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四章 数列本章综合与测试教案及反思
展开1.系统掌握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公式;
2.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3.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关系,能通过前项和公式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4.掌握常见的几种数列求和方法.
【知识网络】
数列的通项
通项公式
等差中项
前n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
性质
通项公式
等比中项
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
性质
数列
数列前n项和
数列的递推公式
应
用
【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等差数列
1. 判定一个数列为等差数列的常用方法
①定义法:(常数)是等差数列;
②中项公式法:是等差数列;
③通项公式法:(p,q为常数)是等差数列;
④前项和公式法:(为常数)是等差数列.
要点诠释:对于探索性较强的问题,则应注意从特例入手,归纳猜想一般特性。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项和
通项公式:
要点诠释:
= 1 \* GB3 ① 该公式可改写为:
当=0时,是关于的常函数;当d≠0时,是关于的一次函数;点()分布在以为斜率的直线上,是这条直线上的一列孤立的点.
= 2 \* GB3 ②通项公式的推广:
前n项和公式:
要点诠释:
= 1 \* GB3 ① 该公式可改写为:
当=0时,是关于的正比例函数;当d≠0时,是关于的二次函数(无常数项).
= 2 \* GB3 ② 在应用时,注意相关性质的应用。
3. 等差数列有关性质
(1)若,则;
特别地,若,则;
(2)若成等差数列,则;
(3)公差为的等差数列中,连续项和,… 组成新的等差数列;
(4)等差数列,前项和为:
①当为奇数时,;;;
②当为偶数时,;;.
(5)等差数列,前项和为,则();
(6)等差数列中,若,则;
(7)等差数列中,公差,依次每项和:,,成等差数列,新公差.
3. 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
等差数列中
若>0,<0,有最大值,可由不等式组来确定;
若<0,>0,有最小值,可由不等式组来确定,也可由前项和公式来确定.
要点诠释:等差数列的求和中的函数思想是解决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
知识点二 :等比数列
1. 判定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常用方法
(1)定义法:(是不为0的常数,∈N*)是等比数列;
(2)通项公式法:(c、q均是不为0的常数∈N*)是等比数列;
(3)中项公式法:(,)是等比数列.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项和
通项公式:
要点诠释:
① 该公式可改写为:
时,是关于的指数型函数; 时,是常数函数;
② 推广:.
前项和公式:
要点诠释:
①在求等比数列前项和时,要注意区分和
②当时,等比数列的两个求和公式,共涉及、、、、五个量,已知其中任意三个量,通过解方程组,便可求出其余两个量.
3. 等比数列的主要性质:
(1)若,则;
特别,若,则;
(2)等比数列中,若成等差数列,则成等比数列;
(3)公比为的等比数列中,连续项和,… 组成新的等比数列;
(4)等比数列,前项和为,当为偶数时,;
(5)等比数列中,公比为,依次每项和:,,…成公比为qk的等比数列;
(6)若为正项等比数列,则(>0且≠1)为等差数列;反之,若为等差数列,则(>0且≠1)为等比数列;
(7)等比数列前项积为,则.
知识点三:常见的数列通项公式求法
1. 已知数列的前几项:
已知数列的前几项,通过观察法,归纳分析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2. 已知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
通过公式法求通项公式.
3. 已知数列的递推关系式:
= 1 \* GB3 ①形如,该数列为等差数列,利用公式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 2 \* GB3 ②形如,该数列为等比数列,利用公式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 3 \* GB3 ③形如,构造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利用公式法求解;
= 4 \* GB3 ④形如,通过累加法(迭加法)求数列的通项;
= 5 \* GB3 ⑤形如,通过累乘法(迭乘法)求数列的通项.
= 6 \* GB3 ⑥形如,两边取倒数,构造公差为的等差数列,利用公式法求通项.
4. 已知,求:
利用与的关系,即,可求得数列的通项公式.
5. 已知,求:
利用作商法,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知识点四:常见的数列求和方法
1. 公式法:
如果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者等比数列,直接用其前项和公式求和。
2. 分组求和法:
将通项拆开成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相加或相减的形式,然后分别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求和.如:.
3. 裂项法:
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正负相消,剩下首尾若干项的方法.一般通项的分子为非零常数,分母为非常数列的等差数列的两项积的形式.
若,分子为非零常数,分母为非常数列的等差数列的两项积的形式,
则,如an=
4. 错位相减法:
通项为非常数列的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对应项的积的形式:, 其中 是公差≠0等差数列,是公比≠1等比数列,如.
一般步骤:
,则
所以有
要点诠释:求和中观察数列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变形手段,注意错位相减中变形的要点.
