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老三,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贮蓄(zhù) 狡 黠(xiá) 缄默(jiān) 鲜为人知(xiān)
B. 酝 酿(niàng) 殷红(yīn) 侦 缉(jī) 锲而不舍(qì)
C. 狩猎(shòu) 炽热(chì) 迸溅(bèng) 锐不可 当(dāng)
D. 教 诲(huì) 穹顶(gōng) 濒临(pín) 不折不 挠(ná)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抱歉 大无畏 家谕户晓 大庭广众
B. 斑斓 攻坚战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C. 取谛 雷神山 姗姗来迟 海市蜃楼
D. 累赘 冲峰号 天涯海角 以身作则
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园路夜市熙熙攘攘,一派繁荣的景象,街头作画、架子鼓表演、手工编织……各种摊位 摩肩接踵,夜市摆摊重新兴起,给城市带来了久违的烟火气息。
B. 新华中学举行中考前誓师大会,庄严的国旗下,十六个教学班方阵棋布操场,声震山河, 气冲斗牛,引得栅栏外的路人纷纷驻足,交首称赞。
C. 近日,国务院大督查第二批核查问责不作为情况又公之于众,不断加大的问责力度让为官不为者 如坐针毡,推动着工作的真落实,让群众真正受益。
D. 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的最后一天,体育馆内人头攒动,记者在现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外朋友们 翻来覆去的那句经典老话——“中国功夫,Great!”
【病句诊所】下面四个句子来自同学们的作文,没有语病的项是( )
A. 小区管理人员说:“防疫期间,建议家长禁止孩子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
B. 地摊经济放开以来,我们小区窝在家里的人数比起放开以前减少了一倍。
C. 通过“停课不停学”网络学习,培养了我们自觉参与、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D. “直播带货”是目前非常红火的一种网上销售形式,令许多年轻人跃跃欲试。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B. 我国古代有许多特殊称谓。如“伯”“仲”“叔”“季”指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依次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C. 杜甫是唐代的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仙”。
D. 普希金,俄国诗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信念。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古诗文填空。
______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落红不是无情物, 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
可怜夜半虚前席, ______ 。(李商隐《贾生》)
陆游《游山西村》中,既描写春光美景,又蕴含逆境中往往有无限希望的诗句是: ______ , ______ 。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5.0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给鸟搬家
刘亮程
①我们家的院子和老陈家的院子中间隔了一小截篱笆,平常两家借点东西都是从篱笆缝里递来递去。
②一天,阿健盯住老陈家榆树说,要是把他家的麻雀赶到我们家树上多好。 阿健就挤过篱笆缝,往老陈家树上扔土块儿,朝树上喊叫。
