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散文中内容概括题易错题(8)试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散文中内容概括题易错题(8)试题含答案第1页
    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散文中内容概括题易错题(8)试题含答案第2页
    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散文中内容概括题易错题(8)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散文中内容概括题易错题(8)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散文中内容概括题易错题(8)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许俊文《乡村的风》,吴越《北京声音》,朱以撒《苍茫中原》,星竹《永远的陷阱》,不同题型,不同做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考考点:散文中内容概括题易错题(8)(试题版)
    考点:
    1.许俊文《乡村的风》
    2.吴越《北京声音》
    3.朱以撒《苍茫中原》
    4.星竹《永远的陷阱》

    【考点研究】内容要点概括题
    一、两大类命题形式
    1、局部文意概括题
    2、全文主旨或思想感情概括题

    二、局部文意概括题
    (一)两种命题形式
    1.特点概括题
    (1)特点概括题
    要求概括的是散文中的人、物、景、情及环境的特点(特征)。
    (2)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具有怎样的特点(特征)?
    ②请概括×××的形象特点。
    (3)注意点
    审题要特别注意阅读区间的把握。特点题的概括区间一般较大,不只在一段中。
    2.原因概括题
    (1)原因概括题的特点
    题干呈现的往往是作者的观点(或结论),要求筛选、概括出作者持该观点的理由或依据。
    (2)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②综观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
    ③结合文意,说说作者为什么×××。

    (二)方法指导
    1.圈画题干关键词,进而确定筛选范围
    (1)“就近”原则。
    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点。
    (2)“分散”原则
    适当扩大筛选范围,这个较大范围是指题干原句或原句中的关键词语出现的其他地方,剩下的答题要点有可能在这些地方。
    2.注意内容的层次
    要对信息集中的段落仔细阅读,划分层次,分层提取要点,这样才可以保证要点不遗漏。
    3.注意整合、概括的方法
    (1)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
    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
    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4.注意点
    (1)直接摘录法,用在某些题的某个要点上是合适的,但大多数题的多数要点是不能用这种方法的。
    (2)某些关键词语的组合,
    (3)换个角度的转述,
    (4)用一个更“上位”的词加以概括;
    (5)有的则需要自己挖掘概括。
    (6)显性要点与隐性要点相结合。概括题一般都有隐性和显性两种信息要点,而隐性信息要点易遗漏,作答时必须坚持挖掘隐性要点的原则。
    【注意点】全用原文的话太呆板,全用自己的话太危险,原文的话与自己的话相结合最保险。
    5. 要有“因分赋点”意识
    多数情况下是一点一分,甚至答满6点才得4分
    6.不同题型,不同做法:
    (1)特点概括题
    ①答案语言一般为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这些词语可以从原文中提取,
    ②多数情况下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③对一些人、物特点的概括,不要忘记形、神两方面。
    (2)原因概括题
    ①因果意识
    要善于由果溯因,一果多因。
    ②层次意识
    对相关文字划分层次,是不遗漏要点的重要保证。
    ③显性要点与隐性要点相结合。
    ④用因果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用“因为……所以……”的形式把原因与结论连起来读一读,如果因果关系成立,则基本正确;如果生硬,则可能不正确,或语言组织不到位。

