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密云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展开2021年北京市密云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
1.(1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氧 B.硅 C.铝 D.铁
2.(1分)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铜制作导线 B.用生铁制作炊具
C.用酒精作燃料 D.用液氮冷冻食品
3.(1分)下列人体所必须的元素中,青少年缺少会引起佝偻病的是( )
A.锌 B.铁 C.钙 D.钠
4.(1分)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A.木炭 B.铁丝 C.酒精 D.红磷
5.(1分)下列废弃物品可以投放到如图所示垃圾桶的是( )
A.废电池 B.废弃的口罩
C.矿泉水瓶 D.苹果皮
6.(1分)关于如图所示的电解水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收集少量试管1气体移近酒精灯可发出尖锐爆鸣声
B.试管2连接的电池正极一端
C.试管1和试管2中气体的体积比为2:1
D.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7.(1分)粽子是端午节的一道传统美食。在包粽子时常常会加入少量的“碱水”,其主要成分是纯碱。纯碱的化学式正确的是( )
A.NaOH B.Ca(OH)2 C.Na2CO3 D.NaHCO3
8.(1分)下列图示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加热固体药品 B.点燃酒精灯
C.滴加液体药品 D.读取液体体积
9.(1分)“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最后溶液的颜色是( )
A.紫色 B.红色 C.蓝色 D.无色
10.(1分)下列物质不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是( )
A.NaOH B.CaO C.CO2 D.Zn
11.(1分)如表是NaOH和Ca(OH)2的溶解度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
(g)
NaOH
31
91
111
129
313
336
Ca(OH)2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A.在20℃时,向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111gNaOH,固体全溶且恰好饱和
B.取20℃时NaOH的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少量水,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C.将80℃时NaOH和Ca(OH)2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的晶体是Ca(OH)2
D.取20℃时Ca(OH)2的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少量CaO,恢复至20℃,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12.(1分)实验小组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氧气传感器测得的密闭容器内氧气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先点燃红磷,氧气浓度变化如曲线ab,等红磷熄灭后点燃白磷,氧气浓度变化如曲线bc。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B.氧气浓度为5.1%时容器中的气体主要是氮气
C.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的能力大于白磷
D.该实验说明燃磷法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二、非选择题(共33分)
13.(1分)用炉灶清洁剂(主要成分NaOH)清洗炉灶时,应戴上橡胶手套,这是由于NaOH具有 性。
14.(1分)3世纪时,中国西晋时期的张华在所著的《博物志》一书记载了在烧白石(CaCO3)作白灰(CaO)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气体;1766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成功地收集到了这种气体,还证明了它和动物呼出的、木炭燃烧后产生的气体相同。这种气体是 (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15.(2分)我国科研团队首次合成了单原子铂催化剂,率先提出“单原子催化”概念。单原子催化剂可用于合成燃料甲醇(CH3OH),以下是此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写出上述变化过程中属于氧化物的物质的化学式 。
(2)此反应中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
16.(1分)钨丝灯管中的钨(W)在使用过程中缓慢挥发,使灯丝变细,加入I2可延长灯管的使用寿命,其反应原理如下:(其中“→”表示反应的方向)
W+2I2 WI4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在1400℃条件下灯管内发生的是化合反应
B.灯管内的I2可循环使用
C.WI4在灯丝上分解,产生的W又沉积在灯丝上
D.WI4在灯管壁上分解,使灯管的寿命延长
17.(5分)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都需要水,关于它的传闻有很多。
传闻1:自来水中有余氯,不能饮用。
自来水从自来水厂到用户家可能需要经过几十公里的管道,为了保证水质,必须在水里加入一些消毒剂以防止细菌滋生。最常用的消毒剂就是氯气,此外还有氯胺和二氧化氯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余氯标准推算,如果氯全部来自于饮用水,则自来水中氯的允许含量为5mg/L.而根据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厂出厂水中余氯不得高于4mg/L.由于传输损失,管网末端用户处的自来水中余氯含量远低于允许上限。为维持消毒效果,国家规定管网末端自来水中余氯下限为0.05mg/L。
传闻2:煮过很多次的“千滚水”有毒。
有研究对多次煮沸水中亚硝酸盐情况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的数据如表1所示。
表1不同煮沸次数的水中亚硝酸盐含量(mg/L)
水样类型
亚硝酸盐含量
一次沸水
0.0008
