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实验题
1.某研究人员为了探究冰和水的体积与温度的关系,在一定的环境下将1g的冰加热,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象.请你观察此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冰从-4℃上升到0℃时体积将 ______ ,密度将 ______ .
(2)水从0℃上升到4℃时体积将 ______ ,密度将 _______ .
(3)水在 ______ ℃时的密度最大.
(4)冬天,当河面结冰时,与冰接触的河水温度是 ____ ℃,较深河底的水温是 ___ ℃.
2.小聪同学在“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
⑴图甲是小聪在调节天平时的情景,小丽指出了他在操作上的错误,你认为错误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⑵天平调平后,他在烧杯中倒入盐水,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95g;将烧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再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时,天平平衡时所用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丙所示。请根据小聪的测量填写下表
⑶小聪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于是小聪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将一个烧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用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__________________(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⑷小明针对⑶中小聪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估后,认为小聪设计的操作过程有不妥之处,你认为该不妥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甲、乙、丙所示顺序进行实验,测出了该塑料块的体积和质量.
(1)这种塑料的密度是_______kg/m3.
(2)仔细分析实验过程,你认为小明在天平使用过程中的不规范之处是____________.
(3)如果按小明的顺序进行实验,测得的塑料块的质量_______(偏大/偏小/不变),测得的塑料块的体积_______(偏大/偏小/不变).
(4)测得的塑料块的密度________(偏大/偏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你认为合理的顺序是___________.
4.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分别用甲、乙、丙三种不同的金属做实验。实验时,他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甲(或乙或丙)金属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下表记录的是实验测得的数据。
表一(甲金属)
表二(乙金属)
表三(丙金属)
(1)分析上表中的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在体积相同时,不同金属的质量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相同体积的不同金属,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3)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a)_________;
(b)_________;
(4)由以上分析可初步认为_________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为此我们引入_________概念。
5.学习了密度知识后,同学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1)为了测量小金属块的密度,使用天平测量其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所加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图(乙)是小金属块放入量筒前后的液面情况。由测量可得小金属块质量为__________g,密度为__________kg/m3。
(2)实验时,有人提出利用已知冰的密度ρ冰来估测积雪的密度,具体做法是:
(a)用刻度尺测出操场上积雪的厚度,记为h1;
(b)用脚向下用力将积雪踩结实,形成一个下凹的脚印;
(c)用刻度尺测出下凹脚印的深度,记为h2;
(d)估测积雪密度的表达式为ρ雪 =____________ (用已知或已测量的物理量表示)。
6.小明在淀粉厂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他跟随师傅一起去采购一批淀粉含量不低于20%的马铃薯.下表是小明收集到的一些反映马铃薯相关信息的数据.在收购点,小明测出一只马铃薯的质量为0.25kg,体积为200cm3,准备据此鉴定马铃薯是否符合厂里的采购要求.
(1)从表中可以看出,马铃薯中淀粉含量越高,密度越____;
(2)小明测量的这只马铃薯是否符合厂里的采购要求?____(选填“是”或“否”)
(3)淀粉含量高的马铃薯价格也高.在符合厂里采购要求的马铃薯品种中,价格相对便宜而出粉率又高的是____(选填品种号).
7.盐城盛产陶瓷,小李同学想测量一块不规则瓷片的密度.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零刻度处,然后调节_____使天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瓷片的质量,所用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所示,则瓷片的质量为___g.
(3)他发现瓷片放不进量筒,改用如图2所示的方法测瓷片的体积: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瓷片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上作标记,然后取出瓷片;
b.先往量筒装入40ml的水,然后将量筒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让水面到达标记处,量筒里剩余水的体积如图3所示,则瓷片的体积为_____cm3.
(4)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瓷片的密度ρ为_____g/cm3.
(5)根据以上步骤,你认为小李同学测出的瓷片密度值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6)这里测量瓷片的体积用到了_____法(选填字母序号).
A.控制变量法 B.转换法 C.类比法 D.累积法
8.小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利用天平(砝码)、量筒、烧杯和细线等器材,对某种合金和水进行了探究.
(1)小军首先对该种合金材料制成的不同合金块进行探究.