    【考题对接】
    一、许俊文《乡村的风》
    乡村的风
    许俊文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2.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二、吴越《北京声音》
    北京声音
    吴越
    ①客居京城两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静。
    ②北京的静,当然不是荒凉的静。这个城市,人口数以千万,商圈喧哗,楼群生长,昼夜有航班起落。然而,所有的声息都如同碎片,顺着风,搅起一些,还没听真切,它们就低下来,着地了;所有含混的响动,像河底的泥草,像茶杯里的渣脚,微小地交织在主体的边缘,反而映衬出静的亘古远大。
    ③北京的静,和城市地理相关。三面雄关,指缝间漏下一个平原,不接水路,气质上与山居相近。北方苦寒,气候干燥,日短夜长,并不适宜欢饮达旦。历史也为北京人留下了惯看秋月春风的稳健。年轻时爱瞎侃吹牛的,倘不是为了谋生,过一定年龄还这样,就教大家都瞧不上。皇城根下的平头百姓,基因里埋着“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地线。
    ④北京的静,使之真正成为北京。
    ⑤在首都博物馆的非物质遗产展览会上,我得知有“北京声音”这一项,十分好奇。
    ⑥首博一位女士托人传给我原始素材,包含二十多个各有名字的声音文件:唱京剧,二胡,蝈蝈,花鸟虫鱼市场,空竹,驴,磨剪子磨刀,清扫寺院,寺院钟声……
    ⑦戒台寺清晨台阶上扫地的唰唰声。扫帚带过落叶,落叶是湿的吧,雾应该还没散,初日照高林。
    ⑧胡同里磨剪子手艺人的吆喝。磨一阵子剪子,嚓嚓嚓,吆喝一长一短两声,手艺人说:“你先别录,你要听哪种?”又换了一种吆法,更有古意,尾音像能勾魂。又磨剪子,嚓嚓嚓。
    ⑨驴拉货进城,在墙角不老实,叫唤起来。有大人带着孩子经过,孩子第一次看见驴,咯咯笑了,清脆得像两根花针掉在瓷釉上。
    ⑩这些声音,每一个的寻找与录制都很不寻常。
    ⑪例如鸽哨,如今踪迹难觅,如果不是有一户祖传鸽哨手艺的人家,辗转听说首都博物馆在进行声音搜集计划,“找上门来”,这种极具京城代表性的声音也将付之阙如。
    ⑫看似举手可得的,也不容易。如清晨禅寺扫阶声,得去好几个大清早,反复调试;天坛的风声,因其南侧有火车道,周围有七千多只鸟,早晨六点多就有游客,难以“提纯”……
    ⑬声音,是形象思维之门。推开这道门,人们跨越时空,与这段声音的“生命”同在。在她的理想中,北京应该有一个“音库”,收藏古建筑的声音,民俗活动的声音,自然四季的声音。
    ⑭然而,她告诉我,这项收藏并没有按计划继续下去,她为北京建一个“音库”的想法似乎也遥不可及。由于种种原因,它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有一些声音,前两年还有,现在也已经找不着了”。
    ⑮是的,这些声音很普通,甚至卑微。微小到没有谁觉得要把它们留下来,珍藏之。它们默默地来,默默地走,正如产生它们的市井生活,正如与它们相伴的、多半不会在历史留名的普通人们。有什么必要,为普通到几乎无人察觉的存在与消失的历史立志呢?
    ⑯可是,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
    ⑰也或许,这些曾经的声音,都已归还给了大历史,无声地滋养着北京的静。
    3.文中所写“北京声音”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4.试根据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三、朱以撒《苍茫中原》
    苍茫中原
    朱以撒
    ①这些日子里,经孟州、孟津,到洛阳、安阳、开封,总是会日复一日地迎受一种与江南不同的厚重感。是这里带有寒意的凌厉的风,是那看起来比故乡大而深红的落日,还是落日背景下那卸去累累果实的无垠原野?感觉总是难以言明。可是肌肤与心灵明明白白地体验着与我所居住的都市不同的气息,心弦不由地被撩拨得颤动起来。挑一个我以为合适的词来表达,那就是:苍茫。
