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武清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武清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组,选择题,文言文阅读,其他,情景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语言表达,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正是在大众的 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 的经典作品。
因此,( )。前几天,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在中国 的一位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恐怕也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 。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口传心授 纷至沓来 家喻户晓 鱼龙混杂
B.口耳相传 延绵不绝 家喻户晓 泥沙俱下
C.口耳相传 纷至沓来 妇孺皆知 鱼龙混杂
D.口传心授 延绵不绝 妇孺皆知 泥沙俱下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B.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C.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D.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
B.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也要以优质的创作、大众的文化参与、精纯的阅读,成就今天的经典
C.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大众的文化参与、精纯的阅读,使经典在今天得以成就
D.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使经典在今天得以成就
二、选择题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亏父而自利
B.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左右欲刃相如
5.孔子对“言”的更切实的态度是“慎言”“讷言”,即少说话,说话时要谨慎。下列不能体现孔子这种态度的一项是
A.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B.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阳货》)
C.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D.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
6.下列选项中,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B.我世世为洴澼 若火之始然
C.曰余食赘行 故不孝不慈亡有
D.以说吴王 当察乱何自起
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捷) 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B.君子喻于义(知晓,明白)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忍受)
C.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恻隐之心(哀痛,怜悯)
D.天下归仁焉(归顺)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鼓励)
8.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而不仁,如礼何 静而后能安
B.迩之事父 兄之不慈弟
C.见贤思齐焉 焉能攻之
D.不足以事父母 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9.下列各句中,与“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治之于未乱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B.《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C.《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1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节选自《杨万里集笺校》,有删改)
1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姻家司马季思官蜀 官:在……做官
B.遍其地大声号呼 遍:走遍
C.司马家人哀之 哀:怜悯
D.日旦夕号呼 日:白天
15.下列各句中“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C.若火之始然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四、其他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3)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4)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
(5)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兼顾到本质与形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3)________________,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自伐者无功,________________ 。
(5)其安易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微易散。(《老子》)
(6)合抱之木,________________;九层之台,________________。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满楚古德吉的鹰
阿满
爷爷要把今天自家鹰捕捉到的野兔分割好,储藏起来,因为漫长的冬天野物会很少,他们得细水长流过生活。是啊,人可以饿肚子,鹰不行。爷爷说,鹰是贵客,到家只有那么短短的几个月,它每日辛劳,必须好好待它。
满楚古德吉打算用新的鹰脚绊绳奖励自己的鹰。墙角里已经有满满两麻袋野鸡了,过几天爷爷就可以拿到集上去卖。满楚古德吉心里算了算,离春天放生的日子还有四个月,那就是一百二十多天。但是下雪的日子总过得很快,一想起离别,满楚古德吉心里便堵塞了。他对鹰的承诺就像大山对河流的承诺一样,时间一到,他肯定是要让它回归山林的。唉,不能想了,有太多的难舍难分。
“多好的一只鹰,被满楚古德吉那小子逮到了。”那些鹰把式老是这么说。是的,夏天的时候,满楚古德吉意外地捉到了这只鹰。之后,屯里人开始谈论这对爷孙俩。
有人出高价来买,满楚古德吉想卖,爷爷不同意。满楚古德吉企图反抗爷爷,但是爷爷一吹胡子,满楚古德吉就软下去了,只好放弃。
满楚古德吉从出生到现在一直被爷爷捂在这里。去过一两次集圩,那是爷爷奖励带他去买果子吃。他不知道自己的鹰为什么值那么多钱,最终还是买鹰的人告诉了满楚古德吉,他们说,这可能是一只海东青,现在看不大出来,过两个月就看出来了。海东青是神鸟。据说是它把光和火种带到了世上。
接下来日子就很有期盼了,有期盼的日子就很有趣味。满楚古德吉整个秋冬天都被这只鹰占满,小土坯屋周围尽是他和鹰的欢快身影。
鹰长得快,很快羽翼丰满。丰满了,发现不是期望的那种神奇,却也漂亮异常。
鹰蹲在墙边的木杠子上,一双清亮的眼珠被一圈金子般的莹黄簇拥。它转动眼珠,莹黄像变戏法似的翻来翻去。跳了跳,翅膀像渔网张开,捕获着满屋子的幸福。
不过,想想熬鹰的那段日子,满楚古德吉可真是吃苦了。这只鹰与从前的鹰大不一样,满楚古德吉先后养过三只鹰,从前的鹰三五天最多一个星期就熬熟了,驯服了,随人了。而这只鹰到了整整十天也不向人屈服。它就那么瞪着满楚古德吉,不吃不睡,也不大动,像雕像一样。
满楚古德吉比鹰更犟,瞪回它说,你狠,看谁熬得过谁。一天两天过去了,三天五天过去了,满楚古德吉着急了,发躁了,眼睛酸,身子疲,人犯晕,什么时候倒下的不知道。冷不丁醒来,赶紧爬起来,揉揉眼,再熬。
熬到第十天了,满楚古德吉从别人那里借来了一只鹰,对它进行吃食教育。满楚古德吉把肉条喂给别人的鹰,别人的鹰很享受地吃着,不紧不慢。但是自己家的鹰岿然不动,眼珠子都不转动一下,害得满楚古德吉白白浪费了那么多好肉条。没辙了,满楚古德吉摸了摸自家的鹰,发现它瘦得只剩下一层皮了,体温也下降了,啊,原来它快死了。
