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图片课件ppt
展开一、交通运输1.概念:指利用各种交通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路线实现_____位移的过程。2.作用:连接生产和_____、城市和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1.变化:(1)古代北方:马匹和马车,陆路交通为主;(2)古代南方:河网舟楫,_____为主;(3)现代:公路、铁路、_____、航空等现代运输方式,形成交通运输网络。
2.意义:(1)提高了运量,降低了运输成本,缩短了_________,增强了原材料、产品和人口的流动性。(2)交通运输效率的提高,导致区域和城市间的_____联系日益强化,人们之间的交往日趋密切。
【激疑】 历史上以水运为主的时期,城镇分布和聚落形态有何特点?提示:城镇多沿江河、湖泊以及沿海港湾伸展,聚落形态多呈条带状分布。
三、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1)古代水运地位突出,很多城市沿 _____发展。(2)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古代许多城市依托陆路交通发展。
(3)_____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城市迅速崛起。(4)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的城市_____带来很大影响。
2.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1)作用。①交通运输的发展,会对沿线地区产生重大影响,提高可达性,强化区位优势,促进生产力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形成_______。②经济带是以_____干线为主轴、以途经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
(2)经济带分类。①沿海型:以_____城市为核心,以沿海航线和交通干线为发展轴;②沿河型:由河流干流及支流、城市、工业区等构成,以_____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
③沿路型:以_____、干线公路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④复合型:依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形成_____交通运输网络。
【激疑】首都北京和全国最大城市上海之间修建了京沪铁路、京沪高铁,为什么还要修建京沪高铁二线?提示:京沪线已经饱和,为缓解旅客运输压力,修建京沪高铁二线。同时,二线沿途所经地区大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二线的修建能够促进沿线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能力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1.交通运输方式时空变化:
2.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
3.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
【典例示范】 下图示意区域经济发展中地形复杂程度、人口经济密度、交通运输负担、投入产出效率的相互关系。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形越复杂,投入产出效率越高B.地形越复杂,人口经济密度越小C.交通运输负担大,投入产出效率高D.交通运输负担小,人口经济密度小
(2)下列关于地形与交通运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形种类单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输负担小B.地形复杂,区域交通运输线路建设成本低C.平原地形,交通运输方式种类多D.相对高度小的地形,交通运输网密度大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1)明确图中地形复杂程度、人口经济密度、交通运输负担、投入产出效率之间的关系。(2)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地形与交通运输的关系。
【解析】(1)选B,(2)选C。第(1)题,图中箭头方向表示某因素影响增强,结合曲线形态,地形越复杂,投入产出效率越低;地形越复杂,人口经济密度越小;交通运输负担大,投入产出效率低;交通运输负担小,人口经济密度大。第(2)题,地形种类单一,如山区,人口经济密度小,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输负担大;地形复杂,区域交通运输
线路建设成本高;平原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限制少,种类多;相对高度小的地形,如青藏高原内部,交通运输网密度小。
【素养探究】 “第三亚欧大陆桥”以深圳港为起点,昆明为枢纽,经缅甸、印度等21个国家,最终抵达欧洲的荷兰鹿特丹,全长约15 000千米。此陆运通道将比经东南沿海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的行程要短3 000千米左右,时间更是将缩短一半以上。
(1)(区域认知)说出第三亚欧大陆桥的交通战略地位。提示:连接东亚、东南亚、西亚的中枢,沟通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桥梁,横贯亚洲、欧洲的纽带。
(2)(综合思维)与第一、二亚欧大陆桥相比,第三亚欧大陆桥有哪些优势?提示: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较好,整个大陆桥避开了高寒、沙漠地区,相邻港口无封冻期;沿线地区分布有密集的铁路网;连接了世界上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同时航线密集,可将海、陆、空三种运输方式结合在一起;连通了亚洲和欧洲,市场前景广阔。
能力2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2.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典例示范】 读某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从城市略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早期( )A.沿铁路延伸B.沿垂直于公路走向的方向延伸C.受地形的影响D.沿河流延伸
(2)从1980年到2013年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矿产开发和人口数量的变化B.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C.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变化D.地表形态和河流径流的变化
【思路点拨】解决此类问题要从以下两点思考:(1)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分析城市在不同时期的主要影响因素。(2)着重考虑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城市的影响。
【解析】(1)选D,(2)选B。第(1)题,从城市略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早期分布在河流沿岸,沿河流延伸。早期城市形成时,没有铁路的影响,与沿河公路的延伸方向一致,不是垂直。河流沿岸地形平坦,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第(2)题,矿产开发和人口数量的变化、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变化,不是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地表形态和河流径流没有明显变化。
【补偿训练】 京杭运河的开凿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使德州段的运河、码头也更加繁荣。1979年运河因水源枯竭断航,德州航运局因此解散。下图示意德州市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明代诗人朱德润的诗中描绘德州漕运:“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毯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但后来德州发展速度缓慢,其主要原因是( )A.矿产资源日趋枯竭B.商人大量外迁C.海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D.人口增长速度变慢,市场需求减少
(2)关于交通条件对德州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德州空间形态南北扩展,京杭运河成为德州城的唯一发展轴B.京沪铁路的修建不会影响德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C.德州可以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D.京沪高速铁路的兴建可能引起德州城市空间形态变化
【解析】(1)选C,(2)选D。第(1)题,由于有京沪高铁、公路、海运等新的更为便捷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德州附近的运河航运地位下降,靠河运起家的德州失去了昔日的繁华。第(2)题,高铁对沿线地区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会对德州的空间形态分布造成一定的影响。
【素养探究】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始凿于元朝,明清两代运河繁荣时期,济宁成为全国漕河管理中心,被称为“运河之都”。但由于黄河改道,造成河道淤积等原因,如今只有山东济宁以南的河段可以通航。
(1)(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明清时期,济宁市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明清时期,大运河是全国主要的航运通道,沿线人流、物流集中,济宁依靠大运河漕运而兴盛。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课文内容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主预习,自我检测,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精品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交通运输方式,手提肩扛,拓展现代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布局原则,交通区位分析,极度繁荣,发展停滞,焕发青春,汽车站,火车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优秀ppt课件,文件包含41《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课件pptx、41《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视频mp4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