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当堂检测题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当堂检测题,共14页。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其次是齐、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楚齐赵三地的农耕经济领先关中
B.各地对秦文化的认同存在较大差异
C.东方六国推行郡县制的时间不一
D.秦朝在各地实行了不同的政治制度
2.史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这反映了( )
①诸侯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③“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④秦国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3.公元前481年,齐国的相国田恒废齐简公,另立齐平公。公元前391年,田恒曾孙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被周安王册命为齐侯。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分封制的瓦解B.礼乐制开始崩溃
C.阶级矛盾尖锐D.官僚政治的确立
4.汉字书法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电影《英雄》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无名对秦王说, “剑”字有1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后只保留一种。秦王统一全国后保留的这种文字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帛书 D.金文
5.《左传》记载:晋献公曾“娶二女于戎”,鲁庄公也曾娶东夷族须句国人成风为妾。这些现象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
A.华夏族开始形成 B.夏夷间普遍通婚
C.华夏文化的先进 D.民族交融的加强
6.凭借宗室招牌,笼络豪强,继起于乱世,重建政权,开创了中兴局面的是(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汉光武帝
7.秦王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为此,秦王创立( )
A.军功爵制 B.符玺制度
C.三公九卿 D.皇帝制度
8.秦朝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皇帝任命 D.地方推荐
9.秦长城西到临洮,由此可推断秦朝的疆域最西已经到达我国现在的( )
A.青海省 B.甘肃省
C.山西省 D.四川省
10.下列有关西周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B.宗法制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C.井田制下,土地属于周王及各级贵族
D.王位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
11.汉武帝在位期间,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大规模开疆拓土,汉朝国威远扬。下列与反击匈奴的拓疆举措无直接关联的是( )
A.任用卫青、霍去病开展三次反击战
B.设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C.颁布“推恩令”分解削弱诸侯势力
D.召募并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12.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 )
A.前者 B.两者兼有
C.后者 D.两者皆无
13.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D.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
14.有学者认为距今5 000年左右,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燕山南北等地区已经进入文明时代,如大汶口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
A.特殊性 B.多元性
C.曲折性 D.完整性
15.秦始皇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此外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由此可知“焚书坑儒”( )
A.巩固了秦朝的统治B.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C.推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是秦始皇反对迷信的体现
1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 “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17.从汉代画像砖图中,可以看到大量使用的农具有倒三角锄、长柄弯锄、板状锄等;此外涉及田间管理、捡拾牲畜粪肥的图像也很多。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B.耕作方式明显进步
C.农耕经济已普及全国
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18.诗人章碣的《焚书坑》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对诗意理解准确的是( )
A.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
B.文化专制未达到预期目的
C.焚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D.焚书坑儒引发了农民起义
19.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 )
A.意在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B.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C.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
D.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
20.汉高祖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的态度比汉高祖强硬
B.“和亲”政策不再起作用
C.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D.汉武帝时期匈奴势力衰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摘编自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 《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摘编自张仁忠《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耕作方式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以上材料反映的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22.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
(2)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去世之后,霍光通过种种阴谋手段,逐个清除了本来一同顾命朝政的桑弘羊、上官桀等人,达到了独揽权柄的目的。……昭帝没有子嗣继承皇位……他改而选择了昌邑王刘贺。……在南昌海昏侯墓葬中出土的“昌邑九年造”漆器……刘贺被册立为昌邑王十三年后,赶上昭帝去世。在霍光的主持下,朝臣迎立刘贺,继承大汉王朝的帝位。但仅仅即位二十七天之后,就以“行淫乱”的罪名,废除其帝位,赐归故国。至宣帝元康三年四月,宣帝下诏,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
材料二 文物保护组组长告诉记者,从主墓的西回廊出土了大量的简牍,针对这些出土的简牍……考古专家告诉记者,他们在出土的木牍中发现了海昏侯写给当时皇帝的奏章副本。……据考古人员透露,该奏章的开头部分写有“臣某”等字样,墓主人的身份指向很明确。
材料三 经历5年挖掘,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迄今已出土1万多件文物,包括车马坑,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版木牍,两架编钟,一架编磬,大量金银,包金、鎏金车马器,乐器和图案精美的漆器。按照《周礼》中的礼乐制度,“四堵(架)为帝,三堵(架)为王”。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推测霍光的身份并解释其能够任意废立武帝之孙刘贺的原因。
(2)结合材料判断,哪些信息可以证明墓葬的主人为刘贺?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东一线,统治者不得不以防御姿态应对西北边疆。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袭扰,崇尚积极有为的汉武帝实施了有力的回击,重新占据了对北方和西北方的统治权,通过修筑边塞,派兵戍守,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经营。
——摘编自郑承燕《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
经营及其影响》
材料二 通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汉武帝先后收复河南地区、河西走廊及漠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汉朝长期以来的威胁。西汉加强边塞建设,构建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与之相配合,朝廷组织屯田和徙民实边,“皆与犁牛”,调发数万人至西北挖渠引水,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还设置西域都护等官职保护商旅往来和为过往使节提供食宿,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西汉经营西北的方针为以后历代政权开发边疆提供了基本模式。
——摘编自钟银梅《论汉武帝时期的西北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B
解析:根据推翻秦朝的战争“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关中秦地,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可知,曾经的东方六国对“维护国家大一统和推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秦文化的认同存在较大差异,故选B项;秦朝时关中地区是当时的经济重心,农耕经济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排除A项;秦朝建立后在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在东方六国推行郡县制的时间应该一样,排除C项;秦朝在各地实行了相同的政治制度,即郡县制,排除D项。
2.C
