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初中化学九上《专题五 单元2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33291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湘教初中化学九上《专题五 单元2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33291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九年级上册单元2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第五单元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活动与探究揭示质量守恒定律。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反应中质的变化,但是并不知道量的关系。本节课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二、教法分析
实验探究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类比:通过碳酸钠与盐酸反应、镁带燃烧前后质量的测量这两个实验,比较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讨论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激发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从而迸发实验探究的动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让学生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精髓,在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
三、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分子、原子和化学反应的实质,知道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初步接触化学,对化学反应现象比较好奇,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能力。
(2)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让学生写出碳燃烧、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观察这两个反应,我们知道了反应物和生成物,那么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存在什么关系?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二)猜想(预设)
学生讨论、交流,可能得出三种不同的结果:
1、相等 2、大于 3、小于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猜想与假设,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设问)究竟谁的猜想正确呢?让我们用化学实验去求证吧。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三)实验探究
指导学生将全班分成十个实验小组,1-5组完成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6-10组完成方案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1、 在实验探究前指导学生讨论方案一、方案二的实验步骤。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 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 方案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测定 |
实验现象 |
|
|
反应前后 天平是否平衡 |
|
|
分析 |
|
|
3、预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提出改进方法。
4、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设问)是不是在所有的化学反应中我们所得到的数据在反应前和反应后都相等呢?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探究。
(四)类比探究
1、指导学生讨论方案三、方案四的实验步骤。
2、学生分组实验,1-5组完成方案三: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6-10组完成方案四:镁带燃烧前后的质量测定。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 方案三: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 | 方案四:镁带燃烧前后的质量测定 |
实验现象 |
|
|
反应前后 天平是否平衡 |
|
|
分析 |
|
|
3、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分析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方案三中产生的CO2逸散到空气中,故质量减轻;方案四中产生的白烟是氧化镁,逸散到空气中,故质量也减轻。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若将方案三中逸散的CO2和方案四中逸散的氧化镁收集起来一起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仍然相等,不要被表面上的“变大”或“变小”所迷惑。
(设问)通过以上四个实验的探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
(五)分析总结
通过以上四个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理解定律中的各个要点。
(设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水分解的动画模拟图片,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让学生观看水分解的动画模拟图片,思考:水分子分解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是否发生改变?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
(六)迁移创新
1、“某公司发布了一则招商广告:本公司采用美国高科技手段,能成功地将水变为可以燃烧的汽油(由C、H、O三种元素组成),这一成就获得了世界科学组织的认可。现对外招商同盟,本小利多。有意者请与某某联系。”你认为这则广告可信吗?
2、有人说:钢铁生锈后质量会变重、煤燃烧后质量会变轻等,这些化学反应都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呢?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两个习题,让学生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实验现象。
(七)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八)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本节内容的板书采用天平作支撑,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加深记忆。
(九)布置作业:
1、加热10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反应后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总和为9.52克,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
2、在化学反应A+B=C中,5克A的足量的B反应生成8克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是__
A、 8克 B、5克, C、3克 D、2克
3、某一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H2O和CO2,因此该物质一定含有( )
A、氧气 氢气 碳 B、氢气
C、氧元素 氢元素 碳元素 D、氢元素 碳元素
4.已知某反应为:2A2+3B2→2C,A,B为两元素符号,则C的化学式为( )
A、AB B、A2B3 C、A4B6 D、A3B2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作业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中,也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本节课的知识能得到延续、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2021学年专题五 化学变化及其表示单元3 化学方程式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专题五 化学变化及其表示单元3 化学方程式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授课, 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仁爱湘教版单元1 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仁爱湘教版单元1 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手段,教学课时,教学用具,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专题六 物质的溶解单元2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专题六 物质的溶解单元2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溶解性, 饱和溶液, 结晶,有关守恒法做溶液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