①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游码归零后,若指针静止时位置如图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端调节;
②如图是正确测量合金块质量时使用砝码情况和游码的位置,它的质量为_____g;
③如图是他用量筒测量②中合金块体积的情景,则该合金块的体积是______cm3;
④换用大小不同的合金块,重复上述测量,他得到不同合金块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合金块的质量与体积成____比;
⑤通过上述探究,若合金块的体积为10cm3则它的质量m=_______g;
(2)小军接着对水进行研究,描绘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线如图中a所示.同组的小红倒掉一些水进行实验,得到的水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线是______(选填如图中“a”“b”或“c”)
9.小虎为了测量盐水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天平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____________向_______端移动。
(2)小虎将盛有适量盐水的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_____内,测出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为134g。然后将杯中盐水一部分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__________cm3。
(3)再将盛有剩余盐水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内,这时出现了如图丙所示的情况,小虎应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使天平横梁再次平衡,读出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则盐水的密度为_________g/cm3,等于______________kg/m3
10.小月想通过实验“比较甲、乙两种无色无味液体密度的大小”.她选用了如下器材:天平、两只相同的烧杯和滴管进行实验.小月的操作步骤如下: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她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于是她调节平衡螺母向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使横梁平衡;
(2)分别往两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甲、乙液体后,将两烧杯各自放在托盘天平的左右盘内,并用滴管调节两杯中液体的量,直至横梁重新平衡(如图所示).这一步骤是为了量取两杯_____相等的不同液体;
(3)为了比较出两液体密度的大小,小月从天平上取下两烧杯放在水平台上,通过观察_____,则_____的密度小.
实验序号
体积(厘米3)
质量(克)
1
10
27
2
20
54
3
30
81
实验序号
体积(厘米3)
质量(克)
4
10
78
5
15
117
6
30
234
实验序号
体积(厘米3)
质量(克)
7
10
89
8
20
178
9
40
356
马铃薯品种
①
②
③
④
⑤
密度/(g·cm-3)
1.08
1.10
1.12
1.14
1.15
淀粉含量/%
14
18
23
25
29
收购价(元·千克-1)
0.40
0.42
0.45
0.50
0.60
参考答案
1.变大 减小 减小 变大 4 0 4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图像信息的处理能力.
由图可知,冰从-4℃上升到0℃时体积将变大,由可知冰的密度变小;
由图可知,水从0℃上升到4℃时体积将减小,根据可知水的密度变大;
由图可知,水从4℃不断升高,水的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所以水在4℃时密度最大;
冬天,当河面结冰时,与冰接触的河水相当于是冰水混合物,所以温度是0℃,因为4摄氏度时水的密度最大,所以在较深河底的水温是4℃.
点睛:根据图像判断体积变化,由判断密度变化.密度大的水下沉到底部,所以较深河底的水温是4℃.
2. 没有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73.2 21.8 20 1.09 装满水 (m2-m0)ρ水/(m1-m0) 烧杯中装满液体测质量时易洒出
【解析】(1)调节平衡螺母前,应先将游码移至零刻线处,故错误是:游码没有移到0刻度线处;
(2)由乙图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液体的体积为20mL=20cm3 ;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为50g+20g+3.2g=73.2g;则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95g-73.2g=21.8g;
盐水的密度为:ρ=m/V=21.8g/20cm3=1.09g/cm3 ;
(3)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
②将一个烧杯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则水的质量m水 =m1 -m0 ,由ρ=m/V可求得,水的体积V=m1−m0/ρ水,
③用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
则水的质量m酱油 =m2 -m0 ,烧杯内水的体积等于酱油的体积;
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m/V=m酱油/V=m2−m0/m1−m0/ρ水=m2−m0/m1−m0/ρ水;
(4)烧杯装满水,易洒出,不方便操作。
3. 0.82×103 将潮湿塑料直接放在天平上 偏大 偏大 偏大 水和塑料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丙乙甲
【解析】(1)这种塑料的质量是图丙,砝码的质量加油码的质量:m=15g+1.4g=16.4g;从甲乙读出塑料的体积为:60cm3-40cm3=20cm3;则塑料的密度是ρ=mv=16.4g20cm3=0.82g/cm3=0.82×103kg/m3 ;
(2)小明在天平使用过程中的不规范之处是将潮湿塑料直接放在天平上;
(3)如果按小明的顺序进行实验,因为塑料潮湿,会使测得的塑料块的质量偏大;
由于塑料从水中带出部分水珠,使得测得的塑料块的体积偏大;
(4)测得的塑料块的密度偏大,其原因是水和塑料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5)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你认为合理的顺序是:先利用天平测量塑料的质量m;在将栓有塑料的重物浸没在水中,塑料仍在上面,记录体积V1;再将塑料浸没在水中记录体积V2;故顺序是丙乙甲。
