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7.3 溶液浓稀的表示教案设计
展开一、设计理念
本课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课题3《溶液浓稀的表示》第一课时,重点是教学方案的设计。科学探究是课程标准的重点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其中教学方案的设计尤为重要。针对本节课的特点,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学生交流互动的教学方法为主,并辅以其他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参与性和体验性。
二、教学资源分析
1.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在新教材中的具体体现:本节内容是课程内容中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一部分,教材在编排上是以三个版块来实现课标要求的。第一板块中,教材首先通过对硫酸铜溶解后形成颜色深浅不同溶液的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从宏观现象认识溶液的浓与稀,之后引入溶液浓度表示的一种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明确其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之后明确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使学生对溶质含量的问题有系统的认识。第二板块中,教材通过提示让学生明确溶液在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的等量关系后,学习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强调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隙,体积之间不能相加减,溶液的体积等于溶液的质量除以溶液的密度。在最后一个版块,学习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从化学走向生活。
本课题的难度适中,对其含义的理解是难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溶质含量即溶液的浓与稀和溶质溶解能力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衡量溶液的两个不同方面的问题,无直接关系。
2.教学起点分析
糖水有甜味,甜味浓的是浓溶液,甜味淡的是稀溶液;像硫酸铜等有色溶液,颜色深的是浓溶液,颜色浅的是稀溶液,让他们初步明确什么是溶液的浓与稀;知道对于生活中的溶液如糖水、盐水等,可通过尝的方法粗略的判断其浓度;对于有色溶液来说,可通过溶液颜色的深浅粗略判断其浓度。
3.学情分析
= 1 \* GB2 ⑴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混合物中某纯净物的质量分数以及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在此基础上,本节要学习溶液浓度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它们都是有关比例或含量的问题,实质是相同的,学生已有相应的思路和知识储备。
= 2 \* GB2 ⑵对于溶液,学生已有初步学习,如学习了溶液的组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方面的知识;另外从生活出发,他们也有一些关于溶液浓度方面的知识,如糖水的甜度有强弱,有色溶液的颜色有深与浅之分,这些已有认知都是他们学习的入口。
4.重要方法——“选标准”的渗透
在学生初步明确什么是溶液的浓与稀以及知道粗略判断溶液浓度的几种方法后,通过探究1明确溶剂的量相同时,溶解的溶质越多,溶液浓度就越大;强调溶液的浓与稀是溶质相对含量的问题。溶质相对含量越多,溶液就越浓,反之溶液就越稀。再通过探究2明确溶质的量相同时,溶剂的量越少,溶液就越浓;同时,提示学生在判断探究1和探究2溶液浓度时都选了相应的标准。探究1中溶剂是相同的,探究2中溶质是相同的。之后出示探究3,先让学生感受到与前面探究的不同,即溶质和溶剂的量都不同,无法直接判断,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之后教师提示:通过探究1和探究2的方法将探究3中的溶质或溶剂“变”相同,从而判断各溶液的浓度。此时要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让他们将上述思路、方法渗透、内化并运用于解决问题。在给出溶质质量分数公式后,明确是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比例,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比例越大,值就越大,溶液就越浓;反之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比例越小,值就越小,溶液就越稀。溶液的浓稀是溶质占溶液比例的问题,既然溶液的浓稀可用比值衡量,也反映出溶液的浓稀是相对而言的。用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计算后,观察得到的值,把它们都可写成比值的形式,结合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此时都把溶液的质量看成100份,即它表示溶液的质量为100份时溶质所占的份数。相同的标准是溶液的质量,值越大,溶质所占比例就越大,溶液就越浓;反之溶液就越稀。顺势就明确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当溶液质量为100份时,溶质所占的份数。从而也明确了计算公式中100%不能省的原因。该环节有画龙点睛,大彻大悟之感。
5.辨证思想的融入
展示幻灯6中的三支试管后设疑,2试管相对于1试管是浓溶液,因为它含有的溶质相对较多。相对于3试管它又是稀溶液,因为它含有的溶质相对较少。即让学生明确溶液的浓稀是溶质相对含量的多少,是相对而言的;
6.两个明确:做完讨论后让学生明确
= 1 \* GB2 ⑴在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中要注意的问题,如 = 1 \* GB3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并且单位要统一; = 2 \* GB3 ②溶质必须是溶解了的溶质,未溶解的不能计入其内; = 3 \* GB3 ③100%不能省,目的是引入百分号,即把溶液的质量变成100份,使比较的标准一样,所得值越大,溶液越浓;
= 2 \* GB2 ⑵要让学生明确“同温同溶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这一重要结论。
三、教学方案的设计
1.出示情景,引入新课。
2.出示课题,目标展示。
3.引导学生的生活认知,从生活走向化学,并且融入辨证思想。
4.通过探究,学习重要的思维方法“选标准”。
5.学习并练习判断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方法,强调注意的问题并突破难点。
6. “选标准”方法的渗透。
7.本节应用,从化学走向生活。
8.知识整合,对有关此类计算的整合。
9.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
四、教学目标:
1.知道溶质、溶剂相对量的大小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2.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表示溶液浓度的重要方法之一
3.明确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及其重要含义
4.能认识溶质、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比例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重要含义
五、教学方法与媒体选择
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法、分析对比法
六、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七、教学过程设计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反思:
1.好课是打破常规的课。
2.课堂始终是引领并跟着学生思维,且使学生积极性最大发挥的场所。
3.课堂中学生学到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使其受益一生。
4.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研究学生,才能共鸣。
5.实验是引领学生化学思维的关键,做好一个实验,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火花也许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6.站的高才能看的远。
7.老师是人类的工程师,老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艰巨而又有意义。
8.在教学设计方面我采用了直接引入的方法,待到下一课时再总结相关公式,这样学生会将所学知识整合并加深理解;另外也可以先复习前面的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熟悉思路,做好知识储备,并由此引入新课,让学生自然完成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这两种方法都有豁然开朗,化零为整之感;幻灯13中的内容可灵活应用。
9.一点纠结:硫酸铜溶于水后,形成的是硫酸铜络合物的水溶液,若完全溶解的话,溶质的质量比加入硫酸铜的质量要大,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在未知该知识的情况下,学生计算时溶质的质量是否可以用硫酸铜的质量,如果不行的话,换哪一种溶质教好?为了保持整节课的连贯性该溶质要使溶液有颜色,而且溶于水后不形成络合物。还有,既然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计算时教材上还使用硫酸铜?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激 趣
引入新 课
【幻灯】喷洒农药:药液太稀不能杀死害虫和病菌,但药液太浓又会毒害农作物或树木。
学生思考,知道喷洒的药液需要一定的浓度。
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前知识预设
新课讲授
同学们都喜欢喝糖水,两杯相同体积的水,在第一杯中加入一勺糖,在第二杯中加入2勺糖,都完全溶解,问那杯糖水甜?为什么?
