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 被动运输备课ppt课件
展开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无机物:水、无机盐;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糖、 脂质、维生素等
水、无机盐、O2、CO2、蛋白质、脂质等
是具有一定孔径,可以让______物质通过(如水分子),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物质能否通过只与孔径大小有关。
玻璃纸,肠系膜蛋壳膜,鱼鳔等
溶质不能通过半透膜的渗透装置分析
1、为什么漏斗液面会上升?
外观表现: 漏斗液面上升,一段时间后达到渗透平衡。说明水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
单位时间内由清水 → 蔗糖溶液的水分子数多于蔗糖溶液→ 清水。
2、水分子运动方向如何?
3、达到动态平衡后的状态?
达到渗透平衡只意味着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的移动达到动态平衡,既不可看作没有水分子移动,也不可看作两侧溶液浓度绝对相等
4、当液面上升到一定程度时,液面不再升高的原因?
由于水槽与漏斗中的液体具有浓度差,即具有渗透压差,所以水分子有进入漏斗的趋势;但是H1产生的压强与渗透压的平衡使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的交换率相同时,液面不再升高。
②半透膜的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________(或其他______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
1、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
10%葡萄糖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因此水分子由10%蔗糖溶液→10%葡萄糖溶液较多,右侧液面升高
蔗糖被水解为两分子单糖,导致左侧浓度升高,水分子由10%的葡萄糖溶液→10%的蔗糖溶液较多,则左侧液面升高,最终高于右侧
液面稳定后,将右侧液面高出部分吸走
右侧液面继续升高并达到新的平衡
2、溶质能通过半透膜的渗透装置
S1和S2是两种不同的溶质且只有水和S1能透过半透膜
S1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S2的物质的量浓度
S1的物质的量浓度小于S2的物质的量浓度
S1液面始终低于S2液面
S1中的溶质透过半透膜进入S2
S2液面升高,最终高于S1
S1和S2是同种溶质,且能透过半透膜, S1溶液浓度大于S2溶液浓度
由于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由S2 → S1的水分子数多于S1 → S2的。导致S1 液面上升。
随后S1中的溶质透过半透膜进入S2,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逐渐减小, S1 和S2的溶液浓度相等。
S1 下降,最终S1 和S2溶液液面持平
生物细胞也能发生渗透作用吗?
生物细胞结构也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吗?1、具有半透膜。2、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质浓度
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质浓度
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浓度
细胞质与外界溶液可以具有浓度差
1、将白菜剁碎做馅时,常常放一些盐,一会儿后就可看到水分渗出 2、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
1、植物细胞会出现失水的情况吗?2、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 3、什么结构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水又是如何进出植物细胞的呢?
细胞液 (具有一定的浓度)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吗?
① 0.3g/mL的蔗糖溶液
盖上盖玻片,制成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
撕取洋葱鳞片叶时要不带叶肉且不宜过大,避免制作装片时出现重叠和气泡,撕取后要放入载玻片上的清水中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0.3g/mL的蔗糖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中央液泡逐渐变小,颜色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细胞大小基本不变。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清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中央液泡逐渐变大,颜色变浅,原生质层逐渐恢复到贴近细胞壁;细胞大小基本不变。
自身对照是指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是实验前后之间的对照
②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___
①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______
细胞液与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浓度差,能渗透吸水和失水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液泡,能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但液泡无色,直接观察现象不明显
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有大液泡液泡中有紫色色素,便于观察
黑藻是高等植物细胞,含有大液泡和大而清晰的叶绿体,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
(能观察到吸水和失水)
引流时要重复几次,目的是使盖玻片下面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完全浸入在加入的液体。
加入蔗糖溶液后不宜停留过长时间,防止细胞长时间处于高渗溶液中,因过度失水而死亡。
如果所用溶液中的溶质为葡萄糖、KNO3、NaCl、尿素、乙二醇等,质壁分离后因细胞主动或被动吸收溶质微粒而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会吸水引起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
0.3g/mL的蔗糖溶液
选择对细胞无毒害作用,浓度适中的外界溶液,浓度过高会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拓展
判断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
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比较未知浓度溶液的浓度大小
生活中杀菌、防腐、腌制食品
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如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
①___________相当于半透性膜
②_________________具有浓度差
①___________(由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之间的细胞质组成)相当于半透膜
当外界溶液浓度______细胞质浓度,细胞吸水膨胀
当外界溶液浓度______细胞质浓度,细胞失水皱缩
当外界溶液浓度_____细胞质浓度,细胞维持正常形态
当外界溶液浓度______细胞液浓度,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当外界溶液浓度______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膨胀,由于存在细胞壁,细胞不会涨破
当外界溶液浓度______细胞液浓度,细胞维持正常形态
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
指水分子能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生物膜
透过的依据是分子或离子的大小,不具有选择性
膜上的蛋白质决定了一些分子可以通过,另一些分子不能通过,具有选择透过性
玻璃纸、动物膀胱、鱼鳔、花生种皮等
细胞膜、液泡膜和由其构成的原生质层等
指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然运动的现象。
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称为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指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进出细胞的方式,又称简单扩散。
例如:水、氧气、二氧化碳、苯、甘油、脂肪酸、尿素、固醇、乙醇。
O2是怎样进入血液以及组织细胞?
O2从肺泡腔进入血液需要穿过几层生物膜?
(肺泡壁、毛细血管壁为单细胞层)
O2从肺泡腔进入组织细胞需要穿过几层生物膜?
生物膜、磷脂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
指物质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进出细胞的方式,又称易化扩散。
例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
P点后运输速率受______________制约
载体蛋白,需与运输分子结合,引起载体蛋白空间结构改变。包括主动运输、协助扩散
通道蛋白是在膜上形成跨膜的亲水通道,使离子或水从中通过,不需要与运输分子结合。只参与协助扩散
1.将相同的植物细胞依次浸在甲、乙、丙三种溶液中,测得细胞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推导和叙述错误的是( )A. 三种溶液中,甲溶液浓度最低B. 在M时刻,乙溶液中的植物细胞保持活性C. 丙溶液中的植物细胞肯定会因失水过多而死亡D. 三种溶液中细胞的形态均会发生改变
2.为研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某同学将某植物的叶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甲物质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叶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植物的叶表皮细胞是具有液泡的活细胞B.细胞内甲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甲物质的浓度C.细胞液中的H2O可以经自由扩散进入甲物质溶液中D.甲物质和H2O能自由通过该叶表皮细胞的细胞壁
3.撕取紫色洋葱外表皮,分为两份,假定两份外表皮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生理状态一致,一份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甲组;另一份在蒸馏水中浸泡相同的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乙组。然后,两组外表皮都用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后表皮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减少。此时甲乙两组细胞水分渗出量的多少,以及水分运出细胞的方式是( )A.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主动运输B.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多、主动运输C.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少、被动运输D.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被动运输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 被动运输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 被动运输背景图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问题探讨,水分进出动物细胞,水分进出植物细胞,疑问解答,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当堂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 被动运输优质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 被动运输优质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顺浓度梯度,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需能量,顺浓度梯度高→低,影响因素,细胞内外浓度差,组织细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1节 被动运输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1节 被动运输优秀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细胞膜的功能,蔗糖溶液,玻璃纸,半透膜,渗透装置,小分子,蔗糖>清水,单位体积水分子数,蔗糖清水,总体方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