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1.2 怎样描述运动的快慢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一、什么叫速度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速度定义: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产生的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叫做速度.用v表示速度,公式v=eq \f(s,t).
3.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m/s.
4.速度的方向:速度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
二、平均速度
1.定义:把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需时间t的比,叫做平均速度.常用符号eq \x\t(v)表示.
2.公式:eq \x\t(v)=eq \f(s,t).
3.平均速度仅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或某段位移)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位移一定大.( × )
(2)两物体的速度分别是v1=2 m/s,v2=-3 m/s,则它们的大小关系为v1>v2.( × )
(3)物体的平均速度为零,则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 )
(4)平均速度即速度的平均值.( × )
2.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牙买加选手博尔特在男子100 m和200 m决赛中分别以9.69 s和19.30 s的成绩破两项世界纪录,获得两枚金牌.则他在100 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________ m/s.(结果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答案 10.32
一、对速度的理解
导学探究 自行车和汽车都在平直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单向行驶,自行车在30 min内行驶了8 km;汽车在30 min内行驶了50 km;百米比赛中,运动员甲用时10 s,运动员乙用时13.5 s.
(1)自行车和汽车哪个运动得快?你是如何进行比较的?
(2)运动员甲和运动员乙哪个跑得快?你是如何进行比较的?
(3)汽车和运动员甲哪个运动得快?你又是如何进行比较的呢?
答案 (1)汽车运动得快,相同时间内位移大的运动得快.
(2)运动员甲跑得快,通过相同位移所需时间短的跑得快.
(3)比较两物体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可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
汽车:eq \f(s1,t1)=eq \f(50 km,30 min)=eq \f(50×103 m,30×60 s)≈27.8 m/s
运动员甲:eq \f(s2,t2)=eq \f(100 m,10 s)=10 m/s,所以汽车运动得快.
知识深化
1.对v=eq \f(s,t)的理解
(1)公式v=eq \f(s,t)中的s是物体运动的位移,不是路程.
(2)v=eq \f(s,t)是速度的定义式,v的大小与s及t无关.不能认为v与位移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2.速度的方向
(1)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2)比较两个物体的速度是否相同时,既要比较速度的大小是否相等,又要比较速度的方向是否相同.
(多选)对速度的定义式v=eq \f(s,t),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v与运动的位移s成正比,与运动时间t成反比
B.速度v的大小与运动的位移s和时间t都无关
C.此速度定义式适用于任何运动
D.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
答案 BCD
解析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v=eq \f(s,t)是计算速度的公式,适用于任何运动,此式只能说明速度可由位移s与时间t的比值来计算,并不是说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故A错误,B、C、D正确.
针对训练1 (多选)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B.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只有大小
C.速度越大,物体的位移越大
D.速度越大,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越大
答案 AD
解析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A对,B错;位移的大小不但与速度有关,还与时间有关,C错,D对.
二、平均速度
导学探究 某同学百米比赛用时12 s,前2 s内的位移为12 m,第2个2 s内位移为14 m,第3个2 s内位移为16 m,第4个2 s内位移为19 m,第5个2 s内位移为20 m,第6个2 s内位移为19 m.
(1)这位同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2)请计算上述6个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并说明哪段时间运动得最快?
答案 (1)不是,因为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不相等.
(2)第1个2 s内eq \x\t(v)1=eq \f(12 m,2 s)=6 m/s,第2个2 s内eq \x\t(v)2=eq \f(14 m,2 s)=7 m/s,
第3个2 s内eq \x\t(v)3=eq \f(16 m,2 s)=8 m/s,第4个2 s内eq \x\t(v)4=eq \f(19 m,2 s)=9.5 m/s,
第5个2 s内eq \x\t(v)5=eq \f(20 m,2 s)=10 m/s,第6个2 s内eq \x\t(v)6=eq \f(19 m,2 s)=9.5 m/s.
所以第5个2 s内运动得最快.
知识深化 平均速度
(1)定义式:平均速度=eq \f(位移,时间),即eq \x\t(v)=eq \f(s,t).
(2)意义:粗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3)方向: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不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同.
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平均速度等于零,说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处于静止状态
B.平均速度等于某段时间内最大速度与最小速度之和的一半
C.某运动员百米比赛用时10 s,他这10 s内的平均速度为10 m/s
D.某运动员200 m比赛用时20 s,他这20 s内的平均速度为10 m/s
答案 C
解析 平均速度=eq \f(位移,时间),由公式的意义及计算知,C项正确.
针对训练2 (多选)以下关于速度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子弹以900 m/s的速度从枪口射出,指的是平均速度
B.汽车在平直乡村公路上的行驶速度约为30 km/h,指的是平均速度
C.某城区道路汽车的限速为40 km/h,指的是平均速度
D.比较汽车和动车从宜昌开往武汉的行驶快慢,应比较它们的平均速度
答案 BD
三、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的比较及运算
1.平均速率
(1)定义式:平均速率=eq \f(路程,时间),即v=eq \f(l,t).