我们就说它的浓度大,第一杯的糖水浓度就小。像糖水、盐水这样可以尝的溶液,可通过尝的方法粗略判断其浓度。
幻灯5:探究实验
探究1:实验 7-7(1)
在室温下,向三个试管中各加入10 mL水,分别加入0.5 g、1 g、1.5g硫酸铜,振荡,使硫酸铜全部溶解,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在这三种溶液中,哪种溶液最浓?哪种溶液最稀?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幻灯6:展示实验图片,直观观察分析
幻灯7:探究2
在室温下,有三个试管,分别盛有10 mL 、20 mL 、30 mL的水,分别加入1 g硫酸铜,振荡,硫酸铜全部溶解,在这三种溶液中,哪种溶液最浓?哪种溶液最稀?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幻灯8:探究3 实验 7-7(2)
在室温下,有三个试管,分别盛有20 mL 、10 mL 、5 mL的水,分别加入2 g、0.5g、1 g硫酸铜,振荡,硫酸铜全部溶解,在这三种溶液中,哪种溶液最浓?哪种溶液最稀?你判断的方法有哪些?(讨论后回答)
幻灯9:展示重要知识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100%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幻灯10:出示数据,计算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运用
已知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 g,请计算该温度时NaCl%:
烧杯编 号
溶剂质量/g
溶质质量/g
溶液质量/g
溶质的质量分数%
1
9.9
0.1
2
4.5
0.5
3
4
1
4
100
36
5
100
40(判断是否完全溶解)
幻灯11 讨论与交流:
1.已知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克。“这表明,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36%。”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如何用溶解度表示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从而你可得出什么结论?同温同溶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2.把10克食盐加到10克水中,可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食盐溶液吗?为什么?
3.浓溶液是饱和溶液吗?稀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吗?它们的判断标准相同吗?
幻灯12
我们会应用
1.在农业生产中,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5%的食盐溶液选种。现要配制80 kg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幻灯13:知识整合练习
某钙片(有效成分为碳酸钙)的说明中标明含钙量为30%。小明为了检验该产品,取10g钙片放入10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反应后总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2.2g求:
(1)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该钙片中实际含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所用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1)CaCO3中Ca%=40/100*100%=40%
(2)由质量减轻可知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根据CaCO3+2HCl=CaCl2+H2O+CO2↑可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为5g,即含钙元素的质量为5g *40%=2g,含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g /10g *100%=20%,
(3)根据上述反应式可计算出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3.65g,所以盐酸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65 g /100 g)*100%=3.65%
幻灯14:简单让学生回答,为下节课溶液的稀释和浓缩做伏笔。
2 .你能将10%食盐溶液转化为5%的食盐溶液?你有哪些方法?
如果将10%食盐溶液转化20%的食盐溶液?你有哪些方法?
解析:将浓溶液转化为稀溶液可加溶剂或加比稀溶液更稀的溶液,将稀溶液转化为浓溶液,可蒸发溶剂或加比浓溶液更浓的溶液;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溶液浓稀的转化也可通过改变温度来实现。
幻灯15:小结,谈收获
我们有收获
请你谈谈判断溶液浓稀的方法有哪些?
教师总结:上述是一些判断溶液浓度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还会学到其他判断溶液浓度的方法,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希望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成长,不断收获!
学生思考、分析、回答,由已有的感性认识自然过渡到本节课。
直观观察分析
思考、分析、回答问题
同学之间讨论后回答
学生填表,然后回答
小组之间讨论后回答
练习应用,知识整合
知识拓展
从学生熟悉的糖水入手,让学生对溶液浓度有一个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的生活认知,从生活走向化学,并且融入辨证思想。
通过探究,学习重要的思维方法“选标准”。
学习并练习判断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方法,强调注意的问题并突破难点。
“选标准”方法的渗透。
本节应用,从化学走向生活。
知识整合,对有关此类计算的整合。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
课堂小 结
溶液浓稀的表示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100%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初中7.3 溶液浓稀的表示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7.3 溶液浓稀的表示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科粤版7.3 溶液浓稀的表示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化学科粤版7.3 溶液浓稀的表示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7.3 溶液浓稀的表示一等奖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2021学年7.3 溶液浓稀的表示一等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