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word版 含答案)
展开一、选择题(共8小题,毎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24分)
1.(3分)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B.空气里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C.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
D.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2.(3分)下列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B.液面不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C.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D.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3.(3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B.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细铁丝在氧气时里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用排水法可以收集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4.(3分)下列各图中“●”和“〇”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B.
C.D.
5.(3分)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 )
A.中子数B.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差
6.(3分)科学家利用“基因剪刀”技术降低了水稻中砷的含量。如图为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与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砷的原子序数为33
B.在化学反应中,砷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C.一个砷原子的质量为74.92g
D.砷属于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
7.(3分)一定条件下,一定质量的化合物R和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 CO2和9g 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合物R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能为40
B.44g CO2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2g
C.化合物R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D.化合物R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一定为1:1
8.(3分)小明同学梳理并归纳了以下知识点:
①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数目肯定没有变化;
②不同原子的质子数一定不同;
③单质与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
④1﹣18号元素的原子中,核电荷数之差为8的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等;
⑤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却不同,其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⑥水银温度计的汞柱能升高或降低,其原因是汞分子间有间隔;
⑦检验氢气的纯度时,试管口朝下,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其中不正确的是( )
A.②③⑦B.①④⑥C.③⑤⑦D.①②④⑥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26分)
9.(4分)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氧化镁 。
(2)4个二氧化碳分子 。
(3)标出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
(4)1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 。
10.(4分)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请根据以下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A中水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实验B中2号试管内产生气泡的速率 (填“等于”或“小于”或“大于”)1号试管内产生气泡的速率。
(3)实验C中活性炭 (填“能”或“不能”)使硬水软化。
(4)实验D中在烧瓶里加入几粒沸石的作用是以防加热时 。
11.(6分)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找出联系、发现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一种基本方法。
(1)观察所给粒子排列规律,将适合的化学符号填入空白:O2﹣、F﹣、 、Na+、Mg2+。
(2)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甲属于氧化物,在常温下是一种红色粉末,受热分解可产生两种单质;乙在空气中约占体积。这些物质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某一种物质通过一步能转化为另一物质,“一”表示连接的两种物质之间能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是 (填名称)。
②在生活中乙的用途是 (列举一种即可)。
③若丙是木炭的主要成分,则丙与乙反应生成丁的化学方程式为 ,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12.(7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制氧气展开了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一】用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制氧气。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该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选择装置乙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为了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 进入导管必须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探究学习二】用氯酸钾制氧气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1所示装置对氯酸钾制氧气进行探究学习。KClO3分解时,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使用不同催化剂时的固体残留率分别如图3所示。
小资料:①KClO3的熔点约为356℃,MnO2在加热条件下不分解。
②固体残留率等于剩余固体质量与原固体质量之比。
(3)分析图3可知,对KClO3分解催化效果更好的催化剂是 。
(4)将29.4g KClO3和MnO2混合物以5:1配比加热至完全反应,如图4中m的值应为 g。
(5)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由实验分析可知,加热氯酸钾固体制氧气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b.图2中A→B段氧气浓度逐渐降低的可能原因是加热时排除一部分空气,而氯酸钾还没有分解生成氧气
13.(5分)化学反应在防治环境污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某工厂废气中的SO2,可用以下方式处理:
方式一:2SO2+O2+2CaO═2CaSO4
方式二:2SO2+O2+4NaOH═aNa2SO4+bH2O
回答下列问题:
(1)CaSO4中有两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呈整数倍关系,这两种元素是硫元素和 (填元素符号)。
(2)若用方式二处理9.6t SO2,理论上可生成Na2SO4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t)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九年级(上)
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毎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24分)
1.(3分)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B.空气里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C.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
D.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
【解答】解:A、空气是混合物,因此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是错误的,故选项错误;
B、空气里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是正确的,因为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故选项正确;
C、混合物中的各成分都保持原来的化学性质,因此化学性质都已改变是错误的,故选项错误;
D、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3分)下列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B.液面不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C.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D.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分析】过滤实验时,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体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嘴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紧靠接受的烧杯。
【解答】解:A、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是正确的,故不可选;
B、如果液面不要低于滤纸的边缘,就会导致滤液浑浊,所以错误,故可选;
C、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是正确的,故不可选;
D、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是正确的,故不可选。
故选:B。
3.(3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B.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细铁丝在氧气时里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用排水法可以收集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分析】A、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化学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B、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分析解答;
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分析回答;
D、根据排水法可收集的气体的性质回答。
【解答】解:A、在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正确;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常温下不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常温下与碳不反应,故错误,符合题意;
C、细铁丝在氧气里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正确;
D、排水法可收集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的气体,正确;
故选:B。
4.(3分)下列各图中“●”和“〇”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B.