二次沸水
0.0020
三次沸水
0.0028
人体长时间摄入超标的亚硝酸盐,会增加患癌症的可能性。但是在这个实验中可以看到,即使三次煮沸的水中,亚硝酸盐含量比我国天然矿泉水中亚硝酸盐标准(0.1mg/L)还低不少。从饮用水健康的角度来看,相比对开水中亚硝酸盐的忧虑,我们更应该注意如果不将水煮开,或者密封、储存方法不当,饮用水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的隐患。
传闻3:常喝“富氧水”能够抗衰老。
富氧水原是医学界为了研究生物细胞厌氧性和好氧性的研究用水,是通过人为地往纯净水里充入更多的氧气制成的。
对于富氧水对健康的影响,学术界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若水中氧含量过高或常喝富氧水会加速氧化,使人体衰老。无论是吸氧还是喝氧,对健康人都是弊多利少。人们在“喝氧”的问题上应采取慎重态度,勿作非明智的选择。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水质,可用的自来水消毒剂包括 。
(2)判断传闻1真假,并说明理由: 。
(3)依据文中数据,煮沸的水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规律是 。
(4)传闻3的资料中,反映出的氧气性质有 。
(5)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如果自来水中含氯量过低,水中细菌就可能超标
B.因为“千滚水”含有亚硝酸盐,所以有毒而不能饮用
C.“富氧水”中富含氧气,适合多喝。
18.(2分)MnCO3用作涂料和清漆的颜料。MnCO3不溶于水,100℃时开始分解。以软锰矿(主要成分MnO2)为原料制备高纯MnCO3的流程如图:
(1)反应塔1中的反应为:MnO2+SO2═MnSO4,其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 。
(2)烘干塔中需选择“低温”干燥的原因是 。
19.(3分)五氧化二钒(V2O5)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等行业,实验室制取V2O5的流程如图1:
(1)操作a的名称是 。
(2)图2表示反应①的沉钒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为使生成沉淀的效率较高,反应①适合的时间是 小时。
(3)反应②“2NH4VO3V2O5+2NH3↑+H2O”中在制备182g V2O5的同时生成NH3的质量为 g。
20.(3分)某化学小组欲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50克。实验过程如图(部分操作隐去):
(1)在量取液体时应选用的量筒的量程为 (填写正确选项的序号)。
A.10mL B.20mL C.50mL D.100mL
(2)在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的氯化钠固体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接下来的操作是 (同上)。
A.继续添加氯化钠固体 B.取下部分氯化钠固体
C.减小游码 D.增大游码
(3)若要加速氯化钠的溶解可采取的操作是 。
21.(1分)课堂上老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如图实验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时可观察到 。
22.(4分)某中学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套制备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其性质的装置,如图。(老师还为同学们提供了小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小木条和充足的药品)
(1)连接好装置,用橡胶塞塞紧T形玻璃管的a端,b端插入装有适量水的小烧杯中,打开活塞, (补全操作),若小烧杯中产生气泡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若用此装置完成实验室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其反应原理是 (写出反应方程式);从甲乙两个装置中选择 作为收集装置。
(3)如用此装置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且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应采取的操作和预期看到的现象是 。
23.(4分)二氧化锰和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都有催化作用。小云同学为比较二者的催化效果,设计了如图1实验。
实验开始后,小云将68g 5%的过氧化氢溶液快速推入锥形瓶中(装置气密性良好),并用数字化实验设备测定容器中的压强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
(1)图1 A装置中添加了10g、10%的CuSO4溶液,其中溶质CuSO4的质量为 g。
(2)由图2可知:常温下, 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催化效果更好,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小美认为小云设计的实验方案还不够科学严谨,其理由是 (写一点即可)。
24.(6分)绿矾(FeSO4•7H2O),在医药、净水、化肥、农药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化学小组的同学在用绿矾配制FeSO4溶液时发现,溶液颜色会由绿变黄,于是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ⅰ.FeSO4溶液如果长时间显露在空气中,会与氧气发生反应转换成Fe2(SO4)3 ,色泽由最初的浅绿色或淡绿色转变成黄色。反应生成的Fe2(SO4)3遇KSCN溶液会变红。
ⅱ.保存FeSO4溶液时要加入稀硫酸和铁钉,置于阴凉处。
【提出猜想】
影响FeSO4溶液与氧气反应速率的因素可能有温度、浓度、溶液酸碱性、是否有铁钉等。
【进行实验】
编号
实验
0min
30min
2h
①
溶液为浅绿色
溶液略显黄色
溶液黄色略有加深
②
溶液为浅绿色
溶液明显变黄
溶液黄色明显加深
③
溶液立即变黄
④
溶液为浅绿色
溶液明显变黄,振荡后无变化
溶液黄色明显加深,振荡后无变化
⑤
溶液为浅绿色
溶液为浅绿色
溶液为浅绿色;滴加KSCN溶液后,略显红色
⑥
溶液为浅绿色
溶液为浅绿色
溶液为浅绿色;滴加KSCN溶液后,略显红色,振荡后溶液变为浅绿色
【解释与结论】
(1)FeSO4溶液为浅绿色或淡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可见这两种盐溶液的颜色差异与 元素有关。
(2)实验①中实验温度T= ℃
(3)通过对比实验②和③,得出的结论是 。
(4)欲得出“稀硫酸和铁钉共同存在下才能有效防止FeSO4溶液变质”的结论,需要对比 (填写实验编号)。