(2)意义: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有关.
2.(1)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其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2)平均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3)平均速度的大小一般不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单向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才等于平均速率.
一物体以v1=4 m/s的速度水平向东运动了5 s后到达A点,在A点停了5 s后又以v2=6 m/s的速度沿原路返回,运动了5 s后到达B点,求物体在全程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答案 平均速度的大小为eq \f(2,3) m/s,方向水平向西 平均速率为eq \f(10,3) m/s
解析 物体全程的位移大小s=v2t2-v1t1=6×5 m-4×5 m=10 m,全程用时t=5 s+5 s+5 s=15 s,故平均速度大小eq \x\t(v)=eq \f(s,t)=eq \f(10,15) m/s=eq \f(2,3) m/s,方向水平向西.物体全程的路程l=v2t2+v1t1=6×5 m+4×5 m=50 m,故平均速率eq \x\t(v)′=eq \f(l,t)=eq \f(50,15) m/s=eq \f(10,3) m/s.
1.(对匀速直线运动及速度的理解)(多选)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公式v=eq \f(s,t)可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位移越大,速度一定越大
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其速度一定越大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是一个恒量
答案 CD
解析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对于匀速直线运动,位移随时间均匀增大,但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是一个恒量,不能误认为速度与位移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C、D正确.
2.(平均速度)(2021·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为3 m/s,则物体在1 s内的位移一定为3 m
B.物体在某1 s内的平均速度是3 m/s,则物体在这1 s内的位移一定是3 m
C.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3 m/s,则物体在1 s内的位移一定是3 m
D.物体在发生某段位移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3 m/s,则物体在这段位移的一半时的速度一定是3 m/s
答案 B
解析 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为3 m/s,由于物体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在1 s内的位移不一定为3 m,故A错误;物体在某1 s内的平均速度是3 m/s,根据v=eq \f(s,t)可知s=vt,则物体在这1 s内的位移一定是3 m,故B正确;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3 m/s,则某1 s内的平均速度不一定为3 m/s,位移不一定是3 m,故C错误;平均速度与在这段位移一半时的速度不一定相等,故D错误.
3.(平均速度)为了使公路交通有序、安全,路旁立了许多交通标志,如图1所示,甲图是限速标志,表示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是120 km/h;乙图是路线指示标志,表示到南昌还有175 km,上述两个数据的物理意义是( )
图1
A.120 km/h是平均速度,175 km是位移
B.120 km/h是平均速度,175 km是路程
C.120 km/h不是平均速度,175 km是位移
D.120 km/h不是平均速度,175 km是路程
答案 D
解析 题图甲是限速标志,表示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是120 km/h,不是平均速度;题图乙是路线指示标志,表示此处到南昌还有175 km,表示路程,故选D.
4.(平均速度的计算)在同一直线上的甲、乙两地相距60 km,一汽车用40 km/h的平均速度通过了全程的eq \f(1,3),剩余的eq \f(2,3)路程用了2.5 h.求:
(1)此汽车在后eq \f(2,3)路程的平均速度大小.
(2)汽车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
答案 (1)16 km/h (2)20 km/h
解析 (1)汽车在前后两段的位移大小分别是s1=60×eq \f(1,3) km=20 km,s2=60×eq \f(2,3) km=40 km,
汽车在后eq \f(2,3)路程的平均速度大小:eq \x\t(v)2=eq \f(s2,t2)=eq \f(40,2.5) km/h=16 km/h.
(2)汽车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eq \x\t(v)=eq \f(s,t)=eq \f(60,\f(20,40)+2.5) km/h=20 km/h.
考点一 速度概念的理解
1.(多选)关于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位移越小,其速度一定越小
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长,其速度一定越小
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位移跟时间的比值是一个恒量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方向是不变的
答案 CD
2.(多选)从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v=eq \f(s,t)可知( )
A.速度与位移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B.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或位移而变化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决定于运动的位移
答案 BC
3.(多选)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设向右为正,甲质点的速度为+2 m/s,乙质点的速度为-4 m/s,则可知( )
A.乙质点的速率大于甲质点的速率
B.因为+2>-4,所以甲质点的速度大于乙质点的速度
C.这里的正、负号的物理意义是表示质点运动的方向
D.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地点出发,则10 s后甲、乙两质点相距60 m
答案 ACD
考点二 平均速度的理解与计算
4.将一小球竖直向上抛出,经时间t回到抛出点,此过程中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在此过程中,小球运动的路程、位移和平均速度分别为( )
A.路程为2h、位移为0、平均速度为eq \f(2h,t)
B.路程为2h、位移为0、平均速度为0
C.路程为0、位移为2h、平均速度为0
D.路程为2h、位移为h、平均速度为eq \f(2h,t)
答案 B
解析 由题可知,球上升h又落回抛出点,则球的路程为l=h+h=2h,位移为0,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则平均速度为零,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5.牙买加“飞人”博尔特以9.81 s的成绩获得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100 m比赛的金牌.博尔特也曾以19.32 s的成绩获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200 m比赛的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比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 m比赛的位移是100 m比赛位移的两倍
B.200 m比赛的平均速度约为10.35 m/s
C.100 m比赛的平均速度约为10.19 m/s
D.100 m比赛的最大速度约为20.38 m/s
答案 C
解析 因为200 m比赛的跑道不是直的,而是弯曲的,所以200 m比赛的位移不是100 m比赛位移的两倍,A错;100 m比赛的平均速度为eq \f(100,9.81) m/s≈10.19 m/s,C对;200 m比赛的平均速率为eq \f(200,19.32)≈10.35 m/s,B错;由题给条件求不出100 m比赛的最大速度,D错.