C.D.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图A表示纯净物中的化合物,图B表示纯净物中的单质,图C表示两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图D表示纯净物中的单质。
【解答】解:A、图A表示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B、图B表示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C、图C表示两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D、图D表示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5.(3分)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 )
A.中子数B.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差
【分析】根据在原子中微粒的等量关系分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解答】解:由原子中微粒的等量关系可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
故选:B。
6.(3分)科学家利用“基因剪刀”技术降低了水稻中砷的含量。如图为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与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砷的原子序数为33
B.在化学反应中,砷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C.一个砷原子的质量为74.92g
D.砷属于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
【分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进行分析判断。
B、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D、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3,故选项说法正确。
B、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5,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3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4.92,而不是一个砷原子的质量为74.92g,故选项说法错误。
D、砷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砷元素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砷元素位于第四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7.(3分)一定条件下,一定质量的化合物R和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 CO2和9g 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合物R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能为40
B.44g CO2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2g
C.化合物R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D.化合物R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一定为1:1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生成物可以初步确定该物质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由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和与该物质的质量进行对比,从而确定该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中原子的个数比=元素的质量比与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可以计算出该物质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
【解答】解:由题意,一定质量的化合物R和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 CO2和9g H2O,可知R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由已知条件,不能确定化合物R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44g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00%=12g,9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9g××100%=1g,该物质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1:1,
故选:A。
8.(3分)小明同学梳理并归纳了以下知识点:
①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数目肯定没有变化;
②不同原子的质子数一定不同;
③单质与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
④1﹣18号元素的原子中,核电荷数之差为8的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等;
⑤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却不同,其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⑥水银温度计的汞柱能升高或降低,其原因是汞分子间有间隔;
⑦检验氢气的纯度时,试管口朝下,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其中不正确的是( )
A.②③⑦B.①④⑥C.③⑤⑦D.①②④⑥
【分析】①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数目的变化分析;
②根据不同原子的质子数一定不同;
③单质与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
④1﹣18号元素的原子中,核电荷数之差为8的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等;
⑤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却不同,其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⑥水银温度计的汞柱能升高或降低,其原因是汞分子间有间隔;
⑦检验氢气的纯度时,试管口朝下,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解答】解:①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都是没有变化,如电解水的过程中分子数目增加,选项不正确;
②不同原子的质子数一定不同,选项正确;
③纯净物包括单质与化合物,两者属于并列关系,选项正确;
④1﹣18号元素的原子中,核电荷数之差为8的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相等,如氢元素与氟元素的核电荷数之差为8,但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等,选项不正确;
⑤分子的结构决定其性质,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却不同,其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选项正确;
⑥水银温度计的汞柱能升高或降低,其原因是汞分子间有间隔,且间隔大小随温度发生改变,选项不正确;
⑦由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检验氢气的纯度时,试管口朝下,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选项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26分)
9.(4分)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氧化镁 MgO 。
(2)4个二氧化碳分子 4CO2 。
(3)标出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NaO2 。
(4)1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 S2﹣ 。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书写化学式。
(2)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4)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解答】解:(1)氧化镁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镁元素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氧化镁的化学式为MgO;
(2)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4个二氧化碳分子表示为4CO2;
(3)NaNO2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钠元素化合价为+1,设氮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1)+x+(﹣2)×2═0,x═+3,表示为NaO2;
