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当堂检测题
展开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
2.有关唐朝的中央机构,《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主要说明( )
A.中书门下省都是检察机构B.唐朝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检察
C.中央机构相互牵制和监督D.依据分权和制衡原则行使权力
3.“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嫡长子继承C.皇位世袭D.封土建国
4.明代官吏考核制度较为成熟,官吏需要定期接受吏部考察,以惩处昏懦贪奸、才力不及者。在弘治六年的考察中,吏部尚书王恕上奏皇帝要求罢免近两千五百名官员,皇帝以“人才难得”为由不允,王恕以辞职威胁迫使皇帝同意。这一现象反映出
A.明代官僚集团内部相互倾轧B.人才储备在明代的严重不足
C.明中期吏部行政地位的降低D.君主专制对考核制度的干扰
5.“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掌握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此材料所述的唐代政治制度是指
A.三公九卿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
6.史载文王“以受命始造周国,故天下君之。其子孙适(嫡)为天子,庶为诸侯,皆百世”。如缺嫡其补充制度是“无适(嫡)则择立长,年钧(均)以德……王不立爱,公卿无私”。文中西周得以“百世”传承所实施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嫡长子继承制
7.周代对诸侯不按规定朝觐述职的,规定了惩戒措施: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一制度
A.使周天子的王权权威逐渐削弱B.形成了西周时期的王权专制
C.体现了天子与诸侯的主从关系D.强化了西周时期的中央集权
8.下表所反映的主题是
A.中国古代建立和完善了国家管理体系B.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开始形成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D.古代中国不断加强对地方控制
9.宋太祖开宝六年六月壬寅(20日),“诏参知政事吕余庆、薛居正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庚戌(28日)“复诏吕余庆、薛居正与普(宰相赵普)……以分其权”。这表明宋太祖
A.授权参知政事与宰相轮流执政权力
B.分割相权,使参知政事成为宰相
C.提高参知政事的职权完善行政制度
D.扩大了参知政事权力,削弱相权
10.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B.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C.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
11.秦朝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其主要职能是
A.代表皇帝监察百官B.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协助皇帝管理军务D.掌管奏章、下达皇帝诏令
12.秦朝规定,吏或尉在正式任命后,才能派往就任和行使职权;如有不应任用而敢先行使职权,以及私相谋划而派往就任的,依法论处。秦朝上述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地方割据B.实现国家统一C.维护吏治清明D.稳定统治秩序
13.汉朝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多渠道、多方位的信息系统,相关信息主要来自各级官员的奏疏以及郡国上计吏、刺史州牧、使者及民间上书者。其中,官员、郡国上计吏和州牧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各级吏员、基层乡官部吏。据此可知
A.“大一统”的政治观念得以普及B.汉朝的基层管控制度趋于完善
C.地方官吏发挥了重要政治作用D.监察制度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
14.据战国时的《秦职官》记载:“自秦惠王以后,称王后,次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材料说明当时秦国
A.等级关系森严B.专制皇权确立C.重视宗法制度D.保证妇女地位
15.大一统是指重视和尊重一体、统合的治理制度体系。下列中国古代王朝实施的措施和政策有利于大—统的是
①郡县制 ②因俗而治 ③尊崇儒术 ④朝贡外交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6.根据提示,如图中的“?”处应填上
A.三公九卿制度B.郡县制度C.中朝制度D.刺史制度
17.“郡县制”、“焚书坑儒”、“驰道与直道”这些历史现象反映中国哪个朝代的历史特征
A.西周时期B.战国时期C.秦帝国时期D.东周时期
18.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其间,八方来朝。”这表明周代
A.贵贱亲疏观念形成B.“天人合一”理念确立
C.周王权威渐趋强化D.行政管理制度观念凸显
19.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与之渊源对应正确的是
A.世卿世禄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
20.有学者指出:“历代中央政府都力图维持两级制的地方政府……当历史环境变化面不得不建立三级地方政府时,也要尽量使高一级地方政府处于虚化状态。元明清三代,因疆城广袤,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据此可知,“虚化状态"的目的是
A.便于专制独裁B.强化对地方的管控C.便于人才选拨D.强化对官员的监督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皇帝制度自秦始皇以来,经过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和完善。秦王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皇帝之上除了有一个虚无缥缈而又人格化的“天”以外,再不容许有超越或干扰其权力的任何事物存在。在通常情况下,国家的一切行政、军事、司法、财政、宗教大权都由皇帝总揽。并且皇位继承一般遵循“父死子继”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皇帝制度的建立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常攀登张秋萍《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 从明清两朝的中央政治制度可以看出,皇帝通过改革中央官僚的权力体制而不断地加强了自己的权力。虽然在一些特殊时期,出现了一些权臣或者一个对皇权有所制约的机构,但总的来看,皇权的专制,皇帝的“乾纲独断”,国家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局面仍然是历史的潮流。
——摘编自朱少波《从中央政治制度看明清两朝皇权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皇帝通过改革官僚体制不断加强自己权力的具体表现。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历朝的相权在原则上是不可以独自占有的,秦朝和西汉初期,虽然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其左右,以分其权,共同辅佐皇帝。以后汉代有三公制,于是相权便一分为三,从此一人独专相权便被多人共有相权的历史趋势所代替,并被历朝所沿袭。魏晋南北朝时又有了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郎等。隋唐有三省制,三省长官官阶都为宰相,共议国政,几经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宰相群体。
