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体验化学探究——原卷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辅导讲义(鲁教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27027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2 体验化学探究——原卷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辅导讲义(鲁教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27027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2 体验化学探究——原卷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辅导讲义(鲁教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27027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2 体验化学探究——解析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辅导讲义(鲁教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270275/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2 体验化学探究——解析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辅导讲义(鲁教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270275/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2 体验化学探究——解析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辅导讲义(鲁教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270275/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辅导讲义(鲁教版)全册汇总合集
初中鲁教版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鲁教版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导学案,文件包含122体验化学探究原卷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辅导讲义鲁教版docx、122体验化学探究解析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辅导讲义鲁教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第二课时)知识点一、蜡烛燃烧的再探究☆知识详析☆1、火焰分为三层,最外层最明亮,最里层最暗。向火焰中伸入一根木条,两侧灼烧痕迹最明显,中间灼烧痕迹不明显,说明外焰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焰心燃烧最不充分,温度最低。2、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因为蜡烛的主要成分石蜡的沸点较低,刚吹灭时由于烛芯的温度较高,此时石蜡仍然会蒸发变成蜡烛蒸汽,那是气态的石蜡,石蜡蒸气冷凝,就是我们看到的白烟,用火柴点燃时,部分凝结气态石蜡就相当于导体,火顺着它将蜡烛点燃,所以蜡烛可以复燃。3、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是因为蜡烛燃烧时氧气量不充足,石蜡发生了不完全燃烧生成了炭黑的结果。☆知识延伸☆蜡烛燃烧实际上蜡烛融化后转化的蜡烛蒸气的燃烧,当熄灭后,蒸气要慢慢冷凝,导致部分凝结成固体,这就是看到的白烟,此时仍有部分气体处于高温没有凝结,此时点燃白烟,其实就是点燃仍处于高温的蒸气,从而进一步引发白烟和蜡烛的燃烧.所以该点燃实验的关键就是及时点燃,否则就不能将蜡烛点燃。☆示例分析☆在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中,关注了蜡烛的颜色、状态、溶解性、密度、硬度、熔点等物理性质,以及可以燃烧的化学性质。观察过程中关注了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发生的现象。☆考题详解☆【考题示例】点燃一支蜡烛,把一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下图所示),过一会儿后,在冷碟子的底部会收集到新制的炭黑。这个实验说明了( ) A.由于氧气不足蜡烛不完全燃烧而生成了炭黑 B.挥发的蜡烛遇冷后凝结而成炭黑C.蜡烛的燃烧可以不需要氧气参与 D.蜡烛中本身不含有碳元素,但燃烧后生成了碳单质☆跟踪练习☆1.小李同学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她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黑色物质的成因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如下图所示的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A.a熄灭,b更旺 B.a更旺,b熄灭C.a、b都变旺 D.a、b都熄灭3.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 C.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火焰,放热并产生白烟 知识点二、科学探究实例☆知识梳理☆科学探究的实例主要包括:1、结合所给出的科学探究问题提出新的猜想或判断题目中的猜想是否合理; 2、通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探究的方法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3、通过对生活中的现象或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知识延伸☆1、猜想的考查主要是依据提出(或给出)的问题,结合后面的事实验证中的部分提示,进行猜想,或者是补全猜想中的空白;或者是根据给出的一种、两种猜想,再继续进行推断其它的可能性猜想等等。2、事实验证的考查是根据题目事实所给出或自己提出的猜想,从而进一步设计、制定方案,进行探究或实验。再通过分析、收集、整理证据,从而验证猜想,或者得出结论的综合能力。☆考题详解☆【考题示例】下图是同学们经常使用的某品牌修正液包装标签,检测后发现,涂改液中含有苯、甲基环已烷等多种物质。小明仔细阅读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得出了该修正液的某些性质。下面小明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A.修正液是纯净物 B.修正液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有毒C.修正液的成分对纸张不具有腐蚀性 D.修正液的某种物质易挥发、易燃烧方法点拨:1、细心阅读题目中关于物质的性质或相关的现象的描述。2、在进行猜想时一定要分析好所提出(或给出)的问题的可能性,或者根据已知的猜想,并结合后面的事实验证中的部分提示,进行科学正确的猜想。3、对照实验法是为了探究某一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而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照实验的探究方法。☆跟踪练习☆1.“捕捉”空气有很多方法,某同学模仿教材中的“捕捉”实验。你认为他的哪个实验“捕捉”的空气与地表附近所存在的空气成分相差较大( )A.用打气筒向气球充气,气球膨胀 B.将一个空量筒倒立于装满水的水缸中,用力往下压,量筒中留有气体C.用口对气球呼气,气球膨胀D.将一空玻璃瓶置于室内,盖上瓶盖2.市场的防晒霜都宣传可以防晒,暑假期间,我市某学校学生外出徒步旅行,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其中四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表:实验人实验方案小敏一只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手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的灼伤程度。小英第一天手背上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这两天被灼伤的程度。小玲在同学的手背上涂上防晒霜,自己的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和同学手背被灼伤的程度。小红手心上涂上防晒霜,手背上不涂。一天后,比较手心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你认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A.小敏 B.小英 C.小玲 D.小红3.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不知你注意了没有,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像是生了“锈”一样。某化学活动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收集证据】(一)查阅有关资料:已知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二)实验探究:化学小组设计了两种方案,①将一小块果肉浸入盛有新鲜蒸馏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②将一小块果肉放入盛有新鲜自来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反思与评价】你认为方案________是不合理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练习知识点一、蜡烛燃烧的再探究1.下列不能用来判断蜡烛燃烧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用白瓷板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B.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C.在火焰上放置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D.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下列哪些结论必须是通过化学变化得出的A.蜡烛可以燃烧B.蜡烛的颜色是白色C.蜡烛的密度比水小D.蜡烛容易熔化3.实验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提问: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我提出如下假设:A白烟是燃烧形成的二氧化碳B 白烟是燃烧形成的水蒸气C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干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片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烧的木条去点白烟,发现蜡烛被重新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_________ 提供了依据,同时又排除了假设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某研究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进行了如下探究。