解析:根据材料“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并弱”可知,平王之时,诸侯争霸,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可知,周王室权势衰微,诸侯争做霸主,礼乐征伐不再自天子出,故②错误,故③正确;材料只是体现诸侯争霸,无法体现国家统一的完成,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3.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齐国卿大夫田氏左右国君的废立,后来更自立为国君并得到了周王的认可,这从本质上说明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度被破坏,反映了分封制的瓦解,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得出礼乐制的崩溃从此时期开始,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问题,不是阶级矛盾,排除C项;秦朝郡县制的实施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此时期田氏代齐仍然是贵族政治的体现,排除D项。
4.B
解析:题干信息“秦王说,统一后只保留一种”可知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李斯制定在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故选B项。
5.D
6.D
7.D
8.C
9.B
解析:临洮在今甘肃省,故选B项。
10.B
解析:宗法制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B项正确。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具有较大自主权,不利于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井田制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周王所有),故C项错误;“家天下”局面形成是在夏,故D项错误。
11.C
解析:汉武帝是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了“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与反击匈奴没有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汉武帝为打败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开展三次反击战,最终打败了匈奴,使匈奴再也不敢南下,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展开了大规模的战争,为巩固收复的失地,在河西走廊先后设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进行管理,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2.A
解析:汉武帝集权的方式是在中央设立内外朝制,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组成内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宰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
13.D
解析:A、B、C三项均属于法家主张,与儒家主张无关,排除;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恢复社会秩序,为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故D项正确。
14.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距今5 000年左右,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燕山南北等地区,出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早期文明,不同地区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不同地区的不同文明,不能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特殊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明起源的曲折发展历程,无法体现曲折性,排除C项;材料只是列举了一些地区的一些文明,无法体现完整性,排除D项。
15.B
解析:根据材料“为了钳制思想……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可知,“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B项正确。
16.C
解析:批评儒家、墨家的义利观,倡导原始结绳而居的生活观,这与道家的“小国寡民”理念一致,故选C项。
17.A
解析:精耕细作就是通过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农业产量的一种生产模式,与材料相符,故A项正确;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这种耕作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仅凭一幅汉代画像砖图,不能推出农耕经济普及全国,故C项错误;生产经验仅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一部分,后者涵盖前者,故D项错误。
18.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焚书坑儒,希望以此巩固其统治,但刘邦和项羽的起义最终推翻秦朝,这说明秦朝文化专制未达到预期目的,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焚书坑儒钳制人们的思想,故C项错误;焚书坑儒与农民起义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
19.A
解析:皇帝的居处、服食、车马以及父母、妻妾和儿女都有专门的称号,别人都不得使用,这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故A项正确。郡县制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故B项错误;“君权神授”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故C项错误;此称谓并未改变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故D项错误。
20.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力强盛与否是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期采取攻势变化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汉高祖也曾对匈奴采取过攻势,只是当时的国力决定了他最终只能采取“和亲”政策,故态度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和亲”政策在汉武帝之后仍有使用,不再起作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匈奴势力是在汉武帝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后才逐步衰落的,故D项是变化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
21.(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
(2)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已经有文字出现。
(3)变化:由集体耕作到租佃制出现。
历史作用: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或生产力得到发展。
(4)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走向封建社会。
22.(1)原因: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
史料:传说;追记。
(2)路径:考古发掘。
原因: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分析。第二小问,根据“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分析。
23.(1)身份:霍光应该是“中朝”(“内朝”)权臣。
原因:汉武帝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形成了宫廷决策核心“中朝”(“内朝”)。霍光作为“中朝”(“内朝”)权臣独揽权柄、操纵朝廷完全可能。同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武帝之孙刘贺作为王或侯已无力与中央对抗了。
(2)信息:南昌海昏侯墓葬中出土的“昌邑九年造”漆器。即应制作于昌邑王初立九年之际。木牍中发现了海昏侯写给当时皇帝的奏章副本,如果奏章副本中的皇帝年号等信息正确,那么墓葬主人的身份就十分明确。出土文物中有“两架编钟、一架编磬”,此墓葬的规格符合《周礼》中的礼乐制度“三堵(架)为王”,说明了墓主身份。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联系西汉政治的相关史实推测其身份应为“中朝”权臣;第二小问,联系“中朝”的职权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阐明原因。第(2)问,“昌邑九年造”的漆器、海昏侯写给皇帝的奏章副本、出土的“两架编钟,一架编磬”,这些实物都可以证明墓葬的主人为刘贺。
24.(1)原因: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匈奴对西汉构成严重威胁。
(2)影响:巩固西北边防,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边疆各族的发展与交融;沟通了中外联系,加强了中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得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据材料一“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得出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据材料一“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袭扰”得出匈奴对西汉构成严重威胁。第(2)问,据材料二“通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汉武帝先后收复河南……构建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得出巩固西北边防,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据材料二“与之相配合,朝廷组织田和徙民实边……兴修水利灌溉工程”得出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边疆各族的发展与交融;据材料二“还设置西域都护等官职保护商旅往来和为过往使节提供食宿,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得出沟通了中外联系,加强了中外交流;据材料二“西汉经营西北的方针为以后历代政权开发边疆提供了基本模式”得出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关试卷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寒假巩固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寒假巩固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15页。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