满楚古德吉脸煞白,心脏往下坠,脑子一时空了,他傻在那里了。还好,这时爷爷过来了,给满楚古德吉端来了一碗玉米糁子,甩出两个字,吃饭。然后,用手抚摸着鹰的头和脖子,轻柔地一下又一下,像抚摸小时候的满楚古德吉那样。
看着玉米糁子饭,满楚古德吉终于想起了饿,熬鹰十来天,他累坏了,下巴尖了,胳膊上小肉健子也软了。爷爷在满楚古德吉没辙的时候接过了熬鹰的任务,让那鹰恢复了元气。
满楚古德吉狼吞虎咽地吃着,吧嗒吧嗒。也许,吃饭的声音是这个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忽然,那鹰有动静了,它转动了一下头,看了着满楚古德吉,确认了一下,然后把头勾下来,学着满楚古德吉的样子,一下一下啄了起来。满楚古德吉吃的是玉米糁子,它啄的是自己的胸腹。
满楚古德吉愣了,几秒钟后明白了,那鹰在吃自己。哇,它动食了,太好了。满楚古德吉大喜,急忙奔过去喂肉。这鹰,吃相恶狠狠的,太好看了。
接下来,这鹰更加显示出与众不同,架鹰、跑绳、叫鹰等训练一个月完成了。到了冬天的时侯,这鹰不仅能飞出很远,并且能自己带猎物回来了。难怪屯子里的人会妒忌眼红,这鹰真的是越来越显出不一样的好来了。
(选自《民族文学》2019年第2期,有删改)
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展开非常巧妙,并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形象,而是通过鹰的眼睛来描写满楚古德吉的形象。
B.“他对鹰的承诺就像大山对河流的承诺一样”运用比喻手法,表现满楚古德吉承诺的郑重庄严,因为他觉得应该让鹰回归山林,给它自由。
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爷爷、鹰和满楚古德吉共同生活的情景,营造了温暖幸福的氛围,与熬鹰的那段苦日子并不冲突,反而更突出了鹰的“与众不同”。
D.桑迪亚哥老人的形象与小说中鹰的形象有相似之处,桑迪亚哥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用勇气奋力抗争,鹰在被驯化的过程中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抗争。
19.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满楚古德吉熬鹰过程中不同阶段鹰的表现以及他的相应心理。
20.小说多处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塑造鹰的形象,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从不同方面衬托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七、语言表达
21.请把下面的一则材料压缩成一句话新闻,字数不超过30个字。
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烛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94年前化身为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伴随着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影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故宫博物院票务系统也开通了预约免费参观抢票活动,预约门票几分钟内就被抢光,这是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此举让600岁的故宫变得更加年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八、名著阅读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九、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熹在《中庸注》中指出:“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曾国藩有句名言:“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也。”
费孝通说:“敬畏天命,使我们安分,使我们自知人的极限,而注目于人力所可及之处。”
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B
2.C
3.A
4.A
5.A
6.A
7.C
8.D
9.B
10.C
11.D
12.A
13.C
14.D
15.C
16.(1)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
(2)一旦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3)所以圣人既然是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劝导相爱呢?
(4) 宋国有一个人善于制造防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
(5)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
17.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知者不惑 自矜者不长 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 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
18.A
19.①刚开始:瞪着满楚古德吉,不吃不睡不动。心理:要比鹰更犟更狠。②三五天后:仍然不吃不睡不动。心理:急躁,对熬鹰没有了信心。③第十天:虽然瘦得只剩一层皮,体温下降,但仍岿然不动,眼珠子都不转一下。心理:非常沉痛,因为鹰快死了而不知所措。
20.①从养鹰人爷爷和满楚古德吉的角度侧面衬托鹰:爷爷认为鹰不可以饿肚子,鹰是贵客;满楚古德吉想用新的鹰脚绊绳奖励自己的鹰,遵守让鹰回归山林的承诺。爷爷和满楚古德吉对鹰的珍视侧面衬托了鹰的神奇、神圣。②从鹰把式、买鹰人以及屯里人的角度侧面衬托鹰:鹰把式赞扬满楚古德吉的鹰是多好的一只鹰,都嫉妒眼红;买鹰人认为这只鹰很可能是神鸟海东青,愿意花大价钱买这只鹰。鹰把式和买鹰人的看重侧面衬托了鹰的卓然不凡。③从其它鹰的角度侧面衬托鹰:从前的鹰三五天至多一个星期就屈服随人了,这只鹰第十天还没有熬熟;这只鹰很快能够飞很远带猎物回来并且捕到更多猎物。其它鹰的不济侧面衬托了这只鹰的倔强、不易驯服和本领高超。
21.示例1: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故宫或“紫禁城”/首次/在晚间被灯光装点/并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
示例2: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故宫或“紫禁城”/首开/晚间灯光秀/并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
22.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我赞同墨家的主张,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主张人人平等,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强调人权。在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为特权等级执政提供了依据。我们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的,同工同酬,我们自己就是国家的主人,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23.例文:
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很多人已从企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敬畏感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武清区2023_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练习试题含解析,共20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天津市武清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天津市武清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天津市武清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武清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