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6章第2节 非洲》PPT课件 (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6章第2节 非洲》PPT课件 (1)第1页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6章第2节 非洲》PPT课件 (1)第2页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6章第2节 非洲》PPT课件 (1)第3页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6章第2节 非洲》PPT课件 (1)第4页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6章第2节 非洲》PPT课件 (1)第5页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6章第2节 非洲》PPT课件 (1)第6页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6章第2节 非洲》PPT课件 (1)第7页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6章第2节 非洲》PPT课件 (1)第8页
    还剩4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非洲评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非洲评课ppt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非洲居民,二复杂的种族构成,二贫困的原因,产业发展与布局,二采矿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西部非洲,二中部非洲,三东部非洲,四南部非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⒈ 重点掌握非洲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 因。⒉ 了解非洲历史发展和政治地图演变进程。⒊ 学会正确分析非洲社会动荡、经济落后和居民贫困的主要原因。⒋ 知晓非洲优势产业构成及其布局。⒌ 了解非洲南北两大地域的概况。
    高原大陆 Plateau cntinent裂谷带 Rift valley zne干旱大陆 Drught cntinent奴隶贸易 Slave trade贫困 Pverty种植园 Plantatin
    一、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 二、自然地理环境结构 三、非洲历史发展和政治地图的演变 四、非洲居民 五、贫困的大洲及其形成原因 六、产业发展与布局 七、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
    一、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
    非洲全称阿非利加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南面,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以红海和苏伊土运河与亚洲分界。大陆南北全长8 100 km,东西全长7 500 km。赤道大体上横贯大陆中部。非洲的范围,除大陆部分外,还包括印度洋中的部分岛屿和群岛,是世界上的第二大洲。
    二、自然地理环境结构
    (一)古老的高原大陆 (二)干燥的热带大陆(三)气候和地形影响下的河网分布 (四)对称分布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界 (五)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古老的高原大陆
    1.古老的大陆 按照大陆漂移说,非洲大陆是冈瓦纳古陆的核心部分。大体在中生代初,冈瓦纳古陆开始分裂,中上新世现代非洲大陆轮廓基本形成。 大陆主体以极古老的前寒武纪结晶岩为基础,在太古代经过频繁的构造运动和强烈的变质作用,在古生代以前全部夷平,形成一个坚硬稳定的整体。自古生代以来,它的地质发展有较大的区域差异。进入第四纪,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都在减弱,局部地区仍在持续进行。
    2.高原大陆 非洲大陆经过多次地壳运动的抬升,现今平均高度达750 m。台地和高原所占比例远大于世界其他各洲,有“高原大陆”之称。整个大陆地势较为平坦,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大致以刚果河口至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北部边缘一线为界,分成两大部分: (1)低非洲 非洲西北半部,多为平均海拔500 m以下的低高原和台地。 (2)高非洲 非洲东南半部,多为平均海拔1 000 m以上的高原,较高大的山脉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带。 非洲东部有世界大陆上最大的裂谷带,全长约等于赤道的1/6,被称为“地球表面最大的伤疤”。沿裂谷带形成了一系列的谷底和湖泊。 非洲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的分布,均与高原地形密切相关。非洲与地球上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在自然带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原大陆这一特点决定的。
    (二)干燥的热带大陆
    气候类型大致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带状南北对称分布 赤道附近为全年多雨的赤道多雨气候,南北两侧依次为夏雨冬干的热带干湿季气候,全年少雨的热带干旱气候和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 形成这样的气候分布特征主要原因有:非洲大陆地势起伏和缓,缺少庞大的高原和山脉,赤道中贯,以及大陆最南点和最北点到赤道的距离大致相等等自然条件。
