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五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联考语文卷+答案
展开2021 学年第一学期 五校联考试题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阳关在我国西部边陲,因曾经是通往西域诸国的重要关隘而闻名遐迩,它与玉门关成掎(jǐ)角之势,宛如西域交通线上的一对雄狮,扼踞(jū)要地,虎视眈眈。
B.突如其来的高温瞬间催熟了树叶,使它们变得枯槁,那些树儿似乎顷(qǐng)刻间就抖落了一身的叶子,为泥土铺上了黄澄(chéng)澄的斗篷。
C.远方层峦叠嶂,林场云雾氤氲(yūn),松涛阵阵,香樟叶上浓香的晨光,和那连绵的鸟鸣一起倾泄下来,刹(chà)那间将我们淹没。
D.如果拷问雾霾成因,机动车尾气排放、焚烧秸(jiē)秆等等都是,其实,面对雾霾肆虐(nǜè),每个人都责无旁贷,抱怨、责骂、急躁只会徒增烦恼,平添纷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甲】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诗人以精致的语言、优美的形象、浪漫的手法,叙述了这场安史之乱中的悲剧:唐明皇和杨贵妃用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爱情,只能没完没了地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根据当时的传说和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婉转动人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心理的再现,因而能在读者的心里漾起涟漪。
【乙】《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丙】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出来,而是抽丝剥茧,通过笔下诗化的故事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摩、去回味、去感受。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脍炙人口B.蜕化C.因而D.抽丝剥茧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国家卫健委派出的赴福建工作组专家判断,目前莆田疫情形势严峻,在社区、学校、工厂中继续发现病例的可能性高,疫情存在外溢风险。
B.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便利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内需潜力、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C.李子柒作为一位中国传统美食博主,在评论中,各国网友们都毫不吝啬地表达对她的喜爱之情,用不同的语言夸赞她,夸赞中国的生活和文化。
D.各大游戏厂商在新规出台后纷纷升级防沉迷系统,根据规定只在周末向未成年人提供一小时的游戏服务之外,还对游戏充值额度进行了限制。
5.下列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虽已毕业一年,但学生仍感念师恩。感谢您曾惠赐我知识与智慧,也感谢您曾斧正我的错误,是您用自己的光,照亮了我的前程。今天是教师节,遥寄鲜花一束,请您笑纳!并恭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A.感念B.惠赐C.斧正D.笑纳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6分)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文件明确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双减”政策给学生“减负”的同时,对社会、学校尤其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减”之下,家长如何调整心态和观念迎接挑战,在家庭中将“双减”工作落到实处,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双减”政策出台前,家庭与学校出现同质化趋势,学校像考场,家庭像学校。家长一方面被学校绑架,一味追求分数;另一方面被校外培训机构绑架,追求“精英教育”。这两座大山不仅给家长带来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学业压力,还导致教育与其本质渐行渐远。同时,父母的天职和家庭教育的天然能动性被焦虑和压力掩盖、抹杀,导致家长对自身教育角色出现认知偏差,乃至教育缺席。
而“双减”政策的底层逻辑就是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归各自的角色。“双减”减轻了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但没有减轻家长的责任。“双减”在给孩子减负的同时,其实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请概括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2分)
(2)结合上文和自己的认识,谈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何“回归各自的角色”。(4分)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像陆東之的文赋效颦,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王羲之)而抑大令(王献之),但他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以历史变化的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与琵琶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总之,它们是紧相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在唐代,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向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
(选自李泽厚《音乐性的美》,有删改)
7.关于“盛唐之音”,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以及以李白为代表的诗歌,是盛唐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B.盛唐音乐融会中外,遍及朝野,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也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故称“盛唐之音”。
