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答案】
展开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下列关于生物及其共同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但它不是生物
B.“秋风扫落叶”,说明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羚羊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龙生龙,风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描述了生物的变异现象
2.动物每日排尿和排便;老鼠见到猫就逃,这两种现象反映生物能够( )
A.新陈代谢;进行呼吸B.生长和繁殖;新陈代谢
C.新陈代谢;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D.新陈代谢;害怕猫
3.生物都能表现出一些生命现象,这些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青蛙抱对”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生物能够生长发育B.生物需要营养物质C.生物能够繁殖后代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4.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地点
B.影响生物的生物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C.同种生物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D.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
5.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两组实验环境应该设置为阴暗干燥与明亮干燥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体现了生物因素中的合作关系
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丰富的植被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这体现了生物可以影响环境
D.枯叶蝶的外形像一片枯叶,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状,这都是环境影响生物的表现
6.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中药。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成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仅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
A.捕食关系B.竞争关系C.共生关系D.寄生关系
7.揭示出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来源于原始的共同祖先,不同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的科学家是( )
A.达·芬奇B.哈维C.拉马克D.达尔文
8.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方法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取显微镜时,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
B.物像不清晰时,应调节粗准焦螺旋
C.清洁收放时,目镜和物镜须用擦镜纸擦拭干净
D.转动粗准焦螺旋是镜筒下降时,眼镜从侧面注视物镜
9.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转动细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要看着物镜
B.将10×和10×的镜头改为10×和40×的镜头后,可看到更多的细胞
C.看到的物像在视野右下方,应把玻片向右下方移动方可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D.实验完毕用洁净的纱布擦拭目镜和物镜
10.用光学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物镜甲、乙进行组合,来观察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如图2)。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与甲组合相比,乙组合的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B.图1中物镜由甲转换成乙的过程中不能先将镜筒升高
C.若将图2的细胞移到视野正中央,应先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D.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为防止产生气泡,首先在载玻片上滴加1滴清水,然后再盖上盖玻片
11.“一只雌蛾当着我的面,从蚕茧中脱颖而出,浑身还是湿漉漉的,接着它慢慢舒展双翅,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只有着栗色天鹅绒外衣、灰白相间的翅……”,这是法布尔对大孔雀蛾段记录。法布尔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 )
A.观察法B.测量法C.实验法D.比较法
12.进行科学探究时,应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进行。你认为正确的顺序是( )
①作出假设 ②制定计划 ③提出问题 ④得出结论 ⑤表达交流 ⑥实施计划
A.①②③④⑥⑤B.①②④⑤⑥③C.③①②⑥④⑤D.①④②⑤③⑥
13.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与黄瓜表层果肉细胞的区别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没有( )
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叶绿体
14.小麦种子内储存的化学能来自太阳能,刚刚收获的小麦种子堆积贮存久了会发热,小麦种子中完成这两种能量转化的结构分别是( )
A.细胞核 液泡B.叶绿体 线粒体
C.细胞质 线粒体D.叶绿体 细胞膜
15.动物细胞中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
A.线粒体B.叶绿体C.液泡D.叶绿体和线粒体
16.与植物叶表皮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是( )
①细胞膜 ②细胞壁 ③中央大液泡 ④叶绿体 ⑤细胞核 ⑥细胞质
A.②③④B.①④⑤⑥C.①⑤⑥D.②③
17.柳树叶肉细胞具有,而野兔细胞中没有的结构是( )
A.叶绿体和液泡B.细胞壁和线粒体
C.细胞壁和液泡D.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18.下列为小敏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部分操作与问题分析,其中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甲图在换用高倍镜后,调节①来观察物像
B.乙图清晰物像的视野中,细胞数目多的是②
C.丙图视野中出现黑色圆圈的原因是盖盖玻片操作不当所致
D.欲将丙图视野中细胞a移至中央,需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19.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牛被视为勤劳,勇敢、无私的象征。牛以杂草为食,图示为某种杂草和牛的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为杂草的细胞,乙图为牛的细胞
B.②是细胞壁,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C.④是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控制中心
D.⑦与呼吸作用有关,能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
20.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植物细胞都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B.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比动物细胞多细胞壁、叶绿体、液泡这三个结构
C.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同时还含有遗传物质DNA
D.凉拌黄瓜时盘子里的水分来自细胞壁
21.植物细胞分裂的顺序是 ( )
①细胞质分成两个部分,每一部分含有一个细胞核 ②细胞核一分为二,成为两个细胞核
③新细胞核之间的细胞质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 ④产生新的细胞壁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④②①③
22.下图是洋葱鳞片叶肉细胞的生长过程示意图。下列对此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无限增大
B.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的是细胞质
C.6的数量变少、体积变大
D.线粒体为细胞的生长提供能量
23.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 )
A.细胞的分裂和生长B.细胞数目的增多C.细胞的体积不断增大D.营养状况的好坏
24.细胞核分裂时,变化最明显的是( )
A.染色体B.细胞膜C.细胞质D.细胞核
25.关于细胞分裂和分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都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均分
B.细胞分裂和分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C.各种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D.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都能持续进行分裂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2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著名词句,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