    “热带大陆” 非洲大陆赤道中贯,大部分地区处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一半以上的地区终年炎热,只有南北两端以及局部山地的年平均气温低于20 ℃。降水量地区分布的极端不平衡 赤道附近及一些山地迎风坡降雨量较多,是世界上著名的多雨区。但全洲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少,最干旱的地区则形成了沙漠。是世界上干旱区面积最大的一个洲,有“干旱大陆”之称。
    (三)气候和地形影响下的河网分布
    对称的水系、水文网结构 这种分布特征与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南、北纬10°之间降雨量丰富,河网密度最大。在其南、北两侧的热带干湿季气候类型区内,降雨量较赤道两侧地区少,但河网仍然比较稠密。再向南、北,到了热带干旱气候类型区内,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河网非常稀疏。再向南、北,在地中海气候区内雨水又渐增加,出现了一些河流或时令河。外流河面积广大 非洲外流区域约占全洲面积的69%,顺应向西北倾斜的地势特点,大西洋流域面积广大,印度洋流域面积较小。内流和无流区主要分布在干旱沙漠区,河网稀疏,多为间歇河。雨水较多的高原河流的辐散中心,内陆盆地是河流的辐聚中心河流的水系及类型 非洲河流主要分属于尼罗河、刚果(扎伊尔)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四大水系。而众多的湖泊绝大多数集中在东非大裂谷及其两侧,多属断层湖,呈串珠状排列于裂谷线上(如坦噶尼喀湖),少部分属于凹陷湖(如维多利亚湖)。其中,干旱区的凹陷湖由于降水少且有明显的季节性,面积、水深在一年内均有较大变动(如乍得湖),且多形成咸水湖。
    (四)对称分布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界
    非洲的植被和土壤类型是在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它们的分布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大体一致,即以赤道为中轴、南北对称分布。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其南北两侧依次排列着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草原、热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等。根据其分布特征,非洲主要有以下4种景观类型。 1.热带雨林——砖红壤类型区。分布范围与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区相一致,包括刚果盆地、几内亚湾沿岸和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地区,总面积约60×104 ㎞2。是仅次于南美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分布区。 2.热带草原——红壤、红褐土类型区。分布范围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基本一致,从北、南、东三面呈马蹄形包围着热带雨林。非洲热带草原分布面积广大,约占全洲总面积的40%,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草原分布区。 3.热带荒漠——荒漠土类型区。分布于南、北两个副热带高压长年控制下的北非撒哈拉地区和南非的卡拉哈迪以及纳米布地区。 4.亚热带森林——褐色土类型区。分布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和南非西南端。
    (五)丰富的自然资源
    非洲的优势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⒈ 土地和热量资源 ⒉ 森林和草原资源⒊ 水利资源 ⒋ 矿产资源
    三、非洲历史发展和政治地图的演变
    (一)古代非洲 (二)罪恶的奴隶贸易及列强对非洲的野蛮瓜分 (三)民族解放运动与政治地图现状
    非洲是人类最早的起源地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世纪及其之前,非洲人民不断推动着生产力的增长和历史的前进,但是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打断了这一进程,使非洲陷于贫困状态。非洲的“落后”,是殖民统治的恶果。
    (二)罪恶的奴隶贸易及列强对非洲的野蛮瓜分
    到一战前,整个非洲大陆只有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还保持名义上的独立,其余的国家和地区全部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三)民族解放运动与政治地图现状
    二战后,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蓬勃兴起。从1950年代开始,非洲国家相继取得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共和国的成立和1994年新南非的诞生,宣告了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政治解放的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古老的非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一)人口增长快,低龄化现象突出,地理分布极不平衡(二)复杂的种族构成
    (一)人口增长快,低龄化现象突出,地理分布极不平衡
