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2 《孟子》三章综合与测试评课ppt课件
展开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
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
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有贤明的君王统国家。
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三篇文章。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kē),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本课所选的三章分别出自《孟子》中的《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等,亦指他们的著作。百家指各学派。《汉书·艺文志》根据西汉刘歆的《七略》,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另在《诸子略》中把先秦至汉初各学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说等十家,又著录各家著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后据此概括为“诸子百家”。
米粟 亲戚 域民 公孙衍 贫贱 丈夫之冠 不能淫 往之女家 妾妇之道 畎亩 傅说 胶鬲 曾益 拂士 忧患
①亲戚畔之:同“叛”,背叛②往之女家:同“汝”,你③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④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⑤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利:天时不如地利(动词,聚拢)兵革非不坚利也(动词,返回)
一词多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
①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得志,与民由之(实现)
③道:妾妇之道也(原则,行为准则)行天下之大道(道路,这里比喻“义”)
一词多义:《富贵不能淫》
④居:居天下之广居(居住)居天下之广居(住所)
一词多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①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显露,流露)
③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①三里之城: [古]内城 [今]城市②池非不深也: [古]护城河 [今]池塘③委而去之: [古]放弃 [今]委托④委而去之: [古]离开 [今]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⑤亲戚畔之: [古]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今异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丈夫之冠也: [古]对男子的通称 [今]已婚女子的配偶②父命之: [古]教导、训诲 [今]生命;命令③以顺为正者: [古]常法 [今]不偏斜,与“歪”相对
古今异义:《富贵不能淫》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指在国内 [今]进入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指在国外 [今]出去
古今异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富贵不能淫:使……惑乱、迷惑。②贫贱不能移:使……改变、动摇。③威武不能屈:使……屈服。
词类活用《富贵不能淫》
①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②劳其筋骨:使……劳累。③饿其体肤:使……饥饿。④所以动心忍性:使……受到震撼;使……坚忍。⑤空乏其身:使……受到贫困之苦。⑥入则无法家拂士:指在国内。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指在国外。⑧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自由朗读,找出文中的对举句、排比句,并通过朗读体会孟子语言的特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结: 孟子语言的特点是句式整齐而节奏感强,气势磅礴而说服力强。所以读起来非常有气势,有一气呵成之感。
再读课文,然后用“我从'……(原文语句)'中读懂了……的道理”解读课文内容。
示例: 我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读懂了人心向背、内部团结比天气时令和地理形势更重要的道理。
我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读懂了施行仁政的君主才能得民心、得天下的道理。
我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中读懂了大丈夫要坚守“仁”“礼”“义”的道理。
我从“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中读懂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理。
我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中读懂了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是意志坚定的人,不会被迷惑、动摇、屈服的道理。
我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中读懂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道理。
我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中读懂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其基本精神是对人民应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在政治上应提倡“以民为本”。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提倡行仁政以此争取民心的归附,达到不战而胜,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
第二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1.尝试边读边口译、对译课文,难以理解的词句标注供讨论。2.摘录文中重要的实词、成语(词语)和名言警句。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环: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人心归一、上下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然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人心归一、上下团结。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够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很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很少。
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①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米粟非不多也。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
什么是“人和”,有何重要性?
指人心一致,内部团结。
打仗需要“人和”(先以攻城为例,“得天时”却“不胜”,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再以守城为例,占尽“地利”却“委而去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治国也需要“人和"(不能靠“疆界”“山溪”“兵革”)。
什么是“得道”,有何重要性?与”人和“有何关系?
指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多助”“天下顺”“战必胜”。
“人和”与“得道”的关系:
得道,则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
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将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进行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推论;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推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
孟子主张的“人和”和“得道”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读下页的一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篇 ”的宣传图,联系生活实际,具体说说我国施行了哪些“道”来“域民”“固国”“威天下”。
提示:可结合孟子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进行探讨。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同时告诉我们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多助”——“天下顺”——“战必胜”
攻城战例——“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战例——“地利不如人和”
否定“疆界”“山溪”“兵革”
第三课时 《富贵不能淫》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定下来,就会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命,教导、训诲。戒:告诫。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称作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妾妇:泛指妇女。旧时婚姻中,男女双方的地位不平等,女子须服从夫家,这是错误的封建伦理。孟子借此类比纵横家不立足于仁、义、礼等准则,只知道曲意顺从的行事作风。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实现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向时,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我的心志)惑乱,贫贱不能使(我的节操)改变,威武不能使(我的意志)屈服。这样才叫作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天下之大道。②得志,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得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何谓“大丈夫”?景春对此问题有何看法?对纵横家的态度如何?孟子的看法和态度与景春有何不同?他是如何反驳景春的观点的?
