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易错题试题含答案专题
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散文中间段”易错题(2)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散文中间段”易错题(2)试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潘岳《西风胡杨》,任林举《山的意念》,刘亮程《柴禾》,严阵《马灯》,由写回忆转为写现实;,采用一些写作手法来深化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考考点:“散文中间段”易错题(2)(试题版)
考点:
1.潘岳《西风胡杨》
2.任林举《山的意念》
3.刘亮程《柴禾》
4.严阵《马灯》
【考点研究】
一、中间段的作用
(一)对文章内容起到过渡作用;
1.文章可以通过中间段由叙事转入抒情或者议论;
2.由实写转为虚写;
3.由写物转为写人,反之亦可;
4.由写历史转为写现实;
5.由写回忆转为写现实;
6.体现出文章主人公或作者的情感转变;
7.采用一些写作手法来深化主题。
(二)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考题对接】
一、潘岳《西风胡杨》
西风胡杨
潘岳
①胡杨生于西域。
②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吹洗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篇英雄逐鹿的故事,一曲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倚成一幅慑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③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四十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他是不死的树,是生命的树,是神树。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热血沸腾。A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他们为精神而从容赴义,他们为信念而慷慨就死。虽断臂折腰,仍坚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伤痕累累,仍凸显着那一股硬朗朗的本色。
④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青山,是绿水,是城市,是村庄,是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他们的芸芸众生。身后的芸芸众生,是他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义。他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他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鲜花,让给了芳草,让给了名山,让给了大川,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⑤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骆驼草,他们和谐共生。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移动的流沙,竞能深入到二十多米的沙下去寻找泥土,并深深扎根于其中。如同中华民族,虽经无数风霜雨雪,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⑥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他们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比的枯杨,他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B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人的气节,一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⑦中华大地上,总有那么一批不求显达的精英,总有那么一批无私奉献的中坚,总有那么一批甘于寂寞的士子,如胡杨般昂首,如中流砥柱般挺立。如此不被人知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同理,不被人知的平凡才是真正的平凡。
⑧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猎猎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选自《新华文摘》2004年第5期,文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二、任林举《山的意念》
山的意念
任林举
①云雾弥漫的早晨,我站在谷底,望着四站娘山。我将以人类的名义,但以山的方式去感悟、理解这座圣山。
②想雪山上当初的那滴水,用佛教的术语描述,不过也就是微微一念。但只因为这一念指向了低处,指向了大地,遇到了泥土,ー个简单的念想就逐渐变得成熟、复杂,以至于浩浩繁繁、不同寻常。
③接照人的逻辑推测,山的最初一念,一定是凌厉而又无声的,最多也就是以滴滴答答的方式向下,实施着渗透或滋润。而念头,只有经过夜以继日的交织和积累,才能变成了某种念想,也才有后来的涓涓细流。念想,一旦多了起来,并经过长期的酝酿,自然又要变成大胆或复杂的想法以至于思想。于是,众水纷流,或温文尔雅,或悄然无声,或暗度陈仓,或欢呼跳跃,终于勇往直前——就算遇有深渊和悬崖也会不惜纵身一跳,大不了跌倒爬起,抛却飞瀑的虚名,重生为另一条全新的河流。
④种种有形或无形的意念和思想,纷繁莫测,难以尽言,终赋成有形有态的物类,或江河,或湖泊,或沼泽……进而有草木因水而生而葳蕤蓬勃,沙棘、岩柳、红杉树等等,错落交织,如伞如盖,把山体严严地遮掩;又有诸般生灵因草木的兴盛而兴盛起来,熊猫、雪豹、岩羊、藏马鸡等等,往来穿梭,繁衍生息,演绎着生死轮回的景象与故事。
⑤依此山盎然的生机和完美的生态推断,其背后不仅仅藏着某种意念和匠心,而且还将有更加深厚的情感和精奥的思想。如果论爱,确切的描述本应是广阔无边。山中万物,从数日内就完成了一次生死轮回的菌类,到可以千年伫立不倒的杉、柏、古乔,从根植泥土的植物到有血有肉的动物,哪一样不都是在承受着四姑娘水脉和雨露的恩泽,接受着她意味深长的祝愿!山间那些无处不在的沙树,都已经活过了几百年了,依旧气旺、心盛、精神抖擞,还能结出色泽黄艳、酸甜可ロ的沙棘果,想必就在与“四姑娘”年深月久的对望中得到感应,生命里便注满了山的意志、山的性情和山的品格。放眼苍苍茫茫的山系,仿佛一切都不出“四姑娘”的意念所及和爱之所覆。
⑥后来,我就到了山下那片著名的枯树滩,但见成片缺枝无叶早已经失去了生命特征的四川红杉兀立水中。枯树的倒影投射到平展如镜的水面上,凄然而静美,如同一颗不言放弃的心,在苦守着往昔的生机、荣华与记忆。这景象,首先让我想到的是这些树木的死因,是谁或什么置它们于不可逆转的死地?