——摘编自魏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不仅使文官失去了宰相作为他们的“意见领袖”,还使所有文武官员的地位和生命、尊严的价值都变得渺小,使绝大多数时期任何一个官员在皇帝面前都显得“人微言轻”……总的来讲,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最高政治权力的运转经常处于失衡或扭曲的状态。舞台上的依靠皇帝暂时亲信而拥有治官权力的人物忠奸贤愚美丑反复变换,严重损害了明代治官活动的连续性、一贯性、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典章制度越来越形同虚设。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废除宰相制度的影响。
朝代
中央
地方
秦汉
建立皇帝制度,设立三公九卿制
设立郡、县
隋唐
建立三省六部制
设立道、郡、县
宋元
设立二府三司
州、郡、县及行省
明清
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和军机处
行省、州、郡、县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家谱和宗法制有关,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B项;郡县制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
材料“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主要说明了唐代三省之间的牵制和监督,C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审核,排除A项;三省六部是中央官制,加强了专制皇权,排除B项;美国的“三权分立”依据分权和制衡原则行使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
根据材料中“立嫡以长不以贤”“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可知,这是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B项正确;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主要体现为占卜活动等,排除A项;皇位世袭制度是在皇帝制度诞生之后出现的,排除C项;封土建国指的是分封制,与题干中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官吏需要接受吏部的考察,但弘治皇帝不接受吏部的考察结果,使得吏部尚书以辞职威胁才得以通过,这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干预了原本健全成熟的官吏考核制度,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官僚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只是接照已有的考核制度查处不当官员,A项排除;“人才难得”只是皇帝给出的理由,不能证明明代人才储各不足,B项排除;明代吏部行政地位并未降低,C项排除。
5.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中央机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因此C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机构,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科举制是隋唐至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长期选择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等,强调了西周得以“百世”传承所实施的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分封制是西周得以传承百世的制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宗法制的核心即嫡长子继承制,并非宗法制的全部,排除B项;礼乐制对西周政治的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诸侯要向天子朝贡,对不朝的诸侯,天子能够进行惩罚,甚至带军队征伐,这体现了天子与诸侯的主从关系,C项正确;这一制度是维护王权权威,排除A项;材料体现天子与诸侯的主从关系,没有反映王权专制,排除B项;当时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发展演变,这说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断发展,C项正确;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体制在不断强化并发展到顶峰,不能说明国家管理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中国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开始形成于夏商周时期,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只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也体现了专制主义的不断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
依据“诏参知政事吕余庆、薛居正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复诏吕余庆、薛居正与普(宰相赵普)……以分其权”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D项正确;题干不是反映参知政事和宰相轮流执政权力,而是反映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排除A项;宋太祖提高参知政事的职权分割相权,但不是使参知政事成为宰相,排除B项;提高参知政事的职权不是为了完善行政制度,而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不具有决策权,C项错误,符合题意;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年间设置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由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因此ABD项排除。故选C。
1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的职责是掌承天子,助理万机,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B项正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A项排除;太尉负责军事,C项排除;丞相不负责掌管奏章,D项排除。故选B
12.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秦代对官吏的任命和行使职权的法律化规定,说明的是秦代政府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D项正确;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封建社会不可能消除,A项排除;该制度是在秦朝实现国家统一后推行的,B项排除;在封建专制体制下,吏治不可能清明,C项排除。故选D。
13.C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汉朝政府重视对地方吏治的考核,说明的是地方吏治在统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项正确;材料与“大一统”的政治观念无关,A项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错在“完善”,排除;材料与监察制度无关,D项排除。故选C。
14.A
【详解】