(5)实验⑤中,FeSO4溶液变质的反应如下,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FeSO4+2H2SO4+O2═2Fe2(SO4)3+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其他条件相同,溶液酸性增强,FeSO4溶液变质加快
B.其他条件相同,FeSO4溶液浓度越大,变质越快
C.实验⑥中,滴加KSCN溶液后,略显红色,振荡后溶液变为浅绿色,可能是发生了反应Fe2(SO4)3+Fe═3FeSO4
2021年北京市密云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
1.(1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氧 B.硅 C.铝 D.铁
【分析】地壳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的前五种元素分别是:氧、硅、铝、铁、钙。
【解答】解:A、氧元素是第一位,故A选项正确;
B、硅元素是第二位,故B选项错误;
C、铝元素是第三位,故C选项错误;
D、铁元素是第四位,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1分)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铜制作导线 B.用生铁制作炊具
C.用酒精作燃料 D.用液氮冷冻食品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解:A、用铜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
B、用生铁制作炊具是利用生铁的导热性和延展性,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
C、用酒精作燃料是利用酒精具有可燃性,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C利用了化学性质,故C正确;
D、用液氮冷冻食品是利用液氮气化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利用了物理性质,故D错。
故选:C。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3.(1分)下列人体所必须的元素中,青少年缺少会引起佝偻病的是( )
A.锌 B.铁 C.钙 D.钠
【分析】A、根据锌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钙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钠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故选项错误。
B、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故选项错误。
C、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使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幼儿和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故选项正确。
D、钠对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体液恒定的pH(如血液的pH为7.35~7.45)有重要的作用,缺乏不会引起佝偻病,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熟记人体化学元素的分类、生理功能、缺乏症、摄入时的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1分)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A.木炭 B.铁丝 C.酒精 D.红磷
【分析】A、木炭在氧气中能够剧烈地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
B、铁在氧气中能够剧烈地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C、酒精在氧气中能够剧烈地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D、红磷在氧气中能够剧烈地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能产生大量的白烟。
【解答】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不能产生白烟;
B、铁在氧气中燃烧不能产生白烟;
C、酒精在氧气中燃烧不能产生白烟;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大量的白烟。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可燃物燃烧时的实验现象,解答时应该从火焰、光、烟雾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5.(1分)下列废弃物品可以投放到如图所示垃圾桶的是( )
A.废电池 B.废弃的口罩
C.矿泉水瓶 D.苹果皮
【分析】些材料可以回收利用,回收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回收。
【解答】解:
A、废电池中含有重金属,能污染土壤和水体,不属于可回收垃圾,故A错;
B、废弃的口罩上带有病毒,不能回收,放在指定的地方,进行集中处理,故B错;
C、矿泉水瓶能够回收重复使用,可以回收利用,故C正确。
D、苹果皮属于厨余垃圾,不可回收,故D错。
故选:C。
【点评】掌握对可回收垃圾的认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1分)关于如图所示的电解水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收集少量试管1气体移近酒精灯可发出尖锐爆鸣声
B.试管2连接的电池正极一端
C.试管1和试管2中气体的体积比为2:1
D.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分析】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2,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试管1中的气体体积多,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收集少量试管1气体,移近酒精灯可发出尖锐爆鸣声,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是氧气,试管2连接的电池正极一端,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试管1和试管2中气体的体积比为2:1,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则该实验说明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1分)粽子是端午节的一道传统美食。在包粽子时常常会加入少量的“碱水”,其主要成分是纯碱。纯碱的化学式正确的是( )