知识点五、通项与前项和的关系:
任意数列的前项和;
要点诠释:
由前项和求数列通项时,要分三步进行:
(1)求,
(2)求出当≥2时的,
(3)如果令≥2时得出的中的=1时有成立,则最后的通项公式可以统一写成一个形式,否则就只能写成分段的形式。
知识点六:数列应用问题
数列应用问题是中学数学教学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解答数学应用问题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有关平均增长率、利率(复利)以及等值增减等实际问题,需利用数列知识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① 审题——认真阅读题目,准确理解题意,达到如下要求:
明确问题属于哪类应用问题;
弄清题目中的主要已知事项;
明确所求的结论是什么.
②建模——将已知关系翻译成数学(数列)语言,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弄清楚该数列的结构和特征;
③求解——求出该问题的数学解;
④还原——将所求结果还原到实际问题中.
要点诠释:数列的建模过程是解决数列应用题的重点,要正确理解题意,恰当设出数列的基本量.
【典型例题】
类型一:等差、等比数列概念及其性质
例1. 在和之间插入个正数,使这个数依次成等比数列,求所插入的个数之积.
【思路点拨】本题中,将看作已知量,运用基本量法或者等比数列的性质解决问题. 该题考查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与运算求解能力,综合性较强,同学们应认真分析。
【答案】
【解析】
方法一:设插入的个数为,且公比为,则
∴,()
方法二:设插入的个数为,,
,,
【变式1】已知两个等比数列,,满足,,
,.
(1)若,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唯一,求的值.
【答案】(1)或
(2)
【变式2】已知等差数列,公差,中部分项组成的数列,,,…,,…恰为等比数列,且知,,.
(1)求;
(2)证明: .
【解析】依题意:,,.
∵,,为等比数列,
∴,解得.
∴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
∴
又在等差数列中是第项, ∴
∴(),
解得.
(2)
例2. 已知等差数列,, , 则( )
A.125 B.175 C.225 D.250
【思路点拨】本题是关于等差数列的求值问题,故用常用的基本量法或者等差数列的性质解决即可。难点在于项数不确定,在解题过程中不妨采用合适的方法加以回避。
【答案】C
【解析】
方法一: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
∵为等差数列,
∴,,成等差数列,即
∴,
解得,
∴选C.
方法二:特殊值法
令,由题意可得,,
∴,,
∴,
∴选C.
方法三:基本量法
,,
两式相减可得,
∴. ∴选C.
【变式】已知等比数列,, , 则( )
A.75 B.2880 C. D.63
【答案】D
例3. 如果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2项和为354,前12项中偶数项的和与奇数项的和之比为32:27,求公差.
【思路点拨】这是关于等差数列的求值问题,采用基本量法解决即可. 注意奇数项的首项为,公差为22;偶数项首项为,公差为.
【答案】 5
【解析】设等差数列首项为,公差为d,则
所以该数列的公差是5.
【变式】已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积为216,若第二个数加上4,则它们构成一个等差数列,求这三个数.
【答案】这三个数为2,6,18或18,6,2.
例4.等差数列中,,,则它的前__ 项和最大,最大项的值是____.
【思路点拨】等差数列的首项>0,公差必然是负数,这样前项和有最大值. 取得最大值时的项为数列中最后一个正数(或0),它处于正负相间的位置,满足
【答案】7,49
【解析】设公差为, 由题意得,得,
∴是首项为正数的递减数列,有最大值.
又,
所以为最大值,即=7×13+=49.
【变式】若数列是等差数列,数列满足,的前项和用表示,若中满足,试问多大时,取得最大值,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
∴,解得>0
∴,
故是首项为正的递减数列.
则有,即
解得:15≤≤16,∴=16,即>0,<0
即:
于是
而,
∴
又 <0,
∴
∴,故中最大.
例5. 设分别为等差数列,的前项和,满足,求.
【思路点拨】用好等差数列中 与的一个关系: 是解好本题的一个关键.
【答案】
【解析】
方法一:
方法二:设,
∴
∴.
【变式1】等差数列中,=50,,,求项数.
【答案】10
【变式2】在数列中,,
(1)设,证明是等比数列.
(2)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 若是与的等差中项,求的值;并证明:对任意的,是与的等差中项.
【解析】(1)利用定义证明
(2)
(3)证明时,不合题意
时,
由是与的等差中项可求
又
即是与的等差中项.
类型二:与的关系式的综合运用
例6. 在数列中,是其前项和,若=1,,则=________.
【思路点拨】已知的混合式,一般采用降角标作差的方法,化为的递推关系式,可知数列为等比数列.
【答案】
【解析】 由题意,
, ①
=, ②
①–②得
=,即=,
当时,,当时,.
∴
【变式1】已知数列的前项和如下,分别求它们的通项公式.
(1); (2)
【解析】
(1)当时,;
当时, ,
又时,,
∴
(2),则
当=1时, ==;
当≥2时, ==,
又=1时, ()0==, 满足上式.
∴.
【变式2】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
(1)求;
(2)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
【解析】
(1)由,得,
∴,
又,即,得.
(2)证明:当时,由题意,
,
得,又,
所以为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例7. 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对于恒成立,求.
