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展开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
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产生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况且一部小说。有景有人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丰富的最好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别好坏。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前者的态度严肃,关切人生;后者的态度随便,不关切人生。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
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撑门面,作者要怎样说,自然有个打算,但是这个打算绝不是把故事拉得长长的,好多赚几个钱。所以,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去定好环,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环。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文学修养都大有裨益。
(摘编自老舍《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在北京专访《小说课》作者毕飞宇。
舒晋瑜:您以经典的标准选择篇目,《小说课》除汪曾祺的作品外几乎没有当代作品,仅仅是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还是另有原因?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毕飞宇: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讲过世的作家的作品相对来讲更安全,如果我讲余华,他也许会告诉我,他可没那个意思,那我的脸还要不要?——这是玩笑了。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代文学里有非常好的作品,但它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
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需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带来了特别的机遇。
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认为当代文学已经产生了不少的杰作,许多作品的品相比现代文学的经典甚至更好,但是,当代文学的体量太大了,经典是一间小屋,它究竟能放多少东西呢?没有人知道。
舒晋瑜: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毕飞宇: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鲁迅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现在再读,还是有新的发现,还是能带来审美上的震撼。我对王彬彬教授说,鲁迅的小说确实是太好了。过去我们过分在意鲁迅的思想。而实际上,这个作家的文本意识特别强。我现在是这样看待经典重读这件事的,它在骨子里有一个年纪的问题。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阅历已经很丰富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能力。等我们也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长进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这个时候你对许多字句甚至是标点符号就会有新的感受。
舒晋瑜: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
毕飞字: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不玩古玩,我就把经典当做了古玩,很省钱的。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读经典是这样的心态,非常快乐幸福,我就是喜欢,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舒晋瑜: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毕飞宇: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
舒晋瑜:您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毕飞宇:你也不是外人,那我就说了,我是土地上生长的艺术家,本质上我是艺术家,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如果风调雨顺,我也可以结几个果子,好不好吃不关我的事。
舒晋瑜:《小说课》中的内容,跨度有多大?
毕飞宇:比较大,我的好友现余亮替我算过了,从《水浒》到汪曾祺,六百年。
(摘编自《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认为我们只有读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哲学、历史、戏剧等作品做不到这一点。
B.老舍认为分析一部小说内容的好坏,应主要从作者在作品中对社会人生和事件的态度的角度入手。
C.华飞宇认为经典作品需要反复阅读,随着阅历的丰富、理解力的长进,读者会具备与作者对话的能力,不断有新发现、新感受。
D.“很省钱的”“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我的好友现余亮曾替我算过了”等表现了毕飞宇语言朴实幽默,使得访谈气氛更加融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认为能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复杂的物态心态,最恰当的文字形容人情物状的小说,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
B.老舍认为读小说时,只要我们关注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就一定能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文学修养。
C.毕飞宇认为当代文学的诸多优秀作品不确定能否成为经典,这是他缺少自信而在《小说课》中讲得少的重要原因。
D.舒晋瑜运用“追问”,从“不断重读”到“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再到“如何把玩一部作品”,及时抓住新亮点,拓深、拓广访谈内容。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次访谈核心话题的一项是( )
A.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B.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C.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厦去地对比者看吗?
D.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4.阅读小说时,老舍的“念着玩”和毕飞宇的“把玩”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析。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碑
许辉
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注)。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吸着烟,呆眼望那破院框子外头的野坡杂树,心间真是各样感觉都没有,只觉着春阳渐暖,寒气消散,万物都在顶撞、爬升。坐了一气,便起身回蒿沟县城了。
第二日他再去,到山王庄时已经是上午十点多钟了。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圈。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 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罗永才呆望了一时,才醒过来,抬腿进了院子,口里道:“请问王师傅是住这里呗?”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起,十日以后你来拉。”“可有个什么手续?”“俺留个字条给你,你给俺二百块钱押钱。”罗永才说:“行。”打口袋里掏了二百块钱给那个匠人,麻脸匠人接了,也不装起来,也不披起来,只往地上一放,随手拾块碎石压住,又打单褂的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罗永才,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臣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知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打过招呼,那个挑草的人,也是个想讲话的,就立住了脚,跟罗永才讲话。“你这山草都是打这山上搂的呗?”“这山净啦,都是打后山搂的。”“那可得跑不近的路,看你身体倒好。”“不如往年啦,你看俺有多少岁数?”罗永才仔细看了看他,猜测道:“五十多岁,六十不到。”“俺今年七十七啦。俺们现时也就老两口一块过,地种不动啦,你看俺这一担草有多少斤?”“有五十斤吧?”“有七八十斤!”“七八十斤,又得走几架山头,叫我连半里路也走不动!”“那你是没干惯。俺现时就靠这个换几个油盐钱,俺家里的瞎啦,任啥都望不见啦,任啥都不能做啦,明年俺那地便得撂荒啦。”
讲着话,那老年人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来回调换,“前两天这林子里,还吊死过一个人来。”“咋吊死的?”“他老婆犯了肺病,治不好了,他说俺不如死在你头里,便上这山上来吊死了。”闲讲一气,两人分了手,一个往山上去,一个往山下去了。罗永才这时的心情反倒平静了,一口气上了山顶。
原来山顶的庙真是早毁了,只剩下一片墙框子,罗永才一一踏看了,见那些碎石下有压着纸条的,那些纸条都是临时写的,上头写道:
失意人 张志忠
我最喜欢陶娟,奶奶显灵,叫我娶到她吧!!!