(1)春末夏初是青蛙繁殖的季节,这时池塘边会经常听到蛙鸣声,但是寒冷的冬天我们很难听到。这是由于______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蛙鸣是一种求偶行为,但当有人走近时,蛙不再鸣叫,这能体现出的生物的特征是______
(3)蛙鸣求偶后所产的卵,经过蝌蚪、幼蛙发育为成蛙,这反映了生物能______的特证。
(4)成蛙能捕食稻田里的害虫,使水稻免受虫害,这反映了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_。
(5)由于某些原因稻田的水受到污染,使其中的水稻和青蛙无法生存,甚至死亡。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______关系。
27.图甲乙是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请同学们依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中对细胞有保护和支持作用的结构是[ ]______。
(2)环保小组的同学在对轻度污染的水城进行检测时发现,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其周围河水中的含量,是由于[ ]________的作用。
(3)小小的指纹包含了重要的信息,目前在我国的身份证登记项目中登记了指纹信息,那么控制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储存在[ ]____中。
(4)植物有不同的味道如:酸、甜、苦、涩等这些都存在细胞结构中[ ]___,此结构内含有的汁液为__。
(5)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清楚的结构为[ ]___。
(6)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变化最明显的是[ ]___。
28.图为显微镜结构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下列结构名称1_________ 3__________4__________ 14___________
(2)使用显微镜对光时,转动__________,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_______选择最大光圈,左眼注视目镜,同时双手转动_____________,得到白亮的视野。
(3) 对物象起放大作用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
(4)能较大范围地升降镜筒的( )_________,能使物象更清晰的是( )_________。
(5)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应使用_____面镜(平或凹),______光圈(大或小)
(6)若某同学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字母“P”,且位于视野中的左上方,则所观察的玻片上写的字母是_______,要将其移至中央,则应将玻片向_______移动。
(7)光线从反光镜到达眼睛的途径是:反光镜→光圈→________→______→镜筒→________→眼睛
参考答案
1.D
【详解】A.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是物理化学现象,不是生物现象,故钟乳石不是生物,A正确。
B.植物的叶片在脱落之前,一方面把植物能再利用的东西和营养物质转移走,另一方面把一些代谢废物转移到落叶中。因此,落叶能带走植物的部分废物。故“秋风扫落叶”,说明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B正确。
C.羚羊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说明生物(羚羊)能对外界刺激(敌害)作出反应(逃跑),C正确。
D.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代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故“龙生龙,风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描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D错误。故选D。
2.C
【详解】动物每日排尿和排便,体现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即动物能进行新陈代谢;老鼠见到猫就逃,体现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故选C。
3.C
【详解】“青蛙抱对”是青蛙的繁殖行为,繁殖行为是与繁殖有关的行为,这体现了生物能够繁殖的基本特征,C正确。故选C。
4.D
【详解】A.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因素,A错误。
B.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和水、空气、土壤等等,B错误。
C.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由于相互争夺食物、配偶、巢穴等,会发生竞争关系;但是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也有合作关系如蜜蜂、蚂蚁、狒狒、猕猴等。因此,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互助关系,C错误。
D.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D正确。故选D。
5.C
【详解】A.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唯一的变量是光。除光(阴暗、明亮)不同外,其它条件如鼠妇的数量、湿度、温度等都应该相同且适宜,故两组实验环境应该设置为阴暗潮湿与明亮潮湿,A不符合题意。
B.草和豆苗都是绿色植物,生长在同一环境之中的草和豆苗之间为争夺阳光、水分等的生存资源而存在的种间关系是竞争,B不符合题意。
C.“青山”中植被丰富,这些植被(绿色植物)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使环境更加优美。这体现了生物(绿色植物)可以影响环境,C符合题意。
D.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仙人掌的叶变态成针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这都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D
【详解】真菌侵入幼虫体内后,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而自身可在来年夏季萌发,因此,属于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的现象,即寄生关系,D正确。故选D。
7.D
【详解】A.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科学家、发明家。 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其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故A不符合题意。
B.哈维是英国的生理学家。哈维是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首次阐明了血液循环的原理,故B不符合题意。
C.19世纪初,法国学者拉马克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首次提出“生物学”一词,从此,人们才将植物学和动物学统一称为“生物学”,故C不符合题意。
D.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揭示出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来源于原始的共同祖先,不同的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从而建立了“生物进化论学说”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故选D。
8.B
【详解】A.在取用显微镜时,为了防止显微镜脱落下来摔坏显微镜,正确的方法是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镜座,A正确。
B.物像不清晰时,应调节细准焦螺旋,B错误。
C.清洁收放时,目镜和物镜须用专门的擦镜纸擦拭干净,C正确。
D.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避免物镜将玻片压碎,D正确。
故选B。
9.C
【详解】A.从观察者右侧观察,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为防止物镜碰到玻片,眼睛应注视物镜,A错误。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少,看到的细胞体积越大。所以将10×和10×的镜头改为10×和40×的镜头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由100倍变为400倍,放大倍数变大,看到的细胞数目减少了,B错误。
C.由于使用显微镜时,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物像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当物像在视野的右下方,应把玻片向右下方移动方可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C正确。
D.实验完毕用洁净的纱布将显微镜的镜身擦拭干净,用擦镜纸将目镜和物镜擦拭干净,D错误。故选C。
10.D
【详解】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最多。图1中甲图是低倍物镜、乙图是高倍物镜,A正确。
B.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的步骤:移动玻片(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转动遮光器和反光镜(调节视野亮度)→调节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晰)。故图1中镜头由甲换成乙的过程中不能先将镜筒升高,B正确。
C.显微镜下呈现的是倒立的虚像,为了将图2中的细胞移到视野正中央,应先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C正确。
