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角的度量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角的度量教案及反思,共12页。
教学活动需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还能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重难点突破,自主总结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学习技能。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正确地读写角的度数。
2.经历量角器的形成和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要领,知道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及特点
学情与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的一个知识难点,本课是在学生对角有了初步感知,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后进行学习。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也接触到很多不同类型的角,但在生活角的度量活动很少发生,对学生而言就会比较抽象。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张练习纸,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学具及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两个角的大小比较,激发度量的学习兴趣
1.教师出示活动角,引导学生演示将角变大、变小。
师:你们还记得这位老朋友吗?
生:活动角。
师:谁能将这个角变大或变小。(生按老师的要求对角进行变大或变小操作。)
师:看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两边叉开的程度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叉开的程度越小角就越小。
2.教师出示两个固定角,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它们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两个角。哪个角大?
生:∠1大。
师:眼力不错,老师不光想知道哪个角大,还想知道具体大出的部分。有办法解决吗?
生:用活动角量一量。
3、用活动角量角。
师:那就用你的活动角比一比。(学生各自操作)谁到黑板上来比一比。
师:注意观察,用活动角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时要注意什么?(突出顶点对齐、一边重合)
生:活动角的顶点要和被量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要和被量角的一边重合,然后固定好去测量另一个角,就能看出∠1比∠2大出的部分。
生:比的时候要注意顶点对齐,一边重合。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角的大小的含义,为学生用单位角去量角的大小做好铺垫;复习用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以及比较角的大小时注意“点对点,边对边",实际上就是量角器的量角方法雏形,因此需要进行引导。]
二、初探角的度量方法,了解量角工具的产生。
1.用同样大的小角(10°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激发学生度量角的需求。
(1)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两个不同角的大小
师:老师还想知道∠1比∠2大了多少个这样的小角,你能利用这些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出∠1出比∠2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操作)。
(2)小组合作,度量两角的大小。(教师深入小组指导,一个小组上投影站台进行操作。)
(3)小组交流反馈,初步感知度量方法。
师: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哪一个角大,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
生:∠1比∠2大了一个这样的小角。
师:你们是怎样度量的?
生:所有小角的顶点都要和被量角的顶点重合,摆放第一个小角时,一条边要与被量的角的一边重合。挨着往上摆。
小结:度量的时候将每个小角的顶点和要量的角的顶点对齐,摆的第一个小角的一边要和要量的角的一边重合,挨个往上摆,这样就能量出要量的角里含有几个这样的小角。
(4)感受用小角度量∠1与∠2大小的优点。
师: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这两个角的优点是什么?
生:能知道∠1比∠2大了1个小角。
小结: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这两个角不仅可以量出两个角的大小,而且还可以知道∠1比∠2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解决的数学问题更加多了。
师: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去度量一个更大的角,你有什么感觉?
生:太麻烦了。
师:你能想个办法改进一下,量的时候摆一次就能量出一个较大的角里含有几个这样的小角吗?
生:把这些小角用胶带纸粘起来。
师:这个办法可以吗?是个会创造的孩子。
2.把单位小角拼成半圆,构造最简单的量角工具。
师:按照你们的创意,我们就把这10个同样大小的小角粘在一起就会形成这样的量角工具。(课件演示粘成的半圆量角工具)
师:这样的量角工具,这些小角的顶点到哪里去了?
生:到了半圆的中间。
师:数一数,半圆中一共有多少个这样的小角?
生:10个。
[设计意图: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角的组合,通过学生用小角测量的探究活动,为学生理解量角的原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较用小角量角的优点与不足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改进工具,继而引导学生发现“把小角拼起来”的方法,及时用课件演示半圆工具,从而展现了量角器的本质——单位角的集合。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量角就成了“用单位小角测量角的大小”,学习就从简单机械的记忆和重复转化为有意义的学习。“这种半圆量角器”的形成是学生探索量角工具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通过后面的探究总结就变成了标准量角器。]
3.用半圆工具度量角,初步把握量角的方法。
师:会用它来量角吗?那我们就用它量几个角好吗?(课件出示:(1)量∠1(60度)、∠2(120度)的角),
生:∠1里有(6)个小角,∠2里有(12)个小角。
师:说一说是怎么量的。
生:半圆工具中间的点要和度量的角的顶点对齐,半圆的直边要和角的一边重合,然后数度量的角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小角。
师:所有小角的顶点集中到中间的一点,找准它是量角的关键。我们再来量一下这个角吧。
(课件出示:量∠3(62度)的角)
生:∠3里有两个小角多一点,
师:生活中经常需要知道多出来的角究竟有多少个同样大小的小小角,看来我们创造的工具还需要改进,你有办法改进吗?
生:把每个小角再平均分成几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学生用“半圆量角器”测量了三个角的大小。“半圆量角器”与“标准量角器”相比具有线条少容易数、无刻度只能数、无缺省可以数的三个特点,通过“半圆量角器"学习量角,能够突出“量角器"和“量角方法”的本质,有效地化解了难点,并且测量过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
三、进一步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了解量角器的构成,初步掌握量角方法
1.改进量角工具
(1)细分半圆工具。
师:为了更加精确地量出角的大小,我们把每个小角再平均分成10个更小的角。(课件演示平均分的过程)这样,就把这个半圆工具平均分成了多少个相等的小角。
生:180个。
(2)认识1度的角
师:每个这样的小小角的大小就是量角的基本单位“度”。(课件演示1度角的大小,帮助学生建立1度角的空间观念)。读作:1度
(3)认识几度的角。
师:观察这个量角工具(课件出示10度、45度、120度的角),谁能找准这些角分别是多少度,并能说出具体的方法?
