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现象实验题专题特训1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25651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光现象实验题专题特训1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25651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光现象实验题专题特训1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25651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光现象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光现象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实验题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甲和乙同学利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个相同的蜡烛。
(1)用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做实验,是为了研究___________。
(2)他们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___________(填“A”或“B”)的一侧观察。
(3)他们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后,接着甲思考:如果身高是1.6m的乙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3m处,乙同学在镜中的像与乙同学相距___________m。
2.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中所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程。
(1)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________;
(2)两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___的关系。
(3)如果在图a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作屏幕,则白纸板上将_____(选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
(4)把蜡烛B放到蜡烛A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c所示的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
(5)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因;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的活动中,小明同学将圆筒插入易拉罐中制成如图的仪器(圆筒能在易拉罐中前后移动)。
(1)圆筒的_______(填“A”或“B”)端是用半透明塑料薄膜制成的光屏;
(2)在图乙中画出蜡烛AB经小孔成像的光路图________。
(3)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______)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焰的正立像 D.蜡焰的倒立像
(4)图乙中,保持易拉罐和圆筒位置不变,应将蜡烛向___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可以使得屏上的像变大。
(5)小明想到室外研究小孔成像,正午时,小明在地上铺一张白纸,将刻有边长为2cm等边三角形小孔的纸板正对着太阳(如图丙所示);用另一卡片覆盖在三角形孔上向左移动,保持纸板与白纸的距离不变,观察白纸上的光斑。当看到光斑是圆形时,继续用卡片遮挡,减小通光孔的大小,白纸上光斑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光斑亮度________(选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6)小明进一步实验,分别测出烛焰的高度,烛焰到小孔的距离,像的高度,像到小孔的距离,测得多组数据后发现,它们之间满足关系:,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中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小明从网上查到太阳到地面的距离约为m,太阳的直径约为m,则一个直径为3.5cm的光斑到它对应的小孔间距为________cm。
4.小兰和小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其中竖直放置的光屏可绕其上所在直线前后折转。
(1)实验时小兰让光束沿射入水中,光束进入水中后折射光线会向______方向偏折,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2)接着小兰让光束贴着光屏从空气射入水中,当小芳将板向后折转一定角度时,在板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此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______(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3)小兰和小芳多次改变入射光线与的夹角进行实验,测量记录如表所示。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如图甲所示:
(1)该实验应在较______(亮或暗)环境中进行,应选择较______(薄或厚)的玻璃板;
(2)若A蜡烛点燃,则B蜡烛______(点燃或不点燃),眼睛在______侧观察;
(3)选取两只完全相同蜡烛目的:______,实验方法______,若玻璃板厚度为7mm,透过玻璃板看到两个像,这两个像的距离为______;
(4)刻度尺作用:______;
(5)如图乙所示,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实验中会出现的情况是______。
6.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1)为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本实验中器材选择______(选填“薄”或“厚”)玻璃板来完成实验较好;
(2)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该实验最好选择在_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3)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______(填A或B)这一侧观察;
(4)实验中用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关系;
(5)移动蜡烛B,发现蜡烛B始终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
(6)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接收到蜡烛A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
(7)多次改变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如图所示。
(1)该实验应在较____(选填“明亮”或“黑暗”)的环境中进行效果更好;
(2)不断改变蜡烛A的位置,另一个相同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相应位置都能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___;
(3)移动蜡烛A,重复实验,每次蜡烛A的像和蜡烛A到玻璃板的格子数都相等,可以得到结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
8.某校物理创新小组的同学们,发现手机有一种“镜子”功能。于是,激起了他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兴趣。由于用手机中的“镜子”作平面镜进行实验,无法找到像的位置。于是他们选用了玻璃板、规格相同的两个棋子、白纸等,组装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小明同学将棋子A移到玻璃板前某位置不动,小珍同学在玻璃板另一侧帮忙移动棋子B,无论小珍在水平桌面上怎样移动棋子B,小明都看不到棋子B与棋子A的像重合。善于观察的小林同学发现这是因为玻璃板与桌面______,调整后,小明便能看到棋子B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
(2)把棋子A在玻璃板前移动多次,同时调整玻璃板后棋子B的位置,每次都使得棋子B与棋子A的像的位置重合,这不仅可以找到像的位置,还可以比较出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3)实验中还需要______用来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______。
9.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如果入射角为40°,则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的大小是______;
(2)图中的光屏是一个可折转的硬纸板,此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②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______;
(3)小明在实验时,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表)。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______;
(4)让入射光线EO靠近法线ON,则反射角会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5)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
10.小明同学利用两支同样的蜡烛等实验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时,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该同学应在玻璃板____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蜡烛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________完全重合;
(2)如果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_________(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3)小明看到自己的手表与同桌的相同,于是突发奇想将两块手表替代A、B蜡烛,正立于玻璃板两侧,如图所示,此时A手表指针指在9点整,那么B手表的指针应调至___________点才能与A手表指针的像完全重合;
(4)如下图所示是由本实验得出的结论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个应用。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_m。
入射角
0°
15°
30°
45°
60°
折射角
0°
11.3°
22.1°
35.4°
40.9°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15°
75°
2
30°
60°
3
45°
45°
参考答案
1.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A 6m
【详解】
(1)[1]用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做实验,是为了研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使用了等效替代法。
