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易错题试题含答案专题
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散文中主题”易错题(6)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散文中主题”易错题(6)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方叶《山深闻鹧鸪》,肖建新《那些歇在树枝上的鸟儿》,张锐锋《被时间决定的讲述》,刘亮程《柴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考考点:“散文中主题”易错题(6)(试题版)
考点:
1.方叶《山深闻鹧鸪》
2.肖建新《那些歇在树枝上的鸟儿》
3.张锐锋《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4.刘亮程《柴禾》
【考点研究】
一、散文常见类型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
2、抒情散文: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
4、哲理散文: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二、主题的表现形式
1.通过形象来实现
以小说、叙事散文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2.通过叙事来实现
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3.通过手法(隐喻、象征等)暗示
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三、阅读感悟与启示表达题答题步骤
第一步: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按照题意要求,联系相关的生活实际。
第三步:在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把握中心的基础上,进行体会感悟。
第四步:结合实际生活,用简洁、流畅的语言阐明观点。
四、具体考点
1.写作意图;
2.题材重在写人还是写物。
【考题对接】
一、方叶《山深闻鹧鸪》
山深闻鹧鸪
方叶
①常常是一夜潇潇的春雨,就把那满山的鹧鸪唤醒了。大概是憋了一秋一冬的缘故,那啼叫声是那样清亮、激越。一声声,穿透了淡淡晨曦、朦胧雨雾,在田垅,在荒坡,尤其在空寂的溪谷里,传得那么悠远,仿佛整个山野都回荡在它的共鸣声中。
②鹧鸪声应该说是山里独有的。在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山里野孩子的时候,每当远远听到鹧鸪的啼鸣,心里总有一种颤颤的感觉,知道暖融融的春天来临了。于是,迫不及待地脱掉厚厚的棉袄,邀上三五个要好的伙伴,披蓑着笠,冒着霏霏的细雨,骑在宽宽的水牛背上,摇摇晃晃地涉过清浅小溪,钻进对岸的树林里。采野花、拔芦杆,寻找过冬留下的山果。常常这时候,冷不防,一阵鸟啼声响起来了,像是谁躲在树丛背后突然吹开了叶笛。好脆亮啊,一下钻进了耳膜,栖落在我们稚嫩的心灵上。举目寻找,却不知啼鸣声是从哪里传来的。顽皮好动的山里孩子并不甘心,一个个蹑手蹑脚,悄悄穿过茂密的芦苇丛,爬上陡峭的山坡。尽管跑得满头汗水涔涔,上气不接下气,却始终连鹧鸪的影子也没发现。只有那逗人的啼叫声,在静静林谷中彼此呼应,不绝于耳……
③从那时起,山野的鹧鸪声融进了我的血液,一直停驻在我的心头。我远离了山村之后,每当春天来临,望见街树或屋檐上啁啾的麻雀,耳畔自然而然会响起那一声声清越悠远的啼鸣声,眼前甚至会出现一方方明镜般的水田,一坡坡青翠的树林,以及桃花芦苇夹岸的潺潺小溪。可惜,这一切都被钢筋水泥楼林遮断了。缺少葱郁广阔的草色,没有空灵美妙的鸟韵的春天,无疑是枯涩单调的。这让我越发地怀念起深山里的鹧鸪声。
④记得一年暮春,我到偏远的山乡当工作队。一个雨后初晴的清晨,进村去察看水情。穿行在弯弯的田埂上、山垅里,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忙着插秧;田边的渠水欢奔着发出悦耳的潺潺声。忽然,不远处山坡的毛竹林中,传来一阵“嘀咕钩嘎”的鸟鸣,我的心一激灵,这不是久违的鹧鸪在啼叫吗?接着,另一处树林里也响起了“嘀咕钩嘎”的叫声。我的脚步一下加快了,匆匆向竹林深处走去。那啼叫声像是愈来愈近,却又渐渐远去,而总是若离若即伴随着我们的脚步声。我不由站住了,闭上眼睛,任那凄清婉转的啼声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耳廓。仿佛这一瞬间,生活的重负,世俗的烦恼,以及人生的各种不顺,都被声声的鸟啼一一融化了,身心浸润在一种不可言喻的愉悦轻松之中。
⑤其实,我知道,属于江南杏花烟雨的鹧鸪,同“啼红万山都是血”的子规一样,因其啼声独特奇异,千百年来,不知叩响了多少细腻敏感的诗心,承载起无数繁复多变的情思。那位被誉为“郑鹧鸪”的晚唐诗人郑谷,正是通过对洞庭湖畔鹧鸪神韵及其啼声生动的描绘,把天涯游子、迁客流人的羁旅伤愁刻入人的心髓:“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萧萧暮雨中的荒江野庙,本来已经够凄迷悲凉的了,更有那鹧鸪声的哀鸣,怎能不令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闻之黯然伤神?