D.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使用的是生理盐水,而不是清水,因此,为防止产生气泡,正确的盖盖玻片的方法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然后缓缓放平,D错误。故选D。
11.A
【详解】A.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A符合题意。
B.测量法是指根据某一规则给测量对象的某些特性分配数值(数值化)的研究方法。测量通常通过量表来完成,B不符合题意。
C.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C不符合题意。
D.比较法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C
【详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所以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3.D
【详解】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与黄瓜表层果肉细胞都属于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结构,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线粒体存在于植物体的任何部位的活细胞中,而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体的绿色部位。即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只有线粒体,没有叶绿体,A、B、C均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14.B
【详解】植物的叶片细胞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吸收光能。叶绿体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糖类等有机物中。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线粒体则可使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通过复杂的变化,将其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因此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小麦种子内储存的化学能来自太阳能,刚收获的小麦种子堆积久了会发热,小麦中完成这两种能量转换的结构分别是叶绿体和线粒体,B正确。故选B。
15.A
【详解】线粒体是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器,是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含有叶绿素等色素的质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即动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A正确。故选A。
16.D
【详解】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关系。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植物叶表皮细胞无叶绿体,可见D正确。故选D。
17.D
【详解】植物细胞和动物的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不同点是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柳树叶肉细胞具有,而野兔细胞中没有的结构是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故选D。
18.B
【详解】A.甲图在换用高倍镜后,调节①细准焦螺旋来观察物像就更加清晰了,A正确。
B.乙图中,②表示的物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大,看到的细胞数量少,B错误。
C.丙图黑色的圆圈是气泡,由于盖盖玻片时操作不规范造成的,C正确。
D.丙图中物像a在右上方,在观察物像时,物像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把视野中右上方的物像移动正中央的话,玻片标本应往右上方移动,D正确。故选B。
19.B
【详解】A.杂草的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和叶绿体等结构;牛的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因此甲图为杂草的细胞,乙图为牛的细胞,A正确。
B.②是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不是细胞壁,B错误。
C.④是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控制中心,C正确。
D.⑦为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能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D正确。故选B。
20.C
【详解】A.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线粒体是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器,是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因此,线粒体被称为能量转换器和细胞内能量供应的“动力工厂”。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含有叶绿素等色素的结构,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所以,一般来说植物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动物细胞内没有叶绿体,所以能量转换器只有线粒体,A错误。
B.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所有的活细胞都有线粒体。有的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如叶肉细胞;但有的植物细胞没有叶绿体,如洋葱表皮细胞,B错误。
C.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同时还含有遗传物质DNA,C正确。D.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液泡凉拌黄瓜时盘子里的水分来自于液泡,D错误。故选C。
21.B
【详解】细胞的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是:首先是②细胞核一分为二,成为两个细胞核,接着是①细胞质逐渐分成两部分,每一部分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③新细胞核之间的细胞质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④新的细胞壁,这样产生新的细胞。故选B。
22.A
【详解】A.当细胞体积逐渐变大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会变小。随着细胞的生长,体积不断增大,需要从外界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但是吸收物质的表面积的增加相对较少,满足不了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需要,因此细胞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不能无限长大,错误。
B.3细胞质是一种液体,能够不断的流动,它的流动能加快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处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正确。
C.6是液泡,植物细胞在生长过程中,除了细胞体积明显扩大,在内部结构上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液泡化程度明显增加,即细胞内原来小、多而分散的液泡逐渐长大和合并,最后成为中央液泡,正确
D.5线粒体能够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当作燃料,使这些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正确。故选A。
23.A
【详解】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因此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所以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的主要原因是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故选A。
24.A
【详解】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分裂时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
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复制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所以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相同。故选A。
25.D
【详解】A.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里的遗传物质经过复制而数量倍增,并且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新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A正确;
B.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所以细胞分裂和分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B正确;
C.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这就是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的组织,C正确;
D.分裂的细胞有一部分能继续分裂,有的就失去了分裂能力,D错误。
26.
