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湖北省宜昌三中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展开
2020-2021学年湖北省宜昌三中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湿衣服晾干 B. 瓷碗破碎 C. 纸张燃烧 D. 石蜡熔化
2. 净水操作中,相对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A. 吸附 B. 沉淀 C. 过滤 D. 蒸馏
3.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加碘食盐”、“高钙牛奶”等商品。这里的“碘”、“钙”应理解为( )
A. 元素 B. 单质 C. 分子 D. 原子
4. 能证明分子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
A. 水结成冰 B. 水蒸发 C. 水被电解 D. 水沸腾
5.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硫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 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C.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白雾
6. 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燃烧
B.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 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都是单质
D. 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所以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7. 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 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B. 氧化汞→汞+氧气
C. 碳酸→水+二氧化碳 D. 氢气+氯气→氯化氢
8.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过滤 B. 点燃酒精灯
C. 闻气味 D. 倾倒液体
9. 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事 实
解 释
A
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
原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B
原子比分子小
分子由原子构成
C
一氧化碳有毒而二氧化碳无毒
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不同
D
氧气(O2)和臭氧(O3)性质不同
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
A. A B. B C. C D. D
10.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 SO2 B. O2 C. CO2 D. H2O2
11. 小林对下列符号中数字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O2:2个氧原子
B. Mn2+:锰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 NH3:该物质中N、H元素的个数比为1:3
D. S2−:一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12. 实验室可用如图装置制氧气,可用推拉注射器的方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 )
A. 注射器内进入液体 B. 瓶内液面上升
C. 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上升 D. 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13. 在①MgO,H2O,SiO2,SO2 ②C,Fe,S,P ③AgCl,NaCl,HCl,H2O三组物质中,各有一种物质在分类上与组内其它物质不同,这三种物质分别是( )
A. SO2,Fe,HCl B. MgO,C,HCl
C. MgO,Fe,H2O D. SO2,S,H2O
14. 根据下列各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组是( )
A. B.
C. D.
15. 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
A、氖气的化学式−Ne2
硅的元素符号−Si
2个氮气分子--2N2
B、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
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元素周期表元素排列顺序--质子数
C、铁--由分子构成
二氧化碳--由原子构成
氯化钠--由离子构成
D、分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
A. A B. B C. C D. D
16. (1)填写化学符号:2个氧原子 ______;3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______;标出氧化铝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______。
(2)如果用分别表示三种元素的原子,那么有下面四幅图表示构成物质的粒子。
仔细看图并用序号答题:能表示纯净物的是 ______,表示单质的是 ______,可能是氧化物的是______。
17. 用化学式写出下列化学反应。
(1)电解水 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______。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 ______。
18.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依据下表回答问题:
(1)图中17号元素属于 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 ______(填“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 ______(填离子符号)。
(2)氮化镁的化学式为 ______。
(3)F、Cl、S三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我能根据这三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推测: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主要与 ______、______有关。
19. (1)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 水和二氧化碳,X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元素,可能含______ 元素。
(2)如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不同圆球代表不同原子)
根据以上示意图,用化学符号或文字写出该化学反应的表达式______。
20. 根据图所示实验,并阅读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式或文字写出图 1中的化学反应______,集气瓶中加入液体的作用是______。
(2)用化学式或文字写出图2中的化学反应______,反应现象为______,据上述小资料的内容判断,集气瓶中加入的液体可能是水,也可能是______,其目的为______。
21. 科学家用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1)有人说:“要计算每一勺水里的分子的数量,就像用勺子计算大西洋的水一样。”这句话说明分子具有的特征是 ______。
(2)在课堂上,小浩同学取气密性良好的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如图所示),发现盛空气的注射器容易被压缩,其原因是 ______。
22. 现有两瓶气体:CO2和O2。可以用下列三种方法来区别它们:
(1)往两个集气瓶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溶液;
(2)______;
(3)______。(只写方法即可)
23. 仔细看清图中概念之间的关系,将图补充完整,其中A、B、C、D、E填写物质的化学式。
24.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我能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用文字或化学符号写出A、B装置制取氧气的反应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粉末混合制取氧气,我选用C做气体发生装置,其优点是______
(3)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氮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实验室中制取一氧化氮采用的收集装置是(填序号)______。
(4)在医院里给病人输氧时,在氧气钢瓶和病人吸氧器之间连接一个类似图2所示的装置,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导气管b端与病人连接,该装置的作用有(填写一条)______,若欲用无水的该装置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气体应由______进入。
25. 如图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试回答:
(1)盛在仪器A中的物质常用红磷,用化学方程式写出该化学反应 ______。
(2)如果把A中的红磷换成木炭,请问如何改进这个实验使之成功呢?
