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作业题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作业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
A.诸侯争霸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铁农具的使用 D.“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
2.公元前513年,晋国的赵鞅、荀寅率军在汝水岸边筑城,向百姓征收铁赋,用于铸鼎并在上面书写《刑书》。据此可知,当时( )
A.兼并战争时有发生 B.冶铁业得到一定发展
C.农业生产使用铁器 D.晋国最早颁布成文法
3.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的变法内容可归纳为:废国野、废井田、废分封、废世卿世禄、限宗法、强君权、设郡县、建军制、开星殖、建官制、立成文法、举竖才、调赋税、通贸易等。据此可知当时( )
A.各诸侯国民富国强 B.阶级矛盾得到缓和
C.社会进入转型阶段 D.基层管理进一步强化
4.先秦文献中,常有“粪土”和“粪”的记载。如《荀子·富国》说:“多粪肥田”;《韩非子·解老》说:“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知道( )
A.轮作技术 B.除草技术 C.垄作技术 D.施肥技术
5.“及秦孝……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吴起变法 B.王莽改制 C.李悝变法 D.商鞅变法
6.《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B.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
C.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7.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这说明了( )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分封制的崩溃
C.血缘政治得到加强 D.中央集权加强
8.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针对这一现象,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 )
A.恢复周礼 B.有教无类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
9.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这体现了该思想家( )
A.顺应自然的思想主张 B.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C.追求立德立功的精神 D.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
10.先秦时期一位思想家始终坚持“君君臣臣”,处处维护等级名分。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庄子
11.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
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12.周礼规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却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表明孔子主张( )
A.以德为主,礼法并用 B.礼制下移教化百姓
C.确立儒家正统地位 D.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13.“这一学派要求君主为民、利民,反对过分剥削劳动人民;提出薄葬、短丧的观点”。“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4.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的现象较为普遍,卫国人商鞅先后在魏国、秦国任职;齐国人邹衍成为燕昭王之师;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这种现象( )
A.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B.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
C.促进了诸侯国之间和平交往 D.反映出君主专制体制弊端严重
15.《荀子·大略》载:“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
A.礼法并重 B.崇礼抑法
C.崇法抑礼 D.无为而治
二、材料解析题
1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中国历史》
(1)依据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哪两大新阶级的出现?
(2)列举至少两位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材料二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教材P13
(1)史料一中蕴含了哪些时代信息?
(2)结合时代背景与变法措施,分析史料二中各国开展变法运动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体著作。“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等意蕴深刻。《老子》认为“天下多忌讳(禁忌)而民弥贫,法物(即为合法地纳民之物)滋章,而盗贼多有。”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史料一,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2)根据史料二,概括孔子和老子的主张。
(3)根据史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15:CBCDD BAAAB CBCBA
16.(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2)例如:孟子:人性善、仁政、民贵君轻;墨子:主张节俭、“兼爱”“非攻”“尚贤”等。
17.(1)信息:政治上:王室衰微,旧制度衰亡;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多种货币流通,工商业发展。
(2)原因: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废除旧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用法律制度巩固已获得的权益;各诸侯国为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18.(1)因素:分封制遭到破坏,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在争霸战争中,华夏文化不断融合和吸收其他文化。
(2)孔子: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以德治国。礼:以礼治国;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老子:无为而治,反对苛政妄为。
(3)影响: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复习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