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 3 燃烧的条件一课一练
展开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1.如图S3-1所示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图S3-1
A.有可燃物
B.有助燃剂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
方法点拨
在探究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中,可燃物、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这三个条件中,改变的(或不同的)条件即是要探究的条件。
2.2019·泰安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图S3-2
A.图甲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图乙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丙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图丁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3.2019·北京用图S3-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 ℃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图S3-3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方法点拨
实验探究中常用的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实验探究中往往是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在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运用对比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4.2019·河南如图S3-4,将注射器中的溶液缓缓推入V形管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80 ℃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以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图S3-4
5. 用如图S3-5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实验过程如下:①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②从长颈漏斗向瓶内迅速注入60 ℃的水至刚刚浸没白磷;③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④白磷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S3-5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③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中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点拨
在密闭空气中磷燃烧会消耗氧气,冷却后装置内气体压强会减小,根据此原理可将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加以结合。
6.2018·广东请参与下列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或解释 |
(1) | 两根玻璃棒分别沾有95%的酒精和蒸馏水,将其置于火焰上 | 酒精________,蒸馏水________ | 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 |
(2) | 在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 |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后燃烧 | 乒乓球碎片的________比硬纸片低 |
(3) | 蜡烛a火焰_______ (填“先于”或“后于”)蜡烛b熄灭 |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_____________ | |
(4) | 用大烧杯罩住高、低两支点燃的蜡烛 | ①烧杯底部变黑;②蜡烛d火焰比蜡烛c先熄灭 | CO2不助燃,蜡烛不完全燃烧;蜡烛d先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拓展] 堆积的面粉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遇火星可能会发生爆炸。“小火燃烧”和“发生爆炸”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点拨
使可燃物充分燃烧有两个条件:一是有充足的氧气,二是可燃物与氧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面粉与空气接触面积大,燃烧比较剧烈,空气受热膨胀,发生爆炸。
7.小明用蜡烛进行了下列活动(如图S3-6所示)。
图S3-6
(1)活动一:点燃蜡烛后,电子秤示数逐渐减小。蜡烛减少的质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2)活动二:加入泡腾片(主要成分为柠檬酸、碳酸氢钠等),观察到水中产生大量气泡,蜡烛逐渐熄灭。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烧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可观察到蜡烛熄灭
B.最终杯中液面高于碗中液面
C.该方法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教师详解详析
1.C [解析]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所以装置中火柴头燃烧,是因为与空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其着火点;火柴梗是可燃物,与空气接触,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所以该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D [解析] 图甲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其目的是使煤充分燃烧;图乙中当火柴头向下时,火焰沿着火柴梗燃烧,提高了火柴梗的温度,更容易燃烧,且着火点不能降低;图丙中金属丝吸收了热量,使温度降低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图丁中金属镁在二氧化碳中可以燃烧,所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3.D [解析] 温度达到一定值时,白磷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对比①③,白磷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燃烧,红磷在较高的温度时才能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②中的红磷被沙子覆盖,不能与氧气接触,③中的红磷露置在空气中与氧气接触,②中的红磷不燃烧,③中的红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无烟煤属于可燃物,实验过程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其着火点。
4.2H2O22H2O+O2↑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析]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用80 ℃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二者都是可燃物,都接触氧气,但是由于着火点不同,所以现象不同,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5.(1)4P+5O22P2O5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白磷燃烧消耗氧气,气压减小
[解析] (1)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2)白磷在水中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白磷露出水面后与氧气接触立即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白磷燃烧消耗氧气,气压减小,所以瓶内水面上升。
对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要注意对比实验现象,通过在相同条件下改变某一因素得到不同的燃烧现象,得出改变的因素即得到的关于燃烧条件的结论。
6.[实验探究] (1)燃烧 不燃烧
(2)着火点
(3)先于 密度比空气大
(4)烧杯内产生的热使CO2气体上升(合理即可)
[拓展] 堆积的面粉与空气接触面积小,燃烧产生的热量也少;撒向空中的面粉与空气接触面积大,瞬间燃烧产生的热量多,空气受热膨胀,发生爆炸
7.(1)小于
(2)碳酸氢钠和柠檬酸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3)AB
[解析] (1)蜡烛燃烧是石蜡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蜡烛减少的质量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2)加入泡腾片(主要成分为柠檬酸、碳酸氢钠等),观察到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是因为碳酸氢钠和柠檬酸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将空气排出,导致蜡烛周围没有氧气,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蜡烛逐渐熄灭。(3)蜡烛在杯内燃烧时,消耗杯中的氧气,当氧气少到不足以支持蜡烛燃烧时,可观察到蜡烛熄灭;蜡烛在杯内燃烧时,消耗杯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使杯中的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碗中的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杯中,杯中液面上升;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且二氧化碳不能全部被水吸收,所以该方法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 3 燃烧的条件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 3 燃烧的条件当堂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 3 燃烧的条件习题: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 3 燃烧的条件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 3 燃烧的条件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 3 燃烧的条件课后作业题,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