A.NaOH B.Ca(OH)2 C.Na2CO3 D.NaHCO3
【分析】根据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和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解: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是由显+1价的钠元素和显﹣2价的碳酸根组成,根据化合价原则,其化学式为:Na2CO3;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式的书写,题目较易。
8.(1分)下列图示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加热固体药品 B.点燃酒精灯
C.滴加液体药品 D.读取液体体积
【分析】考查实验室基本操作规范:
A、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倾斜,使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B、点燃酒精的时应用燃着的火柴;
C、胶头滴管滴加试剂时,悬于容器上方,避免与容器内壁接触;
D、量筒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相切,读取数据。
【解答】解:A、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倾斜,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操作正确,A正确;
B、点燃酒精灯时,不得用点燃的酒精灯引燃,以免酒精洒出引发火灾,应用火柴点燃,B错误;
C、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悬于烧杯上方,并且未与烧杯接触,C正确;
D、读取量筒体积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相切,读取数据准确,D正确。
故选:B。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9.(1分)“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最后溶液的颜色是( )
A.紫色 B.红色 C.蓝色 D.无色
【分析】根据酸性溶液可使石蕊变红,碳酸不稳定易分解进行解答。
【解答】解:碳酸可使石蕊变红,但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没有了碳酸,所以溶液又变为紫色;
故选:A。
【点评】了解碳酸的性质及石蕊的变色情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1分)下列物质不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是( )
A.NaOH B.CaO C.CO2 D.Zn
【分析】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锌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
【解答】解:A、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选项能够反应;
B、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该选项能够反应;
C、二氧化碳不能和盐酸反应,该选项不能反应;
D、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该选项能够反应。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1.(1分)如表是NaOH和Ca(OH)2的溶解度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
(g)
NaOH
31
91
111
129
313
336
Ca(OH)2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A.在20℃时,向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111gNaOH,固体全溶且恰好饱和
B.取20℃时NaOH的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少量水,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C.将80℃时NaOH和Ca(OH)2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的晶体是Ca(OH)2
D.取20℃时Ca(OH)2的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少量CaO,恢复至20℃,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来分析;
B.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来分析;
D.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来分析。
【解答】解:A.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91g,所以在20℃时,向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111gNaOH,并不能完全溶解,选项说法错误;
B.取20℃时NaOH的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少量水,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将80℃时NaOH和Ca(OH)2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的晶体是NaOH,选项说法错误;
D.20℃时Ca(OH)2的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后恢复到20℃得到乙溶液,仍然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由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知道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了解Ca(OH)2、NaOH溶解度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能据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答,本题重在考查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1分)实验小组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氧气传感器测得的密闭容器内氧气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先点燃红磷,氧气浓度变化如曲线ab,等红磷熄灭后点燃白磷,氧气浓度变化如曲线bc。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B.氧气浓度为5.1%时容器中的气体主要是氮气