③怎么才能让鸟在我们家树上也筑窝呢?阿健说。
④等你们都长大了,麻雀看见院子里没小孩了,就会来我们家树上筑巢。二伯说。
⑤我想现在就让麻雀来我们家树上筑巢。阿健说。
⑥那我们想个办法吧,先在树上给鸟做个窝,到时候我会让那棵树上的鸟搬过来住。二伯说。
⑦二伯带着张欢、阿健、洋洋和方圆,在院子里做鸟巢。
⑧二伯从小库房里找出锯子、斧头和钉锤,用木板钉了一个方盒子,找了一些柔软的干草放进做好的鸟巢。
⑨然后,二伯让方圆爬上树,用铁丝把鸟巢绑在最高的树杈上。二伯做木盒的时候,中间隔出了盛放食物的槅档,在里面装了些小米。
⑩鸟巢安置后,第二天就有鸟在树上叫了,鸟发现巢里的食物,再叫其他鸟过来吃。
⑪过了两天,树上没鸟叫了。二伯说,可能食物吃完了。他让方圆上去又放了一些小米。鸟又在树上叫了,可是,鸟把小米吃完又飞了,没有把我们的木盒当窝的意思。
⑫这咋办呢?阿健说。
⑬不急,再想办法。二伯说。
⑭二伯让方圆爬到老陈家榆树上,把窝里的鸟蛋放到我们家树上的鸟巢里。
⑮二伯说,我们把鸟蛋移过来,鸟就会跟着过来。
⑯可是,鸟没有搬家过来,只是在我们家树上叫了一阵,又回到老陈家树上。二伯只好让方圆把鸟蛋放回老陈家榆树上的旧窝里。
⑰二伯的办法失败了。
⑱怎么办?阿健、张欢都着急了。再等等。二伯说。
⑲不久以后,老陈家树上的鸟巢孵出了小鸟,在树下都能听到小鸟的叫声。
⑳二伯又让方圆爬到老陈家树上,把小鸟全拿下来。方圆上树的时候,鸟一阵乱叫。
㉑方圆把小鸟装在衣兜里拿下来,五只精光的小鸟,张着嫩黄的小嘴直叫。张欢、阿健都围上去摸小鸟。二伯让方圆赶快把小鸟放到我们家树上的窝里,又放了好多小米进去。然后,我们回到院子。
㉒鸟看到自己窝里没有了小鸟,扯着嗓子叫,小鸟也在我们家树上的窝里叫。大鸟听到了,就飞过来,看见自己的小宝宝全搬了家,家里还有好多食物,鸟没办法把小鸟搬回旧巢,只好把我们给它筑的巢当家了。
㉓那以后老陈家树上就没鸟了,都落在我们家树上。
㉔老陈不知道我们干的事,我们干这些时,都是在他出去的时候,有一次他到街上买了个东西,回来树上的鸟就搬家了,全搬到了我们家树上。老陈望着自己家树上空空的鸟巢,又看看我们家树上的方木盒子,老陈想不通,不知道树上发生了什么。
㉕老陈家的两个女儿都出嫁到外地,剩下老陈和媳妇,院子一年四季冷冷清清,只有树上的鸟叫声,现在连鸟叫声也没有了。
㉖张欢说, 她经常看见老陈朝我们家树上望,还在他们家树下撒小米,招鸟过去。鸟飞过去把小米吃了,就又回到我们家树上。
㉗二伯听了,觉得对不住老陈。
㉘又过了一两个月,小鸟会飞了。
㉙阿健说,他看见两只大鸟又回到老陈家树上的旧窝里了。我们家树上的窝留给长大的小鸟住了。
㉚二伯听了说,鸟做得很对呢。
㉛现在,老陈家和我们家树上,都有鸟叫了。
(选自《一片叶子下生活》,有改动)
请结合文章情节,依据示例,完成填空。
扔土块,赶鸟儿过来→ ______ →移鸟蛋,招鸟儿过来→ ______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上下文,揣摩第㉖段画线句子,发挥想象,将“老陈”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末交代了两家树上都有鸟叫了,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请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叙性文章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看你一眼,心生种子
孙道荣
一位朋友,阳台上种满了花草。
朋友的家我没有去过,但那些阳台上的花花草草,我都见过。每天,她都会在朋友圈发一张或一组它们的图片。一朵花打苞了,一颗草籽发芽了,一只蝴蝶飞来了……她都会及时发布,更新。她的朋友圈,就是一处生机盎然的小花园。
每天,都会有很多人点赞,点评。让我怦然心动的是一位朋友的点评:每天在你的朋友圈,看一眼你的阳台,看一眼那些美丽的花花草草,便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看你一眼,心里便种下一颗种子。多美的经历,多美的感受,多美的种子。
生活中从不缺乏美,我们看到了,即使什么也没说,即使我们没有文学家的优美辞藻来赞美它,有什么关系?一颗美美的种子,已经种进了我们的心里--