    ⒈ 人口增长快 非洲人口约7.97亿(2000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16%,在 各大洲中居第二位。非洲人口数量的变化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16世纪初,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0.1%,西方殖民主义者 的大肆掠夺和奴隶贸易使得非洲出现人口长期停滞,甚至大量减少 的现象。 二战后,非洲国家纷纷独立,民族经济得到发展,居民生活水平 显著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使得非洲人口出现了持续高速 增长的现象,成为同期世界各大洲中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一个洲。 非洲人口再生产具有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并存的显著特点。人 口增长过快,给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沉重压力,成为导致 粮食短缺和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之—。
    ⒉ 人口低龄化现象严重 2000年全洲人口中,15岁以下的占38%左右,64岁以上的仅占3%。低龄化人口的大量存在是经济增长的潜在威胁,它不仅是人口进一步膨胀的潜在因素,也对各国的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将加剧非洲的失业危机。非洲一直是世界上失业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低龄化人口将一批又一批涌入劳动力市场,严峻的就业形势会更加恶化。 ⒊ 人口地理分布极不平衡 (1)平均人口密度低,但由于历史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各地人口分布状况却极不平衡。现在,非洲人口较稠密的地区有以下几个: ①滨海地区; ②内陆高地; ③铁路沿线地区; ④干燥地区的沿河及绿地带; ⑤岛屿。 (2)农业人口比重较高、城乡发展不平衡。
    (2)当代居民种族构成
    ⒈ 种族构成复杂 (1) 古代居民 主要是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种人(尼格罗人)以及红海地区属于白种人(欧罗巴人)的含米特人。随着外族的不断迁入,形成了一批新的人种——混血种人。
    (3) 非洲的民族多达300余个,其中人口超过百万的大约有90个。
    ⒉ 宗教信仰多样 非洲的居民以信仰各种原始宗教为主,供奉祖先、崇拜自然神。 此外,分别约有1/4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前者广泛分布于北非、西非和东非的部分地区,后者则居住在非洲中南部、几内亚湾沿岸和埃塞俄比亚等地。
    五、贫困的大洲及其形成原因
    (一)贫困的大洲 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非洲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它成为经济水平最落后的大洲。尽管独立以来许多非洲国家在发展经济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长期的落后与传统生产关系的束缚及现存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仍使非洲经济保留着过去的一些特征。 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2.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畸形 ⑴ 洲内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⑵ 各国内部生产力分布不平衡。
    1. 殖民主义掠夺是造成非洲国家贫困的最重要的历史因素。 2. 生产资料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是形成贫困的结构性因素。 3. 政治和社会的不安定是造成非洲贫困的又一大因素。 4. 非洲的人口增长过快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压力。 5. 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剧了非洲的贫困。 6. 艾滋病病毒的肆虐使非洲大陆愈加贫困。
    由于长期殖民统治、生产方式的传统桎梏以及现存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等的制约,非洲形成了以农、矿初级产品生产和输出为主的畸形产业结构。(一)农、牧业(二)采矿业(三)制造业、电力工业
    农业是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经济支柱。第一产业约提供了非洲生产总值的1/5,全洲55.6%的人口以此为业。除利比亚、南非等十几个国家之外,其余国家均以第一产业为最主要的产业部门。 ⒈ 粮食作物 非洲的粮食作物种类繁多,但由于多年的殖民统治,多数国家粮食不能自给,粮食短缺,使非洲成为全球公认的“饥饿的大洲”。 ⒉ 经济作物 非洲的经济作物,特别是热带经济作物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生产和出口经济作物是很多非洲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非洲经济作物出口总值的下降趋势明显。同时,非洲部分经济作物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也在不断受到威胁,如剑麻、可可等。
    ⒊ 畜牧业 非洲的畜牧业发展较快,除热带雨林外,畜牧业在非洲其他地区均为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但非洲畜牧业迄今为止仍以游牧和半游牧为主,畜产品商品率低,经营粗放落后。 按照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可以把非洲划分为以下7个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区: (1)东北非区。 (2)西北非区。 (3)萨赫勒和苏丹草原区。 (4)几内亚湾沿岸和刚果河流域热带雨林区。 (5)东非埃塞俄比亚高原区。 (6)东南沿海区。 (7)南非高原区。
