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部编版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
展开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人民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和中国社会民族危机的加深。
时间跨度:本单元的时间跨度为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
课节概述: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内的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而《马关条约》的签订又进行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但最终失败。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至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阶段特征:近代化的起步和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分析理解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历史原因。
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3.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4.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理解义和团运动中的口号——“扶清灭洋”;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重点】
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对义和团口号的评价;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eq \x(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eq \b\lc\{\rc\ (\a\vs4\al\c1(\x(洋务运动)——\x(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x(甲午中日战争)——\x(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x(戊戌变法)——\x(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持久影响),\x(义和团运动)——\x(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x(八国联军侵华)——\x(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近代化: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之相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在世界潮流的刺激下,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就是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2.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开明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以维护清王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3.“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美国提出的,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的政策。其实质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形成了各国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4.公车上书: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组织正在京师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5.维新派:活动于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政治派别之一。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而得名。
2020-2021学年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共2页。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综合与测试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综合与测试教案,共2页。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