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认识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
展开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内容 |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2、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3、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 ||
教学重点 | 地球的大小 | ||
教学难点 | 地球形状的认识 | ||
教学具器材 | 地图 | ||
导 学 过 程 | 批 注 | ||
(一)新课引入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教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
| ||
教学反思:
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仪(3课时)
主备:周小芳 审核:曾金龙
教学内容 | 地球仪 |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 ||
教学重点 | 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 ||
教学难点 | 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 ||
教学具器材 | 地球仪、经纬仪 | ||
导 学 过 程 | 批 注 | ||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最大周长在哪里?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 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 、固定架 、球体 、地轴 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 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 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 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最大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最大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 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 ,20°S 。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 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 、中纬 和高纬 三部分。其中0°~30° 为低纬度;30°~60° 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 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 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
| ||
教学反思:
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4课时)
主备:周小芳 审核:曾金龙
教学内容 | 地球的运动 | ||
教学目标 |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 ||
教学重点 |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 ||
教学难点 |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 ||
教学具器材 | 地球仪、经纬仪 | ||
导 学 过 程 | 批 注 | ||
一、 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小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小结】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3、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哪条纬线?那么最南界线呢?一年中太阳直射一次的纬线是哪两条纬线?那么直射两次的地区呢?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并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南纬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 请同学们注意,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例如暑假后,白天是越来越长了还是越来越短了呢? 4.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时,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2.夏至、冬至日时,极昼(只有白昼)、极夜(只有黑夜)现象出现的地区。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观察讨论并完成下表。 【小结并说明】赤道地区终年昼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此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所以称为极圈。66.5°N纬线称为北极圈,66.5°S纬线称为南极圈。在图上如何反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教师说明】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长短相当,南北半球获热相当,这时为北半球的春季;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长夜短,获得热量多,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夏季;9月23日前后,太阳又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平分,南北半球获热相当,此时是北半球的秋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短夜长,获得热量少,因此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冬季。而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故季节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时,地球就已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地球就是这样不停地公转,四季变化,循环往复。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终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
| ||
教学反思:
第二章第一节 地图的发展(1课时)
主备:周小芳 审核:曾金龙
教学内容 | 地图的发展 | ||
教学目标 | 1、 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的地图。 2、 知道地形图和交通图的作用。 3、 了解新兴的高科技地图的发展。
| ||
教学重点 | 辨认和应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的地图 | ||
教学难点 | 地形图的辨认和应用 | ||
教学具器材 | 地形图 交通图 | ||
导 学 过 程 | 批 注 | ||
一、地图与生活 我们外出的时候,一般用到交通图,我们根据它来选择合适的路线和交通工具,能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活动)请同学们说出下列情况应该选用什么类型的地图 (1)我们班级准备到郊外的梅岭进行游玩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 (到郊外的梅岭进行游玩活动需要当地地形图) (2)印度在2001年12月13日发生议会大厦受袭事件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日趋紧张,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也频频发生。我想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 (需要世界政区图) (3)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我家比较远,我得想一想怎样乘车。(需要交通图) (补充)地形图是我们常见的一 种地图,他是军事、工程建设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地图,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结合课后练习,重点掌握各种地形的 判断和进行简单工程建设的题目。 (转承)今年来,地图家族又出现了一些新成员,下面我们学习一下。 二、地图家族新成员 同学们说说自己知道的新型地图。 (总结) 新型地图应用了高科技手段,获得的信息更加准确,详细。在资源调查,天气预报,军事指挥,防灾救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研究更好的地图,为把我们祖国建设的美丽、富饶、强大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根据老师展示的地图和课本上的例子,讨论导购图,地形图和交通图的作用。 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找到所需商品 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目标的位置,选择正确的路线。
|
| ||
教学反思:
