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达标测试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达标测试,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西周时,“大国之卿皆命于天子”。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正卿大都没有经过周天子“受命”,只是名义上仍叫“命卿”而己。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诸侯争霸兴起 B.宗法观念消亡
C.“礼崩乐坏”出现 D.中央集权弱化
2.公元前513年,晋国的赵鞅、荀寅率军在汝水岸边筑城,向百姓征收铁赋,用于铸鼎并在上面书写《刑书》。据此可知,当时( )
A.兼并战争时有发生 B.冶铁业得到一定发展
C.农业生产使用铁器 D.晋国最早颁布成文法
3.《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录象:“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下列现象能发生在战国时期临淄城的是( )
A.形成了地域性商帮 B.在草市购买到了所需物品
C.出现了富足的巨商 D.临淄城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4.先秦文献中,常有“粪土”和“粪”的记载。如《荀子·富国》说:“多粪肥田”;《韩非子·解老》说:“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知道( )
A.轮作技术 B.除草技术 C.垄作技术 D.施肥技术
5.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官学教育的破产,商、周以来的“学在王官”日益转向了“学在私门”。这一变化( )
A.是百家争鸣局面推动的结果 B.奠定了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形成 D.加速了各家学派思想的融合
6.商鞅在谈及治国理念时指出:“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下变法措施反映其上述治国理念的是( )
①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 ③实行什伍连坐 ④推行郡县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这说明了( )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分封制的崩溃
C.血缘政治得到加强 D.中央集权加强
8.图1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瓦解了宗法制度
C.加强了地方统治 D.扩大了统治范围
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思潮中,儒家的“大同”,墨家的“尚同”,道家的“小国寡民”,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未来社会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反映出当时周朝( )
A.分封制下权力格局彻底瓦解 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
C.文化发展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D.士人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
10.先秦时期一位思想家始终坚持“君君臣臣”,处处维护等级名分。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庄子
11.著名学者冯天瑜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以下诸子言论没有体现民本思潮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工
B.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2.编钟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王公贵族们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王宫悬(四面),诸侯悬(三面),卿大夫悬(二面),士悬(单面)”。逾越则会招致杀身之祸。你认为上述材料最符合谁的观点( )
A.孔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老子
13.“这一学派要求君主为民、利民,反对过分剥削劳动人民;提出薄葬、短丧的观点”。“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4.“这种思维模式可以使人在看问题时不太容易走向形而上学的绝对化,避免固执、僵化和教条主义。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下,中国人有时会以一种非常通达、宽容的态度来调和矛盾冲突。”最能体现这一思维模式的思想流派是( )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15.《荀子·大略》载:“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
A.礼法并重 B.崇礼抑法 C.崇法抑礼 D.无为而治
二、材料解析题
16.整顿吏治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
——《商君书》
材料二 鞅新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及(秦国)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强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为整顿吏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是如何解决官员违法问题的。
(3)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吏治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吏治建设的看法。
17.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
材料二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1——15:CBCDC AACDB DACBA
16.(1)措施:不允许私下请托;设置监察官员;不得拖延公务处理;不允许官员外出休闲娱乐。
(2)解决:制定《秦律》;严格执行。
(3)成效:官员忠于职守;不结党营私;行政高效。看法:吏治建设要有制度保障;吏治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17.(1)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目的: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
(2)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作业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练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综合训练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