难得早起,看到草叶上的一滴晨露,它就是一粒种子;
在大街上行走,看到一个背着书包的孩子,手里拿着张纸片,走了很远的路,最后,将它投进了路边的垃圾桶里,它就是一粒种子;
斑马线前,有人欲横穿马路,一辆车停下来了,又一辆车停下来了,它就是一粒种子;
前面一位年轻的妈妈,怀抱着孩子,孩子伏在妈妈的肩头,向后张望,我与孩子的眼神撞在了一起,孩子忽然咧嘴冲我笑了笑,它就是一粒种子;
走在我前面的人,推开旋转门,待我也走进去了,才松开手,它就是一粒种子;
抬头看见蓝天,白云,它就是一粒种子;
_____
……
如果稍稍留意,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一刻。你看见了它,你经历了,你融在其中了,你切身感受到了,那么,你的心里,就会种下一粒种子。
没错,生活从不是风花雪月,有很多不如意,甚至悲伤和灾难。艰辛的生活,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挣扎和苦难,视而不见与粉饰太平,都是对生活,也是对自己的不敬和背叛。我们赞美生活,并非因为它总是美好的,艰难、忧伤、痛苦,总是如影相随。我要说的是,纵使人生再艰难,纵使我们的心千疮百孔,也别忘了,空气中还有飞翔的蒲公英,生活中总有那温暖的一刻,它就是一粒希望的种子。
打开心扉,那粒种子就会飞进来。
心里有种子了,心才会像一块土地一样,不会荒芜。
一粒种子,未必能发芽;一粒种子,也未必能成为一片姹紫嫣红的花园。没关系,这个世界从不乏这样的种子,总有一粒种子,它飞进了你的心田,并在你最柔软的部分,扎根,发芽,成长。心中这样的种子多起来了,希望和信心,就会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永远不要小觑了一粒种子的力量,它能穿越寒冬,也能破崖而出。 就算它被埋在了我们心底,也定然能在某个春天,挣脱一切桎梏,冒出动人心魄的嫩芽。
如果你在庸常的生活中,遇到了怦然心动的一刻,那是一粒种子,不要拒绝它。
如果我看你一眼,心生温暖,亦请不要拒绝,因为,你也是这样一粒种子。
(选自《新民晚报》)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中“种子”的含义。
(2)精读第(5)-(11)段,并在第(11)段后的横线处补写一句。
(3)品读第(17)段中的划线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批注。
永远不要小觑了一粒种子的力量,它能穿越寒冬,也能破崖而出。 就算它被埋在了我们心底,也定然能在某个春天,挣脱一切桎梏,冒出动人心魄的嫩芽。
我的批注: ______
(4)读完全文,你明白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了吗?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理由。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甲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中庙僧和老河兵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讲学家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C.乙文中游僧让买者先向佛祈祷得到佛的帮助,从神奇现象上欺骗民众,然后病能否医治取决于药丸是否跳入佛手中,从敬畏心里上捕获民众。
D.乙文中骗术的原理是磁石有磁力,而铁会和磁石相互吸引,自然跳到铜佛手中去了。
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文言断句。(限断3处)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
五、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从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当地农村生活的哪些特点?