考查了测量不规则固体的密度实验,实验设计,密度计算。
4.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1、4、7或2、8或3、6 分析表一或表二或表三,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密度
【详解】
(1)[1]分析表一、二、三可知,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2]比较实验序号1、4、7或2、8或3、6可得:相同体积的不同金属,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3)[3][4]分析表一、二、三知,各表中的金属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分别为27、78、89,所以可得出结论是: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4)[6][7]由以上分析可知,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为此引入了密度的概念。
5. 64 6.4×103 见解析所示
【解析】(1)根据天平的读数方法,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金属块的质量:50g+10g+4g=64g
根据量筒读数方法,视线与液体凹面底部平行,读出未放入金属块时的体积
V1=30ml,放入金属块时的体积V2=40ml,金属块的体积V=V2−V1=40ml−30ml=10ml;
根据密度公式,ρ金=mV=64g10ml=6.4gcm3=6.4×103kgm3
(2)雪在外力挤压下里面的空气被排出,剩下的就是冰,
同样质量的雪和冰,因为雪里还有一定体积的空气,所以,体积一定比冰大一些,
所以由ρ=mV可以知道ρ雪<ρ冰
根据公式ρ=mV,因为脚用力踩在雪上,所以脚踩住的雪部分被压实(我们把这部分压实层近视看成冰层)
设脚印的面积为s,深度ℎ2,积雪厚度ℎ1.冰层厚度=积雪厚度与脚印深度之差:ℎ1−ℎ2,
脚印面积部分的积雪在脚踩压前后的质量相同,设雪的密度ρ雪,
故有ρ雪sℎ1=ρ冰s(ℎ1−ℎ2),
可得雪的密度ρ雪=ρ冰(ℎ1−ℎ2),ℎ1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1). 64 (2). 6.4×103 (3). ρ雪=ρ冰(ℎ1−ℎ2),ℎ1
6.大 是 ③
【解析】
(1)结合图像和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淀粉含量和密度近似成正比例关系,淀粉含量越大,密度值越大;
(2)小明所测马铃薯的密度ρ=m/V=250 g/200 cm3=1.25 g/cm3.从题目知淀粉含量不低于20%,而从表格数据知这个马铃薯的淀粉含量与题目要求符合;
(4)要采购一批淀粉含量不低于20%的马铃薯,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①和②不合要求,故只能从后三种中选择.用淀粉含量和价格的比值计算可算出③含量较高而且价格相对也便宜些
7.平衡螺母 32 14 2.29(或2.3) 偏小 B
【解析】
(1)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零刻度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瓷片的质量是20g+10g+2g=32g;
(3)由图3可知,量筒中液体的凹液面的底部与26mL刻度线相平,所以瓷片的体积:40mL-26mL=14mL=14cm3 ;
(4)ρ=m/V=32g/14cm3=2.29g/cm3 ;
(5)因为取出瓷片时,瓷片上会沾有水,因此倒入水的体积大于瓷片的体积,由ρ=m/V可知,测量结果偏小;
(6)本实验中测量瓷片体积的方法叫转换法,故选B;
8. 左 34 5 正 68 a
【解析】(1)①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游码归零后,若指针静止时位置如图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左端调节;
②标尺的分度值为0.5g,所测合金质量为m=20g+10g+4g=34g;
③水的体积为10cm3,水和合金总体积为15cm3,则合金的体积为V=15cm3-10cm3=5cm3;
④由图象可知合金的质量与其体积成正比;
⑤由以上数据可得合金的密度为;
若合金块的体积为10cm3则它的质量m=ρV′=6.8g/cm3×10cm3=68g;
(2)因为水的密度小于合金密度,则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小,在合金曲线下方,对比甲图可知当减去容器质量后水的密度曲线应与甲曲线平行,故应该是A曲线;
故答案为:(1). 左 (2). 34 (3). 5 (4). 正 (5). 68 (6). A
9. 平衡螺母 右 左盘 60 添加砝码 移动游码 1.2 1.2×103
【解析】(1)由图知,指针左偏,说明左盘低右盘高,平衡螺母需向右调节;
(2)在测量盐水的质量时,需将盛有盐水的烧杯放在左盘,测出质量后将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内,测出量筒内盐水的体积,量筒的分度值为1ml,盐水的体积为60cm3 ;
(3)由图知,右盘中的砝码质量偏小,所以需向右盘加砝码,必要时移动游码直到横梁平衡,
天平的读数为:m=50g+10g+2g=62g;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134g-62g=72g,盐水的密度为:ρ=m/V=72g/60cm3=1.2g/cm3 =1.2×103 kg/m3。
10.右 质量 两杯液体的液面高低 液面高
【解析】
(1)天平的指针偏左,说明左侧的质量大,应向右移动平衡螺母;
(2)操作过程中没有移动游码,此时天平平衡,说明两杯液体的质量是相同的;
(3)根据密度的公式可知,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比较体积的大小(两杯液体的液面高低)来判断密度.体积大的一杯,液面高,密度就小,如果体积相等,则液面相平,说明密度也相同.
故答案为(1)右;(2)质量;(3)两杯液体的液面高低;液面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3 测量密度达标测试,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测量金属块的密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科版八年级上册3 测量密度课后复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测量液体的密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3 测量密度课时练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测量石块的密度”实验中,在测量某种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