提示:可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结合孟子所处的时代,以及公孙衍、张仪等纵横家在当时的影响力来理解“纵横家”的特点。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纵横”即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两种相对的外交政策。联合弱国对抗强国为合纵,弱国联合强国制衡第三国为连横。纵横家,是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公孙衍曾佩戴五国相印,风光一时,而张仪则提倡连横,终助秦王称雄天下。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中如此评价纵横家:“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景春认为“大丈夫”就是能左右天下局势,让诸侯畏惧的纵横家。景春提出这一观点时用了一个反问句,还用了一个加重肯定语气的“诚”,可见他对公孙衍、张仪这些纵横家充满了美慕和崇拜。
何谓“大丈夫”?景春对此问题有何看法?对纵横家的态度如何?
孟子连用两个反问句来否定景春的观点,可见他对纵横家的不屑和鄙视。孟子先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这些纵横家的本质一只会顺从君王的意志,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折的标准。然后从正面提出,能达到三个方面的标准的人才是“大丈夫”。
何谓“大丈夫”?孟子的看法和态度与景春有何不同?他是如何反驳景春的观点的?
1.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举例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人物形象。
例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等;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等;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等。
2.“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每个时代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会因时代要求的不同,其内涵也各有侧重。唐代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建功立业,元朝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民族气节,今天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社会责任与魄力。但无论如何演变,大丈夫精神中的德行要求和社会责任感一直是这一精神的内核,也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颂的关键。
景春:纵横家是“大丈夫”(羡慕、崇拜)
孟子:纵横家是“妾妇”(不屑、鄙视)
处事原则:不淫,不移,不屈
个人修养: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
第四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筑,捣土用的杵。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名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yú)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集市。
舜从田地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工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任用(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中被赎出而任用(为大夫)。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空乏其身:醉倒在众人中间。颓然,倒下的样子。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曾益:增加。曾,同“增”。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恒过:常常犯错误。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这样之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入:指在国内。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出:指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之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喻。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共同点:这些人都出身贫寒,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作用:从正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或: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一些磨炼)为下文进一步论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何作用?
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磨炼的目的是什么?
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这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
①总结全文,归纳主旨。②照应题目,首尾呼应。③强化情感,发人深思。
文章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结尾,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先采用举例论证,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了“生于忧患”;再采用道理论证,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了“死于安乐”。
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例 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艰难困苦的磨炼可以增长人的才能。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在任何时代都极其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想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其中“天将降大任”一段,对后世的有志之士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文章的论述,阐明了人必须在艰苦的条件下,在困难的处境中经受考验和磨炼,使身心更为坚强,能力有所提高,才有可能在机遇到来时,接受“大任”,为国家做出卓越的贡献。同样的道理,国家也要经受内忧外患的考验,只有居安思危,时时保持警醒,警钟长鸣,不贪图享乐安逸,自强不息,才能强盛起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2 《孟子》三章综合与测试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2 《孟子》三章综合与测试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通假字,同“叛”背叛,古今异义,护城河,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有利的天气,有利的地理形势,fú语气词,泛指武器军备,归顺服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21 《孟子》二章综合与测试试讲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21 《孟子》二章综合与测试试讲课ppt课件,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快速对答案,A兵兵器,《富贵不能淫》,护城河,同“叛”背叛,表顺承表并列,表转折表修饰,表转折,表修饰表转折,公欣然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21 《孟子》二章综合与测试完美版习题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1 《孟子》二章综合与测试完美版习题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女”同“汝”你,“曾”同“增”增加,“拂”同“弼”辅佐,真正确实,真诚诚实,教导训诲,生命命令,士兵军人,战国时期,孟子言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