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叫“社日”,整首诗没有一字描写社日祭祀的情景,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祭祀的气氛,这是运用了 ______ 写法。“家家扶得醉人归”中“醉”是表象, ______ 才是村民的真正心境。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0分)
精彩的瞬间、美好的永恒。点亮了我们生命的星空。还记得吗?那无数次的遇见:曾经见过的那个人、那道景、那本书、那句话……
请以“遇见”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写出真情实感;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
(4)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七、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试题。
材料一:
时下,经典作品销路不佳,有些书店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放在打最低折扣的专卖区。同时,肆意改编经典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西游》被“大话”,《三国》被“水煮”。这样的改编实际上是把内涵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了“速食快餐”,往往使经典不再“经典”。然而,阅读这种改编的名著在不少青少年中成了一种时尚,他们说:“那种很正经的文学名著,书太厚,文字太多,我们没时间也没兴趣读。而这种书有图画,又搞笑,要有意思得多。”(摘自《新京报》)
材料二:
我们的中文经历了几千年的成长,仍然有着青春的活力,是活的语言。我们不妨回头看看那些文学作品,比如六百年前的《三国演义》《西游记》之类的,我想一个中学生大概不需要用字典,就可以看懂。从古到今,那些古籍除了非常高远的、深奥的之外,很多经典之作都是今日一般读书人可以享受、欣赏,并终生使用的。
(摘自余光中先生在母校南京大学的演讲)
我校在进行专题活动时收集了以上材料,你认为专题活动的目的应该是: ______ 。
为了搞好这个专题活动,小晴想到了撰写名著阅读心语投寄给《齐鲁晚报》进行宣传的形式。她撰写了《骆驼祥子》的阅读心语:
祥子,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像骆驼一样耸起脊背,拉着一辆黄包车在胡同中奔跑。风雨中的哆嗦,烈日下的喘息,让我读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苦难。
请你从《西游记》《朝花夕拾》《海底两万里》《繁星•春水》等中选择一部,也撰写一段阅读心语。
《 ______ 》的阅读心语: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有误,“鲜为人知”的“鲜”应读作“xiǎn”。
B.有误,“殷红”的“殷”应读作“yān”,“锲而不舍”的“锲”应读作“qiè”。
C.正确。
D.有误,“穹顶”的“穹”应读作“qióng”,“濒临”的“濒”应读作“bīn”。
故选:C。
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2.【答案】B
【解析】A.有误,“家谕户晓”应为“家喻户晓”;
B.正确;
C.有误,“取谛”应为“取缔”;
D.有误,“冲峰号”应为“冲锋号”。
故选:B。
本题考查错别字辨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3.【答案】A
【解析】A.有误,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对象错误。
BCD.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答案】D
【解析】A.否定不当,删去“不”;
B.搭配不当,把“一倍”改为“一半”;
C.成分残缺,删去“通过”;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及修改方法是最基本的策略。平时要注意正确表述,避免病句的发生;还要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在作文互评中,要按照以上病因来衡量句子,避免病句的出现。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语感会逐渐增强,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也会提高。
5.【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杜甫被称为“诗圣”,“诗仙”是指李白。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6.【答案】【小题1】会当凌绝顶
【小题2】化作春泥更护花
【小题3】不问苍生问鬼神
【小题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答案:
(1)会当凌绝顶
(2)化作春泥更护花
(3)不问苍生问鬼神
(4)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7.【答案】【小题1】做鸟巢,诱鸟儿过来 移小鸟,逼鸟儿过来
【小题2】运用动作描写,用“挤”“扔”“喊叫”等动词,生动写出了阿健赶鸟儿到自己家树上的过程,表现出阿健的天真可爱,表达出了阿健对鸟儿的喜爱。也为下文想尽办法把鸟儿引过来作铺垫。
【小题3】示例:鸟儿啊,鸟儿啊,你也离开我这个没人管的老头子啦,我这也挺好呀,住得好好的,换什么地方呢?也罢,也罢,鸟儿大了,有小鸟了,要为小鸟考虑呢。
【小题4】大圆满结局,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引发读者深入思考,以最后两家都有鸟叫作结局,表现鸟平衡邻里关系,暗示如老陈一样的空巢老人能够得到关爱,表达作者对鸟儿平衡邻里关系的赞美。总结全文,照应前文“阿健想把老陈家鸟引到自己树上筑巢”,揭示文章主旨:呼吁大家关注空巢老人、关注孩童心灵成长。
【解析】1.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第一空,结合⑥到⑩段“先在树上给鸟做个窝,到时候我会让那棵树上的鸟搬过来住”可概括;做鸟巢,诱(引)鸟儿过来。第二空,结合⑳到㉒段“大鸟听到了,就飞过来,看见自己的小宝宝全搬了家,家里还有好多食物,鸟没办法把小鸟搬回旧巢,只好把我们给它筑的巢当家了”可概括:移小鸟,逼(迫)鸟儿过来。
2.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①手法判断。结合“挤、扔、喊叫”可知,这都是动词,故可判断是动作描写。②分析。“挤、扔、喊叫”几个动词生动写出了阿健要把鸟儿赶到自己家院子里的树上的过程和情态,符合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表现了阿健对鸟儿的渴望,为后文写想方设法把鸟儿引过来作铺垫。
描写的定义和分类:
1、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
2、描写角度:正面(直接)、侧面(间接)描写;
人物描写分为: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等;
景物描写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3.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结合前后文可知,老陈也非常喜欢这些鸟儿,希望这些鸟儿在自己家的树上,否则家里太安静了,会感到寂寞,并且老陈对鸟儿搬家其实有些疑惑,也有对鸟儿搬家的不甘与无奈。运用第一人称,进行心理描写,围绕以上内容表达。示范:发生了什么吗?鸟儿怎么走了呢?没有它们,真是太安静了,太寂寞了呀,唉!不过为了鸟儿着想,搬走就搬走吧!
