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案设计
展开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会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3、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在地球仪上,能较熟练地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4、在经纬网地图上能够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
5、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能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6、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过程,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仪和地球运动四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仪,能够区别经纬线。
2、在地球仪上,能够熟练地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教学难点】:
经纬网的应用。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地球的形状
教学导入
提问:当我们遥望天空时,看到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
指导学生阅读“盖天说”与“浑天说”,引导学生归纳“盖天说”与“浑天说”的主要观点
过渡:人类在什么时候验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它由谁验证的?
指导学生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地点和人物。
课堂活动:
(1)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在地图上画出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路线。
(2)教师补充说明:A、麦哲伦海峡 B、菲律宾群岛
(3)有人认为,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想一想,是这样的吗?
4、过渡:至此,人们已经确认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是一个正球体吗?”
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
( )环球航行-
5、课堂小结----地球形状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的( )--------------------->( )------------- ------------->球体 -- ----------->( )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有多大
基础知识
(2)地球平均半径约为 6371千米
(3)赤道周长约为 4万千米
2、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较深刻体会地球的大小
(1)地球表面积vs我国面积
(2)地球平均半径vs世界最高峰
···········································································
地球仪
教学导入
(1)指出我们为什么要制作地球仪以及地球仪的作用是什么?
(2)每两个小组一起观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做比较,总结地球仪的特点(与真实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2、教师补充: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2)地球仪上的一些是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3)地轴
(3)介绍中低高纬度的划分规律和基多纪念碑
(4)观察地图册P8的经线图,总结经线的特点
形状特征、长度、指示方向、零度线的确认、纬度划分(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数变化规律(相邻经度数向东增大为东经,相邻经度数向西增大为西经)、相同度数的区分(东经(E),西经(W))、半球的划分(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5)介绍本初子午线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东西半球划分的原因(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相应的经线图2-19)
(6)完成P23活动第三题---小组板书;
(小组讨论)给出几个经纬度,请学生判定所处的半球和属于的高中低纬度的哪一个纬度区。
要求:要说明一个地点的确切位置应如何表述。
(7)介绍经纬网
活动一:在经纬网上读出某地的地理坐标
活动二:利用P23的图2-16找到以下位置(40°N,20°E)(20°S,20°E)(60°N,40°W)
(8)引导学生阅读2-17至2-20四幅图。结合P25活动1-3题,归纳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的相关方法。
地球的运动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认识地球精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认识地球精品教案设计,共9页。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教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教案,共2页。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