改进方案
改进原理
______
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写出木炭燃烧的反应 ______。
26. 小明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A物质的名称是______,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______。
若经过操作①后,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填写序号)______;
a.漏斗内的滤纸有破损缘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 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2)操作②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填序号),该过程主要是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小明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液体D是______,在日常生活中常用______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操作③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填序号)
(4)装置Ⅰ中仪器a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湿衣服晾干的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瓷碗破碎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纸张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石蜡熔化的过程中只是石蜡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D
【解析】解:A、吸附是指利用活性炭来吸附色素和异味,但是大部分的可溶性杂质不能被吸附,故A错误;
B、沉淀是通过静置使水中不溶性固体的较大的颗粒逐渐沉降而把水与在颗粒固体进行初步分离,但是可溶性的杂质和异味等难以沉淀,故B错误;
C、通过过滤操作可以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是常用的一种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操作,所以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的杂质,故C错误;
D、蒸馏是把水通过蒸发、冷凝处理,处理后的水中只含水一种物质,所得水称为蒸馏水为纯净物;因此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蒸馏,故D正确。
故选:D。
A、吸附是指利用活性炭来吸附色素和异味;
B、沉淀是通过静置使水中不溶性固体的较大的颗粒逐渐沉降而把水与颗粒固体进行初步分离;
C、通过过滤操作可以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常用的一种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操作;
D、蒸馏是通过把水加热变成水蒸气,然后把蒸气进行降温冷凝而得到水;
可以根据以上分析来解答该题.
需要了解净化水的常用方法的操作原理,才能正确掌握净化水的常用方法,净化水通常所采取的方法为:沉降、吸附、过滤、消毒杀菌、煮沸、蒸馏等.
3.【答案】A
【解析】解:“加碘食盐”、“高钙牛奶”中的“碘、钙”指的是在食盐、牛奶中相应的元素,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根据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元素的有关知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的认识。
4.【答案】C
【解析】解: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说明该变化必须是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属于化学变化。
水结成冰、水蒸发变成水蒸汽、水沸腾,属于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
电解水能生产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故选:C。
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说明该变化必须是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属于化学变化.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必须是通过化学变化来证明.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解答】
A、硫燃烧,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木炭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剧烈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6.【答案】D
【解析】解:A、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错误;
B、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但有的物质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错误;
C、单质只含一种元素,但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错误;
D、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所以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推理的说法判断正误,推理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但应注意推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并注意与学科方法相结合来分析解答.
7.【答案】D
【解析】解: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氧化汞分解生成汞和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的特征(“多变一”)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C
【解析】解:A、向过滤器中倾倒液体时要用玻璃棒引流,图中操作错误;
B、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如果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会引起酒精失火,造成危险,图中操作错误;
C、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用鼻子闻,所以图中操作正确;
D、取用液体时瓶口要紧挨管口,标签向着手心,瓶塞倒放,图中操作错误;
故选:C。
A、在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实验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根据玻璃棒在过滤中的作用进行解答.
B、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图中操作错误会引起安全事故;
C、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直接用鼻子闻,一些气体有毒或刺激性;
D、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一放、二对、三靠、四倒”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了解各操作的注意事项;要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性质和用途,不要在做实验时进行错误操作.否则会带来一些不安全因素.