C.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的能力大于白磷
D.该实验说明燃磷法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分析】根据题意,先点燃红磷,氧气浓度变化如曲线ab,等红磷熄灭后点燃白磷,氧气浓度变化如曲线bc,说明白磷能在剩余的空气中继续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故选项说法正确。
B、红磷、白磷能消耗装置中的氧气,不与氮气反应,氧气浓度为5.1%时容器中的气体主要是氮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C、等红磷熄灭后点燃白磷,白磷能在剩余的空气中继续燃烧,说明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的能力小于白磷,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最终剩余气体中氧气的浓度为5.1%,说明氧气有剩余,该实验说明燃磷法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共33分)
13.(1分)用炉灶清洁剂(主要成分NaOH)清洗炉灶时,应戴上橡胶手套,这是由于NaOH具有 强烈的腐蚀 性。
【分析】根据炉灶清洁剂的有效成分是氢氧化钠,NaOH有强腐蚀性解答。
【解答】解:炉灶清洁剂的有效成分是氢氧化钠,NaOH有强腐蚀性,故清洗炉灶时戴上橡胶手套,以防清洁剂与皮肤直接接触。
故答案为:强烈的腐蚀。
【点评】此题是对生活中化学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相关化学原理及生活常识的掌握,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14.(1分)3世纪时,中国西晋时期的张华在所著的《博物志》一书记载了在烧白石(CaCO3)作白灰(CaO)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气体;1766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成功地收集到了这种气体,还证明了它和动物呼出的、木炭燃烧后产生的气体相同。这种气体是 CO2 (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分析】根据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生石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动物呼出、木炭燃烧生成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进行解答。
【解答】解: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生石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动物呼出、木炭燃烧生成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2;
故答案为:CO2;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式的书写,题目较易。
15.(2分)我国科研团队首次合成了单原子铂催化剂,率先提出“单原子催化”概念。单原子催化剂可用于合成燃料甲醇(CH3OH),以下是此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写出上述变化过程中属于氧化物的物质的化学式 CO 。
(2)此反应中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1:2(或2:1) 。
【分析】利用图示中相关的物质的微观示意图确定其化学式,书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由图中信息可知,碳和水在单原子催化剂作用下反应能生成甲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CH3OH。
(1)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物质的化学式可知,一氧化碳属于氧化物;故填:CO;
(2)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此反应中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2(或2:1);故填:1:2(或2:1)。
【点评】此题是对具体的能源利用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发现并找到题目与所学信息的结合点,难度不大知识基础,但开放性较强。
16.(1分)钨丝灯管中的钨(W)在使用过程中缓慢挥发,使灯丝变细,加入I2可延长灯管的使用寿命,其反应原理如下:(其中“→”表示反应的方向)
W+2I2 WI4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BC 。
A.在1400℃条件下灯管内发生的是化合反应
B.灯管内的I2可循环使用
C.WI4在灯丝上分解,产生的W又沉积在灯丝上
D.WI4在灯管壁上分解,使灯管的寿命延长
【分析】A.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反应的条件来分析;
B.根据碘的两个反应中的位置来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D.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
【解答】解:A.由化学反应的原理可知,在1400℃条件下是由W和I2反应生成WI4,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发生的是化合反应,选项说法正确;
B.由化学反应的原理可知,I2是其中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又是另一种化学反应的生成物,所以灯管内的I2可循环使用,选项说法正确;
C.由化学反应的原理可知,在3000℃时,WI4在灯丝上分解,产生的W又沉积在灯丝上,选项说法正确;