C.盛唐时代的绝句和七古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在当时的社会最为流行,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D.在唐代,绝句、草书、绘画、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汉代的赋、六朝的骈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戏曲与小说都是各自朝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是当时最普及、最成熟的艺术。
B.由于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唐初出现了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等多种兰亭摹本,它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
C.孙过庭提出“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书法理论,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这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D.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9.试概括书法在唐代达到无可比拟的高峰的原因。(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梅花图
乐忆英
(1)接连几天的阴雨,让人觉得很抑郁。
(2)徐恺铮望望门外,这样的天气,肯定无客户前来,也好,难得清静,可以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事,看书,绘画或者写字。
(3)拿起茶壶吮了一口,舌尖上立即感觉到一股浓郁的滋味,既绵软又醇厚,还有些爽滑,“金骏眉”果然不错,揭开茶盖,缕缕茶香中,似乎包含着馥郁蜜香,沁人心脾。
(4)盖上壶盖,徐恺铮把玩着手中的紫砂壶,这是一把菱花壶,是去年一位老客户以五百元的价格转让给他的。有一次,古玩商赵儒珍来店里,把菱花壶捧在手上,看了许久,才说:“这壶不错,古雅浑朴,看年代,应该是清末民初的东西。”
(5)这把壶上还刻有行书壶铭:“心底乾坤悬日月,壶中云水寄茶禅。”壶底署“宜兴出品”款。后来,徐恺铮在赵儒珍的古玩店里看见,赵儒珍也有一把一模一样的菱花壶,只不过壶铭是“眼里红尘无垢净,壶中弱水有炎凉”。赵儒珍告诉他:“其实这壶和你那把是一对,但不是名家所制,所以值不了几个钱。”
(6)对于古玩,徐恺铮没兴趣,他自己开了一家“真真裱画坊”,整天跟书画打交道,数十年下来,本城的书画家几乎都认识,对他们的作品也都有收藏。偶尔得暇,徐恺铮也会去赵儒珍的古玩店坐坐,赵儒珍除了瓷器、玉器、银圆外,还有清代、民国的书画,现代书画家的作品他从不沾手。前几日,徐恺铮看中一幅梅花图,画面上一枝梅花转折直上,至枝梢才略向右欹侧,顶端仅着三个待放的花苞,让人入眼就领略到满目孤寂凄冷的茫茫大千中蕴含的生意,用笔二三,屈指可数,然而笔简意赅,以至极意。此画虽不及“八大山人”朱耷的笔墨凝练沉毅,但自有一番意味和功力。徐恺铮看了落款才知道,这是本城清末画家顾宇平的作品。
(7)徐恺铮手里收藏了不少本城晚清、民国书画家的作品,价格大多在一两千之间,但顾宇平的作品他还没有,于是问:“这幅梅花图,赵兄打算开价多少?”
(8)赵儒珍说:“顾宇平的作品传世不多,我开店至今只收到过一幅早期的花鸟,论功力自然比不上这幅晚年的作品。我标价一万二,徐兄若是有意,八千,怎么样?”
(9)徐恺铮呵呵一笑,不置可否。
(10)徐恺铮和赵儒珍也算是同行,一个开裱画坊,一个玩古画,都沾着点书香气。况且赵儒珍收来的古画中,有些需要徐恺铮修补或者重新装裱,因此两人平时也互相往来,喝茶聊天,以画论道,但两人不是挚友,各有各的朋友圈。
(11)雨依然淅淅沥沥地下着,徐恺铮心里还在想着顾宇平的那幅梅花图。他知道顾宇平能诗善画,却一生未仕,居于乡间,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风格雄奇隽永,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
(12)门口蓦地站着一人,慢吞吞地收拢伞,又缓缓地进来,是吴子奇,在某单位工作,平时也喜书画,徐恺铮与他是初中同学,又因为相同的雅好,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13)徐恺铮给吴子奇倒了茶,自然而然聊起了顾宇平的画,徐恺铮说:“老赵店里就有他的一幅梅花图,寥寥几笔,就可领略到画家心中的落寞与凄苦,以及对生命的期许。”
(14)吴子奇说:“我也听说过此人,但画从没见过,改天也去欣赏一下。”
(15)“趁早,要是晚了话,这画被老赵卖了。”徐恺铮说,“你猜猜,他开价多少?”
(16)吴子奇说:“多少?不会破万吧?”
(17)徐恺铮说:“标价一万二,给我八千,我觉得还是贵了点,最多值五千。”
(18)吴子奇笑了笑,说:“这个老赵,下次他来裱画,也收贵一点。”
(19)徐恺铮说:“赵儒珍……”他本想说赵儒珍本事是有那么一点的,但他这人把钱看得太重,突然间记起不久前另一位朋友曾说过,赵儒珍的女儿恋上了吴子奇的儿子,说不定他俩日后会成为儿女亲家,于是改口说:“算了算了,不过是一幅画而已。”
(20)隔了一日,吴子奇又来了,手里还拿着一幅画轴,轻轻放于书桌上,徐徐打开,竟是顾宇平的梅花图。
(21)吴子奇说:“我知道你喜欢这幅画,送给你了。”
(22)徐恺铮听了这话,一愣,说:“这、这不好吧?多少钱?我给你。”
(23)吴子奇说:“我说了,送你的,谈钱就俗了。”
(24)徐恺铮俯身细细品画,一边说:“哎呀,这如何使得?这样吧,你看我这里,需要什么,尽管说。”
(25)吴子奇笑了笑,说:“你这里全是珍物,哪一样不值个千儿八百的?你若是执意要给,那就把手里的菱花壶给我得了。”
(26)徐恺铮一听,爽快地把手一伸,说:“得,拿去吧。”
(27)几天后,徐恺铮去赵儒珍的古玩店,却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菱花壶出现在货架上,两把成一对,放在显眼的位置上,标签上赫然写着“清末宜兴制壶大师范大生作品”,一看标价,徐恺铮吓一跳:二十万元。
(选自《小说月刊》)
10.简析徐恺铮这一人物形象。(4分)
11.分析小说第11段的作用。(4分)
12.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试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13.这篇小说为什么以“梅花图”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答友人某论文书
[清]袁枚
人必有所不能也,而后有所能。世之无所不能者,世之一无所能者也。和之弓,垂之矢①,非古之能者乎?垂非不能为弓,和非不能为矢也。然而可传者,一人一物而已也。伯夷典礼则弃乐,孔子学射则舍御。分为四科,判为六艺,不以其所能者傲人,不以其所不能者病己。秦学不兼方,汉亦然。宋以后人心不古,喜多为之,沿其流而不溯其源。夫是故虽能之,而与夫不能者,亦无以异也。