生:10度、45度、120度。先10度10度地数,再1度1度地数。
2.认识内、外刻度线
(1)出示22度的角。
师:量一量这个角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2度,量好后先10度10度地数,再1度1度地数,这个角里有2个10度和2个1度的角,就是22度。
(2)出示130度的角。
师:这个角又是多少度?你会测量吗?
生:130度。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测量好后,10度10度地数出来的。
师:每测量一次角,我们就从始边起10度10度地,1度1度地数一遍,你有什么感受。
生:有点麻烦。
师:能不能改进一下,让我们一看终边就能很快知道测量的角是多少度。
生:从始边起10、20、标上数,这样就能很快看出是几度。
师:这个办法好(课件出示内圈刻度线),我们再量一个角体验一下(练习纸上量∠5)
(3)出示反方向50度的角。
师:这个角又是多少度,量一量。
生:50度,130度。
师:究竟是多少度,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这个角的开口方向在那边,从哪儿数起,这个角应该是多少度?
生:50度。
师:看来,量角工具上标一圈数,我们测量开口方向不同的角时很容易混淆。这个缺点你能改一改吗?
生:从这边起再标一圈数。
师:那我们就来实践实践(课件出示外圈刻度线)量∠6体验体验,好不好使。
4.认识量角器。
(1)课件上认识量角器
师:通过努力我们创造出来的量角工具叫量角器,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结合课件边演示边介绍)量角器的各部分可都是有名称的。内圈的数叫做内圈刻度;外圈的数叫外圈刻度;这些长长短短的小线是刻度线,它们聚在的这一点叫中心点;0所对的刻度线叫做0度刻度线。
(2)认识手中的量角器。
师: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认一认。
(3)认识量角器教具。
师:谁来把这个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介绍给大家。
[设计意图:用真实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解决“半圆量角器”的问题,感悟并体会两圈刻度线设计的科学性,引导学生完整认识量角器,为使用量角器准确量角奠定了基础。]
四、用量角器量角,掌握量角的方法要领
1. 读角的度数专项练习(130°和45°)。
(1)重点练习读角的度数时读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
(2)体会在量角过程中应该怎样正确摆放量角器。
2.学生尝试量角,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和步骤。
(1)学生独立量角。
(2)小组交流量角的方法。
(3)全班交流,总结量角的方法和步骤。师完成板书(点对齐、边重合、读刻度)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经历了量角器形成的探究过程,把握了量角器是由180个1度的单位小角的集合的本质特征。从开始探究到创造出量角器,学生经历了多次量角,学生独立量角技能已自然形成,将量角和总结量角的方法放给学生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总结数学活动经验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独立量角,小组合作探究
(1)量两条边较短的(85°)角。
师:量这个角,有的学生又遇到了问题,谁能帮帮他?
生:先延长两条边后,再量。因为角的大小不会改变。
(2)出现误差后的应对策略:
师:同样大小的角,怎么会量出84°、85°、86°三个不同的结果呢。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
生:出现了“误差”。
师:看来尽管我们会量角了,但在量的过程中还会有小小的误差。但有些时候必须把误差降到最低最低,我们来看画面。(课件演示“神七”发射成功的情境画面和文字材料(配音读)“角度在火箭在发射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能有一点点误差。”)
师:看到这里,你受到哪些启示?
生:量角的时候,要认真,尽量减少“误差"。
[设计意图:学生测量时产生”误差“是很正常的,教师要正确的面对学生的误差。借助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的图片及文字表述,让学生体会到尽力降低误差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度 “°” 1˚
∠1 图 点对齐 ∠2图
边重合
读刻度
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是小学数学测量教学的一个难点。传统的教法一般是按照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方法——进行量角练习的顺序组织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简单介绍一下量角的单位“度”,组织认识量角器的各个部分名称,然后量角。引导学生总结“点对点、边对边、读刻度”的量角方法和步骤.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虽然花时多,但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对量角器的本质认识不到位。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但由于量角的基本单位一度的角太小,在量角器上难以完整反映,量角器上一度的分割线去掉了大部分,只在圆周上留下一些刻度。因此学生很难理解“量角器就是单位小角的集合”。
本节课的设计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实现学生对量角工具的深度掌握。教师从角的大小的比较引出可以用单位角来度量角的大小,再通过学生使用单位小角,发现不方便引出把单位小角拼成半圆工具,继而利用半圆工具度量不准确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分得更细一些,最终由细分后的半圆工具读数不便引出要加刻度,一步一步过渡到标准量角器的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完成了对量角工具的学习,较好地把握了量角器的本质特征。探索过程中不断生成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多次感受了量角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量角器,学会了量角方法,而且在经历量角工具探索过程的数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的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目标制定的依据,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课后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