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课内容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课内容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介绍,背景资料,知识链接,检查预习,课文朗读,整体感知,内容探究,品味赏析,写法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臧克家、闻一多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 作品内容。 2.反复朗读,抓住主要事件,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文中含 蓄、精练、富有诗意的语言。3.学习作者精选典型材料来记述人物言行的方法,体会描 写、议论、抒情在文中的作用。 4.学习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所表现出来的严谨治 学、敢说敢做、表里如一的高尚品格和英雄气概。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诗人。他于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代表作有长诗《李大钊》,诗集《烙印》《春风集》《臧克家诗选》等。
本文选自1980年2月12日《人民日报》,有改动。臧克家于20世纪30年代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其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两人书信来往甚密,相知甚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2月又写了本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光荣事迹。
1.文体知识——散文(1)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格律,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表达。
(2)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特点主要有: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3)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
2.“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1.订正字音 仰之弥高(mí) 锲而不舍(qiè) 炯炯目光(jiǒnɡ) 目不窥园(kuī) 兀兀穷年(wù) 沥尽心血(lì) 无暇及此(xiá) 群蚁排衙(yá) 硕果(shuò) 校补(jià) 潜心贯注(qián) 迥乎不同(jiǒnɡ) 迭起(dié) 慷慨淋漓(lín lí) 气冲斗牛(dǒu)
2.词语释义 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沥尽心血:用尽心思和力量。 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潜心贯注:用心专而深,全部精力都放在上面。 慷慨淋漓:充满激情,痛快顺畅。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3.词语辨析迥乎不同 截然不同 “迥乎不同”和“截然不同”都有“不相同”的意思。 “迥乎不同”指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气冲斗牛 气冲霄汉 “气冲斗牛”和“气冲霄汉”都有“勇敢无畏、有气势”的意思。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还可以形容人生气。 “气冲霄汉”形容大无畏的精神和气概,不能用来形容人生气。
1.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的事迹。
2.本文一共分为几个部分?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7):承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记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务实勤奋、谦虚淡泊的特点。 第二部分(8~18):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在“说”与“做”上的高度统一。 第三部分(19、20):总结全文。对闻一多先生两个方面的品质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
3.说说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4.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课文原话回答)。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有哪些著作? 目的是什么?
(1)三部著作: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2)目的: 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2.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 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前期,“做了再说,做了不一定说”;后期,“‘说’了就‘做’”。前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救国救民、爱国的主要思想、执着的态度、言行一致、敢作敢为的做人原则不变。
3.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 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课文两部分之间,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结上文和领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4.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与“做”矛盾不矛盾?作者 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记述?
(1)尽管闻先生在两个方面对待“说”与“做”的情况迥然不同,但实质上二者并不矛盾。二者统一在言论与行动的完全一致,而且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言行一致”是闻先生人格的写照。如果笼统地写,容易落入窠臼,流于一般化。
(2)作者采用剖析的方法记述,具体、实在。既刻画了闻先生力戒空言、崇尚实干的学术道德,又刻画了他为民主事业作“狮子吼”的慷慨陈词、昂首挺胸的战士形象。采用剖析的方法记述,不仅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闻先生的精神世界,而且揭示了他思想前进的历程。这样记述,虽只是言行片段,却形象丰满,孜孜治学与英勇无畏的精神跃然纸上。
5.联系时代背景,说说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 命作为代价的”。
因为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搞白色恐怖,言论不自由,谁反对就有被杀害的危险。所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不是普遍意义的说和做,他的“说”和“做”也就必须以生命为代价。
(1)本文的作者臧克家是一位诗人,他是用诗化的语言来写这篇文章的。本文的语言风格精练、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虽不朴实,却有它自己的特点与妙处。 (2)文章适当用一点文言词可使其精练,增加其语言的韵味。 (3)至于文章气势盛,好像“大呼小叫”,这用来写闻一多先生再合适不过了,因为闻先生是一个刚性人物,为人正直、品行高尚,富有阳刚之美。
6.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不朴实,用大词、用文言词,语言“大呼 小叫”,你是怎样看待的呢?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 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两段话的。
这两段话在课文的开头,起到了领起全文的作用,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又运用了引用和对比的手法,凸显了闻一多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这句话运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钻探古籍比成“寻求宝藏”,生动具体地体现闻一多先生对学术钻研的务实精神。
3.你是如何理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漂白了四壁’ ”一句的?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4.说说你对“一个又一 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的字写得十分工整,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5.“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 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引用闻一多先生写给作者的信中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引用闻一多先生信里的话,鲜明地展现了他正直无畏的性格。以信为证,确凿可信。
6.“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这句话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语言描写。引用闻一多先生的原话体现出他为争取民主而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
7.“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 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引用闻一多先生写给作者的信中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形象地再现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形象,言语间充满着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之情。
8.品味“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
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赞扬闻一多先生敢于高声说出真理的勇气及勇于献身的精神,突出他在“说”和“做”上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1.夹叙夹议,结构严谨。 本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且多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气势、一种旋律,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这些照应几乎都是议论。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结上文和领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表现品格。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说说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本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的献身精神。
读一读闻一多的《红烛》,从中感受诗人的“做”。
本诗是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开卷“序诗”,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中概括了诗集所表现的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诗人将自己比做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尽管“流一滴泪,灰一分心”,即使“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闻先生之死即重于泰山,他以他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写作《唐诗杂论》 学者 写作《楚辞校补》 做了再说, 写作《古典新义》 做了不说 口的巨人 说和做 起稿政治传单 行的高标 革命家 群众大会演说 说了就做, 参加游行示威 言行一致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授课ppt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青岛闻一多像,闻一多,知遇相惜亦师亦友,听朗读入情境,理清结构,毛泽东赞扬闻一多,夹叙夹议,夹叙夹议的作用,记叙与描写相结合,四字词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文课件ppt,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民主战士闻一多,潜心贯注,革命家,表达方式,阅读方法解密,重难点小结,闻一多朱自清故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图片ppt课件,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七子之歌·澳门,阅读第一部分,朗读释义,作诗的兴趣,解释望闻问切,表现他治学的刻苦,阅读第二部分,表情朗读,释义然后表情朗读,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