9.【答案】D
【解析】解:A、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热胀是由于汞原子间有间隔,在受热时原子间间隔变大,遇冷时间隔变小,而原子的大小未发生变化。故解释不正确;
B、分子和原子都有很多种,不同的分子和原子体积不同,故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有些大原子要比小分子的体积大。故解释不正确;
C、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而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种类不同,所以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组成元素相同,故解释不正确;
D、氧气和臭气性质不完全相同,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故解释正确。
故选:D。
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则具有微观粒子的共性,分子可由原子构成,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不同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应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日常现象;掌握分子的性质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10.【答案】B
【解析】解:A、二氧化硫是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A错误;
B、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B正确;
C、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C错误;
D、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D错误。
故选:B。
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空气中含有氧气,含有氧分子的物质为氧气或空气;化合物中都不含氧分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化合物中都不含氧分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D
【解析】解:A、O2:2个氧原子,说法错误,因为O2:表示一个氧气分子;2个氧原子表示为2O,故A错误;
B、Mn2+:锰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说法错误,因为:Mn2+:表示一个锰离子;锰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表示为Mn+2;故B错误;
C、NH3:该物质中N、H元素的个数比为1:3,说法错误,因为NH3:表示该物质中N、H原子的个数比为1:3,故C错误;
D、S2−:一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对符号中数字含义的理解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A、O2:表示一个氧气分子;2个氧原子表示为2O;
B、Mn2+:表示一个锰离子;锰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表示为Mn+2;
C、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D、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
12.【答案】D
【解析】解:向外拉活塞时锥形瓶中气体体积减小,外界大气压迫使外边的空气通过长颈漏斗进入锥形瓶,从而观察到长颈漏斗下端口有气泡冒出。
故选:D。
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分析即可。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
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是常考的实验题,也是难点,这需要同学们在做这类题时多总结,多思考,这类题目不要死记硬背,关键是理解,等同学们见的这类题多了,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同学们需要注意,检验装置气密性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改变体系内的压强,①升温:用手掌捂热装置或用酒精灯微热装置②充气:常用注射器充气③抽气:常用注射器抽出装置中的一部分气体。同学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装置来选择恰当的方法。
13.【答案】C
【解析】解:①H2O,SiO2,SO2,这三种物质属于非金属氧化物;MgO属于金属氧化物;
②C,S,P,三种物质属于非金属单质;Fe属于金属单质;
③AgCl,NaCl,HCl,这三种物质属于氯化物,阴离子都是氯离子;H2O是氧化物。
故选:C。
根据物质的分类知识进行分析,根据各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物质的组成及物质间的区别。
14.【答案】A
【解析】解: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结构中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A、前者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后者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故选项正确。
B、两者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7、1,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选项错误。
C、前者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后者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阳离子;两者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选项错误。
D、前者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后者是原子得到2个电子得到的,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选项错误。
故选:A。
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前提是原子结构。
15.【答案】B
【解析】解:A、氖气是由氖原子直接构成的,其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学式为Ne;故A错误;
B、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质子数决定元素周期表中的排列顺序,B正确;
C、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C错误;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D错误;
故选:B。
A、根据氖气单质化学式的写法分析
B、根据元素种类、化学性质及元素周期表排列依据分析
C、根据物质的构成微粒分析;
D、根据分子、原子的定义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式的书写,物质的构成及分子原子的区别,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需熟练掌握.
16.【答案】2O3P2O5 Al+32O−23 BCD BD C
【解析】解:(1)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2个氧原子表示为2O;3个五氧化二磷分子表示为3P2O5;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氧化铝中铝+3价,O−2价,表示为Al+32O−23;故答案为:2O;3P2O5;Al+32O−23;
(2)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图A是两种单质分子构成的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B、C,D中只有一种分子或原子,属于纯净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图C属可能于氧化物;故答案为:BCD;BD;C。
(1)书写元素符号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
(2)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本考点考查了化学式和离子符号的书写、物质的分类,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要加强练习,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7.【答案】分解反应
【解析】解:(1)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分解反应;
。
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再根据反应特征确定反应类型。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判定反应类型的能力,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写、配、注、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征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8.【答案】非金属 得到 Cl− Mg3N2 最外层电子数 电子层数
【解析】解:(1)17号元素是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其原子结构中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一个电子而带上一个单位的负电荷的氯离子,故答案为:非金属;得到;Cl−;
(2)镁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形成+2价的镁元素,由F−知,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所以形成的化学式为:Mg3N2,故答案为:Mg3N2;
(3)氟原子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有7个电子,氯原子和硫原子都有3个电子层,而氯原子最外层电子为7,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三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与最外层电子数或电子层数有关;故答案为: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
(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每一小方格的信息解答,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来分析;
(2)根据最外层电子数推出元素的化合价进行解答;
(3)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解答;根据最外层电子数推出元素的化合价进行解答。
明确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原则及特点,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解答本题关键。
19.【答案】碳、氢 氧
【解析】解:
(1)根据“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种类不变,故X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2)根据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分子或原子,属于没有参加反应的,所以反应前是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水分子,反应后生成了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和一个氢分子,如图:,故化学方程式是:。
