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4 轮轴的秘密 教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229905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4 轮轴的秘密 教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229905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4 轮轴的秘密 教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229905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4、轮轴的秘密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4、轮轴的秘密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 科科学册数 1 课题轮轴和秘密课时1主备教师 参与教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教学难点 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教具学具 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教法和学法指导 讲授 演示 实验操作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个性活动 一、导入新课出示一个辘轳摇水图片。问:你有什么方法把这桶水提上来吗?老师今天给你准备了一个工具,假设重物就是一桶水,你能把这桶水提起来吗?二、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一)、转动竹筒,提升钩码。 师板书: (二)、用一根竹棍转动竹筒,提升钩码。出示幻灯片:现实生活中一桶水相当于30斤一袋大米那么重,你想想还能用转动竹筒的方法把它提起来吗? 师问:1、 把它提起来感觉怎样?(费力)那么我们这个装置还可以怎样?(改进)2、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份小材料,你能把它改成一个新装置吗?如新装置改进成功了,你是怎么把它提起来的?新装置提升钩码与直接提升在用力大小上有什么不同? 生1:生2: 生体验1分钟,生汇报:你是怎么做的? 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个性活动3、 请组长在信封1里拿出这份小材料,试一试。 4、出示幻灯片:这个装置是怎样把水提起来的?新装置提水与直接进水有什么不同感受?师板书:5、师追问:真的省力吗?我们要知道感觉是否精准,该怎么做?(测一测),怎么测? (三)、用测力计测在竹棍不同位置上提升钩码的用力情况。1、师示范:①直接提升钩码测力。②转动小竹棍提升钩码测力:转动竹棍,当重物被提起时,竹棍与桌面平行时且运动的力向上时,钩住竹棍,仍使竹棍保持平衡,测量读数。2、请记录员在信封2中拿出我们的记录单开始实验。 3、师质疑:①刚才老师在巡视时发现有一组测量的数据有点特别,请上台分享一下。②你们发现这组数据与前两组数据有什么不同?那么这种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③师:刚才那位同学的猜想与他的猜想吻合了,板书: 基于这个同学的发现,要想改进我的的装置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四)、用测力计测在更长的竹棍不同位置上提升钩码的用力情况。 1、老师在记录单上画长竹棍,请学生在记录单上画出长竹棍后,给学生分发长竹棍。 2、教师板书: 生体验1分钟。生1汇报:怎么做的?生1汇报:用力情况? 1、生组内开展实验活动5分钟,测量竹棍的任意位置力的大小,记录实验数据在实验单上。2、学生分享数据,并说说测力的数据所对应竹棍的位置及发现。3、①学生上台分享在竹棍不同位置在测量的力的不同数据。②我们组转的圈数是相同的,我们第一次测的靠近竹筒的位置是 ,第二次测的竹棍中间的位置是 ,第三次 测的竹棍外端的位置是 。 学生实验4分钟,学生汇报数据及发现。 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学生把一根长竹棍分别插在竹筒的不同位置测得3个相同的数据。板书设计轮轴和秘密轮轴的定义: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的作用:轮上省力,轴上费力;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教学后记 3、 请组长在信封1里拿出这份小材料,试一试。 4、出示幻灯片:这个装置是怎样把水提起来的?新装置提水与直接进水有什么不同感受?师板书:5、师追问:真的省力吗?我们要知道感觉是否精准,该怎么做?