⑥然而,对鹧鸪声的啼鸣,人的感受却往往因时因境因情而异。南宋辛弃疾,既是一个感情丰沛、词章灿烂的大诗人,更是一位胸怀大志、豪气干云霄的爱国名将,可惜长期被闲置,无法舒展自己的抱负。他常常借用鹧鸪的啼叫,倾吐内心壮志不酬的抑郁以及知音寂寥、处境孤独的悲愤。
⑦然而,在日渐喧嚣的都市城乡,还有几人能平心静气地去倾听鸟的啼鸣蛙的吟唱?其实,在我们的视觉被光怪陆离的屏幕灯彩折磨得不堪忍受的时候,烟雨溟蒙的山野里那一声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鸣,不啻是一种亲切的召唤,一种温柔的抚慰。或许那啼叫声中有几分凄清,却往往能冲淡胸中的烦躁、郁闷、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自然的亲情,带给你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
⑧我喜欢在莺飞草长的季节,去深山倾听那不期而至的鹧鸪声。即使飘雪飞霜的寒冬,当我感到人生不畅,心胸郁闷的时候,也常常有意让自己的思绪浸入那如梦的啼鸣声中。
(本文有删改)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
二、肖建新《那些歇在树枝上的鸟儿》
那些歇在树枝上的鸟儿
肖建新
①在这座形体高大的城市里,是很难见到鸟儿的,偶尔会见到那些街上溜鸟的笼子,挂在不高的树梢上。笼子里的鸟常给我一种错觉,就是它们似乎是塑料做的,羽毛的颜色鲜艳无比,分布均匀而富有特征,见了人也只是机械似地晃动着小脑袋。其实,在我的认识中,我不把这种鸟儿叫做鸟,真正的鸟应该是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那种,它们生来就是用飞翔来量取生命的意义。
②在鸟儿稀薄的城市里,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灯、各式各样的车和喧嚣声。车在城市里可以算作是一种鸟儿,只是它们飞翔的空间是平面的,脱不了地面,只在一种人为的高度上。而喧嚣声无论在白天还是夜晚,都是城市无法消除的东西,它构成了城市非常巨大的软体环境,绵软无形又无孔不入。
③我常有些莫名其妙地走在有树的街道上,看着树枝上是否有一点半星的鸟儿。
深秋已经来临了,树叶一片片落下,那种飞舞的感觉仿佛树枝上有一些上下翻飞的鸟儿。在这样的街道上行走,还是有一点遐思的,风会轻轻拨弄着树叶,发出一些细微的、类似乌儿拨弄的声音。这些细小的声音会让我想起故乡的鸟儿,它们成群成堆地歇在一棵树上,不管这棵树是否承受得起,从远处望去,树枝上布满了密丫丫的黑点,但又在一瞬间一涌而去,树上顿时寂静。乡下的鸟儿无疑把我带去了更远的地方,那是它们播撒给我的一些种子,我也常随鸟儿的翅膀,越过南边的一些山,一些林,最后进入山那边一些无法看见的地带,那种意义贯穿了我的童年,甚至更长的时光。我不知道鸟儿的飞翔是为了什么,是寻觅,是迁徒,是练习……,但我知道鸟儿带给我的是远方,也许我的向往就是从童年时的鸟儿的飞翔开始的。
④在树下行走的还有一些老人,他们头发花白,身体微弓,走路时步幅很小,仿佛怕惊动树上的一瞬只鸟儿。我看到一些叶子落在了他们的背上或肩上。在乡下,常有一些乌儿落在老人的背上,他们并不知道,直到鸟儿飞走了,他们才有所醒悟。我非常敬重这些在树下缓缓步行的老人,树无疑是他们的伴,他们也是树的伴,也许他们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行走中长大,又是在这样的行走中老去。这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默契,与这些树和这种时空之间的无须言明的沧桑的默契。
⑤我非常憎恨那些动不动就放树砍树的人。一棵树用几十年的时间才长成碗口那么大,才有一点点撤在人间的荫凉,才有一些可供鸟儿们踏脚歇息的地方,他们毫不珍惜就要找一点理由把它们放倒,轮起大斧,在树根处一斧一斧地砍下去,砍出新生生的树渣,溅得到处都是。我觉得砍树的人和刽子手没什么两样。我宁愿一棵树老得不 能再老,一阵风就能把它吹碎,也不愿有人把它砍倒,然后把它解析成人们各种各样的欲望。
⑥在这样的树下行走,塑兰鲎墨堡垒堕二查二些±.堑!垫查二些堡竖旦树让人在城市中有了些放慢脚步的感想,然而没有一只鸟儿的大树更让我浑身如刺。树是鸟儿的巢,鸟儿的家,而空荡的家里没有一个孩子,那又是何等的伤感,何等的悲凉。我仔细观察过一些树,枝杆粗壮繁茂,形体丰腴,叶子密实光洁,它们原本是一个很好的家,可鸟儿都去了哪里?幸好一些树杆上还有一些小虫子在做短距离的滑翔,还有一两队蚂蚁在上上下下地跑动,看来它还是一些动物的聚散地。
⑦一个没有鸟儿的城市是惆怅的。鸟儿制造的空间是巨大的,飞翔带来的绝不是位移,绝不是姿势的复制,而是敞开的前方。没有让我彻底失望的是,在一个下午打开窗子的一瞬间,我看到了窗外那棵高高的白杨树上歇着的两只小小的麻雀,它们小小的脑袋灵巧地转动着,只是它们的眼睛里流露出了陌生的光芒,它们不明白,它们的同伴都去了哪里,为什么把一个偌大的城市留给了它们。我不敢惊扰它们,只希望它们能在我窗口的树枝上多呆一会,让我把长久以来内心的空白多填一点。 (有删改)
2.第四自然节主要写老人在树下行走,叶子和鸟落在老人背上的情景,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观点?(4分)
三、张锐锋《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张锐锋
①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的生活。
②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它总是将人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案日日常新。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③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古老,节奏鲜明。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④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趁着这样的间隙,邻居开始盖房,林和妻儿前去帮工。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平面,供老人坐下。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远方,他在想什么?我们谁也不可能猜到。也许他所想的仅仅是眼前的一片蓝,天边的蓝。
