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质检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古代诗歌鉴赏质检训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七、八两句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2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代诗歌鉴赏质检训练(1)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雕鹗在秋天范仲淹秋汉寥寥迥,雄心肯木栖。人间正摇落,天外绝攀跻①。月兔精应丧,阳乌影欲齐。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下眄群毛遁,横过百鸟睽。乘风俊未已,空阔玉关西。【注】①攀跻:攀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写雕鹗翱翔于广阔辽远的天空,正满怀雄心寻找着可以寄身栖息的高木。
B.“摇落”照应“秋天”,写出人间凋零的景象;只有天外才是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
C.“群毛遁”“百鸟睽”写走兽飞禽对雕鹗躲避退让,衬托出雕鹗不可抵挡的气势。
D.最后两句写雕鹗乘风高起、一往无前、直出玉关的豪俊身姿,气象雄浑,境界廓大。
2.七、八两句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鹧鸪天【注】[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远近结合,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
B.“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C.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2题。临江仙①辛弃疾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小渠春浪细无声。井床②听夜雨,出藓辘轳青。碧草旋荒金谷路,乌丝③重记《兰亭》。强扶残醉绕云屏。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棂。【注】①作者罢官闲居时,与友人一起游园后写下本词。②井床:井边的栏杆。③乌丝:印有墨线的纸。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分别从听觉角度和视觉角度写春天的景色。B.“井床听夜雨,出藓辘轳青”两句,写得有声有色,却给人以萧瑟凄清之感。C.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物描写细腻、清新,很好地衬托了词人情感。D.从上片“晓莺”“夜雨”两词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白天晴天,后两句写夜晚雨天。2.本词最后三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定风波【注】苏轼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注】王定国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宾州,歌女柔奴毅然随行。三年后王定国北归,让柔奴给苏轼敬酒。苏轼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作清歌”写歌女柔奴能够自作歌曲,曼妙悦耳的歌声从她唇齿之间流转而出。B.“风起”“雪飞”驰骋着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王定国被贬之地的艰苦环境。C.“岭梅”,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说歌女柔奴经此人生的寒冬,愈发地美艳、清香。D.苏轼以“试问”二字,发出“岭南应该是不好吧”的疑惑,以此引出对方的回答。2.“此心安处是吾乡”有丰富的思想内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诗歌答案1.答案:1.A2.①运用比喻,将长河比作匹练,将太华山比作拳头,生动地写出了雕鹗眼中山河的渺小;②运用衬托,以山河的渺小反衬出雕鹗的飞翔之高、气魄之大;③托物言志,借雕鹗的高飞秋汉、睥睨山河,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
解析:1.“寻找着可以寄身栖息的高木”错。“肯”相当于“岂肯”,意为“哪里、怎么”,表反问语气;雕鹗不愿依木而栖,表现了作者想要一展才华、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2.答案:1.D; 2.①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②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④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⑤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⑥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解析:雨为昨夜之雨,非游赏时所遇。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 3.答案:1.D2.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统治者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解析:1.D项,非“直抒胸臆”,本词重点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2.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上片侧重写景,写词人登高所见。在一派飒爽的晚秋天气中,词人登高临远,大笔挥洒,描绘秋日晚暮江山如画的景色,视野开阔,气象壮观。下片抒怀。词人发六朝兴亡的感慨,突出“门外楼头”的旧事,其实是借古伤今,别有言外之意。“门外楼头”化用“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典故,说隋朝开国大将韩擒虎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作者以此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是说千百年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他们只是徒然叹息荣辱兴废,但没有站到应有的高度去反思,没有想到从中吸取历史教训。结尾“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三句,作者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三句借古讽今,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委婉地劝告宋统治者莫蹈六朝灭亡覆辙,应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抵御外患。4.答案:1.B;2.①表现了作者去职闲居、壮志难酬的烦躁和无奈。②作者用乐景来反衬内心的烦乱。借酒浇愁之后,似醒未醒之中,词人围着室内的屏风转个不停,说明心绪不宁,烦躁不安。正在此时,窗外一枝鲜花映入眼帘,花蕊上还带有晶莹的露珠。作者用花之美来衬托情之哀。(意思答对即可)解析:1.B项,“井床听夜雨,出藓辘轳青”两句写出了春雨过后的郁郁青青。2.最后三句是词的结尾句,也是整首词的情感所在。“强扶残醉”表明了词人借酒浇愁的苦闷,联系注释可知,“强”是勉强,是词人壮志难酬的无奈。“绕云屏”是词人夜不能寐的表现。而“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棂”正是以乐景衬哀情。5.答案:1.B;2.①赞美了柔奴身处困境却安之若素的胸襟和有情有义、超然脱俗的品格。②肯定王定国政治上失意后从容乐观的态度。③寄寓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情怀。解析:1.B项,“写出王定国被贬之地的艰苦环境”说法错误,应该是写出了柔奴高超的歌技与美好的心灵。故选B。2.答题时,把“此心安处是吾乡”放到具体语境中,然后结合全词以及注释简要分析该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根据注释的介绍,可知这句话是柔奴和王定国从王定国被贬谪之地——环境恶劣的岭南回来后,词人见他们,试探着问柔奴“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柔奴对词人提问的回答。王定国带着柔奴从环境恶劣的岭南北归,二人在岭南的恶劣环境之下,生活应该是艰难困苦的。但词人看到此时的柔奴是“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这说明岭南艰苦的生活,柔奴却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履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笑时犹带岭梅香”,既写出了柔奴北归时经过大庾岭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哪知柔奴却答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也就是哪管他风土好不好,只要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所以这句话明显地带有王定国和柔奴遭遇的烙印,又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王定国政治上失意,带着柔奴来到环境恶劣的岭南,对于岭南生活的艰苦,他们从容乐观,甘之如饴。柔奴是王定国带去岭南的歌女,柔奴所表现出的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其实就是王定国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词人赞美柔奴,也是在赞美自己的友人王定国。所以这句话既赞美了柔奴身处困境却安之若素的胸襟和有情有义、超然脱俗的品格,又肯定王定国政治上失意后从容乐观的态度。再联系苏轼一再遭遇贬谪的经历,可知词人此时借助柔奴之口来表达自己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情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5),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1),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能力训练十三古代诗歌鉴赏二,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