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实验活动2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第2课时测试题
展开A.H2B.CO2C.COD.O2
答案B
解析H2、CO、O2均不与氢氧化钠反应,均可以用氢氧化钠来干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不可以用氢氧化钠来干燥,B符合题意。
2.最近,科学家开发出一种低成本光伏材料——蜂窝状石墨烯。生产原理是:Na2O+2CONa2CO3+C(石墨烯),然后除去Na2CO3,即可制得蜂窝状石墨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产石墨烯的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B.石墨烯与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
C.Na2O属于碱性氧化物,CO属于酸性氧化物,Na2CO3属于盐
D.自然界中碳元素有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存在形式
答案C
解析制取石墨烯的反应中,反应物中没有单质,该反应不是置换反应,A项正确;石墨烯与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B项正确;CO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CO不属于酸性氧化物,C项错误;石墨中碳元素以游离态存在,碳酸钙中碳元素以化合态存在,D项正确。
3.下列物质的转化能实现的是( )。
A.H2SO4HCl
B.CONa2CO3
C.Cu(OH)2NaOH
D.NaNO3Ba(NO3)2
答案A
解析由于H2SO4+BaCl2BaSO4↓+2HCl,能实现转化,A符合题意;由于CO既不与酸溶液反应,也不与碱溶液反应,不能实现转化,B不符合题意;由于碱与盐反应时,反应物必须都溶于水,而氢氧化铜难溶于水,与氯化钠溶液不反应,不能实现转化,C不符合题意;由于碳酸钡是难溶性的盐,因此与硝酸钠不反应,不能实现转化,D不符合题意。
4.已知甲、乙、丙、丁都是含碳物质。其中丁是一种有机化合物,甲、乙、丁都能发生燃烧生成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甲与丙反应时需要吸收热量。则甲、乙、丙、丁分别是( )。
A.CO、C、CO2、CH4B.C、CO2、CH4、CO
C.C、CO、CO2、CH4D.C、O2、CO2、CH4
答案C
解析甲为CO,丙为CO2,两者不能反应,A不符合题意;CO是无机物,不是有机化合物,B不符合题意;CH4为有机化合物,C、CO、CH4均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与CO2生成CO的反应需要吸收热量,C符合题意;O2不是可燃物,属于助燃剂,不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D不符合题意。
5.X、Y、Z、W各代表一种物质,若X+YZ+W,则X和Y之间不可能是( )。
A.盐与盐的反应B.碱性氧化物与水的反应
C.酸与碱的反应D.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
答案B
解析盐与盐反应能生成两种新盐,A可能;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只生成碱一种物质,B不可能;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C可能;碱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D可能。
6.在Zn、ZnO、ZnCO3、盐酸和CaCl2溶液五种物质中,每两种物质反应能生成ZnCl2的组合有( )。
A.2种B.3种C.4种D.5种
答案B
解析题述物质之间可发生如下反应:Zn+2HClZnCl2+H2↑,ZnO+2HClZnCl2+H2O,ZnCO3+2HClZnCl2+H2O+CO2↑,故选B。
7.图中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表示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乙。下列四组选项中,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
答案C
解析甲与乙、乙与丙、丙与丁、丁与甲均不能发生反应,A不符合题意。甲与乙、乙与丙、丁与甲均不能发生反应,B不符合题意。甲与乙发生反应:2CO+O22CO2;乙与丙发生反应:CO+CuOCu+CO2;丙与丁发生反应:2CuO+C2Cu+CO2↑;甲与丁发生反应:C+O2CO2,丁乙发生反应:2C+O22CO,C符合题意;乙与丙、丙与丁均不能发生反应,D不符合题意。
8.下表所列各组物质,物质之间按箭头方向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
答案C
解析A项中物质均可以一步反应,甲乙可发生反应:CuO+COCu+CO2,乙丙可发生反应:CO2+2NaOHNa2CO3+H2O,甲丙可发生反应:CuO+H2Cu+H2O,A不符合题意;B项中物质均可以一步反应,甲乙可发生反应:2C+O22CO,乙丙可发生反应:2CO+O22CO2,甲丙可发生反应:C+O2CO2,B不符合题意;C项物质中,仅CaCO3Ca(OH)2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甲乙发生反应:CaCO3CaO+CO2↑,乙丙发生反应:CaO+H2OCa(OH)2,C符合题意;D项中物质均可以一步反应,甲乙可发生反应:H2SO4+2NaOHNa2SO4+2H2O,乙丙可发生反应:2H2O2H2↑+O2↑,甲丙可发生反应:H2SO4+ZnZnSO4+H2↑,D不符合题意。
9.(双选)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制备时将含等物质的量的FeSO4和Fe2(SO4)3的溶液混合再滴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随后加入油酸钠溶液,即可生成黑色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5.5~36 nm的磁流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磁流体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分离