4. 本题考查情节和主题理解。内容上。结合“老陈家的两个女儿都出嫁到外地,剩下老陈和媳妇,院子一年四季冷冷清清,只有树上的鸟叫声,现在连鸟叫声也没有了”等句子可知,老陈夫妇代表着千千万万空巢老人,“老陈家和我们家树上,都有鸟叫了”,鸟儿平衡了邻里关系,空巢老人得到了关爱,大圆满的结局,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结构上,照应前文“阿健想把老陈家鸟引到自己树上筑巢”,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表达主题上,“鸟做得很对呢”,鸟尚且如此,人更应该关注空巢老人、关注孩童心灵成长。点明了主题,升华了主旨。
本文围绕给鸟搬家,叙写了以下情节:扔土块,赶鸟儿过来;做鸟巢,诱鸟儿过来;移鸟蛋,招鸟儿过来;移小鸟,逼鸟儿过来;最后两家都有了鸟。文章以此呼吁人们关注空巢老人、关注孩童心灵成长。
8.【答案】【小题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生活中给人以美好、希望、信心的人和事,必定能带给人希望和信心,使我们的生命获得升华。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小题6】
【小题7】
【小题8】
【小题9】
【小题10】
【小题11】
【小题12】
【小题13】
【小题14】
【小题15】
【小题16】
【小题17】
【小题18】
【小题19】
【解析】(1)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此题要结合对文章主旨的掌握来理解,注意文中重要语句。由“生活中从不缺乏美,我们看到了,即使什么也没说,即使我们没有文学家的优美辞藻来赞美它,有什么关系”“生活中总有那温暖的一刻,它就是一粒希望的种子”可见,“种子”指的是生活中给人以美好、希望、信心的人和事。
(2)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此题答案不统一,可仿照上文的句式,写出生活中带给你美好的一个细节即可。如:扶步履蹒跚的老人过马路,它就是一粒种子。
(3)本题考查做批注的能力。从手法上看,“也定然能在某个春天,挣脱一切桎梏”把种子人格化,是拟人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从内容上看,“挣脱一切桎梏,冒出动人心魄的嫩芽”写的是心中的种子能使我们的生命获得升华,“希望和信心,就会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掌握。此题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尤其注意文中的关键语句。由“生活中从不缺乏美,我们看到了,即使什么也没说,即使我们没有文学家的优美辞藻来赞美它,有什么关系?一颗美美的种子,已经种进了我们的心里”“如果我看你一眼,心生温暖,亦请不要拒绝,因为,你也是这样一粒种子”可见,作者希望读者积极感受和传递生活中的美好,多种植美好的“种子”。由“我要说的是,纵使人生再艰难,纵使我们的心千疮百孔,也别忘了,空气中还有飞翔的蒲公英,生活中总有那温暖的一刻,它就是一粒希望的种子”可见,作者告诉读者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艰难。由“心里有种子了,心才会像一块土地一样,不会荒芜”“永远不要小觑了一粒种子的力量,它能穿越寒冬,也能破崖而出”可见,“种子”能带给我们希望,使生命得到升华。可据此概括。
答案:
(1)“种子”指的是生活中给人以美好、希望、信心的人和事。
(2)示例:给街头乞讨的人一元钱,它就是一粒种子。
(3)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生活中给人以美好、希望、信心的人和事,必定能带给人希望和信心,使我们的生命获得升华。
(4)意图:生活中充满了给人以美好、希望、信心的人和事,我们要积极感受和传递,乐观对待生活;这些美好能带给我们希望,使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
理由:本文以种子比喻生活中给人以美好、希望、信心的人和事,以“生活中有太多这祥的一刻”“那是一粒种子,不要拒绝它”启示读者积极感受和传递这些美好,乐观对待生活。以种子“能穿越寒冬,也能破崖而出”为喻,告诉读者这些美好能带给我们希望,使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
本文以种子比喻生活中给人以美好、希望、信心的人和事,启示读者积极感受和传递这些美好;以种子“能穿越寒冬,也能破崖而出”为喻,告诉读者这些美好能带给我们希望,使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
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9.【答案】【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解释。
ACD.正确;
B.错误,“是非木杮”中的“是”的意思是这。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解释。
A.求石兽于水中,于,在;卖药于市,于,在。相同。
B.以为顺流下矣,以,认为;以一铜佛置案上,以,用。不相同。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被;其佛手必磁石为之,为,做。不相同。