⑤天很快就黑了下来。一天的光阴就像几千年的光阴,简单而迅忽。林的一家人陆续回到家中,林对着墙壁上挂着的日历,沉思了好久,好像想起了什么,又好像忘掉了什么,总之,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用老茧坚硬的大手,粗暴地撕下了一页。用大大的黑体字标着阿拉伯数字的日历,和造币厂刚刚印制的崭新纸币一样,挺括,坚韧,在黑夜到来前的最后时刻闪着光,它用每一个唯一的日子作为自己的防伪标志,一个日子根本不会与另一个日子混淆,只是在撕下它的一瞬,发出嗤的一声,尖锐,迅疾,刺激,不容置疑。一天的终结,多少年的终结,嗤的一声撕裂。
⑥晚饭后才开了灯,一盏15瓦的灯泡,将并不明亮的光射向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脸庞现出明暗的分界,夸张的塑像都坐在小板凳上,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屏幕,在一片雪花斑点里推出了清晰度很差的人影,繁忙喧嚣的城市场景,豪华汽车和别墅,高架公路和人行天桥……奢华的生活只露出冰山一角,已经足够让人震惊。对于林一家人来说,电视剧中讲述的不过是一个传说,一个神话,和远去的舜的故事几无区别,甚至他们更相信后者。
⑦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的悠悠节奏。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凡可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凡的极限。
(节选自《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有删改)
3.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四、刘亮程《柴禾》
柴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家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注】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碰巧凑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凑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有的人家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人却不行——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然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父亲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在我们心中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颗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有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有删改)
【注】梭梭:一种灌木或小乔木。
4.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分)
5.第③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6.第⑥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7.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
2022届高考考点:“散文中主题”易错题(6)(试题版)答案
一、方叶《山深闻鹧鸪》
1.主旨:表达了对喧嚣都市生活的厌倦,对自然、宁静、平和的生活的眷恋热爱,以及对清新的田园图景消逝的惆怅。
感悟:示例——现代生活日渐喧嚣,许多人在物质的海洋中迷失了自我。诚然,我们不能否认物质的重要性,但没有了心灵的平和宁静,我们就只是行尸走肉。而回归自然,可以找回遗失的心灵的平和,享受不可言喻的愉快轻松。
【解析】文章写“然而,在日渐喧嚣的都市城乡,还有几人能平心静气地去倾听鸟的啼鸣蛙的吟唱”,表达了作者对喧嚣都市生活的厌倦,“其实,在我们的视觉被光怪陆离的屏幕灯彩折磨得不堪忍受的时候,烟雨溟蒙的山野里那一声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鸣,不啻是一种亲切的召唤,一种温柔的抚慰”,表达了对自然、宁静、平和的生活的眷恋热爱,“或许那啼叫声中有几分凄清,却往往能冲淡胸中的烦躁、郁闷、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自然的亲情,带给你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表现对清新的田园图景消逝的惆怅。
至于第二问,答案并不唯一,关键是要在正确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谈感悟,如脱离主旨谈感悟,属于不切题答案。如从原文“在日渐喧嚣的都市城乡,还有几人能平心静气地去倾听鸟的啼鸣蛙的吟唱”“其实,在我们的视觉被光怪陆离的屏幕灯彩折磨得不堪忍受的时候,烟雨溟蒙的山野里那一声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鸣,不啻是一种亲切的召唤,一种温柔的抚慰”等内容可知,现代生活日渐喧嚣,许多人在物质的海洋中迷失了自我,“或许那啼叫声中有几分凄清,却往往能冲淡胸中的烦躁、郁闷、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自然的亲情,带给你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我喜欢在莺飞草长的季节,去深山倾听那不期而至的鹧鸪声。即使飘雪飞霜的寒冬,当我感到人生不畅,心胸郁闷的时候,也常常有意让自己的思绪浸入那如梦的啼鸣声中”,由此可知,虽然我们不能否认物质的重要性,但没有了心灵的平和宁静,我们就只是行尸走肉。而回归自然,可以找回遗失的心灵的平和,享受不可言喻的愉快轻松。