(4)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1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 表示为S2﹣。
故答案为:(1)MgO;
(2)4CO2;
(3)NaO2;
(4)S2﹣。
10.(4分)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请根据以下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A中水发生了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实验B中2号试管内产生气泡的速率 小于 (填“等于”或“小于”或“大于”)1号试管内产生气泡的速率。
(3)实验C中活性炭 不能 (填“能”或“不能”)使硬水软化。
(4)实验D中在烧瓶里加入几粒沸石的作用是以防加热时 液体暴沸 。
【分析】(1)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2)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
(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4)实验D中在烧瓶里加入几粒沸石的作用是以防加热时液体暴沸。
【解答】解:(1)实验A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水发生了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物理。
(2)实验B中2号试管内产生气泡的速率小于1号试管内产生气泡的速率,是因为单位时间内产生氢气的体积比氧气大。
故答案为:小于。
(3)实验C中活性炭不能使硬水软化,是因为活性炭不能除去溶于水的钙、镁化合物。
故答案为:不能。
(4)实验D中在烧瓶里加入几粒沸石的作用是以防加热时液体暴沸。
故答案为:液体暴沸。
11.(6分)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找出联系、发现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一种基本方法。
(1)观察所给粒子排列规律,将适合的化学符号填入空白:O2﹣、F﹣、 Ne 、Na+、Mg2+。
(2)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甲属于氧化物,在常温下是一种红色粉末,受热分解可产生两种单质;乙在空气中约占体积。这些物质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某一种物质通过一步能转化为另一物质,“一”表示连接的两种物质之间能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是 氧化汞 (填名称)。
②在生活中乙的用途是 支持燃烧(或医疗急救) (列举一种即可)。
③若丙是木炭的主要成分,则丙与乙反应生成丁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O2(或2C+O22CO) ,属于 化合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分析】(1)根据所给粒子的原子序数进行分析;
(2)依据乙在空气中约占体积,则乙为氧气,甲属于氧化物,在常温下是一种红色粉末,受热分解可产生两种单质;则甲为氧化汞,依据丙的条件推出,丙和丁,将推出的物质带回框图验证;
①依据推出的甲分析;
②依据推出的甲、乙分析;
③依据丙的条件,写出丙与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通过分析所给粒子的原子序数可知,O2﹣、F﹣、Ne、Na+、Mg2+;故答案是:Ne;
(2)依据乙在空气中约占体积,则乙为氧气,甲属于氧化物,在常温下是一种红色粉末,受热分解可产生两种单质;则甲为氧化汞,依据丙的条件推出,丙和丁,将推出的物质带回框图验证;
①根据以上分析,甲是氧化汞;故答案为:氧化汞;
②乙是氧气,在生活中乙的用途是支持燃烧,医疗急救等;故答案为:支持燃烧(或医疗急救);
③若丙是木炭的主要成分,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故丙与乙反应生成丁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或2C+O22CO);反应的特征是“多变一”;故答案为:C+O2CO2(或2C+O22CO);化合。
12.(7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制氧气展开了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一】用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制氧气。
(1)仪器①的名称是 长颈漏斗 。
(2)该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选择装置乙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为了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 高锰酸钾粉末 进入导管必须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探究学习二】用氯酸钾制氧气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1所示装置对氯酸钾制氧气进行探究学习。KClO3分解时,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使用不同催化剂时的固体残留率分别如图3所示。
小资料:①KClO3的熔点约为356℃,MnO2在加热条件下不分解。
②固体残留率等于剩余固体质量与原固体质量之比。
(3)分析图3可知,对KClO3分解催化效果更好的催化剂是 纳米二氧化锰 。
(4)将29.4g KClO3和MnO2混合物以5:1配比加热至完全反应,如图4中m的值应为 4.9 g。
(5)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填序号)。
a.由实验分析可知,加热氯酸钾固体制氧气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b.图2中A→B段氧气浓度逐渐降低的可能原因是加热时排除一部分空气,而氯酸钾还没有分解生成氧气
【分析】(1)考查实验室常用仪器名称;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高锰酸钾性质分析回答此题;
(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回答此题;
(4)根据二氧化锰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分析回答此题;
(5)根据实验信息总结实验结论。
【解答】解:(1)①为加入液体的长颈漏斗;
故答案为:长颈漏斗。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高锰酸钾为固体粉末,容易被气体带出,所以需要棉花防止其进入导管;
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高锰酸钾粉末。
(3)根据图3中信息可以看出,在加入纳米二氧化锰后固体残留率低,所以纳米二氧化锰效果更佳;
故答案为:纳米二氧化锰。
(4)二氧化锰反应前后质量不会变化,所以最后剩余固体中二氧化锰还是原来的质量,所以二氧化锰质量=29.4g×=4.9g;
故答案为:4.9。
(5)A、发生装置无法通过数据得出结论,选项A不符合题意;
B、试管内空气受热逸出,氧气被排出,而此时不发生反应,所以氧气浓度降低,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5分)化学反应在防治环境污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某工厂废气中的SO2,可用以下方式处理:
方式一:2SO2+O2+2CaO═2CaSO4
方式二:2SO2+O2+4NaOH═aNa2SO4+bH2O
回答下列问题:
(1)CaSO4中有两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呈整数倍关系,这两种元素是硫元素和 氧元素 (填元素符号)。
(2)若用方式二处理9.6t SO2,理论上可生成Na2SO4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t)
【分析】根据给出的化学方程式和对应的二氧化硫的质量求算对应的原料质量,进而确定进一步的计算。
【解答】解:(1)CaSO4中有硫元素和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呈倍数关系,两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也呈整数倍关系,这两种元素是硫元素和氧元素;
(2)在化学方程式2SO2+O2+4NaOH═aNa2SO4+bH2O,反应物中Na的个数是4,生成物中钠的个数也应该是4,所以a=2;反应物中H的个数是4,生成物中H的个数也应该是4,所以b=2;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SO2+O2+4NaOH═2Na2SO4+2H2O;
设生成的硫酸钠的质量为x。
2SO2+O2+4NaOH═2Na2SO4+2H2O
128 284
9.6t x
x=21.3t
答:理论上可生成Na2SO4的质量是21.3t。
故答案为:
(1)氧元素;
(2)21.3t。\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模拟试题一: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模拟试题一,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模拟试题二: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模拟试题二,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卷(含答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