B.用一束光照射该磁流体时,可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C.将该磁流体接入直流电源形成闭合回路,可以观察到有一极黑色加深,说明该磁流体带电
D.该磁流体与Fe(OH)3胶体为同种分散系
答案BD
解析该磁流体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5.5~36nm,属于胶体,具有胶体的性质,胶体中分散质能够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A错误;该磁流体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胶体不带电,是胶体中的粒子带电,故C错误;该磁流体是胶体,与Fe(OH)3胶体属于同种分散系,故D正确。
10.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
A.Na2CO3NaOHB.CaCO3Ca(OH)2
C.NaNO3NaClD.FeSO4CuSO4
答案A
解析Na2CO3与Ba(OH)2或Ca(OH)2等物质反应可一步生成NaOH。
11.图中相连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下表提供的四组物质符合要求的是( )。
答案C
解析A项,氧气不与氯化氢反应,不符合图示,A项错误;B项,镁与氢氧化钠不反应,不符合图示,B项错误;D项,氯化钡不能与盐酸反应,不符合图示,D项错误。
12.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有元素化合价改变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电解质是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D.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但是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答案BD
解析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A错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有电子转移,其宏观特征是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B正确;溶于水因自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如果溶于水又与水反应所得溶液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如SO2、NH3等,C错误;只有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才是中和反应,D正确。
13.下图表示的是物质A~H相互间的关系(“”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A、G都是常见单质,气体C常用于灭火,D是纯碱,E是熟石灰,F是一种蓝色溶液,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C的化学式为 ,H可能是 。
(2)写出标号①、②、③、④对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
② ;
③ ;
④ 。
答案(1)CO2 HCl(或H2SO4等)
(2)①2C+O22CO ②2NaOH+CO2Na2CO3+H2O ③Na2CO3+Ca(OH)2CaCO3↓+2NaOH ④Fe+CuSO4Cu+FeSO4(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根据C常用来灭火,可知C为二氧化碳,A为氧气或是碳单质,B为一氧化碳;D是纯碱,F为硫酸铜;G是常见单质,能够与硫酸铜反应,则G是比铜活泼的金属,如铁等;H能够与碳酸钠反应,也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则H可能为酸,如稀硫酸或盐酸。
因此反应①为2C+O22CO;反应②为2NaOH+CO2Na2CO3+H2O;反应③为Na2CO3+Ca(OH)2CaCO3↓+2NaOH;反应④为Fe+CuSO4Cu+FeSO4(答案合理即可)。选项
甲
乙
丙
丁
A
H2SO4
Na2SO4
NaOH
NaCl
B
KCl
K2CO3
KOH
HCl
C
O2
CO
CuO
C
D
Fe
CuCl2
Ag
HCl
选项
甲
乙
丙
A
CuO
CO2
H2O
B
C
CO
CO2
C
CaCO3
CaO
Ca(OH)2
D
H2SO4
H2O
H2
选项
甲
乙
丙
丁
A
H2
O2
HCl
CuO
B
Mg
HCl
CuCl2
NaOH
C
Ca(OH)2
CO2
NaOH
CuSO4
D
Na2CO3
BaCl2
HCl
Ca(OH)2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2课时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2课时达标测试,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通过下列变化,均无法得单质的是,下列性质中,不属于碱的通性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2课时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2课时课后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铁 金属材料实验活动2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第2课时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化学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铁 金属材料实验活动2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第2课时课时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