⑦想来想去,仍然是那些曾给了它们恩泽和生命的水,那些时至今日仍不肯撤去泛滥如爱的水,那也滋养,也成全,也扼杀的水。如果说,水是山的意念和情感,那么山也有昏聩和软弱的时候吗?山也会犯下人类经常犯下的过错吗?如果此山圣明,或许这就是专门为了警醒山中生灵和来此一游的人类而刻意布设的一“局”呢!
⑧傍晩时分,云雾散尽,四姑娘山再一次裸露出她洁白的雪峰。雪峰背后,是广无际、深不见底的蓝色天空。望着那神明一样的山峰,我的心充满着莫名的欣喜和感动!
⑨听着河水以一种近乎永恒的节奏、势无消减的激情哗啦啦地奔流,像一路的呼喊,像大声的歌唱。那湍急而又清澈的小河,我虽然还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我却知道地是从四姑娘山而来。于是,我又想起了那个一直没有想明白的老问题——不停流淌的河水,它在执着地抒发或表达着什么?山,她究竟在想什么?(有删改)
2.第⑥段中作者写“山下那片著名的枯树滩”有何作用?(5分)
三、刘亮程《柴禾》
柴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家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注】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碰巧凑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凑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有的人家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人却不行——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然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父亲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在我们心中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颗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有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有删改)
【注】梭梭:一种灌木或小乔木。
3.第③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四、严阵《马灯》
马灯
严阵
①我的书房里有一盏古老的马灯。虽然它的玻璃罩上已染满了岁月的风尘,虽然它用铁丝制成的提手和三道铁制的护栏已经锈蚀,虽然它底部的油箱早已干涸,但在我的心目中,它却一直在发着它的光。
②一位爱好古瓷的朋友说过,在某些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能够听到摆在他房间里的古瓷瓶发出的轻微但却清晰的声音,那些声音组成的旋律,如幽秘的编钟的碎韵,我对此深信不疑。因为我知道,世间所有的人和事,它的是非曲直,往往决定于人们恪守心底的那种不灭的理念。真的,看到那盏马灯,有时我会听到有人叫我,声音永远是低低的,急促的,其中交织着木头轮子敲击着已经冰封的河底的声音。于是,我会看到那盏已经干涸多年的马灯依旧亮着,它那混浊的如古铜一般色调的光,会一直延伸到我的书桌。
③有一个雪夜,我半夜醒来,忽然被我书房里的一种光所吸引,那分明是雪的映照,可是我却仿佛看到一种光正在我面前延伸。在大别山千回百折的山道上,身着灰色军装的队伍正在夜色中行进,一个手提马灯的少妇站在路口,默默地,一直送最后一个战士从她身边走过,消失于崇山峻岭的那团浓黑之中。那是油菜花开得一片粉黄的江南,西江月正在云中浮沉,一个老渔夫背着一个负伤的战士,在油菜花的掩护下,爬到江边他的小屋。在长江深夜的涛声中,他就是在一盏马灯的光下,为战士裹起流血的伤口。
④能忘了我们的那盏马灯吗?多少漫漫的长夜,多少曲折的道路,井冈山的下弦月下,遵义的会议桌上,延安窑洞的鸡鸣声中,它照亮过在中国历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那些人物,照亮过他们将天下置于掌中谈笑风生的那些音容笑貌,照亮过多少伟大胜利的蓝图,见证过多少伟大诗篇的诞生。
⑤能忘了我们的那盏马灯吗?白山黑水,黄土红崖,两湘三晋,五岳三江,那些慈母用泪线缝补的衣衫,那些妻子用挂牵绣制的鞋底,那些独轮车在雪上留下的辙印,那些战士用鲜血书写的决心,有多少是在那盏马灯的微弱的不断闪动的光芒之下留下的丰碑、留下的史诗。
⑥能忘了我们的那盏马灯吗?我们望着沉入火海的乡园哭泣过,我们扶着硝烟迷漫的壕墙沉思过,当我们在雪里掩埋过自己的战友,当我们重新打起那面弹痕累累的旗帜,深深的夜色里,唯有它永不背叛地与我们相依相伴,在最黑暗的时刻,追随于我们的左右。
⑦当月明星稀之夜,当杏花春雨之夜,当梧桐叶落之夜,都曾有一盏马灯的光,在其间忽明忽暗,或隐或现地穿行于整个的北国,映照过整个的江南,它以它永远默默无言但却永远执着、永远无比温柔又永远如铁石一般坚定的光,那种浓浓的、黄黄的、有时甚至模糊但却无比忠贞的光,照亮我们伟大的历史。灯光里,轻轻的一句话,默默的一张纸,心的跳动,血的奔腾,和对朝阳的呼唤与对明天的向往交结在一起。
