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案
展开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程标准
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
1、搜集文献材料和图片,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2、结合江南的开发和两宋之际的战乱环境,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3、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科举制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从“历史解释”认识当时社会的变化 。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经济发展新高度
1、农业、手工业的显著发展
(1)宋朝农业的新发展
①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②经济作物种植专业户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结构
③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带动棉纺织业发展
拓展 唐朝与宋朝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亩产量对比
据学者估算,唐朝耕地面积最多时约为5至6.6亿亩,北宋则达 到7至7.5亿亩。(按今亩制计算)唐代粮食基本亩产量约在一石左右(约合今每亩51.5公斤)。 宋朝多在一石以上,长江流域达到二至三石,甚至高至六、七石, 这个水平在当时世界居于绝对领先地位。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等
人口增长实现了“一个亿小目标”
(2)宋朝手工业发展的突出成就
①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②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使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
③印刷业迅速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2、商品经济发展高峰
①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②各政权之间贸易的发展,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③铸币剧增和纸币出现,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推动了商业发展。
④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重要财源;中国出口丝织品、瓷器等,进口香料、珠宝等;广州、泉州、明州等是主要外贸港口。
⑤城市兴盛。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聚焦:宋朝城市商业繁荣及其原因
材料
宋朝城市繁华,开封和临安(杭州)盛时人口均超过百万。 北宋中期,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增至46处。宋朝城市人 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20%以上,城市工商业者的人口比以前有较大规模的增加。城市居民被国家户籍列为坊郭户。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等
师:根据材料,简要指出宋朝城市兴盛的表现。
生:宋朝城市兴盛的表现
①大城市数量增加;
②城市人口增长,工商业者队伍壮大(市民阶层)。
图1唐朝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图2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
观察图1和图2,与唐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的商业活动有什么重要突破?
①空间上,打破了坊和市的限制,形成街市,更为开放;
②时间上,突破经营时间的限制,更为自由。
商业经营特点
①经营方式:有多种形式的商业广告。
②内容和服务对象:服务业和文化娱乐发展;面向社会大众。
探讨: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商业繁荣的原因。
(提示:可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观念和政策、人口、交通等角度分析)
材料一 宋朝立国之初,宋太祖就号召人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宋太 宗曾下诏“令两制议致丰盈之术以闻”,让官员们研究理财求富之术。宋神 宗也下达过“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的诏令。
——据《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朝政府取消了汉唐以来的很多禁令,比较重要的有:商品与店铺商号 不再集中于政府指定的官市,居民区与商业区可以混杂,居民被允许自由地 向街开店;取消了宵禁制度,百姓可以在夜间出游、做生意等。
——据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生:宋代城市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环境:相对和平稳定
②经济、社会: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人口增加
③观念、政策:统治者重视经济事务(重视理财);调整管理政策(放宽限制)
④地理、交通: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水陆运输的发展
⑤其他答案:符合史实,言之成理皆可。
二、经济重心大转移
时间 | 表现 |
唐中叶 | 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
北宋 | 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形成南多北少的格局 |
南宋 | 人口大量南迁,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
元朝 |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重开大运河;开辟长途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
2.影响:推动南方文化发展,南北文化差距扩大,科举考试中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材料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大批中原人口南渡,推动了南方的 开发。直到唐朝前期,南方开发较为有限,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从宏观来看,北方经济增长余地不多,而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唐安史之乱后,中原人口大量向南方迁徙,南方已是朝廷 的主要赋税来源。南方经济发展取得进一步的成果,有些方面 逐渐赶上和超过北方。
北宋时,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经定型。至靖康之变, 北方再遭战火,大批人口南渡,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 语,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等
根据材料,指出促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
生:促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
①政治因素:战乱及其破环,南方相对安定。
②移民因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知识、技术和劳动力)。
③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总之: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
三、社会新变化
1.门第观念淡化
(1)科举制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2)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活力
(3)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贱民阶层数量减少
(2)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
(3)农民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1)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2)官府对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和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加松弛
从“长白一寒儒”到“大宋第一人物”
寄乡人
长白一寒儒,登荣三纪馀。 百花春满地,二麦雨随车。 鼓吹前迎道,烟霞指旧庐。 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
材料一 释其耒耜(指农具)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
——(宋)苏轼《策别安万民三》
生:变化之一:社会横向流动的加强
阅读教材第63页最后一段和64页第一段,指出宋朝百姓能够相对自由迁移的原因。
生:宋朝百姓能够相对自由迁移的原因①人身束缚削弱; ②官府放松限制。
材料二 据宋朝《宝祐四年登科录》记载,当年(1256年)录取 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184人,平民出身417人。
材料二反映出宋朝社会的什么重要变化?
生:变化之二: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强,门第观念的淡化
材料三 北宋中期“精英”阶层的领军人物如范仲淹、欧阳修等,是一 批新型的士人。
这些起自清贫、没有家世背景的知识分子(“寒俊”),其政 治态度、理念追求、文化品格与一般思想倾向,与六朝隋唐士族知 识分子具有明显的不同。他们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是一批具 有“综合型”特征,兼擅文章、经术与吏干,且活跃于政治舞台之上的新型士人。
——引自邓小南《开放与严密:科举制度的完善》
生:新型士人群体出现
本课知识小结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来自内 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 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
板书设计
人教统编版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新课授课,设计意图,本课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