D.乃石性坚重,乃,是;其术乃败,乃,才。不相同。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错误,应该是甲文中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故选:B。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有:然则,既然如此,那么;之,的;但,只,只是;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整句的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理解文章句意,然后再通读全文断句。句意为:来买药的,先要向铜佛祈祷,然手双手捧着药盘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盘中药丸就会跳到佛手里。正确断句为: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
答案:
(1)B
(2)A
(3)B
(4)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5)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
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那铜佛伸手像是要拿东西的样子。来买药的,先要向铜佛祈祷,然手双手捧着药盘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盘中药丸就会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治好,盘中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后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和尚盘千里的药丸,一定有一半混有铁屑,有一半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一层金(以掩人耳目)。经过检验,确实是这样,那和尚骗人的花招也就败露了。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 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10.【答案】【小题1】侧面描写
【小题2】乐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诗的前两句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
(2)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叫“社日”,整全诗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社日的情景,却表达出了社日的热闹欢快,角度巧妙,匠心独运。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写法。“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醉”是表象,乐才是村民的真正心境。诗末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答案:
(1)富足(或丰衣足食、物阜民丰等);太平安宁(或民风淳厚等)。
(2)侧面描写;乐。
【参考译文】
鹅湖山下稻梁肥硕,丰收在望。牲畜圈里猪肥鸡壮,门扇半开半掩。
西斜的太阳将桑柘树林拉出长长影子,春社结束,家家搀扶着醉倒之人归去。
此诗写了鹅湖山下的一个村庄社日里的欢乐景象,描绘出一幅富庶、兴旺的江南农村风俗画。全诗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社日的情景,却表达出了社日的热闹欢快,角度巧妙,匠心独运。
理解诗歌内容:
1.了解诗歌基本意思;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注意重点句子。
11.【答案】【范文】
遇见
一曲悠远宁静的《姑苏行》,天籁之响,音音珠玑,我仿佛翻开了那清油灯下泛黄的线装书,来到山谷的江南。那里有一片美丽的河洲,河底漂浮着柔软的水草。嗅着那散发了两千年的蒹葭的晚香,细品那愈加吟诵愈显天真的民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吹笛,恰似吟诗,每每轻按六孔,便如沐浴久旱的甘霖轻松抖去满身的疲惫与倦怠。
十年竹笛生涯,十年辗转流连,多少次在冷漠中重拾温情,只感谢一路有你。记得幼年那个孱弱的我——那与竹笛不相上下的个头,那气短息弱的断断续续,那细瘦得堵不住笛孔的手指,可就是一个这样的我,却执意地选择了竹笛,不为文人雅士的丝竹之美,只因靠在墙角听老师吹奏时,我曾陶醉过。于是,在人生的路上,我便有你相伴。
记得第一次吹一首完整的《小河淌水》,我手持着你,用我全心全意的投入和热爱,把我的情感付诸你。那一次,老师和同学们都为我鼓掌,我喜极而泣,我爱我的音乐。
后来的日子,我携着你,你伴着我,就这样心照不宣、义无返顾地走了过来。在你的世界里,我体会到了茂林修竹的清雅丰美,体会到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盛大恢宏,那是一种襟怀天下的气度,那是一种天真无饰的期盼,那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淡定,以及与音乐共舞的忘我的潇洒。
期末复习的时候,曾一度冷漠了你。成绩知晓以后,却第一个把喜讯告诉了你。这才发现,一路风风雨雨,早已与你不离不弃.在你的包容下,我的手指随心所欲地跳跃,我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我捧着你,恰似与一个阔别多年的老友相拥。