(1)温度 (2)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3)生长和繁殖 (4)营养 (5)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环境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水、空气、土壤等。春末夏初是青蛙繁殖的季节,这时池塘边会经常听到蛙鸣声,但是寒冷的冬天我们很难听到,这是由于温度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蛙鸣是一种求偶行为,但当有人走近时,蛙不再鸣叫,这能体现出的生物的特征是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更好地适应环境,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3)蛙鸣求偶后所产的卵,经过蝌蚪、幼蛙发育为成蛙,这反映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的特征,有利种族延续。
(4)成蛙能捕食稻田里的害虫,使水稻免受虫害,这反映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5)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由于某些原因稻田的水受污染,使其中的水稻和青蛙无法生存,甚至死亡,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7.(1)A细胞壁 (2)B细胞膜 (3)C细胞核 (4)F液泡 细胞液
(5)B细胞膜 (6)C细胞核
【分析】题图中,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核,D细胞质,E叶绿体,F液泡。
(1)A细胞壁位于细胞的最外面,具有保护、支持细胞的功能。
(2)细胞的基本结构中,细胞壁起保护作用,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不让有害的物质轻易进入细胞,也不让有用物质轻易渗出细胞,从而对细胞起到了很重要的保护作用;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对传种接代有重要作用。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其周围污水中的含量,主要原因是B细胞膜的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
(3)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故控制人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存在于C细胞核中。
(4)液泡里含有大量的细胞液,里面溶解了带甜味等味道的物质,其形态是液体状。如樱桃、西瓜中有甜味的物质就是位于F液泡中。
(5)细胞膜是紧贴在细胞壁上的一层透明且极薄的膜,具有控制进出的作用,使有用的物质不能任意的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在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
(6)细胞分裂中最重要也是最明显的变化是C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就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复制加倍,使分裂形成的新细胞和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对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
28.目镜 转换器 物镜 镜柱 转换器 遮光器 反光镜 目镜 物镜 11粗准焦螺旋 12细准焦螺旋 凹 大 d 左上方 通光孔 物镜 目镜
【详解】(1)1是目镜,可以放大物像;3是转换器,上面安装着物镜,转动可以选择低倍物镜或高倍物镜;4是物镜,分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可以放大物像;14是镜柱,对显微镜起支撑作用。
(2)使用显微镜对光时,转动转换器,选择低倍物镜,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保持2厘米的左右距离。转动遮光器,遮光器上有光圈,选择最大光圈,左眼注视目镜,同时用双手转动反光镜,对向光源,这时从目镜中可以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3) 对物像起放大作用的是目镜和物镜,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4)能较大范围地升降镜筒的是11粗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在升降过程中能找到物像视野范围;12细准焦螺旋升降范围较小,能使焦距更准确,调节它可以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
(5)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应使用凹面镜,大光圈,凹面镜能将光线汇聚,大光圈能够让光线充分通过,凹面反光镜反射的光线由光圈经过通光孔进入物镜、镜筒。
(6)显微镜下观察的物像是倒像,视野中看到字母“P”,所观察的玻片上写的字母是“d”,物像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物像位于视野中的左上方,要把视野中左上方的物像移动到正中央,玻片标本应往左上方移动,物像会往右下方移动到视野中央。
(7)反光镜反射的光线,由光圈经过通光孔进入物镜、镜筒到达目镜,观察时通过目镜中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光线从反光镜到达眼睛的途径是: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眼睛。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如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基因A和a的关系是,下列变异中,可遗传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