却还有一处冒着烟的,是几根香正燃着,四面却看不见人,想必是来烧香求神的,已经下山了。罗永才对着那几根香,默然地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有删改)
[注]洗碑:刻碑。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项是( )
A.罗永才去洗碑,第一次白跑了一趟,但他找到了王麻子石匠的处所,决定第二天再去,所以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B.作者写路两边枝干粗壮的大树,突出它们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象征着人生路上出现的艰难险阻。
C.小说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以王石匠为核心,通过罗永才和挑草老人的烘云托月,体现了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
D.作者用上吊的男人和失意人张志忠的形象,呈现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和挫折,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引人深思。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以“碑”为题,一语双关,既高度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又暗合了小说精巧的行文线索。
B.小说以一次春夜里的扰动起笔,以又一次春夜里的扰动来收尾,首尾圆合,将主体故事放置在倒叙的时间序列之中。
C.第⑦自然段划线句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了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D.这篇小说在平实洗练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和强大的情感力量,向读者传递着突破人生困境的人生智理。
8.根据小说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
9.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关忠节公家传
鲁一同
公名天培,字仲因,姓关氏,山阳人也。道光三年,署吴淞营参将,旋即真。十三年入朝,上御便殿召见,五次军机记名。
明年,夷事萌芽。夷目律劳卑①来,不如约,兵船驶至黄埔河,两广总督卢坤、水师提督李增阶坐疏防落职,而以公为广东水师提督。公至则亲历重洋,观扼塞,建台守,排铁索,军务肃然,东南倚以为重。
居虎门六年,而禁烟事起,而英吉利趸船适至,公既习于海,而前钦差大臣林公则徐,威略素著,与公尤协力,至则拘夷目,锢其船,获烟土二万二百余箱焚之,奏闻,上大悦,叙功有差。
是年十二月,夷攻大角沙角坏师船大帅②日以文书与往来冀得少辽缓。二十一年五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守者羸兵数百,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初,公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
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已而夷大船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事急,呼其仆孙长庆使去,长庆哭曰:“奴随主数十年矣,今有急,义不使主死而己独全。”手持公衣不可开,公怒,拔刀逐之,投之印,长庆号而走,比及山半,回顾,公陨绝于地。
长庆既去,送印大府所,而身复至台求公尸。夷人严兵守台,则乞通事吴某。吴某者,尝为汉奸,公得之,宥弗杀,给事左右,恒思所以报公。至是为长庆说夷,诚恳反复,夷人义许之。入求尸,铍③交于胸,长庆膝行前,遍索不得,卒诣公所立处,举他尸数十乃得之,半体焦焉。事闻,天子轸悼,予骑都尉世职,谥忠节,赐葬如礼。
(选自《通甫类稿》,有删节)
注:①律劳卑:英国贵族,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理。②大帅:这里指钦差大臣琦善。③铍:长矛。这里泛指刀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夷攻大角/沙角坏师/船大帅/日以文书与往/来冀得少辽缓。
B.夷攻大角/沙角坏师船/大帅日以文书与往来/冀得少/辽缓。
C.夷攻大角/沙角/坏师船/大帅日以文书与往来/冀得少辽缓。
D.夷攻大角/沙角坏/师船大帅/旧以文书与往来/冀得少辽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官署、官职,这里做动词用,是任命的意思。关天培多次在军机处记名,因此在广东水师提督职位空缺后就得到了提拔。
B.坐疏防:坐是触犯法律的意思。两广总督卢坤、水师提督李增阶因为疏于海防,触犯了法律而落职,为英国侵略埋下隐患。
C.自卯至未: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卯时是清晨,未时是午后。
D.谥: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次为国建立功勋的关天培在临危受命担任广东水师提督后,从多方面加强海防并整顿军务,使广东成为东南地区防御外侮的重地。
B.钦差大臣林则徐主持禁烟期间,在关天培的积极配合下查获并焚烧了英国运来的烟土,而关天培在朝廷论功行赏时也因此受到褒奖。
C.面对英军进攻威远、靖远炮台守备力最薄弱、寡不敌众的危局,关天培派人请求授兵的同时,亲临靖远炮台,昼夜督战。
D.作者满怀景仰,生动描绘了著名爱国将领关天培在虎门保卫战中浴血杀敌、壮烈殉国的悲壮情景,展现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奴随主数十年矣,今有急,义不使主死而已独全。
(2)吴某者,尝为汉奸,公得之,宥弗杀,给事左右,恒思所以报公。
14.把下列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来见其明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咏
陆游
纷纷世态但堪悲,一念萧然我亦奇。
醉里猖狂醒自笑,梦中虚幻觉方知。
江湖重复风波恶,齿发凋零岁月驰。
安得中原路如砥,渭川钓伴待多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纷乱扰攘的人世间本应悲痛,诗人却奇怪自己在闪念间没有了这种悲痛。
B.颔联写诗人希望通过醉梦排遣内心的苦闷,然而醒后又认识到这样的做法荒唐可笑。
C.颈联用比喻和借代手法,写社会动荡而自身年老体衰,流露出无力改变现状的感伤。
