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PPT课件新人教版专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导学思练,岩石圈,有机物,叶绿素,物质迁移,连锁变化,天然植被,垂直结构,热带雨林,2常绿阔叶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_____、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2)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_______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
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生产功能:自然环境具有合成_______的生产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_____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_______,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_____及营养盐。(2)稳定功能:自然环境要素通过_________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_____稳定的功能。
3.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1)统一演化: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_____交换的结果,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_____的。(2)阶段性环境要素组合: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_____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_____。
4.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1)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_________和能量交换,使得其他要素发生_________,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2)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_____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探索应用】在干旱、半干旱绿洲地区,若上游引水过度,会对下游带来哪些影响?提示:上游引水过度,会导致中下游水量减少,下游植被缺水死亡,加剧土地荒漠化的发生;或下游湖泊因注入水源减少而萎缩,周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二、植被与环境1.植被含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_____的整体称为植被。2.植被分类:_________、人工植被。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_____、水分等环境条件。(2)稳定的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_________。(3)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具有_____当地环境的特征。
4.森林:(1)热带雨林。
(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
【探索应用】猴面包树又叫波巴布树,属于大型落叶乔木,分布于非洲的国家,叶集生于枝顶,小叶长5厘米,长圆状倒卵形,急尖,上面暗绿色发亮,无毛或背面被稀疏的星状柔毛,长9~16厘米,宽4~6厘米;叶柄长10~201厘米。在湿季,猴面包树在枝条上长出3~7片小叶组成的掌状复叶。题图为不同季节该树的生长状况。猴面包树属于哪种植被?生长地区的气候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提示:热带草原。气候特点:干湿季分明,干季干旱,蒸发旺盛,湿季降水较多,终年高温。
三、土壤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_____的疏松表层。2.物质组成:_______、有机质、水分和空气。3.野外观察内容:(1)_________:如黑土、红壤等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按不同粒径大小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3)土壤的剖面构造。
4.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_________,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为土壤提供______,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表层富集。(3)气候:①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_____、降水量呈正相关。②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_________。(4)地貌:多方面影响土壤的发育。(5)时间:时间越长,土壤层越___、土层分化越明显。(6)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
5.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功能:①联系了四大圈层,是联系_______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②为__________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③具有重要的_____、保水功能。④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的自然资源。(2)利用与保护:①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_____或改造。②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_________,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探索应用】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提示: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基础考点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研析考题】气候对植被的影响 (2020·全国I卷)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2)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A.降水稳定B.水土流失量稳定C.土壤肥力稳定D.岳桦结实线稳定
【解析】(1)选A,(2)选C,(3)选D。第(1)题,根据题目可知,90年代以来,林线海拔迅速提升70~80米,林线不断上升直至近年趋于稳定,说明林线附近的岳桦是最近几年才生长的,还是幼树。第(2)题,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可知岳桦结实线与生长季长短有关。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说明生长季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说明北坡冬季升温幅度大,导致林线快速上升。第(3)题,要有种子,岳桦林才可以生长。材料中说到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种子借助风力只能传播一定的范围,因此林线近年也趋于稳定。即使山顶温度升得再高,种子也没办法到达,岳桦林仍然是没办法生长。全球变暖,温度
继续升高,但岳桦林却停止了继续向上攀登的脚步。降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都是“外因”,主要影响岳桦林生长的好坏,但影响岳桦林能不能生长的主要是“内因”,结实线稳定,难以提供更多的生力军——“种子”向上扩张。
【关联知识】关联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各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如下表所示:
关联2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四大应用(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区域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区域联系的原理分析某一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造成的影响。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对点训练】 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贝壳碎屑砂,质地疏松。南海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有200余种。除滨海地区外,土壤含盐量大部分较低。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下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2题。
1.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蒸发弱 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C.植物多,吸收盐分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2.南海诸岛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来源是( )A.鱼类死亡分解 B.植物死亡分解C.鸟粪、鸟类残体 D.珊瑚、贝壳碎屑
【解析】1选B,2选C。第1题,南海诸岛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A项错误;南海诸岛面积小,雨量丰沛,淋溶作用强,使岛上土壤含盐量降低,B项正确;植被主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对盐度的影响作用较小,C项错误;南海诸岛面积小,岛上各地距海比较近,故D项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南海诸岛鸟类较多,鸟类食用富含磷的海产品,磷在鸟类体内富集,死亡后分解进入土壤中,结合图可知,鸟粪也为土壤提供了磷的来源,C项正确;鱼类死亡后沉积在海底,分解后对岛屿土壤含磷量影响较小,A项错误;读图,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磷,死亡分解后,体内的磷再回到土壤中,对土壤中含磷量的影响较小,B项错误;珊瑚、贝壳碎屑不易被分解,所以对土壤磷的含量影响较小,D项错误。
土壤种子库是指土壤内部及其表面具有生命力的种子总和,来源于地表植被,植物群落对土壤种子库的组成及空间分布有着直接影响。题图示意川西山区采集到的5个自然边坡土壤种子库的数量特征,图中坡位是指坡面所处的地貌部位。据此完成3、4题。
3.研究发现同一边坡下坡位的种子库密度普遍高于中、上坡位,其原因有( )①下坡位土壤含水量、养分相对较高②下坡位光照充足,空气流通性好③下坡位植被发育相对较好,繁殖能力较强④种子传播后被流水冲刷到下坡位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 ①③④
4.推测图中戊地与其他四地种子库密度分布坡位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A.放牧导致中、下坡位植被退化B.人类对下坡位植被保护好C.退耕还林使上坡位植被丰富D.城市建设导致中、下坡位植被退化
【解析】3选D,4选A。第3题,下坡位土壤蒸发较小,土壤含水量、养分相对较高,所以植被发育相对较好,繁殖能力较强,所以土壤种子库密度较高;此外种子传播后被流水冲刷到下坡位堆积也会导致下坡位土壤种子库密度较高;而在同一边坡,海拔越高,植被覆盖率越小(自然状态下),光照越充足、空气流动性越好。第4题,戊坡上、中、下坡位种子库密度都明显较小,尤其是是中、下坡位更严重,应该是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所致,结合该区域位置是川西高原,畜牧业发达,放牧所致的可能性更大。川西地区人口密度较小,城市建设首先选择地形平坦的谷地或平原。
【加固训练】 根据2019年4月3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大堡礁在海洋热浪的作用下发生了两次珊瑚白化灾害(即和珊瑚共生的藻类离开或死亡,珊瑚就会变白,最终因失去营养供应而死),已造成了1500 km2的珊瑚大面积死亡。下图为白化珊瑚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造成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 B.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C.太阳活动的能量释放 D.太阳辐射的区域差异2.推测大规模海洋热浪将带来的影响是(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我国海岸线不变③两极冰川纬度升高④海洋的面积缩小A.①②B.③④C. ①③D.①④
【解析】1选B,2选C。第1题,由材料可知,珊瑚白化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大堡礁在海洋热浪的作用下,和珊瑚共生的藻类离开或死亡,珊瑚就会变白,最终因失去营养供应而死的现象,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造成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第2题,大规模海洋热浪改变了海洋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①正确。海平面上升,我国海岸线后退,②错误。两极冰川融化,纬度升高,③正确。海洋的面积扩大,④错误。
基础考点2 植被与土壤【研析考题】【例1】植被 (2017·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
【解析】(1)选B,(2)选A。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城市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属于季风气候;拍摄照片时间是2017年3月25日,是春分日过后,此时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故该城市植被属于落叶阔叶林;而常绿阔叶林一年四季都能生长;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植被没有常绿硬叶林。第(2)题,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热量,由于常绿灌木叶片较小,对寒冷气候适应能力强,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故气温(热量)条件影响植被栽种的范围,在降水少的城市通过浇灌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分,光照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生长状况,不影响植物的类型;土壤影响植物的长势,不影响植物的类型。
【例2】土壤 (2016·全国卷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题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析】(1)选A,(2)选C。第(1)题,由图可知,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4 000米左右,结合气温高低、生物生产量与土壤中磷含量的关系可知,该地区气温较低,且生物生产量较低,故自然带为高山草甸带。第(2)题,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与磷高累积区相比气温较高,生物生产量较高,地表径流量较大。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该地区磷含量少,说明土壤含水量较低。
【关联知识】关联1 植被与地理环境(1)植被的分布与环境。
(2)植被形态与环境。
关联2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成土母质与土壤: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3)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5)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6)人类活动与土壤。
【对点训练】下图示意我国东南部某区域地形和植被分布。读图,完成1~3题。
