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冀教版九年级上册23.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冀教版九年级上册23.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共2页。
续表
课题
23.1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课时
1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以及“权”的意义.
(2)会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或加权平均数.
(3)知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能利用它们进行合理地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的探究与应用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习惯,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难点: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设计
课堂导入
比一比,谁做得快?
1.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6,8,5,4,9.
3.小明所在的小组有8人,在某次检测中2人得到85分,3人得80分,2人得90分,1人得92分,你能求出他们组的平均分吗?
探索新知
合作探究
自学指导
1.熟悉统计表和统计图,怎样获取数据分析问题?
2.平均数是如何定义的?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计算较多数据的平均数时怎样计算更为简便?要注意什么问题?
3.熟悉计算器上的与统计有关的按键,尝试计算平均数.
4.什么是加权平均数?它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计算公式是什么?
5.自学课本P2~8,写出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对比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地自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合作探究
1.讨论
小组讨论自学指导中出现疑问的地方.
2.组织学生探究平均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和计算器的使用.
3.组织学生探究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4.组织学生学习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什么情况要用算数平均数?什么情况要用加权平均数?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
探索新知
教师指导
1.易错点:
(1)在根据统计表计算平均数时,忽略了频数的作用;
(2)在权重不同时错用平均数作为代表;
(3)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忘记除以权的和.
2.归纳小结:
(1)平均数:计算公式:x=1n(x1+…+xn),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加权平均数及其公式;
(3)当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时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4)权的表现形式:比、频数、百分数.
3.方法规律:
(1)求较多数据的平均数可以运用计算器;
(2)在求较多数据的平均数时最好先整理为统计表;
(3)当数据重要程度不同时要用加权平均数.
当堂训练
1.一组数据为1,2,1,3,3,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等于( )
(A)2(B)3(C)5(D)10
2.某班的30名同学中,身高155 cm的有20人,身高160 cm的有5人,身高165 cm的有5人,这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 cm.
3.某报社记者站要招聘记者一名,李强、王明、张军报名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成绩如下:
测试成绩
采访写作
计算机
创意设计
李强
70
60
86
王明
90
75
51
张军
60
84
78
(1)分别计算三人素质测试的平均分,分高者将被录用,根据计算,那么谁将被录用?
(2)如果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成绩按5∶2∶3的比例来计算三人的测试平均成绩,那么谁将被录用?
板书设计
23.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1.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3.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运用条件
4.例题解析
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冀教版九年级上册23.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冀教版九年级上册23.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师生活动,课件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冀教版23.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件展示,师生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