α内作直线m垂直于α与γ的交线,在β内作直线n垂直于β与γ的交线,∵α⊥γ,β⊥γ,∴m⊥γ,n⊥γ,
∴m∥n,又n⊂β,∴m∥β,又m⊂α,α∩β=l,∴m∥l,∴l⊥γ.
『规律方法』 (1)证法一、证法二都是利用“两平面垂直时,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两平面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的这一性质,添加了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这样的辅助线.这是证法一、证法二的关键.
通过此例,应仔细体会两平面垂直时,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又在原题条件下,添加条件b∥α,b∥β,求证b⊥γ.在l上任取一点B,过b和B的平面交α于过B的直线a′,交β于过B的直线a″
∵b∥α,∴a′∥b,同理b∥a″
∵a′和a″同时过B且平行于b.
∴a′和a″重合于直线l,由l⊥γ可得b⊥γ.
(2)在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中,有很多限制条件,如“相交直线”“线在面内”“平面经过一直线”等.这些条件一方面有很强的约束性;另一方面又为证明指出了方向.在利用定理时,既要注意定理的严谨性,又要注意推理的规律性.
〔跟踪练习3〕
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AD=,AB=BC=1,AD=2,E是AD的中点,O是AC与BE的交点.将△ABE沿BE折起到△A1BE的位置,如图2.
图1 图2
(1)证明:CD⊥平面A1OC;
(2)若平面A1BE⊥平面BCDE,求平面A1BC与平面A1CD夹角的余弦值.
[思路分析] (1)先转化为BE⊥平面A1OC,再根据线线平行的性质证得;(2)根据四棱锥的体积公式,列出关于a的方程求解即可.
[解析] 在题图1中,
因为AB=BC=AD=a,E是AD的中点,
∠BAD=,所以BE⊥AC.
又在题图2中,BE⊥A1O,BE⊥OC,
从而BE⊥平面A1OC.
又CD∥BE,所以CD⊥平面A1OC.
图1 图2
(2)由已知,平面A1BE⊥平面BCDE,
且平面A1BE∩平面BCDE=BE,
又由(1)知A1O⊥BE,所以A1O⊥平面BCDE,
即A1O是四棱锥A1BCDE的高.
由题图1可知,A1O=AB=a,平行四边形BCDE的面积S=BC·AB=a2,
从而四棱锥A1BCDE的体积为
V=S·A1O=×a2×a=a3,
由a3=36,得a=6.
2.点的射影问题
(1)若直线PA⊥平面α,垂足为A,则点A叫做点P在平面α内的射影.
(2)若PA⊥平面α,PB是平面α的斜线,B为斜足,则AB是斜线PB在平面α内的射影.
(3)若α,β两平面垂直,α∩β=l,A是平面α内一点,则A在平面β内的射影落在直线l上.
(4)特殊几何图形的点的射影问题:
①正棱柱上底面的中心在下底面的射影是下底面的中心.
②正棱锥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
③正棱台上底面中心在下底面的射影是下底面的中心.
④圆锥顶点在底面射影是底面圆心.
⑤圆台上底面圆心在下底面射影是下底面圆心.
⑥球心在球的任意截面上的射影是截面圆心.
典例5 如图所示,在斜三棱柱ABC-A1B1C1中∠BAC=90°,BC1⊥AC,则C1在底面ABC上的射影H必在( A )
A.直线AB上 B.直线BC上
C.直线AC上 D.△ABC内部
[解析] ∵AC⊥AB,AC⊥BC1,∴AC⊥平面ABC1,
又∵AC⊂平面ABC,
∴平面ABC1⊥平面ABC,
∴C1在平面ABC上的射影H必在平面ABC1与平面ABC的交线AB上,故选A.
〔跟踪练习4〕
如图,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ABC的中线AF与中位线DE交于点G,已知△A′DE是△ADE绕DE旋转过程中的一个图形(A′不与A,F重合),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C )
①动点A′在平面ABC上的射影在线段AF上;
②BC∥平面A′DE;
③三棱锥A′-FED的体积有最大值.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
[解析] 注意折叠前DE⊥AF,折叠后其位置关系没有改变.
①中由已知可得平面A′FG⊥平面ABC,
∴点A′在平面ABC上的射影在线段AF上.
②BC∥DE,BC⊄平面A′DE,DE⊂平面A′DE,
∴BC∥平面A′DE.
③当平面A′DE⊥平面ABC时,三棱锥A′-FED的体积达到最大.
K
1.设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则( C )
A.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B.过交线上一点垂直于一个平面的直线必在另一平面上
C.过交线上一点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D.分别在两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解析] 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可知,选C.
2.如图所示,三棱锥P-ABC中,平面PAB⊥平面ABC,PA=PB,AD=DB,则( B )
A.PD⊂平面ABC B.PD⊥平面ABC
C.PD与平面ABC相交但不垂直 D.PD∥平面ABC
[解析] ∵PA=PB,AD=DB,∴PD⊥AB.
又∵平面PAB⊥平面ABC,平面PAB∩平面ABC=AB,PD⊂平面PAB,∴PD⊥平面ABC.
3.如图所示,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SA⊥平面ABCD,且SA=AB,点E为AB的中点,点F为SC的中点.
求证:(1)EF⊥CD;
(2)平面SCD⊥平面SCE.
[解析] (1)连接AC,AF,BF.
∵SA⊥平面ABCD,∴SA⊥AC,
∴△SAC为直角三角形.
又∵F为SC的中点,
∴AF为Rt△SAC斜边SC上的中线,∴AF=SC.
又∵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CB⊥AB.
而由SA⊥平面ABCD,得CB⊥SA,
∴CB⊥平面SAB,∴CB⊥SB,
∴BF为Rt△SBC斜边SC上的中线,
∴BF=SC,∴AF=BF.
∴△AFB为等腰三角形.
∵E为AB的中点,∴EF⊥AB.
又CD∥AB,∴EF⊥CD.
(2)在Rt△SAE和Rt△CBE中,
∵SA=CB,AE=BE,
∴Rt△SAE≌△Rt△CBE,
∴SE=EC,即△SEC为等腰三角形.
∵F为SC的中点,∴EF⊥SC.
又∵EF⊥CD,且SC∩CD=C,
∴EF⊥平面SCD.
又∵EF⊂平面SCE,
∴平面SCD⊥平面SCE.
26.高中数学(人教B版)-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1教案: 这是一份26.高中数学(人教B版)-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1教案,共4页。
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2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2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法与用具,教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2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2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法与用具,教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