⑧现在有多少美丽的灯啊,那一片一片的辉煌,曾使多少人心醉身迷,可是你知道那楼头每一盏室灯的光里,都有我们当年的那盏马灯的光吗?深深地看一眼我们面前的许许多多的普普通通的灯火吧,希望你永远能从中看到我们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之火——我们那盏曾经照亮过一代人的道路的普普通通的马灯。
⑨我的书房里有一盏古老的马灯,它锈蚀了,但它依旧年轻;它干涸了,但它依旧发光。
⑩它的光已经融入今天所有的灯光里,所有的灯火里。它像当年一样默默地跟随着你,守护着你。只要我们不丢掉这盏马灯,不丢掉马灯精神,我们便能通过所有的黑夜,走向新的黎明。
(选自《严阵散文选》,文字有删改)
4.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世间所有的人和事,它的是非曲直,往往决定于人们恪守心底的那种不灭的理念。(2分)
(2)我的书房里有一盏古老的马灯,它锈蚀了,但它依旧年轻;它干涸了,但它依旧发光。(2分)
5.第③段中少妇提马灯送战士和老渔夫马灯下救伤员的具体材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6.④~⑥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7.结合全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谈谈你对“马灯精神”的理解。(6分)
2022届高考考点:“散文中间段”易错题(2)(试题版)答案
一、潘岳《西风胡杨》
1.交代了胡杨的生长环境,营造了苍凉的氛围,衬托胡杨的形象,突出胡杨令人震撼的力量,为下文写胡杨做铺垫;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感和厚重感。
二、任林举《山的意念》
2.(6分)①表现四川红杉虽失去生命但依然兀立水中,不言放弃的顽强精神。②与上文中水润泽山中动植物使之生机蓬勃的景象形成对比。③为下文作者思考树木的死因、质疑山的情感意念作铺垫(或“引出下文”)。(一点2分,从内容、手法、结构上作答,意思接近即可)
【推理】
(1)内容——现四川红杉虽失去生命但依然兀立水中,不言放弃的顽强精神。
(2)结构——与上文中水润泽山中动植物使之生机蓬勃的景象形成对比。
(3)结构——为下文作者思考树木的死因、质疑山的情感意念作铺垫(或“引出下文”)。
三、刘亮程《柴禾》
3.(1)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的积累过程。
(2)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呼应,并为柴禾在今后生活中的巨大变化作铺垫。
四、严阵《马灯》
4.⑴世间所有人和事的正确与错误、有理与无理,往往要靠人们在心底坚守的价值观来作出评判。(2分)⑵马灯虽然灯体锈蚀、油箱干涸,但其对人的精神激励作用依然存在,历久弥新。(2分)
5.⑴这两个关于马灯的具体材料,揭示了马灯在革命战争中的作用,为后文写马灯的象征意义和马灯精神做铺垫;(2分)⑵同时,也与后文写马灯的概括材料,形成点面结合,使“马灯”这一形象更加丰满具体,更具感染力。(2分)
6.⑴反复(设问)。“能忘了我们的那盏马灯吗?”三个段首设问句间隔反复,既层次清楚,总领全段内容,又层层递进,强化了作者对马灯的难忘深情。(2分)
(2)排比。大量运用排比,丰富了内容,增强了语势,突出强调了马灯在整个革命战争中起到的作用和对光辉历史岁月的见证,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马灯的一腔深情。(2分)
7.⑴历史:马灯精神是对光明未来的热切向往,是战胜困难、追求胜利的坚定信念,是无数群众对革命的倾心支持,是革命战士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是黑暗时刻永不背叛的忠贞情怀,是默默无言的无私奉献和精神激励。(3分,答出其中3点即得3分)
⑵现实:马灯精神是对现实美好生活的珍惜,是对以往奋斗的怀念与感恩,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3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语用 散文”易错题(84)试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常见考点,典型考点解读,考题对接,表达方式的作用,表现手法,发展性考题,常见表现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散文划线句子赏析”易错题(8)试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龙应台《寂寞》,沈天鸿《嘉峪关归去来》,李玉良《离我最近的草》,老舍《何容何许人也》,抓内容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散文中主题”易错题(7)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苏童《河流的秘密》,龙应台《寂寞》,黄永玉《平常的沈从文》,黄毅《负重的河流》,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