第二章第一节 地图的运用(2课时)
主备:周小芳 审核:曾金龙
教学内容 | 地图的运用 | ||
教学目标 |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 ||
教学重点 | 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 ||
教学难点 | 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 ||
教学具器材 | 地形图 、交通图等 | ||
导 学 过 程 | 批 注 | ||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3)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4、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 (1)请学生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2)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 2、不同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图是平面的,而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不平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在平面的 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4、教师出示一幅有等高线的地图,自答“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 二、阅读材料,自主学习 1、教师提问: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算”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 绘制出来的? 2、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 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3、让 学生阅读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总结,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 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还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5、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以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加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矿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 图、铁路分布图 、旅游分布图、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三、学生分组活动,探讨书中练习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问题 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内容 四、课后作业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测量,要求每个学生都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地图要有学生自己的图例及其他要素。
|
| ||
教学反思:
第二章第三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2课时)
主备:周小芳 审核:曾金龙
教学内容 | 等高线与地形图 | ||
教学目标 | 知识 与 技 能 (1)在图上判断海拔和相对高度。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中的五种基本形态的特点。 (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及其特点。 (6)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坡面图。 | ||
教学重点 |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 ||
教学难点 |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 ||
教学具器材 | 地图 | ||
导 学 过 程 | 批 注 | ||
第一课时 (一)自学 理解以下几个概念:①绝对高度;②相对高度;③等高线 (二)海拔和相对高度 1、什么是海拔?并指认甲、乙两点的海拔高度。 2、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 3、什么是相对高度?并指认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 4、登山者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一般先到大本营适应环境,休整准备。大本营海拔高度是6600米,珠峰海拔8844米,问它们间的相对高度为多少?(口算:2244米)这就是登山者要攀登的高度。 5、你认为是什么一直吸引着人们勇攀珠峰?(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吃苦精神,实现人类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愿望等。) (三)等高线 1、什么是等高线? 2、展示山体模型,理解:等高线是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闭合曲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3、等高线的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与坡面图的对应关系、铺助线的使用规则、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1)出示类似山体的实体(土豆),请两个同学到讲台上切割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线。 (2)再请一个同学协助老师在黑板上绘制实体的等高线地形图,标出海拔高度值(假设)。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坡面图:①首先根据实体坡坡面图的等高距。 ②绘制坡面线 ③学生观察分析:坡面线与等高线相交就会引一条铺助线,并且高度值一一对应。 ④将坡面图上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 ⑤设置错误,学生纠错。重点提醒:由于山顶还有一部分不够一个等高距,切记不能犯类似错误,画成平头山顶。 学生:1、用模型和实体等形象直观的教具,表达难以理解的概念。 2、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3、动手练习。(请每个同学备一张纸和尺,和老师一起画草图,重点掌握坡面的绘制方法。) 4、设疑纠错,加深学生对易混易错知识点的记忆。 (四)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在黑板上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上,画出点A和点B,估算这两点的高程。(如果难以理解,可以作铺助线,将点对应到坡面图,即可估算出这个点的高程。) 第二课时 (五)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 1、山顶:等高线高度值从中心向四周渐小。如:富士山。 2、山脊:像牛、马、羊等的背脊。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如:秦岭。不由得联想到苏轼绝句《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山谷:两侧是高山的中间低地或洼地。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举例:李白的著名诗句《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述的就是非常奇特的山谷。 4、鞍部:像驼峰的中间低地,马鞍状。 5、陡崖:非常险峻的地形,等高线在此处重叠成一条线。(课件图片) (六)总结知识 等高线地形图之歌:等高线,海拔出,山峰之处有标注;陡坡密,缓坡疏,两山之间是鞍部;下弯脊,上弯谷,悬崖就在相交处。 学生:“打油诗”概括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容易理解,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七)巩固与联系 1、山体模型展示,指认不同部位的地形。 2、出示自制教具,(用彩色吸塑纸做成彩色等高线地形图,一种颜色作成一层等高线,把它们用线穿起来。)首先请同学认读,然后从平面提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把平面图想象成立体图形的形象依据。 3、一张复杂的地形图,请同学判读地形。
|
| ||
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图的运用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图的运用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地图与生活,地图家族新成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图的运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图的运用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第一章 认识地球第二节 地球仪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第一章 认识地球第二节 地球仪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