(1)探究一:把一根小木条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发现小木条的外端首先变黑,由此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 。(2)探究二: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发现烧杯内壁产生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 。(3)探究三: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_________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4)探究四: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查阅资料物质熔点╱℃沸点╱℃燃烧时温度╱℃石蜡50∽70300∽550约600铁15352750约1800钠97.8883约1400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_________ (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 _________ (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知识点二、科学探究实例1.人呼出的气体中相对空气增多的成分是(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水蒸气 D.氧气2.变量控制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设计方法.在探究影响不同固体物质在溶剂中溶解限量的因素时,不需要控制的变量是( )A.烧杯的体积 B.溶剂种类 C.溶剂的质量 D.温度3.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吸入的空气中不含CO2 B.呼出的气体全部是CO2C.CO2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D.O2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低4.我们研究和发展化学学科的最基本的手段是( ) A. 逻辑推理 B.大气探测 C.化学实验 D. 精确运算5.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3)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4)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猜 想】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实验方案】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现象与结论】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课后巩固(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60分钟)姓名: 班级: 得分: 一、选择题(第小题4分,共28分)1.对人呼出的气体进行研究的最好的方法是( )A.讨论 B.实验 C.调查 D.上网2.下列对于科学探究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化学实验室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B. 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C. 科学探究是独立完成的过程,不需要合作 D.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3.在两个烧杯(一杯装清水,另一杯装盐水)中各放入一个同样大小的萝卜条.过一段时间,观察到甲、乙两个杯里的萝卜条的形态如右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盐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 B. 乙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浓盐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 C. 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 D. 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4.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B.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左移C.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右移5.在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对照组和实验组中( )A.所有的变量都相同 B.所有的变量都不相同C.实验变量不相同 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均相同6.为了探究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比实验①和②,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B.对比实验②和③,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C.对比实验②和③,可探究固体溶质的形态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D.对比实验①和③,可探究固体溶质的形态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7.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科学史上有多种观点.其中,“宇宙胚种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的其他天体,通过适当途径到达地球.近年来,对一些陨石成分的分析发现,在其他天体上存在有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等.对一些彗星成分分析,也发现一些彗星中存在简单的有机物.你认为“宇宙胚种论”的观点是( ) A. 正确的,应当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 B. 错误的,因为课本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 C. 一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没有任何科学价值 D. 一种事实根据很少的假说,至今既不能证否也不能证实二、填空题:(每空4分,共72分)8.(24分)实验探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中:(1)用___________的方法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2)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如下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及结论取一瓶呼出的气体和一瓶空气,分别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取一瓶呼出的气体和一瓶空气, 燃着的小木条在呼出的气体中立即熄灭,在空气的瓶中持续燃烧了一会儿再熄灭人体呼出的气体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两片干燥的玻璃片,其中一片放在空气中,向另一片呼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 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的探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9.(24分)小徐同学欲通过实验探究“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 ,应该用那一层火焰”,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⑴提出问题: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 火焰? ⑵作出猜测: ⑶活动过程和记录:取3支试管,各加入3mL水①将其中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cm处加热;②将另一支试管的底部与灯芯接触加热;③将第三支试管的底部放在外焰部分加热。记录上述三种情况下将水加热至沸腾所需时间。 第1种情况第2种情况第3种情况所需时间57s48s25s结 论 ⑷问题和讨论:①上述实验三支试管中,各加入3mL水,即要求所取水的量相同,若不相同行吗?为什么? ②若不用以上探究方法,你认为还可以有其他方法吗?若有,请简要叙述。 操作过程现象结论 10.(24分)探究课题: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提出假设: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的石蜡固体实验探究:(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___ (填序号),但是这样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_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_________ 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 。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学案,文件包含322溶液的配制原卷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辅导讲义鲁教版docx、322溶液的配制解析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辅导讲义鲁教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节 元素学案,文件包含242元素原卷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辅导讲义鲁教版docx、242元素解析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辅导讲义鲁教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学案设计,文件包含222氢气燃烧原卷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辅导讲义鲁教版docx、222氢气燃烧解析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辅导讲义鲁教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