    非洲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采矿业在非洲经济中的重要性,大大超过了其他各大洲,全洲有近1/3国家的出口贸易以矿产品为主。 非洲矿产分布很广,种类很多,但仍相对集中,可分为六大区: (1)撒哈拉区 非洲最大的石油蕴藏区,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占全洲的60%以上。本区位于撒哈拉地台的北缘,拥有一系列巨大的石油沉积盆地。 (2)阿特拉斯区 为世界上最大的磷酸盐蕴藏区,总储量约占世界一半。 (3)西非区 从毛里塔尼业到尼日利亚中部,其铁、铝产量在全非占重要地位。 (4)几内亚湾沿岸区 从科特迪瓦南部呈新月形延伸至安哥拉西北部,为非洲另一个重要石油蕴藏区,其他矿产突出的还有锰、铝土、铀等。 (5)刚果盆地外环区 呈半环形从基伍湖地区向西南伸入安哥拉东北部,铜、钴产量居世界前列,东段锡、金、钽、铌、钨蕴藏颇丰,西段是世界重要的金刚石矿区。 (6)南部非洲区 包括赞比西河以南广大地区,是世界上少见的矿藏富集区。
    (三)制造业、电力工业
    非洲工业基础薄弱,全洲制造业总产值少,人均值远低于拉美,且多属于农、矿原料的初加工性质。轻工业占总产值的60%,其中食品、纺织两大部门又占有特殊重要 的地位。重化工业,尤其是机械工业在多数国家均十分薄弱。
    有色金属冶炼和炼油两个重工业部门已稍具规模。 发电量增长较快,但人均发电量仅略多于世界平均数的1/5, 且半数以上集中于南非。 水力资源很丰富,目前虽开发不多,但水电比重在总发电量中 仍占到1/7以上。
    七、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
    非洲的交通运输业具有典型的殖民性和落后性,迄今仍 未形成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 (一)铁路和公路运输 (二)海运业和管道运输 (三)外贸
    (一)铁路和公路运输
    铁路是非洲主要运输方式之一,线路总长占世界的6%。但存在着布局分散,轨距杂乱,标准低劣,有线无网等问题。因此营运水平很低。客、货运量分布严重不平衡,铁路运输同输出矿产品的密切关系。
    (二)海运业和管道运输
    非洲的海运业在世界上的地位较为重要,目前货运装船量占世界的1/8。由于海运主要服务于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的输 出,因而国际运输大大超过国内运输,装船数大大超过卸船数,主要海运国即是主要矿产输出国,而且由于非洲商船队规模小,海运量的绝大部分由外国船运送,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非洲的主要港口和航线分布如下: (1)北部沿海地区。 (2)几内亚湾沿岸区。 (3)南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
    (三)外贸
    由于非洲各国资源条件和经济结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从整体上看,非洲国家对外贸易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进出口贸易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 2.进出口商品构成受单一经济结构制约,非洲对外贸易以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和以工业制品进口为主。 3.转口贸易活跃。 4.西方大国在非洲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二节 地理分区
    人们在习惯上,一般把非洲分为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后者又可分为东非、西非、中非、南非四个地区。
    非洲各地区基本情况一览表
    ⒈ 自然地理状况 北部非洲大部分位于撒哈拉沙漠北侧,濒临地中海。在地理范围上包括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6个国家。 按自然条件主要可分成两部分: ⑴ 阿特拉斯山区,地处西北部,由阿特拉斯山系及其狭长的滨海平原组成,属地中海式气候,降水不丰,河流多为间歇河,呈草原景观,居民多以游牧或半游牧为生。 ⑵ 撒哈拉沙漠,占据绝大部分地区,气候极端干旱,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少于50 mm,沙漠戈壁广布,这里热量资源极为充足,日照时间长。 仅在狭长的尼罗河谷地和散布在各地的大小数百个绿洲中,依赖河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形成了条带状或斑点状的人口稠密区。 ⒉ 经济文化特征 北部非洲的经济、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深受亚欧影响,通常把本区同西亚合称为西亚和北非,也有“广义中东”之称。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是本区社会生活中的基本特色。自然景观、文化、经济等方面与地中海北岸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同非洲其他地区存有许多明显差异。
    ⒊ 地域经济特点 北部非洲面积、人口,以及国民生产总值均遥居非洲之首,人均占有量高于全洲平均数的一半。除苏丹外的北非各国,均属中等收入国家。 ⑴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平均垦殖指数在非洲各区域中是最低的,但灌溉农业发达,且耕作制度和技术水平比较先进,产量较高,在洲内占有优势地位,以盛产棉花、小麦及地中海果品等出名。不少农产品占有世界重要地位。 本区虽然生产集约化水平较高,但随着人均耕地的不断减少和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粮食和其他食品供应普遍严重不足,是世界上粮食自给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近几十年以来,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国为改造撒哈拉沙漠,兴建了许多宏伟的水利和造林工程。 ⑵ 矿产丰富,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采矿业比较发达,是北非各国的支柱产业。制造业规模、产值仅次于南部非洲。 ⑶ 地处欧、亚、非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且国际社会和世界金融机构每年都要向他们提供各种援助,可以缓解其部分财政和进口支付困难。北非是个有潜力的巨大市场。