D.WI4在灯丝上分解,产生的W又沉积在灯丝上,使灯管的寿命延长,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BC。
【点评】解题时根据题干信息结合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来分析解答,难度不大。
17.(5分)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都需要水,关于它的传闻有很多。
传闻1:自来水中有余氯,不能饮用。
自来水从自来水厂到用户家可能需要经过几十公里的管道,为了保证水质,必须在水里加入一些消毒剂以防止细菌滋生。最常用的消毒剂就是氯气,此外还有氯胺和二氧化氯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余氯标准推算,如果氯全部来自于饮用水,则自来水中氯的允许含量为5mg/L.而根据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厂出厂水中余氯不得高于4mg/L.由于传输损失,管网末端用户处的自来水中余氯含量远低于允许上限。为维持消毒效果,国家规定管网末端自来水中余氯下限为0.05mg/L。
传闻2:煮过很多次的“千滚水”有毒。
有研究对多次煮沸水中亚硝酸盐情况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的数据如表1所示。
表1不同煮沸次数的水中亚硝酸盐含量(mg/L)
水样类型
亚硝酸盐含量
一次沸水
0.0008
二次沸水
0.0020
三次沸水
0.0028
人体长时间摄入超标的亚硝酸盐,会增加患癌症的可能性。但是在这个实验中可以看到,即使三次煮沸的水中,亚硝酸盐含量比我国天然矿泉水中亚硝酸盐标准(0.1mg/L)还低不少。从饮用水健康的角度来看,相比对开水中亚硝酸盐的忧虑,我们更应该注意如果不将水煮开,或者密封、储存方法不当,饮用水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的隐患。
传闻3:常喝“富氧水”能够抗衰老。
富氧水原是医学界为了研究生物细胞厌氧性和好氧性的研究用水,是通过人为地往纯净水里充入更多的氧气制成的。
对于富氧水对健康的影响,学术界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若水中氧含量过高或常喝富氧水会加速氧化,使人体衰老。无论是吸氧还是喝氧,对健康人都是弊多利少。人们在“喝氧”的问题上应采取慎重态度,勿作非明智的选择。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水质,可用的自来水消毒剂包括 氯气、氯胺和二氧化氯 。
(2)判断传闻1真假,并说明理由: 假,用户处的自来水中余氯含量远低于允许上限 。
(3)依据文中数据,煮沸的水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规律是 煮沸次数越多,亚硝酸盐含量越高 。
(4)传闻3的资料中,反映出的氧气性质有 可溶解在水中 。
(5)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C (填字母序号)。
A.如果自来水中含氯量过低,水中细菌就可能超标
B.因为“千滚水”含有亚硝酸盐,所以有毒而不能饮用
C.“富氧水”中富含氧气,适合多喝。
【分析】(1)根据常见的消毒剂进行解答;
(2)根据自来水中余氯含量远低于允许上限进行解答;
(3)根据图中数据可知煮沸次数越多,亚硝酸盐含量越高进行解答;
(4)根据氧气的性质进行解答;
(5)根据水的性质进行解答。
【解答】解:(1)常见的消毒剂:氯气、氯胺和二氧化氯;
(2)自来水中余氯含量远低于允许上限,所以自来水中有余氯,不能饮用是假的;
(3)依据文中数据,煮沸的水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规律是煮沸次数越多,亚硝酸盐含量越高;
(4)传闻3的资料中,反映出的氧气性质有可溶解在水中;
(5)A.如果自来水中含氯量过低,说明消毒剂少,那么水中细菌就可能超标,故A正确;
B.虽然“千滚水”含有亚硝酸盐,但是亚硝酸盐含量比我国天然矿泉水中亚硝酸盐标准(0.1mg/L)还低不少,所以有毒而能饮用,故B错误;
C.“富氧水”中富含氧气,但并不是适合多喝,故C错误。
故答案为:(1)氯气、氯胺和二氧化氯;
(2)假,用户处的自来水中余氯含量远低于允许上限;
(3)煮沸次数越多,亚硝酸盐含量越高;
(4)可溶解在水中(或氧化性);
(5)BC。
【点评】要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现代科技知识,社会热点,会用已学知识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18.(2分)MnCO3用作涂料和清漆的颜料。MnCO3不溶于水,100℃时开始分解。以软锰矿(主要成分MnO2)为原料制备高纯MnCO3的流程如图:
(1)反应塔1中的反应为:MnO2+SO2═MnSO4,其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 Mn、S 。
(2)烘干塔中需选择“低温”干燥的原因是 MnCO3在100℃开始分解 。
【分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MnCO3在100℃开始分解,因此烘干塔中需选择“低温”干燥。
【解答】解:(1)反应前二氧化锰中的锰元素化合价是+4,反应后硫酸锰中锰元素化合价是+2,反应前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化合价是+4,反应后硫酸锰中硫元素化合价是+6,反应前后氧元素化合价都是﹣2。
故填:Mn、S。
(2)烘干塔中需选择“低温”干燥的原因是MnCO3在100℃开始分解。
故填:MnCO3在100℃开始分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9.(3分)五氧化二钒(V2O5)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等行业,实验室制取V2O5的流程如图1:
(1)操作a的名称是 过滤 。
(2)图2表示反应①的沉钒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为使生成沉淀的效率较高,反应①适合的时间是 1.5 小时。
(3)反应②“2NH4VO3V2O5+2NH3↑+H2O”中在制备182g V2O5的同时生成NH3的质量为 34 g。
【分析】过滤能够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
根据图中提供信息可以判断相关方面的问题;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答】解:(1)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通过过滤把固体和液体分离。
故填:过滤。
(2)图2表示反应①的沉钒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由图中信息可知,为使生成沉淀的效率较高,反应①适合的时间是1.5小时,是因为1.5小时沉钒率达到最高。
故填:1.5。
(3)设生成氨气质量为x,
2NH4VO3V2O5+2NH3↑+H2O,
182 34
182g x
=,
x=34g,
