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 传统节日 教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228578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 传统节日 教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228578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版二年级下册同步教案
-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 教案 教案 3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 神州谣 教案 教案 2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3 “贝”的故事 教案 教案 2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4 中国美食 教案 教案 3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长大以后做什么 教案 教案 2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识字2 传统节日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识字2 传统节日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随文识字,布置作业,课堂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 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0个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选一两个传统节日,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的。教学重点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0个词语。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选一两个传统节日,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的。教学准备《新解新教材》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画出文中自己感兴趣的生词,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2.搜集有关传统节日及习俗的资料。
课时目标1.认识“传、统”等9个生字,会写“贴、街”等4个字。2.朗读课文第一至第四句,了解元宵节、端午节等4个传统节日。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同学们猜猜诗中所写的是什么节日。(重阳节)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请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吧!2.板书课题,认读词语“传统”。提示:“传”是形声字,可以借助形旁表意的规律来识记字形、了解字义;“统”可以与熟字组成常用词,如:总统、统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2.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传统节日?(教师出示文中提示的节日图片,学生说出相关节日。)三、朗读课文,随文识字(一)学习第一句1.课件出示第一句: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2.在春节里人们都在干什么?(贴窗花、放鞭炮)他们的心情怎么样?(欢快)3.你和家人在春节时会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4.随文识记“贴”。利用换偏旁的方式识记“贴”,如:站、粘与战。5.指导书写“贴”:左右等宽,偏旁“贝”的最后一笔变成点。 (二)学习第二句1.课件出示第二句: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2.指名读,正音。3.随文识记“宵”。比较“宵”与“消”,利用形旁表意的规律识记“宵”字。4.随文识记“巷”。联系生活中的地名识记,如,巷—北京的“南锣鼓巷”。5.指导书写“街”:左、中高,右边低,三个部件要写紧凑。6.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说一说“人如潮”的意思。提示:出示大街小巷人山人海看花灯的情境图,引导理解“人如潮”。7.指名说说看花灯的热闹场面。拓展交流:除了看花灯,还可以怎样过元宵节?(三)学习第三句1.课件出示第三句: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2.指名读,正音。3.随文识记“祭”。引导学生看一看“清明祭扫”的图片,再结合句子读一读,从而明白“祭”的意思。4.指导朗读。声音稍稍低沉。5.引导理解清明祭扫的习俗:清明时节,人们会去墓地祭扫,表达对逝去先祖的怀念。6.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交流。(四)学习第四句1.课件出示第四句: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2.指名读,正音。3.随文识记“舟”。欣赏“舟”的象形字,说说像什么。预设:甲骨文字形,像船形:两边像船帮,中间三条线分别代表船头、船舱和船尾。 4.随文识记“艾”。出示图片,认读词语“艾草”。5.随文识记“堂”。利用语境识字,“堂”可以与熟字组成常用字,如:课堂、礼堂、澡堂、大堂。6.引导理解人们过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7.指导书写“舟、艾”。预设:“舟”是独体字,最后三笔笔顺依次为点、横、点;“艾”的撇、捺要舒展。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1.订正《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2.背诵前四句。课时目标1.认识“乞、巧”等6个生字,会写“敬、转”等5个字。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选一两个传统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文中提到的一些传统节日的名称,你能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些节日吗?预设: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二、朗读课文,随文识字(一)学习第五句1.课件出示第五句: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2.指名读,正音。3.学生听老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思考:从故事中知道了什么?预设:“乞巧”是七夕节的习俗,牛郎织女这一天在鹊桥上相会。4.随文识记“乞、巧、郎”。提示:减一减,吃—乞;语境识字,“巧”可以组词为巧妙、巧手;“郎”的双耳旁在右边。(二)学习第六句1.课件出示第六句: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2.指名读,正音。3.随文识记“饼”。4.唤醒生活经验:月饼的种类很多,你都吃过哪些不同品种的月饼呢?出示图片及相应的词语,学生认读:京式月饼 广式月饼 苏式月饼 台式月饼(产地不同)桂花月饼 蛋黄月饼 豆沙月饼 冰糖月饼(馅料不同)5.学生交流有关中秋节的古诗。教师相机课件出示(全班齐读古诗):古朗月行(节选)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6.朗读指导。(三)学习第七句1.课件出示第七句: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2.指名读,正音:“重”在“重阳节”一词中读chóng,“赏”是翘舌音。3.思考:重阳节有什么风俗吗?引导了解重阳节的相关习俗。4.随文识记“赏”,可以组词为欣赏、观赏。5.随文识记“菊”,出示不同的菊花图片,认读词语白菊、金丝菊、赏菊。6.指导书写“敬”。书写要点:“敬”字左宽右窄,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四)学习第八句1.课件出示第八句: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2.指名读,正音。3.创设情景读:“团圆”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多开心,多快乐呀!4.小组合作,交流识记“转、团、热、闹”。提示:“转”是左右结构,左右等高,左边的最后一笔是提;“团”是全包围结构,“才”的竖钩落在竖中线上;“热”的四点底要写得宽而扁,间距均匀;“闹”先外后内,门字框要写得方正。三、反复朗读,熟读成诵1.指导朗读。开展各种形式的读,如个人表演读、同桌拍手读、生生接力读,读出画面,读出情感。2.巧记民谣。(1)民谣中提到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2)按照时间顺序给这些传统节日排一排。(3)将这些节日按顺序串起来,教师借助图片提示背诵全文。3.自由练习,同桌互相背诵。四、拓展延伸,开阔眼界1.交流:你最熟悉什么节日?说一说你是怎样过节的。2.拓展:我国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随堂练。教学反思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课文,教师在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介绍这些传统节日的风俗民情时,一边介绍,一边出示相关节日图片,让他们有直观的印象。再进行巩固延伸,让他们排一排序,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时间。通过说一说,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还应注重学生的朗读锻炼。教师要引导他们边读边想象,读出画面,读出情感。借助他们的生活实践,启发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起读书的乐趣。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识字2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时间,课时目标,研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2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2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