二、肖建新《那些歇在树枝上的鸟儿》
2.①树利吗是人类的伙伴,给人的生活带来情趣种陕乐,人也应该对它们包容利爱护;②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才能生活得更美满幸祸。
三、张锐锋《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3.(1)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或“赞叹”)。
(2)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与反感。
(3)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
(4)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概括总结文章每部分包含的情感,特别注意最后一段,因为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尾段是在前文叙述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卒章显志,自然是思想情感体现较为集中的地方。
四、刘亮程《柴禾》
1.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要回归原文,找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加以概括。第①段,搬家时剩下的柴禾“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第②段,“柴垛是家力的象征”;第④段,“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在我们心中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
2.(1)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的积累过程。
(2)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呼应,并为柴禾在今后生活中的巨大变化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经过“父亲”“大哥”“我”“三弟”“四弟”的共同努力,“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据此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文中的语段结构作用最常见的就是承上启下,本题就是如此,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①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②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作用。解答该题,应先认真阅读画线的句子,画线句子所写的对象是家中院墙角落里的柴禾,“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根部的茬头朽掉”“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这四处细节描写,很富有感染力;接着分析四个“看见了”中的“我们”“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持旁观态度,由此可看出“我们”的情感态度。
4.(1)重在写柴禾。因为柴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禾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柴禾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
(2)重在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禾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对柴禾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
【解析】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首先观点要明确,然后要言之成理。如果认为重在写柴禾,可以从线索、文章的主要篇幅和作者的情感等方面来分析;如果认为重在写人,可以抓住最后三段来分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词语易错题(12)试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常见近义虚词的区别,试题对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散文中内容概括题易错题(10)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韩开春《荷叶》,沈天鸿《嘉峪关归去来》,徐志摩《罗曼·罗兰》,木心《林肯中心的鼓声》,不同题型,不同做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散文中内容概括题易错题(8)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许俊文《乡村的风》,吴越《北京声音》,朱以撒《苍茫中原》,星竹《永远的陷阱》,不同题型,不同做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