故填:3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3分)某化学小组欲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50克。实验过程如图(部分操作隐去):
(1)在量取液体时应选用的量筒的量程为 C (填写正确选项的序号)。
A.10mL B.20mL C.50mL D.100mL
(2)在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的氯化钠固体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接下来的操作是 A (同上)。
A.继续添加氯化钠固体 B.取下部分氯化钠固体
C.减小游码 D.增大游码
(3)若要加速氯化钠的溶解可采取的操作是 搅拌 。
【分析】(1)根据量取水的体积选择量筒。
(2)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回答。
(3)根据玻璃棒的应用分析回答
【解答】解:(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50克,需氯化钠的质量=50g×6%=3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50g﹣3g=47g(合47mL)。从减小实验误差的角度去选择量筒的量程,要准确量取水的体积应选用50mL的量筒;
(2)在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的氯化钠固体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说明加入的药品不足3g,应进行的操作是继续添加氯化钠固体直到天平平衡;
(3)若要加速氯化钠的溶解可采取的操作是搅拌。
故答案为:(1)C。
(2)A。
(3)搅拌。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1.(1分)课堂上老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如图实验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时可观察到 烧杯B中溶液有无色变为红色 。
【分析】根据分子在不断运动,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考虑。
【解答】解:由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进入B烧杯,形成氨水,显碱性,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答案为:烧杯B中溶液有无色变为红色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特点和氨水的酸碱性。
22.(4分)某中学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套制备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其性质的装置,如图。(老师还为同学们提供了小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小木条和充足的药品)
(1)连接好装置,用橡胶塞塞紧T形玻璃管的a端,b端插入装有适量水的小烧杯中,打开活塞, 用热毛巾敷广口瓶外壁 (补全操作),若小烧杯中产生气泡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若用此装置完成实验室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其反应原理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写出反应方程式);从甲乙两个装置中选择 甲 作为收集装置。
(3)如用此装置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且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应采取的操作和预期看到的现象是 用两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放置在T字形玻璃管ab两端,打开活塞,观察到b处的小木条熄灭了,a处的小木条没有明显变化 。
【分析】(1)根据装置的特点以及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方法来分析;
(2)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二氧化碳的性质来分析;
(3)根据实验探究的目的以及二氧化碳的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该实验操作的意图是检验装置气密性,故答案为:用热毛巾敷广口瓶外壁(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2)有实验装置图可知,该反应所用药品应该是固液混合不加热,且该实验是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实验,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甲。
(3)由题意可知,要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有实验装置可知,T字型玻璃管有上下两端a和b,判断a和b两端哪一端的二氧化碳多即可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是否比空气大,验证不可燃烧和不支持燃烧需要用到燃着的木条,故答案为:用两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放置在T字形玻璃管ab两端,打开活塞,观察到b处的小木条熄灭了,a处的小木条没有明显变化。
【点评】该实验难度较低,比较适合基础较差的学生,可用作给学生的练习。
23.(4分)二氧化锰和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都有催化作用。小云同学为比较二者的催化效果,设计了如图1实验。
实验开始后,小云将68g 5%的过氧化氢溶液快速推入锥形瓶中(装置气密性良好),并用数字化实验设备测定容器中的压强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
(1)图1 A装置中添加了10g、10%的CuSO4溶液,其中溶质CuSO4的质量为 1 g。
(2)由图2可知:常温下, 二氧化锰 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催化效果更好,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3)小美认为小云设计的实验方案还不够科学严谨,其理由是 二氧化锰是固体,硫酸铜是溶液,两种物质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不一样 (写一点即可)。