依据材料“嫡称王后,次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可知,秦惠王以后,按照等分为王后、夫人等称号,说明秦国已经出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A项正确;专制皇权确立是在秦朝,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C项错误;D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
15.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促进地方社会稳定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中国古代政府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因俗而治”,例如清朝对西藏、新疆、西南等地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思想文化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由此可见,①②③符合题意,故C正确;朝贡外交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的特殊方式,是一种以中国为核心,具有等级性质、藩属性质的外交关系,其对维护国家和民族“大一统”局面没有影响,所以④错误,故排除ABD。
16.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为分割宰相的决策权,设置中外朝制度,将宰相的决策权转移到内廷,C正确;三公九卿制度是秦朝的政治制度,汉朝秦制,不属于汉武帝首创制度,排除A;郡县制度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相权削弱无关,排除B;刺史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削弱相权,排除D。故选C。
17.C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焚书坑儒”是秦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驰道与直道”是秦朝的主要交通道路的名称,C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实行郡县制,排除排除A项;东周时期即春秋和战国时期,当时在学术上是百家争鸣时代,没有实行“焚书坑儒”,排除B项、D项。
18.D
【详解】
根据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反映了中央和地方联系日益紧密,体现了大一统的思想,表明行政管理制度观念凸显,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贵贱亲疏观念,故排除A项;“天人合一 “理念是道家首先提出,后被董仲舒吸受,成为新儒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故排除B项;周王权威渐趋强化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故选择D项。
19.C
【详解】
根据“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内容可得出,这与中国古代强调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有关,故C项正确;世卿世禄制是选官制度,不是渊源,排除A项;分封制是宗法制外在的政治表现,排除B项;郡县制不强调血缘,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详解】
根据材料“当历史环境变化面不得不建立三级地方政府时,也要尽量使高一级地方政府处于虚化状态。元明清三代,因疆城广袤,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及所学知识可知,当地方不得不采取三级地方政府时,采取“虚化状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专制独裁是为了加强君权,排除A项;选官制度便于人才选拨,排除C项;监察制度便于强化对官员的监督,排除D项。故选B项。
21.
(1)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2)表现: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康熙帝设置南书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明清两朝各能答到一点即可)
影响:皇帝制度强调集中、大一统的原则,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皇帝的统一政令下,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是君主专制的极度强化,有阻碍社会进步的弊端。
【分析】
(1)
特点:根据“国家的一切行政、军事、司法、对政、宗教大权都由皇帝总揽”、“对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的任免、赏罚、生杀予夺大权,也无不取决于皇帝”得出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王权神化;根据“皇位仅在皇帝一家”得出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2)
表现:由材料“皇帝通过改革中央官僚的权力体制而不断地加强了自己的权力”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清皇帝通过改革官僚体制不断加强自己权力的表现有: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康熙帝设置南书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强调集中、大一统的原则,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皇帝的统一政令下,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是君主专制的极度强化,有阻碍社会进步的弊端。
22.(1)趋势:宰相数量由一相制发展到多相制;相权由一相独占到群相共有;中央其他部门不断分割相权;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2)影响:破坏了中央行政体系的完整性;降低了各级官员的地位和尊严;使最高权力运转被扭曲;使明代官员管理缺乏连续性;严重损害了国家典章制度的地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详解】
(1)趋势:根据材料“秦朝和西汉初期,虽然只设一相制”“最终形成了一个宰相群体”可归纳出宰相数量由一相制发展到多相制及相权由一相独占到群相共有;根据材料“以后汉代有三公制,于是相权便一分为三”可归纳出中央其他部门不断分割相权;从发展趋势来看,可归纳出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2)影响:根据材料“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不仅使文官失去了宰相作为他们的“意见领袖”,还使所有文武官员的地位和生命、尊严的价值都变得渺小”“最高政治权力的运转经常处于失衡或扭曲的状态”“严重损害了明代治官活动的连续性、一贯性、稳定性”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破坏中央行政体系的完整性、降低各级官员的地位和尊严、使最高权力运转被扭曲、使明代官员管理缺乏连续性、严重损害了国家典章制度的地位及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习题: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练习: 这是一份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练习,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免费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历史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免费课时作业,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通典·职官一》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