雁过无痕,风吹无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跟随我,品味过春荣夏酷, 见证了秋凄冬寒,永不厌倦地听我诉说,为我分担,感谢一路有你。
如今即将中考,我依然始终不肯离开你。时常一杯香茗,一本书,一曲《葬花吟》,便是一场异常充实的晚自习。每每吹奏,便仿佛来到花冢之前,与潇湘妃子同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任思绪飞游之后,便重新投入紧张的学习,仿佛肩负着你无限的希冀。
吹奏着你,总感觉到一种歌之即在与不歌亦艳的光荣,引导并抚慰着我。一路有你,我充满力量,一路有你,我一往无前。
相遇,总是那样的偶然,墙角老师吹响的笛音,让“我”幼小的心灵,多了一位相随的伴侣.于是,竹笛抖去满身的疲惫与倦怠,伴“我”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伴我走近中考。
【解析】本题考查写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定要注意把题目分析透彻,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遇见”是动词。在写作的时候,设置“相遇”的对象很重要。遇见的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也可以是想象世界里的。再者,“遇见”并不是简单的接触,而是指令“我”心灵受到感染、震动的接触。也就是说,“相遇”给我带来的影响巨大。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散文。通过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与某人、某物难忘的“相遇”过程,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例如,写自己与某位老师的“遇见”,具体通过老师如何关心我学习和成长的事件的叙述,表现出老师的热心、负责的高尚情怀,表达出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注意在叙述过程中,可以使用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动作、心理、对话等描写,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在材料安排上,注意详略得当。在写法上,学会使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会突出文章的主旨,给读者带来亲切的感受。
12.【答案】【小题1】倡导阅读经典名著
【小题2】西游记,这本书主要讲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了真经,告诉了我们:只要有决心,有坚定的信念,就不怕攻克不了难关。
【解析】答案:
(1)倡导阅读经典名著。
(2)示例1:《西游记》,这本书主要讲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了真经,告诉了我们:只要有决心,有坚定的信念,就不怕攻克不了难关。
示例2:《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示例3:《海底两万里》,这部书得以广为流传,是因为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是品质高尚、献身科学的人,是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人。像尼摩船长等反抗压迫的战士的形象,正是他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者的进步思想的体现。
示例4::《繁星•春水》,作者描绘了一个唯美、充满爱意的世界,以赋予诗意的语言弘扬着爱的哲学,以一个理想的天地来带给读者心灵的震撼。
(1)本题考查活动目的的理解。根据“很多经典之作都是今日一般读书人可以享受、欣赏,并终生使用的”可得此活动应该是希望同学们多阅读经典名著。
(2)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撰写一段阅读心语,符合所选名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或人物形象特点,语言表达清楚即可。
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多练习。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A.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B.是非木杮
是:对;正确(跟“非”相对)
C.举国信之
举:全
D.验之信然
信:确实
A.求石兽于水中
卖药于市
B.以为顺流下矣
以一铜佛置案上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其佛手必磁石为之
D.乃石性坚重
其术乃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与积累,语言运用,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与积累,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研室提供)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