1.该区域( )A.以高原为主B.海拔高且相对高度较大C.山顶较平坦D.坡度从山麓到山顶渐增2.该区域山脊发育硬叶灌丛,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降水B.太阳辐射C.土壤D.人类干扰3.该区域的缓坡沟谷( )A.植被纬度地带性规律显著 B.植被叶面宽大C.土壤因富含有机质而肥沃 D.植物种类单一
【解析】1选C,2选C,3选B。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山顶是常绿植被,说明海拔较低且相对高度较小;该区域的山地具有麓缓、身陡、顶平的特点,故坡度从山麓到山顶并不是渐增。第2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的山地具有麓缓、身陡、顶平的特点,坡度较大,土壤易受到侵蚀,土层较薄,保水保肥能力差,故发育硬叶灌丛;山坡与山顶在降水、太阳辐射和人类干扰程度等方面差异不大。第3题,该区域地处亚热带,缓坡沟谷气候湿热,发育季雨林,体现的是非地带性;季雨林植被叶面宽大;缓坡沟谷水热丰富,有机质分解、淋溶作用强烈,土壤较为贫瘠;季雨林植物种类比较丰富。
土壤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山地不同植被群落8月份某时段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影响不同植被群落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随时间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土壤水分B.土壤温度 C.光照强度D.地下生物量
5.图示时段红松阔叶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峰值明显滞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枯枝落叶少B.根系发达C.树冠茂盛D.树干高大
【解析】4选B,5选C。第4题,根据图中提供的地方时信息,可知中午前后土温高时排放通量大,而其他时段土温较低,排放通量小,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中都和土温的变化影响有关,因此影响不同植被群落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随时间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土壤温度。土温越高,土壤水分越少,越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和根系呼吸;一个地区在某时段内的光照强度一般不会发生改变;生物量是植物长时间生长积累的,是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共同作用积累出来的,因此地下生物量与土壤二氧化碳关系不大。第5题,红松阔叶林枯枝落叶不比其他植被少;根系发达,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应该较大,排放量峰值应该提前;树冠茂盛,将遮挡阳光,地面接收光照较少,土壤温度上升慢,将导致
土壤中微生物和根系生物活动最高强度滞后,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峰值滞后,而其他枝叶较少的植物地表接收光照强,土壤温度上升快,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峰值将更早。树干高大并不影响地面获得光照,对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影响也较小。
【加固训练】 (2020·山东联考)草地总生物量包括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其中地下部分分为活根和死根生物量。活根生物量比例可作为草地退化与否的敏感性指标。下图为三江源地区某草地生物量分配构成,M、N代表该草地退化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地地上生物量低于地下生物量的主要原因是( )A.低温B.干旱C.强风D.盐碱2.从M阶段草地发展成为N阶段草地,表明该草地( )A.趋于退化B.趋于良好C.趋于稳定 D.无法判断
【解析】1选A,2选B。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为三江源地区生物量示意图,三江源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冻土广布,植物体死亡后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被微生物分解的速度快,所以地上生物量比地下生物量少。第2题,据图可知,从M阶段到N阶段,活根生物量比例显著上升。又根据材料信息“活根生物量比例可作为草地退化与否的敏感性指标”可知,活根生物量比例显著上升说明该草地生长状况趋于良好。
新动向·新情境·新预测
【命题新素材】 莫索湾地区位于新疆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该地区短命植物种类丰富,药用价值高。短命植物属浅根系草本植物,在气温和水分条件合适时,在短短2个月左右时间里迅速绽放,与其他鲜花一起构成“花海”,随后整个植株或地上部分干枯死亡,以种子或地下器官休眠的方式来度过不利季节。下图为莫索湾地区位置图。
【关键词句】新疆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休眠度过不利季节【命题导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植被与环境
【高考新命题】【命题示例】(1)推测莫索湾地区短命植物开花季节为(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请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莫索湾短命植物休眠期的自然特征。给材料 我命题——学以致用【我的命题】(3)(选择题或综合题) 。 答案:(1)A(2)莫索湾地区夏秋季节气温高,降水少,蒸发旺盛,土壤干旱,短命植物无法生长,只能休眠;冬季,气候寒冷干燥,热量、水分条件差,短命植物休眠。(3) 。
【命题母材料】1.大熊雨林——世界最大的温带雨林 温带雨林是一个很小且分散的生物群系,人们发现的其最大的区域位于北美太平洋海岸,从加利福尼亚北部延伸到阿拉斯加南部,较小的区域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塔斯马尼亚、新西兰和智利。这些地区的年降雨量超过2000 毫米,而且全年分布均匀。所有的地区都是温和的海洋气候,温度很少降至冰点以下。 温带雨林在某些方面与热带雨林相似,例如都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但两者之间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温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少,温带雨林中的动物大多生活在地面上。
大熊雨林是世界上仅存的几处温带雨林之一,主要分布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北海岸地区,绵延400千米,主要分布在西海岸的一系列海岛和海岸山脉的西侧,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温带雨林,这片森林占据着北美温带森林的三分之一,这片温带雨林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未侵扰的温带原始森林。
2.紫色土 紫色土发育于亚热带地区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土壤。全剖面呈均一的紫色或紫红色,层次不明显。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地区,以四川盆地为主。在南方诸省盆地中零星分布。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考点复习课件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含解析),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水循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热带草原,热带季雨林,低纬度,中纬度,较高纬度,海陆分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4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新人教版,共60页。
这是一份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3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范训练课件新人教版,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