    ②这些有过古都兴衰千年激荡的土地,在经过世事翻覆、鹿鼎频争的烽烟之后,已经变得和其他城市没有什么两样了,现代文明已深深地弥漫其中。可是,只要你抽身出来,到郊原,到旷野,你仍然会感慨不已。这方水土曾有过的英雄气概和草莽纷争,并不因时光的流逝而飘散,只要你有心撩开一角,那些带有图腾、饕餮、甲骨、金文的古风就会扑面而来。
    ③这个晚秋的黄昏,我在远离城区的郊外散步,原野苍茫秋风苍凉,深红的落日把远山映衬出一个绵延的剪影。这么大的空间,有几个农夫在拉扶着犁耙。他们不是借助牲畜的力量,而是尽自己的力量破开土层。这在广袤的原野上就显得十分渺远,他们的移动,成为黄昏中最动人的一笔。在他们劳作的不远处,散落着的一些短粗的城堞纹丝不动。时日久远,风雨侵蚀无歇,城堞外表如同千疮百孔的马蜂窝,只要看着那厚实沉甸的分量,就很容易使人想起宝剑和英雄,每一块土疙瘩里都可能掉下一则传奇故事,每一阵风卷出的黄尘都可能扬起战马的嘶鸣。如期而至的黄昏笼罩在空寂的城堞上,引人无限遐想:岁月真是无从再现么?其实我已逐渐能够由此领悟中原的笔墨情怀了。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特有的意象时时刻刻地熏染,笔下自然就野犷起来,亘古的南北有别,是渗透于艺人艺事的方方面面的,你看看他们手执长锋狼毫在雪白的宣纸上驰骋,多是乘势翻卷的草书,与沙场上的箭镞飞鸣、刀光剑影似乎没有什么两样,只是表现形式更换了罢了。
    ④在我们感慨岁月的磨洗使许多鲜明的过往人事化为乌有的同时,还是会看到许多不畏惧风霜刀斧剔抉的古典依然如故。我看到并抚摸到了这些昔日古都的石像、石碑。四季轮回春秋迭代,石像中的文官武将,已失却了当年的文质彬彬或威武睥睨,在改朝换代的风云中一脸漠然。他们有的依旧兀立于田头篱角,有的则离开原来坐落的方位,被人集中一室面面相觑。他们是留恋秦时汉时的明月呢,还是渴望唐时宋时的清风呢?令人乐意驻足的是与石像同存的石碑。时光的清冷沁入了石表,损伤了点画结构,使句读时不免受阻。可心灵却因之而酣畅,分明品味出碑文深处的内涵,丰富而深沉。这使我们面临它的时候,看出旧日创造的美丽辉煌的闪耀;在触摸它的时候,感觉到岁月翩翩远去的雪泥鸿爪,不免能领悟上苍的一点暗喻,一点象征,一点意趣。这是如今一些雕琢精美的石像石碑所无从具备的。这些古代的石头荡起的历史回声,很有可能会令我们捡拾起精神上的一些遗失。
    ⑤我又一次地见到黄河。这个季节,黄河正走向安静,两岸萋萋芳草,正随着晚秋的劲风扭动腰肢。我内心自然有荒凉之意,因为在此之前我才欣赏到壶口那一泻千里的瀑布,怎么也想不到在这里化为宁静。不过,话说回来,黄河毕竟是黄河,和芳草碧连天的江南溪流大有不同,还是罄露出了它的雄浑和宽博。随便俯身掬一捧水,都可以察觉出积淀下来的桀骜不驯,黄河就是这一捧水的无限放大。
    ⑥在中原的大地上穿行,有一种纵横六合天高地迥的开阔逼进心胸。像我这样方向感不强的人,如果向匆匆前行的中原人讨教,他们总是会站定了,缓缓抬手,至眉端,“诺,向南猛走,再向西拐”。他们的方位感特别强,又有一种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的意气。我从中得到的暗示是,当年中原逐鹿的后代,血液中还流动着纵横捭阖的气概,犹如指点江山那般。
    ⑦一弯寒月升上来了,远处近处层次分明。这不是十五的月亮,却由此衬托出了空间的苍茫无限,朦胧色调更平添这一古老地域的神秘与辽远。流连在历史往事的废墟上,思想无处不达地展开,灵活并且随意。在搜寻这方土地的遗留时,有许多次,视觉是徒劳无获的,只有靠心灵去感受,用知觉去捕捉。像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积淀的地方,战争的风云、英雄的情操,艺术的拙朴、民气的强悍,根本不会因时光潮水的浸漫而退却。
    ⑧我想,我也许还有不少机会走入这苍茫的中原。
    (有删改)
    5.作者感受到的中原大地的“苍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作答。(6分)
                                                                                                                                                                                           