仆不敢自知天性所长,而颇自知天性所短。若笺注,若历律,若星经、地志,若词曲家言,非吾能者,决意绝之。犹恨其多爱而少弃也。学杜、韩,亦为元、白;好韩、柳,亦为徐、庾,汲汲顾影,如恐不及。方欲捐两骛以求其精,而不谓足下之就其病而深之也。
足下来教曰:“诗不如文,文不如著书,人必兼数者而后传。”此误也。夫艺苟精,虽承蜩画筴亦传;艺苟不精,虽兵农礼乐亦不传。传不传,以实求,不以名取,安在其兼不兼也!然仆意以为专则精,精则传;兼则不精,不精则不传。与足下异矣。若谓诗文不如著书,仆更不谓然。周、秦以来,作诗文者无万数,诚如尊言矣。著书者亦无万数,足下独未知之乎?撷《艺文志》,未必文集俱亡,而著书独在也。仆疑足下于诗文之甘苦尚未深历,故觉与我争名者在在皆是。而独震于考订家琐屑斑驳以为其传较可必耶又疑诗文之格调气韵可一望而知而著书之利病非搜辑万卷不能得其症结故足下渺视乎其所已知者而震惊乎其所未知者耶?
要知为诗人,为文人,谈何容易?入文苑,入儒林,足下亦宜早自择。宁从一而深造,毋泛涉而两失也。嗟乎!士君子意见不宜落第二义②.足下好著书,仆好诗文,此岂第一义③哉?古之人,其传也,非能为传也,乃不能为不传也。何也?使人谋传我则易,而我自谋其传则难也。仆与足下生盛世,不能为国家立万里功,活百姓,又不能伏丹墀,侃侃论天下事,并不能为游徼啬夫,乡里敬之信之,而乃欲争名于蠹简中,狭矣!然仆窃喜自负者,王荆公云;徒说经而已者,必不能说经。仆固非徒为诗文者也,或与夫足下所引终身著书诸人,其容有间乎?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九)
【注】①和:古之巧人,善制弓。垂:古之巧人,善制箭。②第二义:佛教指为方便取巧,假借名义而设立的教义法门。这里可理解为世俗的权变。③第一义:佛教称无上甚深的妙理。这里可理解为超凡脱俗。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以其所能者傲人 傲:轻视
B.秦学不兼方 兼:包容
C.然仆意以为专则精 意:料想
D.而乃欲争名于蠹简中 简:书信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伯夷典礼则弃乐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B.犹恨其多爱而少弃也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人必兼数者而后传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乃不能为不传也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采用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做事要懂得取舍的道理。作者认为,假如一味贪多,那么一个人擅长的与不擅长的就没有区别了。
B.作者说自己学诗想兼学杜、韩、元、白,学文想兼学韩、柳、徐、庾,意在表明他自己的学力是能够胜任这些学习的。
C.友人认为数者兼备才能传世,而作者认为专一就会精湛,精湛就会被传颂,传与不传是根据实际价值来决定的。
D.作者认为写诗为文和著书立说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无论写诗为文还是著书立说,都要超越狭隘的名利之争。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而 独 震 于 考 订 家 琐 屑 斑 驳 以 为 其 传 较 可 必 耶 又 疑 诗 文 之 格调 气 韵 可 一 望 而 知 而 著 书 之 利 病 非 搜 辑 万 卷 不 能 得 其 症 结 故 足 下 渺
视乎其所已知者而震惊乎其所未知者耶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句4分,共8分)
(1)方欲捐两骛以求其精,而不谓足下之就其病而深之也。
(2)仆固非徒为诗文者也,或与夫足下所引终身著书人,其容有间乎?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8分)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①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历靖康之难。绍兴五年(1135年),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
19.“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主要运用______手法,描绘了一幅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上承“_____”,下启“一梦”。(2分)
20.此词情感复杂,试结合整首词加以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孟子曰:“《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孟子·告子上》)
21.在孔子心目中,“贫而乐”的代表人物是颜回。请用《论语》中的原话来说说颜回“贫而乐”的具体表现。(2分)
22.根据以上材料,简析孔子和孟子财富观的异同。(4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_______,_______。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氓》)
(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_____,______.(《阿房宫赋》)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______.(《赤壁赋》)
(5)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____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怜悯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助共存。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2浙江省五校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浙江省五校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2022浙江省五校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浙江省五校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浙江省五校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浙江省五校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