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课堂检测
展开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2课时: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单选题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B.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2.鸿蒙时代是中国传说中的一个时代,甚至可能产生在混沌时代之前。鸿蒙时代末期,世界破碎产生混沌之气,混沌之气聚集成为混沌时代。下列与“混沌之气聚集成为混沌时代”哲学派别不一致的是( )
①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 ②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③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④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则认为“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下列对二者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
①前者正确描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②后者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③二者的观点对于世界本原的认识在根本上是对立的
④二者的观点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产生了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下列各项选项中,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 )
①“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需系铃人”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②“世界是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④“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相互对立的两大阵营,下列相关观点及分析正确的是( )
①“气者,理之依也”与“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属于哲学基本派别的对立
②“存在就是被感知”与“我命由我不由天”都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派生的
③“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④如果把人的感觉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就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6.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由此可知( )
①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②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的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意义上使用
④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管子》中记载:“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皆由水而生成,又复归于水。古代东西方学者都思考世界本原问题并提出相似的观点,原因在于( )
①世界本原问题具有统一不变的形式 ②一物与万物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世界本原问题是哲学世界观的根本问题 ④哲学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哲学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术语,又称哲学根本问题或哲学最高问题。下列选项中,能够说明并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正确回答的是( )
①人类的一切认识都不能超出感性知觉所提供的范围
②中央主要领导在十九届三中全会前分赴各地密集调研
③“营改增”税收改革扩大至全国以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④2019年1月1日,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正式启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 )
①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
②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划上等号,是形而上学观点
③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④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C.物质和意识的斗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11.“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们要想生活的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世界”“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些问题( )
A.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B.关注的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具体问题
C.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触及到了具有哲学性质的根本问题
12.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其中存在着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将不同的哲学区别开来的问题,就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指( )
A.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谁为本原的问题
C.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13.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的认识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但________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A.思维和存在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世界观和方法论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4.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
A.“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C.“气者,理之依也 ”与“理生万物”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阵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重视物质生活还是重视精神生活
C.对思维和存在哪个是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二:材料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守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偏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结合上述材料,用所学的知识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自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
(2)简要分析上述两种世界观。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9月16日台风“山竹”登陆我国,带来的强风、大浪、暴雨导致作物倒伏受淹、水产养殖业受损。面对灾情人们议论纷纷。
甲说:“这是天意呀,老天爷要对咱们惩罚,有啥法子呢?”
乙说:“天意倒不是天意,倒是今年的辛苦全白费了,荒年已成定局,我们只有自认倒霉啦!”
丙说:“灾害已经发生,这是事实,但人还是有办法的,夏季损失秋季补,农业损失副业补,要生产自救战胜灾害。”
(1)结合材料,请指出上述三人说法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思想。
(2)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
1.D
【详解】
D: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是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是唯心主义,D正确。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A不符合题意。
BC:选项不符合题意,BC排除。
故本题选D。
2.D
【详解】
“混沌之气聚集成为混沌时代”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意思是天地是元气生成的,是世间万物的始祖。没有元气就没有天地,没有天地就没有万物。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题干观点同一哲学派别,①不符合题意。
②: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题干观点同一哲学派别,②不符合题意。
③: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与题干观点不属于同一派别,③符合题意。
④: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与题干观点不属于同一派别,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
3.C
【详解】
①:桓谭的观点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没有正确描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①排除。
②③:桓谭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保罗二世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客观精神,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二者的观点对于世界本原的认识在根本上是对立的。②③符合题意。
④:二者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产生了对立,而不是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产生了对立。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
4.C
【详解】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①:“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需系铃人”强调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天不变,道亦不变”强调了静止,二者并未体现哲学基本派别的对立,①排除。
②:“世界是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反映了哲学基本派别对立,②符合题意。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反映了哲学基本派别对立,③符合题意。
④:“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属于矛盾的观点,属于唯物辩证法范畴,二者不是哲学基本派别的对立,④排除。
