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2第04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设计
展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既是对前面的几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能量守恒定律的铺垫。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从不用角度处理力学问题有了深刻的体会。通过学习,学生不难掌握机械能守恒的内容和表达式,但对具体问题中机械能守恒条件是否满足的判断还有一定的困难。
【教法学法分析】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是本节的重点,教学中用演示实验法,使学生有身临其境质感,为新知识的学习建立感知基础;机械能守恒的适用条件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启发法、演示实验法、举例法、归纳法、演绎推导法”让学生分析受力情况及物理情景,分析物体运动时发生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时什么力做功。从感知认识上升到理论,从而形成物理概念,通过理论推导得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利用数学进行演绎推导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3.在具体问题中,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科学探究机械能的过程,对物理现象(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的分析提出假设,再进行理论推导的物理研究方法;
经历归纳概括“机械能守恒条件”的过程,体会归纳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有趣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科学的魅力
通过机械能守恒定律,感悟自然界的守恒思想,体会自然的对称美、自然美。
【重点】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建立、推导过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在具体问题中能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难点】
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
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教学过程】
教学板书:
7.8机械能守恒定律
一.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机械能: E=Ek+EP
二.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系统内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两种表达式:
①状态式
②过程式
三.守恒条件:
(1)从做功角度:只有重力或系统内弹力做功;
(2)从能量的角度:系统内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2min):“碰鼻演示”
取一条1.5米的细线,下端拴一个小球。请学生中的“勇敢者”上台来配合实验。将小球拉离平衡位置恰好至该生的鼻尖,由静止释放小球。
为什么小球最终没有碰到这位同学的鼻子?
其实小球是“注定”不会碰到我们同学的鼻子的,为什么呢?学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怎么专业的解释这个现象了。
当小球摆回来时,无论下面的观察者还是讲台上的“勇敢者”都很害怕铁球运动回来砸到他的鼻子。但是小球却在鼻尖附近,戛然而止,参与者安然无恙。
学生自然会思考:为什么小球不会碰到鼻子?是不是与前面学过的动能和势能有关?
以简单有趣的实验,引起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5min)
1.(演示摆球摆动)当摆球向下运动过程中
能转化为 能;摆球向上运动过程中 能转化为 。
2. 弓箭手拉弓射箭过程 能
转化为 能。
因此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其中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
(三)(16min)机械能守恒定律
1.(8min)(过渡)提问: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是否存在某种定量关系呢?上述各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变化呢?
下面以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为例,讨论这个问题。
投影:如图所示:物体沿光滑曲面滑下,在下滑过程中任意选取两个位置A、B,以地面为参考平面,当物体经过位置A时的动能为Ek1,重力势能Ep1;经过位置B时,动能Ek2,重力势能Ep2。
提问:1.动能和势能怎样转化的?
2.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和动能的增加量是不是相等呢?
3.能不能证明?
4.总结:重力势能减少量等于动能增加量,能量在机械能内部转化,体现总的机械能守恒。
移项后:初状态的机械能与末状态的机械能相等,也体现了守恒。
5.由此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物体受重力和光滑曲面的支持力,支持力不做功,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讨论后在学案上写出过程,用幻灯片展示。
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加
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和动能增加量相等。
根据动能定理:
根据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量的关系:
两式相等得到:
移向得:
结论:在只有重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得出机械能守恒的结论,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又对机械能守恒产生理性认识。
2.(4min)在只有弹力做功的系统呢?
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是守恒的;同样作为势能的弹性势能,是不是在只有弹力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也守恒呢?
教师演示:弹簧连接的滑块在气垫导轨上往复运动。
滑块运动过程中能量如何转化?
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是否保持不变?
能不能类比重力做功?
教师适当加以辅助;再对弹簧与物块的运动过程简要分析,得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并明确:在只有弹力做功是物体和弹簧的机械能守恒。
学生观察实验,并讨论怎样证明弹力做功的时候,弹性势能和动能之和为定值。
学生讨论后,请一个学生:
只需把上面推导中的“重力做功”改成“弹力做功”就可以推出,任意两个状态的弹性势能和动能之和相等,即机械能守恒。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机械能守恒的建立和推导方法。
3.(4min)(1).根据以上两个实例,谁能把刚才得到的结论完整的叙述一下?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怎么写?
(3).请同学们讨论:
机械能守恒的对象是什么?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什么?
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能否换成只受重力或弹力?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只能是势能和动能相互转,为什么?它们都属于机械能。
学生回答:(1).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2).表达式为①状态式
②过程式
(3)机械能守恒的对象是系统:“物体和地球”或“物体和弹簧”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
只有重力做功或者弹力做功
(老师引导,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时发生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其他力做功会引起机械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
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可以受到其他力作用,但其他力不做功。
(四)(14min)课堂反馈练习1.下列实例中(除1外,都不计空气阻力),哪些情况机械能守恒?说明理由。
①跳伞员利用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落
②抛出的篮球在空中运动
③用绳拉着一个物块沿着光滑斜面匀速上滑
④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小球碰到一个弹簧,把弹簧压缩后,又被弹回来
回顾课前的游戏,小球有没有可能碰到小帅的鼻子?
学生一一分析,并给出原因
体会强化机械能守恒条件
课堂反馈练习2:把一个小球用细绳悬挂起来,就成为一个摆(如图),摆长为l ,最大偏角为θ .小球运动到最低位置时的速度是多大?请用本节学的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
选择小球在最低位置时所在的水平面为参考平面。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Ek1+Ep1=Ek2+Ep2
末状态的机械能为:Ek2+Ep2=1/2mv2
初状态的机械能:Ek1+Ep1=mg(l-lcsθ)
1.通过以上的解答,我们发现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这个题,有什么好处?
2.下面大家总结一下: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1.机械能守恒定律,不涉及运动过程的加速度和时间,用他来处理问题,比用牛顿运动定律简单。
2.解题思路(步骤):
①选取研究对象(单个物体或系统)
②确定研究过程,分析各力做功及能量转化情况,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③确定研究对象在始末状态的机械能(需确定参考平面)或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④选择合适的表达式列式求解
通过巧设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解题步骤,达到学以致用,应用延伸,知识升华的目的。
(五)(2min)小结:我们一起总结学了本节,我们有哪些收获?
一.机械能: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称为机械能:E=EK+EP
二.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系统内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两种表达式:
①状态式
②过程式
三.守恒条件:
(1)从做功角度:只有重力或系统内弹力做功,其它力不做功或其它力合力所做功为零。
(2)从能量的角度:系统内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无其它形式能量之间(如内能)转化。
2020-2021学年第04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04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8.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8.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器材,要注意的问题,速度的测量,实验步骤,记录及数据处理,注意事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粤教版必修2第04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粤教版必修2第04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及自我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