(2)[2]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A蜡烛所在这一侧。
(3)[3]乙同学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所以乙同学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所以乙同学和像之间的距离是6m。
2.与水平面垂直 大小 没有 成等大的像 不变
【详解】
(1)[1]由于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若平面镜与水平不垂直,像会偏上或者偏下,无法确定像的位置。
(2)[2]两等长的蜡烛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若能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3]由于所成的像是虚像,故无法用光屏承接,故光屏上没有像。
(4)[4]发现了像与物重合了,说明平面镜成的是等大的像。
(5)[5]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物体的大小不变,故像的大小不变。
3.A D 右 不变 减弱 375
【详解】
(1)[1]由图知,易拉罐左端为小孔,圆筒从右端插入,为了减小外面光线的影响,看得更清楚,A端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的光屏。
(2)[2]A点发出的光线经小孔下边缘,到达光屏下部,B点发出的光线经小孔上边缘,到达光屏的上部,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如图:
(3)[3]蜡烛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蜡烛形状相同,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即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成的像是蜡烛的倒立像,故选D。
(4)[4]易拉罐和圆筒位置不变,蜡烛向右移动,屏上的像会变大。
(5)[5][6]当看到光斑是圆形时,继续用卡片遮挡,减小通光孔的大小,仍然是小孔成像,所以此时光斑形状是圆形,白纸上光斑大小将不变,小孔通过的光减少,光斑亮度减弱。小明从网上查到太阳到地面的距离约为m,太阳的直径约为m,则一个直径为3.5cm的光斑到它对应的小孔
(6)[7]根据距离的比值等于直径的比值得到
d=3.75m=375cm
4.法线 不能 在 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详解】
(1)[1]光束由空气进入水中后折射光线会向法线偏折,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2)[2][3]因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光贴着光屏从空气射入水中,小兰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在F板上不能看到折射光,此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3)[4]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到: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暗 薄 不点燃 A蜡烛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等效替代法 14mm 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 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完全重合
【详解】
(1)[1]蜡烛点燃时比较亮,在较暗的环境中,烛焰和环境的对比度比较大,烛焰的像会更清晰。
[2]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
(2)[3]将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一侧,蜡烛B不点燃放在玻璃的另一侧,在A一侧观察蜡烛B是否被点燃。
[4]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受,才能看到像,所以眼睛在A蜡烛所在这一侧,故在寻找A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A蜡烛一侧观察。
(3)[5]为了便于比较像物大小关系,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
[6]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7]根据物像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的前后两面所成的像之间的距离为平面镜厚度的2倍,为14mm。
(4)[8]用刻度尺测量像和物到平面镜距离关系,比较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5)[9]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蜡烛的像和蜡烛就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即蜡烛的像不在桌面上,从而造成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完全重合。
6.薄 较暗 A 像与物的大小 玻璃板没有垂直于桌面(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或玻璃板倾斜了) 不能 虚 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详解】
(1)[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
(2)[2]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的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故实验时最好选择较暗的环境进行。
(3)[3]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因此观察成像时眼睛必须在蜡烛A的同侧。
(4)[4]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5)[5]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像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所以如果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则原因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6)[6][7]平面镜成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7)[8]多次改变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实验,得到多组数据,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实验偶然性。
7.黑暗 相等 相等
【详解】
(1)[1]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表明像和物体的大小是相等的。
(3)[3]比较蜡烛和它的像到玻璃板的格子数,每次蜡烛A的像和蜡烛A到玻璃板的格子数都相等,可以得到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8.不垂直 大小 刻度尺 距离
【详解】
(1)[1]玻璃没有与桌面垂直,当玻璃板与桌面没有垂直时,像会偏上或者偏下,无论怎样移动棋子B,小明都看不到棋子B与棋子A的像重合。
(2)[2]棋子B与棋子A的像的重合,大小也重合,也说明了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等大,即说明了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3)[3][4]不仅需要说明像与物体等大,还得清楚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故需要刻度尺测量距离;来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证明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同。
9.40° 在同一平面内 测量的不是反射角,而是反射线与镜面的夹角 变小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详解】
(1)[1]如果入射角为4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的大小也是40°。
(2)[2]光屏是一个可折转的硬纸板,实验时,通过旋转纸板,观察反射光线是否呈现在纸板上,可以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3)[3]由数据可以看出,每组数据中,两个角度之和均为直角,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小明误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作了反射角,测量的不是反射角,而是反射线与镜面的夹角。
(4)[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让入射光线EO靠近法线ON,入射角减小,则反射角会随之变小。
(5)[5] 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即光线可以逆着原光路返回,说明了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10.前面 点燃的蜡烛的像或前面蜡烛的像 不透过 3(或15) 4.6
【详解】
(1)[1]蜡烛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在玻璃板后方是看不到的,蜡烛经玻璃板反射的光线只有在玻璃板前方才进入人眼,在前方才看到,所以该同学应在玻璃板前面观察蜡烛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
[2]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由于不点燃的蜡烛和点燃的蜡烛外形相同,那么点燃的蜡烛和点燃的蜡烛的像,是相同的,可得到实验结论。
(2)[3]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有无像,就可知道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不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否则无法判断。
(3)[4]由于A手表在玻璃板上所成的像,与A手表是对称的,观察右图可知,A手表指针的像应该是对准3点,那么B手表的指针应调至3点才能与A手表指针的像完全重合。
(4)[5]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从图中可以看到,视力表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2.5m,那么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的距离也是2.5m,被测者距离视力表的距离是0.4m,那么被测者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
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间的距离是
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间的距离是4.6m。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物理真题汇编:光现象实验专题及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必刷题 专题训练06光现象实验探究,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教科版3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达标测试,共14页。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