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题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历史学家钱穆曾指出:中国之完成为一中国,当远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这一说法的依据是该时期( )
A.小农经济的出现 B.郡县制度的推广
C.儒家思想的产生 D.华夏认同观的形成
2.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该变化表明( )
A.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逐渐淡化 B.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C.民族交融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 D.各诸侯国实力逐渐趋向均衡
3.春秋时期,齐楚争霸。管仲让齐桓公以高价收购楚国的活鹿。于是,楚国民众大多放弃粮食生产而为捕捉生鹿奔忙。后来,管仲又关闭了国界,终止活鹿和粮食交易。结果,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这反映出( )
A.商业政策决定诸侯命运 B.经济斗争影响政治格局
C.重农抑商成为必然选择 D.经济交流促进区域统一
4.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这件事应发生在( )
A.公元前5世纪初 B.公元前5世纪末
C.公元前6世纪初 D.公元前6世纪末
5.“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描写劳动场景的上古短歌。《吕氏春秋》中所载“葛天氏之乐”中有“遂草木”、“奋五谷”、“总禽兽”等内容,用乐舞形式反映先民狩猎、牧畜和耕种等劳动生活的内容。该材料可以说明( )
A.生产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 B.文学艺术与生产劳动紧密相关
C.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历程 D.文艺创作是对生产劳动的讴歌
6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
A.分封制度的强化 B.井田制度的推广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土地兼并的加剧
7.战国时期,大批中小型城市伴随着制度的变化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促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郡县制在各诸侯国内不同程度地获得推行 B.对各级城市有礼制上的严格等级规定
C.四周的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D.各诸侯国强制境内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8.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9.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学派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以下各项主张中与这一学派相符的是( )
A.以法治国 B.民贵君轻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
10.据记载,鲁国有个人跟随君主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询问原因,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官。此事例说明( )
A.儒家思想具有家族本位的倾向 B.孔子的国家意识较为淡薄
C.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局面 D.春秋时期孝的内涵发生变化
11.孟子在严格区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阶级地位的同时,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要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这说明孟子( )
A.强调要以周礼规范社会秩序 B.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C.重视调和统治者与百姓关系 D.主张与“兼爱”思想一致
12.《老子》中记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体现了老子的( )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无为而治的思想
C.“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D.以柔克刚的思想
13.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人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14.《韩非子》记述: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令尹日“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据此可知( )
A.春秋时期社会道德沦丧 B.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
C.孝廉成为做官主要途径 D.家国一体观念尚未形成
15.荀子曾将当时的各种学说一一驳斥,认为战国混乱的原因之一是“百家异说”,要社会安定就要做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这一主张( )
A.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B.奠定政治变革的理论基础
C.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D.推动各家学说的相互交融
16.下表是百家争鸣中主要派别的政治主张。据此可知,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
A.重建政治秩序 B.变革政治制度
C.发扬民本思想 D.构建官僚政治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之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春秋初,有100多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齐、秦、晋、楚四国最大,鲁、曹、宋、郑、卫、燕、陈、蔡、吴、越十国次之。各诸侯国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等级秩序,以往受周室制约。现在失去约束,各诸侯国内部争夺及各诸侯国之间的争夺空前激化。仅鲁桓公在位的19年间(前722年至前694年)就发生鲁桓公杀隐公自立、宋华督杀殇公、齐襄公杀鲁桓公一系列变乱。春秋初的强国郑国,在庄公死后发生了长达20年的内乱。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要将秦国的血统贵族体制、改造成早在秦孝公父祖辈就已在局部实施的军功贵族体制。所以他取消的贵族特权,只是秦国那种凭借“龙生龙,凤生凤”的血缘关系就生而富贵的寄生性世袭特权,而代之以军功“明尊卑,爵秩等级”的特权体制。
——摘编自朱维铮《重考商鞅变法》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
(2)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体现了这一核心观点?
(3)这一措施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16:DABCB CAACA CABDA A
17.(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
(2)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等。
18.(1)商鞅变法用军功特权取代了血缘贵族特权。
(2)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
(3)社会结构:传统(奴隶主)贵族没落,军功地主崛起;社会风气:礼崩乐坏进一步加速,尚武精神更加浓厚。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以稳定社会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复习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