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巩固练习(3)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24260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巩固练习(3)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24260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巩固练习(3)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242601/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坐船游览漓江时,时不时感觉到“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人感觉山仿佛“走来迎”,所选的参照物可能是( )
A.江旁的高山B.江旁的树木C.江旁的房屋D.乘坐的游船
2.下列s -t图像中描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B.C.D.
3.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圆兵仪式,如图所示是阅兵仪式上战斗机进行空中加油的画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于地面而言战斗机是静止的
B.选择地面为参照物,空中加油机是静止的
C.选择战斗机为参照物,空中加油机是静止的
D.相对于空中加油机来说,受油的战斗机是运动的
4.初中生课桌的高度大约为( )
A.80mmB.80cmC.80dmD.80m
5.图是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
B.由图像得,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
C.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行驶
D.甲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乙车需行驶3小时
6.坐在逆水航行的轮船中的乘客,认为自己是静止的,他选取的参照物是( )
A.河岸上的树B.迎面驶来的船C.船舱D.河水
7.如图所示,观看7D电影时,观众随着座椅一起感受到颠簸、震颤等效果,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人为参照物,座椅是运动的
B.以人为参照物,座椅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座椅是静止的
8.如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B.甲、乙都是由静止开始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9.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误差是在测量时由于不认真和不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C.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不出现误差
10.甲、乙两电动玩具车均做直线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通过分析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
C.经过相同的路程,甲用的时间比乙的长
D.若甲、乙两车相距90m,它们同时沿直线、以各自的速度相向而行,1min后两车相遇
11.中国飞人苏炳添2021年8月1日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中,跑出个人最好成绩9.83s并打破亚洲纪录,以半决赛第一名的成绩,成为第一名进入奥运会百米决赛的黄种人,他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 )
A.10.2m/sB.13.3m/sC.9.0m/sD.12.2m/s
12.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两辆运动得很快的车子同向而行时,会出现好像“运动变慢”的现象,甚至是“不运动”的现象,这是因为选取的参照物发生了变化
B.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C.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若以河岸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则他自己是静止的
D.站在地球上的人若以自己为参照物,会觉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是运动的
13.下列有关数据估测不合理的是( )
A.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B.汽车的行驶速度是54 m/s
C.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大约是1.5mD.中学生手掌宽约8cm
14.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南运动B.甲车可能向南运动,也可能向北运动
C.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D.乙车可能静止,也可能向北运动
二、填空题
15.(1)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___________cm。
16.用一把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测了5次,分别为3.12cm、3.13cm、3.13cm、3.53cm、3.13cm,则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物体的长为________。
17.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则该物体在2-4s内处于______,其0-6s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18.如图是小球从空中落入水中的频闪照片,每块瓷砖高为6cm,每隔0.1s拍摄一次,小球下落过程中,小球为参照物,瓷砖是______(选填”静止““向上运动”或“向下运动”),小球从B到D位置速度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经过C点的速度为______m/s。
三、简答题
19.如图,小朋友认为车上的乘客在运动,而司机则认为车 上的乘客是静止的,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小朋友和司机得出不同结 论的原因.
20.导游小红带着扩音器对着距离她34m的山崖大喊一声,当回声传回时,请问小红能将回声与她的原声区分开吗?______________(声速选340m/s)同行的人告诉她,在山里不要大喊大叫.
21.在美国电影《生死时速》中,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发现被恐怖分子安装了炸弹,只要车速低于50km/h炸弹就会自动爆炸,如何将车上的乘客安全撤离汽车,谈谈你的方法,并与看过电影的同学交流。
22.运动会上100米跑比赛时,观众看的是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跑得快,终点裁判是看谁最先到达终点,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跑得快.观众和裁判各用的什么方法来得出结论的?
23.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于屏幕内.人们怎么会认为他们是运动的呢?谈谈你的看法______.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人感觉山仿佛“走来迎”,被研究的物体是山在运动,山和船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而与江旁的高山、树木、房屋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选择乘坐的游船为参照物,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A
【详解】
根据可知, 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C
【详解】
A.对于地面而言,战斗机与地面之间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战斗机是运动的,故A错误;
B.选择地面为参照物,空中加油机与地面之间有位置的变化,所以空中加油机是运动的,故B错误;
C.选择战斗机为参照物,空中加油机与战斗机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则空中加油机是静止的,故C正确;
D.相对于空中加油机来说,受油的战斗机与空中加油机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则受油的战斗机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C。
4.B
【详解】
一个普通初中生的身高大约在1.5m~1.7m之间,课桌的桌面大约在学生的腰间,因此课桌高度大约为0.8m=80cm,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A
【详解】
AB.由图像可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即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当s甲=180km时,t甲=2h,当s乙=120km时,t乙=3h,甲乙两车的速度
则,甲乙速度之比
v甲∶v乙=90km/h∶40km/h=9∶4
故A正确;B错误;
C.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行驶,故C错误;
D.甲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
s甲1=v甲t1=90km/h×2h=180km
乙车需行驶的时间
故D错误。
故选A。
6.C
【详解】