故答案为:
碳、氢,氧;。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种类不变考虑;
(2)根据原子个数和构成的分子种类写出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来推算X的化学式,知道根据结构示意图写化学式的方法,关键是要知道没有参加反应的分子或原子的确定方法。
20.【答案】防止生成高温的熔融物炸裂瓶底 产生蓝紫色火焰,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放出大量的热 氢氧化钠溶液 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
【解析】解:(1)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在瓶底盛少量水,是为了防止生成高温的熔融物炸裂瓶底;
(2)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燃烧的现象: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物二氧化硫是有毒气体,且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起反应,所以集气瓶中加入的液体可能是水,也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其目的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
故填:;防止生成高温的熔融物炸裂瓶底;
;产生蓝紫色火焰,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
(1)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化学方程式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2)根据硫在氧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硫的性质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铁丝、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操作注意事项,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课本知识进行。
21.【答案】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气态物质分子间间隔大于液态物质分子间间隔
【解析】解:(1)一勺水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此点说明构成水的微粒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故填: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气体易压缩,而液体不易压缩,说明气态物质分子间间隔大于液态物质分子间间隔;
故填:气态物质分子间间隔大于液态物质分子间间隔。
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分子的基本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相关性质知识进行。
22.【答案】往两个集气瓶中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 往两个集气瓶中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解析】解:(1)往两个集气瓶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的是二氧化碳,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2)往两个集气瓶中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
故答案为:往两个集气瓶中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
(3)往两个集气瓶中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氧气,是因为氧气支持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故答案为:往两个集气瓶中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
(3)氧气支持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3.【答案】解: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故答案为:A物质;B物质;C物质;D单质;E化合物;F元素;G分子;H离子;
【解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和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4.【答案】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或2KMnO4−△K2MnO4+MnO2+O2↑过氧化氢水+氧气或2H2O2−MnO22H2O+O2↑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D 观察氧气的流速 b
【解析】解:(1)装置A适用于反应物是固体且需要加热的反应,可以用高锰酸钾受热制取氧气,文字或化学符号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或2KMnO4−△K2MnO4+MnO2+O2↑,而装置B适用于反应物是液体和固体混合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所以可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生成氧气,文字或化学符号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或2H2O2−MnO22H2O+O2↑;故填: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或2KMnO4−△K2MnO4+MnO2+O2↑;过氧化氢水+氧气或2H2O2−MnO22H2O+O2↑;
(2)注射器和长颈漏斗都可以通过控制加入液体的量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但前者在制取氧气时,由于长颈漏斗下端要浸没在液面以下,加入液体的量较多,这时无法控制反应的停止,当第一次加入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完之后,可通过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量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而后者由于注射器是密封的,可通过推动活塞随进控制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量来达到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的目的;故答案为: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3)一氧化氮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且能与氧气,所以实验室中制取一氧化氮采用的收集装置是排水法;故填:D;
(4)该装置的作用可以观察氧气的流速,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所以若欲用无水的该装置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气体应由b进入。故填:观察氧气的流速;b。
(1)根据装置A适用于反应物是固体且需要加热的反应,而装置B适用于反应物是液体和固体混合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进行解答;
(2)根据装置C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进行解答;
(3)根据一氧化氮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且能与氧气进行解答;
(4)根据该装置的作用可以观察氧气的流速以及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进行解答。
本考点主要考查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以及用注射器的优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
25.【答案】 把水换成浓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解析】解:(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故答案为:。
(2)改进方法:把水换成浓氢氧化钠溶液,原理是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故答案为:把水换成浓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2)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6.【答案】明矾 过滤 漏斗 物理 硬水 煮沸 锥形瓶
【解析】解:(1)向河水中加入明矾,明矾溶于水后吸附悬浮杂质而加速沉降,然后过滤分离出水中的难溶性杂质,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若经过操作①后,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漏斗内的滤纸有破损缘或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或烧杯不干净;故填:明矾;过滤;漏斗;ac;
(2)操作②是吸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故填:Ⅱ;物理;
(3)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液体是硬水,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蒸馏可以得到蒸馏水;故填:硬水;煮沸;Ⅰ;
(4)装置Ⅰ中仪器a是锥形瓶;故填:锥形瓶。
(1)根据净化水的原理与方法来分析;
(2)根据杀菌消毒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硬水与软水的检验方法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来分析;
(4)熟记仪器的名称。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水的净化方法、原理和相关操作等。然后结合实验情景和问题情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信息,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选择好净化的方法,进行净化实验操作,或者是通过细心地思考、探究,来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等。
湖北省宜昌市天问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宜昌市天问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湖北省武汉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2: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湖北省武汉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2,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湖北省潜江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人教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湖北省潜江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人教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