                                                                                                                                                                                            
                                                                                                                                                                                            

    四、星竹《永远的陷阱》
    永远的陷阱
    星竹
    ①南非的沙比亚丛林,至今还生活着相当原始的西布罗族人。他们生活得平静,自然,悠闲,一生几乎都不劳动。他们的食物来源单一,就是四季里经过丛林地带的那些动物。让人惊讶的是,西布罗族人的捕猎方法更是简单,他们没有猎枪,甚至也没有弓箭,就是让动物们自己跑到他们的陷阱里,他们只是按时地去收获。这些陷阱极其原始,世世代代都一样,就是我们做孩子时常常玩的那种胶泥。
    ②西布罗族人在丛林的湿地上运来许多胶泥,将这些胶泥铺成一亩地大小的地方,然后放上一只鸡或是一只野兔。然后他们就是等待了。凡是吃肉的动物,只要走进丛林,便会被兔子和鸡吸引,一步步走入泥沼,越挣扎越深。陷入被动的动物又会引来更大的动物。几天之后,泥沼地里就会被许多猎物点缀。这时西布罗族人抬来木板,铺在胶泥上,将猎物们收入囊中,轻而易举,祖祖辈辈不变。
    ③同样,居住在大西洋撒拉丁小岛上的丁尼族人也不劳动,他们同样过着一种较为原始的生活。他们与西布罗族人有着惊人相似的地方,只是他们捕猎的方法不是用胶泥,而是学蜘蛛,用一张张细细密密的粘网。他们把粘网挂在树上,鸟、猴子及树上的爬行动物便都会自投罗网。
    ④有人怀疑,这么原始的骗局怎么还会好使?千百年来。怎么就不被识破?回答是肯定的,好使,绝对不会被识破!
    ⑤如今世界上的许多诱骗,许多陷阱,还都是古老的,原始的,但却经久不衰。按说人要比动物聪明了许多。人类走到今天,早已步入了科学的时代,几乎所有的领域都被改进。但说来奇怪,当人们面临一个个原始的陷阱时,依然还会上当受骗。在这一点上,人类没有一点进步。
    ⑥据心理学家和宗教界人士分析:人们只要有欲望,就不可能破解那些陷阱,包括那些最原始古老的陷阱。
    ⑦现代人在许多地方虽然破解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面对生活中那些拙劣的陷阱,人们却很难破解,一再上当。说来可笑,对于世上的许多简单骗术,人与动物的智商,常常是处于一个水平的。在西布罗族人布置的陷阱上,就有一些外来者为了够到胶泥地上的猎物,也会像动物一样试探着走入泥沼,结果身陷其中。
    ⑧由于人们自身的欲望缺陷,人们在面对生活的陷阱时,至今尚停留在原始的初级阶段。不去上当、不被诱惑要说起来并不复杂,因为外在的陷阱都相对简单,甚至十分原始,只要你能克制住欲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然而这却十分艰难。所以,人被诱骗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外界,而是来自内心。魔由心生,这才是你克服不了的。正因为如此,在我们面前,才会存在着永远的陷阱。
    (选自2006-12-26《北京晚报》)
    6.西布罗族人和丁尼族人的捕猎方式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突出叙述这些特点?(6分)
                                                                                                                                                                                           
                                                                                                                                                                                            
    7.文章第④节的自问自答,对全文内容的表达有哪些作用?(4分)
                                                                                                                                                                                            
    8.对文中画线句所提到的“说来可笑”,应当如何理解?(4分)
                                                                                                                                                                                            
    9.请探究文本以“永远的陷阱”为题的几层深意。(6分)
                                                                                                                                                                                            
                                                                                                                                                                                            






























    2022届高考考点:散文中内容概括题易错题(8)(试题版)答案
    一、许俊文《乡村的风》
    1.①风拂炊烟图。②风吹莲荡图。③风摇树木图。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是要能锁定阅读区域,并能分析其层次结构,概括层意。画线句是本段中心句、总括句,以下分三层写景绘图,体现诗意:①风中炊烟;②风中乱荷;③风中树木。答案可从原文中概括。
    2.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二、吴越《北京声音》
    3.①普通(“甚至卑微”亦可,2分);②丰富多样(“反映北京的市井生活”亦可,2分);③正在消失(“将付之阙如”亦可,2分)。
    4.①作者喜爱北京文化;对收集“北京声音”的做法充满敬意(“赞同”亦可);②对北京声音得不到珍藏表示遗憾(“提出批评”亦可);③对北京声音的消失既有不舍和无奈,也有理解和释然。
    三、朱以撒《苍茫中原》
    5.①中原凌厉的风、深红的落日、无垠的原野等自然景象;②中原弥漫着浓厚历史气息的城堞、石碑、石像等历史遗迹;③流存于中原人血液中的纵横捭阖的气概。(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四、星竹《永远的陷阱》
    6.(1)特点:①方法简单原始;②坐收渔利(坐享其成);③世代一样。
    (2)作用:为后文的挖掘引申,揭示人类的劣根性做铺垫。
    7.由上文的叙述过度到下文的议论阐发,增强语势,表明态度,发人深省。
    8.可笑,是因为人与动物的智商竟然在一个水平之上;不可笑,是因为欲望所致。
    9.①西布罗族人和丁尼族人世代不变的捕猎陷阱。②如今世界上的许多诱骗,许多陷阱,还都是古老的,原始的,但却经久不衰。③人们内心深处的贪欲是永远的陷阱。


    相关试卷

    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散文中内容概括题易错题(10)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散文中内容概括题易错题(10)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韩开春《荷叶》,沈天鸿《嘉峪关归去来》,徐志摩《罗曼·罗兰》,木心《林肯中心的鼓声》,不同题型,不同做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散文划线句子赏析”易错题(8)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散文划线句子赏析”易错题(8)试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龙应台《寂寞》,沈天鸿《嘉峪关归去来》,李玉良《离我最近的草》,老舍《何容何许人也》,抓内容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散文中主题”易错题(7)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散文中主题”易错题(7)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苏童《河流的秘密》,龙应台《寂寞》,黄永玉《平常的沈从文》,黄毅《负重的河流》,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