    本区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总面积约2 180×104 km2,共包括50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6.28亿(2000年),其中黑人占绝大部分,因此常有“黑非洲”之称。这一人种特点,决定了本区基本的人文地理面貌,并形成了同北部非洲之间的鲜明差异。 (一)西部非洲 (二)中部非洲 (三)东部非洲 (四)南部非洲
    ⒈ 自然地理状况南起几内亚湾沿岸,向北深入撒哈拉大沙漠,从西到东,由大西 洋岛屿开始,一直延伸到乍得盆地的中心部分,包括17个国家和地区。是非洲人口最多的一个地理区域。居民以黑人占绝对优势。大部分地区海拔不高,仅南部有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地、高原。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明显。是非洲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⒉ 地域经济特点 总的说来,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较为有利,平均垦殖指数显著超过非洲其他各区。但其经济在全洲处于中下水平,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北部、南部和中部非洲。区内各国均以农业或采矿业等初级产业为主,制造业的比重是非洲也是世界上最低的。在区内各国之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低差距小。从南部沿海到北部沙漠,人口密度和生产力水平渐次降低,体现出区内基本的地域差异。
    ⒈ 自然地理状况东西延伸4 000多千米,包括8个国家。地形多样,起伏较大。赤道中贯,自然带向南北两侧有规律的变化,有热带雨林、热带 草原和热带荒漠三大地带,其中热带雨林范围最广。多数国家以森林资源丰富和出产珍贵热带木材而著称。中部非洲 也是油棕、咖啡、可可、橡胶、棉花等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 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受自然和历史条件所限,本区人口密度在五大区域中是最低的。 ⒉ 地域经济特点 本区经济在非洲属中等水平。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采矿业次之,制造业非常薄弱。各国资源都十分丰富,但有些国家因社会长期动乱不定而未能将其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区内各国之间差异明显。
    ⒈ 自然地理状况指处于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和东非高原的广大地区,共包括10国。人口平均密度在非洲各大区中是最高的,且人口增长快,出生率高。是全洲地势最高的区域。从世界范围看,东部非洲处于邻近赤道的炎热湿润地带。但气候带的地带性表现得不太明显。这里赤道多雨气候分布有限,有相当大面积的热带干湿季气候。 ⒉ 地域经济特点经济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农业比重大,区内各国一般均为农业国,农业人口比重居世界的前列。多种农产品在世界或非洲占有重要地位。除肯尼亚的工业基础稍好外,其他各国工业水平低。同非洲其他地区相比,东非的采矿业极其薄弱,经济发展水平居非洲各区之末。
    ⒈ 自然地理状况包括15个国家和地区。全区地形以高原为主。区内气候类型较复杂。人口和农业生产本区布局受东湿西干的气候特点影响很大。 ⒉ 地域经济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略低于北部非洲,有非洲规模最大的采矿业(除石油、天然气开采外)和加工工业,它的农业商品性生产在非洲也是最发达的,它还拥有非洲最稠密的铁路和公路网。按照经济特点,可把本区划分为东、西两列。是世界上矿物资源尤其是战略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矿种多,储量大,开发条件优越,分布集中。一个多世纪以来,采矿业一直是南非的基础经济部门,所产矿物80%供出口,在世界固体矿产市场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主题:从自然景观、经济、文化等方面对非洲两大地区进行比较能力训练:应用资料进行概括总结的能力要求: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相关课件

    初中地理第六章 认识大洲第二节 非洲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第六章 认识大洲第二节 非洲优秀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非洲全称阿非利加洲,北半球,东半球,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政治地图的演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非洲教案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非洲教案配套ppt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非洲的地理位置,看图说话,北半球,南半球,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非洲的轮廓,海岸线特点,索马里半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湘教版第二节 非洲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湘教版第二节 非洲授课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非洲之旅,“热带大陆”,干旱大陆,南北对称分布,挑战学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