【分析】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根据题中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分析。
【解答】解:(1)溶质CuSO4的质量为10g×10%=1g。故填:1。
(2)由图象可知:常温下利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时反应需要时间短,因此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催化效果更好。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故填:二氧化锰;2H2O22H2O+O2↑。
(3)上述实验还不够严密,其理由是二氧化锰是固体,硫酸铜是溶液,两种物质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不一样。
故填:二氧化锰是固体,硫酸铜是溶液,两种物质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不一样。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掌握催化剂的有关知识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即可顺利解答。
24.(6分)绿矾(FeSO4•7H2O),在医药、净水、化肥、农药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化学小组的同学在用绿矾配制FeSO4溶液时发现,溶液颜色会由绿变黄,于是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ⅰ.FeSO4溶液如果长时间显露在空气中,会与氧气发生反应转换成Fe2(SO4)3 ,色泽由最初的浅绿色或淡绿色转变成黄色。反应生成的Fe2(SO4)3遇KSCN溶液会变红。
ⅱ.保存FeSO4溶液时要加入稀硫酸和铁钉,置于阴凉处。
【提出猜想】
影响FeSO4溶液与氧气反应速率的因素可能有温度、浓度、溶液酸碱性、是否有铁钉等。
【进行实验】
编号
实验
0min
30min
2h
①
溶液为浅绿色
溶液略显黄色
溶液黄色略有加深
②
溶液为浅绿色
溶液明显变黄
溶液黄色明显加深
③
溶液立即变黄
④
溶液为浅绿色
溶液明显变黄,振荡后无变化
溶液黄色明显加深,振荡后无变化
⑤
溶液为浅绿色
溶液为浅绿色
溶液为浅绿色;滴加KSCN溶液后,略显红色
⑥
溶液为浅绿色
溶液为浅绿色
溶液为浅绿色;滴加KSCN溶液后,略显红色,振荡后溶液变为浅绿色
【解释与结论】
(1)FeSO4溶液为浅绿色或淡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可见这两种盐溶液的颜色差异与 铁 元素有关。
(2)实验①中实验温度T= 20 ℃
(3)通过对比实验②和③,得出的结论是 在控制浓度等其他条件都相同时,FeSO4溶液变黄色与温度有关,40℃比20℃变色快 。
(4)欲得出“稀硫酸和铁钉共同存在下才能有效防止FeSO4溶液变质”的结论,需要对比 ②④⑤⑥ (填写实验编号)。
(5)实验⑤中,FeSO4溶液变质的反应如下,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FeSO4+2H2SO4+O2═2Fe2(SO4)3+ 2H2O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其他条件相同,溶液酸性增强,FeSO4溶液变质加快
B.其他条件相同,FeSO4溶液浓度越大,变质越快
C.实验⑥中,滴加KSCN溶液后,略显红色,振荡后溶液变为浅绿色,可能是发生了反应Fe2(SO4)3+Fe═3FeSO4
【分析】(1)判断亚铁离子与铁离子的颜色;
(2)分析数据,控制变量调节温度;
(3)和(4)对比数据得出结论;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算出化学式;
(6)综合分析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FeSO4溶液为浅绿色或淡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其中硫酸根离子都相同,不同的是两种溶液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故答案为:铁。
(2)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①中硫酸亚铁溶液浓度最高,但是与氧气反应变质的速率并不是很快,而且和实验二对比,其他现象基本相同,故①、②两组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浓度改变了,温度应该固定,故答案为:20。
(3)由题意可知,②、③组实验对比,浓度相同,但是温度改变后,反应速率明显提高,故答案为:在控制浓度等其他条件都相同时,FeSO4溶液变黄色与温度有关,40℃比20℃变色快。
(4)分析题意,欲得出“稀硫酸和铁钉共同存在下才能有效防止FeSO4溶液变质”的结论,根据题中给的数据可知其中变量有,温度、浓度、溶液酸碱性、是否有铁钉,根据控制变量法,所以先要控制温度浓度进行对比,在控制酸碱性进行对比,最后控制是否有铁钉,故答案为:②④⑤⑥。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与个数不会发生改变。故答案为:2H2O。
(6)由题意可知,A选项中,其他条件相同,溶液酸性增强,FeSO4溶液变质加快,对比实验②、⑤可知,加入稀硫酸后,变质速率变慢,故A选项错误;
B选项中,其他条件相同,FeSO4溶液浓度越大,变质越快,根据对比实验①、②可知,FeSO4溶液浓度越大,变质越慢,故B选项错误;
C选项实验⑥中,滴加KSCN溶液后,略显红色,振荡后溶液变为浅绿色,说明硫酸亚铁变质成了硫酸铁,振荡后硫酸铁又反应变成硫酸亚铁,故可能发生了反应Fe2(SO4)3+Fe═3FeSO4.故C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故答案为:C。
【点评】该题目难度不大,重点是考查学生的细节问题,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等。
2022年北京市密云区第二次集中练习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北京市密云区第二次集中练习化学试卷,共10页。
2023年北京市丰台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北京市丰台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共10页。
2022年北京市密云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北京市密云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右图所示的图标表示,下列不属于化石能源的是,下列实验发生化学变化的是,下列应用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