D.这首诗充满了个人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但诗人在情绪低落后最终能够自我开解。
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如果要探讨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善于利用外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传统,并由此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这是对师生关系的概括。
(4)韩愈《师说》中揭示写作此篇文章缘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色,象征一年四时之中的春,古人因此将踏春称为“踏青”。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青色发展到 的门类是“青绿山水”,中国画自此呈现出更为富丽堂皇的局面。在传统工艺品中,青色当以青花瓷最为出名。经考证,青花瓷自唐就有, ,宋、元、明、清皆发展了新工艺。传统服饰当中,青色的运用也 ,清代青色系服饰的色彩,细分有多种,例如石青、青莲、雪青、元青、苍青……中国人把对青色的喜爱,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织造在经纬之中。青色给人们带来的柔和朴素、冷静深沉、安详大方的色彩感受,既满足当代审美需求,又符合传统心理习惯,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极致 历久弥新 数见不鲜
B.极限 历久弥新 数不胜数
C.极致 经久不衰 数见不鲜
D.极限 经久不衰 数不胜数
1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七、语言表达
20. 课间时间虽然很短,______。
这十分钟是对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一种宝贵的弥补,是恢复视力和注意力的必需时间,能有效缓解躯体和大脑的疲劳,也让孩子快乐的本性得到回归。同学们一起嬉笑玩耍,放松了心情,释放了压力,转换了思维,使得下一节课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若剥夺孩子课间十分钟,长此以往,______。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要达到课间休息这种良好的“健康疗效”,______,而绝不能是互相追打或“恶性”游戏。因此,学生要避免较长时间剧烈活动而影响上课的情况。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让他们都有一个快乐的课间,这是对孩子们的天性和权利的尊重。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八、材料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享誉世界的“籼型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就像一位普通的农民,经常两腿沾满了泥点子,穿梭在田间地头。正是靠着这种“泥腿子”精神,多下田,深扎根,我们的田野种出了最美庄稼,一次次圆了增产梦和丰收梦,为中国梦增添了一抹抹亮丽色彩。
材料二:《中国青年报》2020年09月30日刊发了扶贫干部詹先彬的文章《在触摸乡村中收获一份家国情怀》:这几年,从机关到农村,与村民做朋友、打交道,为村里大事小事出谋划策,我也明显感觉身上慢慢多出一些“泥土味道”,自觉从村民立场思考问题,用老百姓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困难面前,学会忍耐坚持,我多了些从容淡定。
身处新时代,说泥土并不“土”,阅读上述材料,你对“泥土”产生了怎样的理解与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D
3.A
4.①老舍的“念着玩”指随便一看,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只供消遣;②毕飞宇的“把玩”指反复揣摩着读,把自己的想象融入到作品情境中去读。
5.①首先对错误的读书态度予以否定,说明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②进而谈论了小说较哲学、历史、戏剧等其他文学类型的优势,点明小说在书籍里另成一格;③最后教给我们阅读小说的方法。
6.D
7.B
8.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底善良,从容淡定。
9.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痛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收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同一连串的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10.C
11.A
12.C
13.(1)我跟随主人几十年,现在形势危急,从道义上说不应该让主人去死而独自保全性命。
(2)吴某曾经做汉奸,关天培俘获了他,宽恕他而没有杀他,让他在身边供职,(吴某)总想着用来报答关天培的办法。
14.(3)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4)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15.D
16.①“安得中原路如砥”表达对收复中原、国家安定的期盼;②“渭川钓伴待多时”既表达对得到重用、报效国家的渴望,又表达对怀才不遇、 仕途失意的怨愤。
17.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18.A
19.第一处改为:既符合传统心理习惯,又满足当代审美需求;
第二处改为: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20.但非常重要 伤害的就是孩子 活动必须是健康的
21.略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18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自主学习调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自主学习调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组,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