故本题选C。
5.B
【详解】
①:“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唯物主义观点,“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二者是哲学基本派别的对立,①说法正确。
②:“存在就是被感知”,“我命由我不由天”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本原,不能笼统的说意识是世界本原,②说法错误。
③:“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③说法正确。
④:如果把人的感觉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6.B
【详解】
①: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的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①正确。
②: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②错误。
③: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③正确。
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不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④错误。
故本题选B。
7.D
【详解】
③④:古代东西方学者都思考世界本原问题并提出相似的观点,原因在于世界本原问题是哲学世界观的根本问题,哲学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故③④入选。
①:选项①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而且,世界本原问题具有统一不变的形式说法过于绝对,故①不选。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故②不选。
故本题选D。
8.C
【详解】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包括: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该选项观点认为人的感性知觉决定人的认识范围,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①不符合题意。
②:“中央主要领导在十九届三中全会前分赴各地密集调研”,体现了存在决定思维,属于唯物主义,②符合题意。
③:“‘营改增’税收改革扩大至全国以推动经济转型发展”,这强调的改革的作用,不涉及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③不符合题意。
④:“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正式启动”强调的是存在决定思维,也坚持了可知论,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9.B
【详解】
①:物质生活条件是人们幸福的一个条件,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具有唯物主义倾向,有一定的可取性,①错误。
②:“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划上等号,是形而上学观点,②正确。
③:题中“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③正确。
④:本题中“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强调的是外界条件对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而不是夸大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0.A
【详解】
AB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题干中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A正确,排除BC。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因此,该选项不是最根本的哲学上的斗争,排除D。
故本题选A。
【点睛】
11.C
【详解】
A: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源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题干中没有涉及这两方面的争论,A观点没有体现。
B:题干中的三个问题都较为宏观,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具体问题”,B说法错误。
C:这些问题中“世界”、“人的生命”是存在,“如何看待”、“意义和价值”是思维,体现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C说法正确。
D:哲学性质的根本问题是解决辩证地看待人生、看待世界,辩证地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题干中“这些问题”没有涉及,D观点没有体现。
故本题选C。
12.C
【详解】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并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不符合题意。
BD:思维和存在谁为本原的问题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本身,BD不符合题意。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C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3.A
【详解】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A正确。
BCD: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也不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BCD排除。
故本题选A。
14.C
【详解】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均属于唯心主义,A与题意不符。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分别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观点,属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与题意不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C符合题意。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属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15.C
【详解】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A不符合题意。
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重视物质生活还是重视精神生活并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不符合题意。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C符合题意。
C: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6.(1)材料一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①材料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它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是错误的。
②材料二看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不科学的。
【分析】
本题以哲学家的某些观点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培养思考的兴趣和品质,激发公民政治责任感。
【详解】
(1)本题设问指向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自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回答时注意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来判断,根据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可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由天地合而万物生可知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本题设问指向简要分析上述两种世界观,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各自的观点及其合理和缺陷。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是错误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不科学的。
【点睛】
本题属于名言名句类试题,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阅读理解题好题干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同学们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提高答题正确率。
17.(1)甲的说法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认为神灵主宰一切;
乙的说法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表现,形而上学地对待灾害,自认倒霉;
丙的说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
(2)这两个基本观点都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上称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分析】
本题以台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为话题设置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详解】
第一步:明确设问指向。本题共两问,均属于简答题。
第二步:提取关键信息,联系教材知识进行解答。
设问(1):要求指出上述三人说法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思想。
信息①:这是天意 认为上天主宰一切,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信息②:荒年已成定局,我们只有自认倒霉啦! 面对灾害,无所作为,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信息③:灾害已经发生,这是事实,但人还是有办法的 面对灾害,主动抗灾自救,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设问(2):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共同点:
信息:客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可概括为共同点是反映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即哲学的基本问题。
具体内容:根据教材的表述直接回答即可。
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备考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必修4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考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必修4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考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课时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课时课时作业,共11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