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达标测试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达标测试,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三字经》中说,《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时期
解析 结合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期,诸侯国之间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据此可知题中图片属于战国时期。
答案 C
2.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了( )
A.废除了贵族特权
B.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分封制遭到破坏
D.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楚庄王派使者向周天子询问九鼎的重量,意欲夺取天下。楚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而楚庄王作为诸侯王想要夺取周朝的天下,这反映了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实质上说明分封制遭到了破坏。故选C。
答案 C
3.《三字经》中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齐桓公 秦朝 B.晋文公 齐国
C.齐桓公 秦国 D.楚庄王 秦国
解析 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所以“战国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是秦国,故选C。
答案 C
4.“工匠精神”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战国时期既演绎川西平原富庶的历史画卷,又体现“工匠精神”的著名工程是( )
A.郑国渠 B.长城
C.都江堰 D.黄河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被称为“天府之国”。故战国时期既演绎川西平原富庶的历史画卷,又体现“工匠精神”的著名工程是都江堰,故选C。
答案 C
5.陕西西安栎阳城遗址是“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经考古认定是商鞅变法的发生地。该遗址位于战国时期的( )
A.齐国 B.赵国
C.秦国 D.楚国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促使秦国强大起来。所以商鞅变法发生地的遗址位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答案 C
6.《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下列选项最能导致商鞅悲剧的是( )
A.普遍推行县制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的“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触及到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激起他们的反对,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
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伍、什内的各家互相纠察,一家犯法,其他人家必须告发,如隐瞒不告,就以相同罪名处罚。材料中“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即反映了这一内容。商鞅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故本题答案为A。
答案 A
8.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A.“仁”和“礼” B.“无为”
C.“兼爱”和“非攻” D.“法治”
解析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讲究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和谐友爱,反对暴政。作为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他又渴望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提倡“礼”。答案为A。
答案 A
9.某同学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某位著名思想家在思想上“矛盾”,在政治上“无为”。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矛盾”和“无为”。老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故选D。
答案 D
10.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空前繁荣,涌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其中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德治国” D.“以法治国”
解析 “无为而治”由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兼爱”“非攻”由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以德治国”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主张;“以法治国”由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提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能力提升』
11.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解析 这些成语都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兼并争霸的反映。
答案 D
12.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商鞅变法规定: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所以选A;④错,法令规定“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故排除;②错,法令中并没有涉及奖励经商的人,且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故排除;B、C、D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于中国古代的“仁、义、信”等思想。中国古代的“仁、义、信”思想属于( )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义、信”都属于儒家思想的内涵。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国”。故选A。
答案 A
14.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方案最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
C.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
解析 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赏识,与题意相符。秦统一后建立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故选D。
答案 D
15.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解析 结合图示信息看出,此阶段是春秋战国时代,其阶段特征为社会大变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同时,在思想领域,面对动荡变革的时代,各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案 A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法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怕老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咸阳市场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大木杆,招募百姓中有能把它搬移到北门的,赏十金。百姓奇怪,没人敢移。又宣布:“能搬移的给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搬移了木杆,就给了他五十金。
材料二 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材料三 新法实行了一年,秦人到国都投诉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
——以上均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商鞅这一做法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法”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执法的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
答案 (1)目的:树立威信;取信于民。
(2)内容: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3)特点:公正、严明;不畏强权。
(4)意义:促进了秦国的强大;奠定了秦统一的基础;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军事强兵;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达标测试,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测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是驻藏大臣衙门的大门,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