6.(2021·日照一中模拟)如图1为某地生态公园的登山步行道线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从丁家楼子村到目的地九仙山观景台可以选择不同的路线,小王和小张两人选择了不同的路线,结果小王比小张先到达目的地.对于此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A.小王与小张的路程相同
B.小王的位移小于小张的位移
C.小王的平均速度大于小张的平均速度
D.在比较平均速度时,两人不能看成质点
答案 C
解析 运动轨迹的长度是路程,他们选择不同的路线,路程可能不同,故选项A错误;位移为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他们的起点与终点是相同的,所以位移相等,故选项B错误;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小王与小张的位移相同,但由于小王用时较短,故小王的平均速度较大,故选项C正确;在比较平均速度时,两人的大小可以忽略不计,能看成质点,故选项D错误.
考点三 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
7.(多选)(2021·太原五中阶段性检测)国庆黄金周高速路上经常出现堵车现象.小明开车前往太原途中,听到导航仪提示,“前方3公里拥堵,估计需要30分钟通过”,根据导航仪的提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3公里指的是位移
B.3公里指的是路程
C.通过前方3公里路段,汽车的平均速率可能约为6 km/h
D.若此时汽车距离目的地还有六公里,到达目的地一定需要一个小时
答案 BC
8.一物体沿半径分别为r和R的半圆弧由A点经B点到达C点,经历的时间为t,如图2所示,则它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分别为( )
图2
A.eq \f(2R+r,t);eq \f(πR+r,t)B.eq \f(2R+r,t),向东;eq \f(2R+r,t)
C.eq \f(2R+r,t),向东;eq \f(πR+r,t),向东D.eq \f(2R+r,t),向东;eq \f(πR+r,t)
答案 D
解析 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则平均速度的大小eq \x\t(v)=eq \f(s,t)=eq \f(2R+r,t),其方向是这段位移的方向,由A→C,即向东.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则平均速率eq \x\t(v)′=eq \f(l,t)=eq \f(πR+r,t),平均速率只有大小,无方向,选项D正确.
9.某人骑自行车沿一斜坡从坡底到坡顶,再从坡顶到坡底往返一次,已知上坡时的平均速度大小为4 m/s,下坡时的平均速度大小为6 m/s,则此人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大小与平均速率分别是( )
A.10 m/s,10 m/s B.5 m/s,4.8 m/s
C.10 m/s,5 m/s D.0,4.8 m/s
答案 D
解析 此人往返一次的位移为0,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可知,此人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为0.设由坡顶到坡底的路程为l,则此过程的平均速率为eq \x\t(v)=eq \f(2l,\f(l,v1)+\f(l,v2))=eq \f(2v1v2,v1+v2)=4.8 m/s,故选项D正确.
10.(多选)三个质点A、B、C,运动轨迹如图3所示.三个质点同时从N点出发,同时到达M点,且均无往返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3
A.三个质点从N点到M点的平均速度相同
B.质点B的平均速度最小
C.三个质点任意时刻的运动方向都相同
D.质点B的平均速率最小
答案 AD
解析 A、B、C三个质点在相同时间内从N点到达M点的位移的大小都是线段MN的长度,方向都由N指向M,即位移相同,所以它们的平均速度相同,A项正确,B项错误.质点B做单向直线运动,速度方向始终由N→M,而质点A、C沿曲线运动,运动方向随时在改变,C项错误.由于质点B的路程最小,故质点B平均速率最小,D项正确.
11.甲、乙两人从市中心出发,甲20 s内到达正东方向100 m处,乙30 s内到达正北方向150 m处,试比较整个过程中甲、乙的平均速度是否相同.
答案 不相同
解析 eq \x\t(v)甲=eq \f(s甲,t甲)=eq \f(100,20) m/s=5 m/s,方向向东.
eq \x\t(v)乙=eq \f(s乙,t乙)=eq \f(150,30) m/s=5 m/s,方向向北.
所以两人平均速度大小一样,方向不同,所以它们的平均速度不同.
2021学年第3章 力与相互作用本章综合与测试导学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3章 力与相互作用本章综合与测试导学案,共1页。
高中物理沪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4章 牛顿运动定律本章综合与测试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沪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4章 牛顿运动定律本章综合与测试学案,共1页。
沪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2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本章综合与测试学案: 这是一份沪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2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本章综合与测试学案,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