ABD.若以河岸上的树、迎面驶来的船、河水为参照物,他与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他应该是运动的,故ABD不符合题意;
C.坐在逆水航行的轮船中的乘客,以船舱为参照物,他与船舱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认为自己是静止的,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7.B
【详解】
AB.以人为参照物,座椅没有位置变化,所以是静止的,故A错误,B正确;
CD.以地面为参照物,人和座椅都有位置变化,都是运动的,故CD错误。
故选B。
8.A
【详解】
ABD.甲图为s-t图像,为一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说明甲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则甲的速度为
乙图为v-t图像,乙的图像与t轴平行,说明乙做匀速直线运动,v乙=2m/s,所以甲车速度等于乙车速度,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不是由静止开始运动,故A符合题意,BD不符合题意。
C.不知道甲、乙两车的出发地点、运动方向,无法判断5s后是否相遇,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C
【详解】
AB.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错误是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它是可以避免的,故AB错误;
CD.采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都是减小误差的有效方法,故D错误,C正确。
故选C。
10.C
【详解】
A.由图可知,甲、乙由同一地点出发,均做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成线性变化,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经过相同的时间,甲车的路程大于乙车,则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经过相同的路程,甲车速度较大,用时较短,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为
,
相距90m,它们同时沿直线、以各自的速度相向而行,则
s=v1t1+v2t2
即
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A
【详解】
他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
故选A。
12.A
【详解】
A.当两辆运动得很快的车子同向而行时,如果选择对方为参照物,二者的相对速度变小甚至速度相同,则会出现好像“运动变慢”的现象,甚至是“不运动”的现象,故A正确;
B.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加油机是静止的,故B错误;
C.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若以河岸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则他自己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他自己是运动的,故C错误;
D.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因此,站在地球上的人若以自己为参照物,会觉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A。
13.B
【详解】
A.人的头发的直径在75μm左右,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
75μm=0.075mm≈10-4m
左右。故A合理,不符合题意;
B. 汽车的行驶速度是54km/h,不能达到54 m/s,故B不合理,符合题意;
C.中学生的步幅在60cm左右,成年人的步幅比中学生大一些,在75cm左右,所以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大约是
2×75cm=150cm=1.5m
故C合理,不符合题意;
D.一支钢笔的长度在13cm左右,手掌宽度略小于此数值,在10cm左右。故D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B
【详解】
树木相对地面是静止的,乙车上的乘客看到树木向南运动,则说明乙车向北运动;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北运动,甲车存在三种情况:①甲车的速度为0;②甲车向南运动;③甲车向北运动,但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小。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5.2.90
【详解】
(1)[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侧与零刻线对齐,右侧与2.9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2.90cm。
16.0.1cm 3.13cm
【详解】
[1]估读到分度值后一位,故3.1cm是准确值,分度值是0.1c。
[2] 3.1cm是准确值,去掉错误数据3.53cm,则物体的长为
故物体的长度为3.13cm。
17.静止状态 2.5
【详解】
[1]由图像可知,该物体在2-4s内运动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始终停留在5m处,所以该物体在2-4s内处于静止状态。
[2]由图像可知,该物体0-6s内的平均速度为
18.向上运动 不变 0.6
【详解】
[1]小球下落的过程中,以小球为参照物,瓷砖的位置在发生改变,且位置改变的方向与小球下落的方向相反,因此瓷砖是向上运动的。
[2]由图可知,从B到C和C到D的过程中,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距离相等,则小球做匀速运动,速度大小不变。
[3]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的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的距离
s=26cm=12cm=0.12m
运动的时间t=0.2s,则小球的平均速度
即球经过C点的速度为0.6m/s。
19.小朋友以地面为参照物,认为车上的乘客是运动的;司机以汽车为参照物,认为车上的乘客是静止的.因为他们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所以小朋友和司机得到的结论不同
【详解】
解答: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相对于所选取的参照物而言的.关键是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变,则是静止的;小朋友以地面为参照物,认为车上的乘客是运动的;司机以汽车为参照物,认为车上的乘客是静止的.因为他们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所以小朋友和司机得到的结论不同.
.
20.可以区分开
【详解】
声音走过的总路程为s总=34m×2=68m;
则再次听到声音的时间
因为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所以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21.见解析所示
【解析】解答:让另一辆汽车与公共汽车同速同向行驶,再从公共汽车上转移人质到这辆汽车上。因为对地面来说它们都是运动的,对彼此来说它们又是静止的,因此转移顾客也是安全的,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取决于你选择的参照物。
点睛:根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要一辆车和这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保持一样的车速同向行驶,用这辆车转移顾客即可.
22.观众是用的“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来得出结论的,即:在相同时间内,经过路程远的运动员跑得快;
裁判用的是“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得出结论的,即:运动员跑完相同的路程,所花时间短的运动员跑得快。
【解析】
【分析】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方法很多,可以比时间、比路程、比速度,此题是采用了前两种方法。
【详解】
观众是用的“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来得出结论的,即:在相同时间内,经过路程远的运动员跑得快;
裁判用的是“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得出结论的,即:运动员跑完相同的路程,所花时间短的运动员跑得快。
【点睛】
此题考查运动快慢的比较,这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其实也是“控制变量法”,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相同的路程比时间。
23.我们从屏幕上可以看到运动员,运动员在屏幕上的位置没变,运动员虽然始终处于屏幕上,但由于背景在不断向后运动,我们是以电视画面中静止不动的背景作为参照物,因而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
【分析】
确定研究物体后,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详解】
我们从屏幕上可以看到运动员,运动员在屏幕上的位置没变,运动员虽然始终处于屏幕上,但由于背景在不断向后运动,我们是以电视画面中静止不动的背景作为参照物,因而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综合与测试精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全册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综合与测试一课一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