(测一测),怎么测? (三)、用测力计测在竹棍不同位置上提升钩码的用力情况。1、师示范:①直接提升钩码测力。②转动小竹棍提升钩码测力:转动竹棍,当重物被提起时,竹棍与桌面平行时且运动的力向上时,钩住竹棍,仍使竹棍保持平衡,测量读数。2、请记录员在信封2中拿出我们的记录单开始实验。 3、师质疑:①刚才老师在巡视时发现有一组测量的数据有点特别,请上台分享一下。②你们发现这组数据与前两组数据有什么不同?那么这种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③师:刚才那位同学的猜想与他的猜想吻合了,板书: 基于这个同学的发现,要想改进我的的装置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四)、用测力计测在更长的竹棍不同位置上提升钩码的用力情况。 1、老师在记录单上画长竹棍,请学生在记录单上画出长竹棍后,给学生分发长竹棍。 2、教师板书: 生体验1分钟。生1汇报:怎么做的?生1汇报:用力情况? 1、生组内开展实验活动5分钟,测量竹棍的任意位置力的大小,记录实验数据在实验单上。2、学生分享数据,并说说测力的数据所对应竹棍的位置及发现。3、①学生上台分享在竹棍不同位置在测量的力的不同数据。②我们组转的圈数是相同的,我们第一次测的靠近竹筒的位置是 ,第二次测的竹棍中间的位置是 ,第三次 测的竹棍外端的位置是 。 学生实验4分钟,学生汇报数据及发现。 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学生把一根长竹棍分别插在竹筒的不同位置测得3个相同的数据。3、 请组长在信封1里拿出这份小材料,试一试。 4、出示幻灯片:这个装置是怎样把水提起来的?新装置提水与直接进水有什么不同感受?师板书:5、师追问:真的省力吗?我们要知道感觉是否精准,该怎么做?(测一测),怎么测? (三)、用测力计测在竹棍不同位置上提升钩码的用力情况。1、师示范:①直接提升钩码测力。②转动小竹棍提升钩码测力:转动竹棍,当重物被提起时,竹棍与桌面平行时且运动的力向上时,钩住竹棍,仍使竹棍保持平衡,测量读数。2、请记录员在信封2中拿出我们的记录单开始实验。 3、师质疑:①刚才老师在巡视时发现有一组测量的数据有点特别,请上台分享一下。②你们发现这组数据与前两组数据有什么不同?那么这种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③师:刚才那位同学的猜想与他的猜想吻合了,板书: 基于这个同学的发现,要想改进我的的装置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四)、用测力计测在更长的竹棍不同位置上提升钩码的用力情况。 1、老师在记录单上画长竹棍,请学生在记录单上画出长竹棍后,给学生分发长竹棍。 2、教师板书: 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个 性 活 动 (五)、用更长的竹棍转动竹筒。 1、为了更装置更省力些,你还可以怎样改进? 2、师启示:只能选择合适的竹棍。 (六)、用线绕成一个圆轮转动竹筒。 1、 要想更方便,发给每组3个竹棍,怎样便于操作?出示幻灯片:想一想你改进的装置怎样便于操作?2、教师演示:两只手倒手的距离更短了,操作更方便了。要想倒手更方便,距离更近,该怎么做?3、师演示插8根竹棍转动竹筒。要想随时倒手怎么办?4、师演示:用线边成一个圆形。装置的这个部分像什么?(圆轮)5、师板书: 我们把这种外面是圆轮,带动竹筒转动的更省力、更方便的装置叫轮轴。板课题。6、质疑:为什么把竹棍都归为“轮”?师演示竹棍转动的轨迹就是一个轮。(七)、用摇把转动竹筒。1、在现实中打水,还有什么更方便的方法吗?2、发摇把,哪是轮?哪是轴?3、师追问:摇把怎么变成轮?我没看见轮?4、生活中有没有带摇把的轮?师演示卷笔刀、扳手等。5、教师补充:竹蜻蜓、电扇、钥匙、螺丝刀、辘轳、方向盘、水龙头等。三、巩固练习:见课件四、课堂小结。1、什么叫着轮轴?2、轮轴有什么作用?3、生活中有哪些轮轴?4、我们在制造新工具时要考虑哪几点?(实用、方便、省力)。5、对于轮轴,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上台演示,其余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体验2分钟。说说这样有什么好处? 学生体验1分钟。学生上台演示,指出轮和轴。学生列举:门把手、自行车的脚踏板、放风筝的绞线盘等。 课堂板书 教学后记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科学说课轮轴的秘密_教科版,共3页。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科学教学实录轮轴的秘密_教科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轮轴的作用探究实验,轮轴大发现,课堂拓展,完美的结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轮轴的秘密_教科版,共1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