【思路点拨】已知的混合式,一般采用降角标作差的方法,化为的递推关系式.
【答案】
【解析】由题意
①
②
①–②得
,即,
在①中,当时,
,
.
【变式1】在数列中,已知,前项和与通项满足,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析】
因为从而由已知得到:即,
于是得到,就可以得到:.
【变式2】若数列的相邻两项、是方程的两根,又,求数列的前项和.
【解析】由韦达定理得,,
∴,得 ,
∴ 数列与均成等比数列,且公比都为,
由,,得,
∴,
(I)当为偶数时,令(),
.
(II)当为奇数时,令(),
.
类型三:特殊数列的求和
例8. 求数列1,的前项和.
【思路点拨】本题求和后,不宜直接分组,应该把通项化简变形后,再决定如何分组求和. 本题含参数,注意讨论.
【解析】
(1)当时,
(2)当时,;
(3)当,原数列为1,0,1,0,1,0……,
若为偶数,令(),则;
若为奇数,令(),则.
【变式1】求数列的前项和.
【答案】.
【变式2】求和:
【答案】a=0或b=0时,
当a=b时,;
当ab时,
类型四: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9.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思路点拨】观察该数列,各项是由三部分构成:符号、分子和分母. 不妨把它看成三个数列,分别求其通项.
【答案】通项公式为:.
【解析】从各项符号看,负正相间,可用符号表示;
数列各项的分子:1,3,5,7,……是个奇数列,可用表示;
数列各项的分母:5,10,17,26,……恰是,, ,,…可用表示;
所以该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写为.
【变式1】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是( )
A. B.
C. D.
【解析】采用验证排除法,令,则A、B、C皆被排除,故选D.
【变式2】根据下列条件,写出数列中的前4项,并归纳猜想其通项公式:
(1);
(2);
【解析】
(1),
猜想得;
(2)a1=a,a2=,a3=,a4=,
猜想得an=;
例10.已知数列中,,,求.
【解析】
法一:设,解得
即原式化为
设,则数列为等比数列,且
∴
法二:∵ ①
②
由①-②得:
设,则数列为等比数列
∴
∴
∴
法三:,,,……,
,
∴
【变式1】 数列的首项为,为等差数列且.若则,,则
A.0 B.3 C.8 D.11
【答案】B
【变式2】在数列中,, =,求.
【答案】
类型五:应用题
例11.某地区现有耕地10000公顷,规划10年后粮食单产比现在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比现在提高,如果人口年增长率为,那么耕地平均每年至多只能减少多少公顷?(精确到1公顷)(粮食单产=占有量/耕地面积,人均粮食占有量=占有量/总人口数)
【思路点拨】本题名词较多,不宜理解。为方便计,同学们可列一表格,如下:
设现在总人口为人,人均粮食占有量为吨,现在耕地共有公顷.
【答案】4
【解析】
方法一:由题意,设现在总人口为人,人均粮食占有量为吨,现在耕地共有公顷,于是现在的粮食单产量吨/公顷,10年后总人口为,人均粮食占有量吨,若设平均每年允许减少公顷,则10年耕地共有()公顷,于是10年后粮食单产量为吨/公顷.
由粮食单产10年后比现在增加得不等式:
化简可得
即,
∴(公顷)
答:按规划该地区耕地平均每年至多只能减少4公顷.
方法二:由题意,设现在总人口为人,粮食单产为吨/公顷,现在共有耕地公顷,于是现在人均粮食占有量吨/人,10年后总人口为,粮食单产吨/公顷,若设平均每年允许减少公顷,则10年后耕地将有()公顷,于是10年后粮食总产量为,人均粮食占有量为,由人均粮食占有量10年后比现在增加得不等式:
,(余与上同).
【变式】某地区原有森林木材存量为,且每年增长率为,因生产建设的需要每年年底要砍伐的木材量为,设为年后该地区森林木材存量.
(1)写出的表达式.
(2)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该地区每年的森林木材存量应不少于,如果,那么今后该地区会发生水土流失吗?若会,要经过几年?(取).
【解析】
(1)依题意,第一年森林木材存量为,
1年后该地区森林木材存量为:,
2年后该地区森林木材存量为:,
3年后该地区森林木材存量为:,
4年后该地区森林木材存量为:,
… …
年后该地区森林木材存量为:
(2)若时,依题意该地区今后会发水土流失,则森林木材存量必须小于,
即 ,
解得,即,
∴,
∴.
答:经过8年该地区就开始水土流失.类型
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总人口
人均粮食占有量
耕地面积
粮食单产
现在
10000
10年后
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第六章 计数原理本章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第六章 计数原理本章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识网络,要点梳理,思路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圆锥曲线的方程本章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圆锥曲线的方程本章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识网络,要点梳理,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二册第四章 数列本章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二册第四章 数列本章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要点梳理,思路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