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
展开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质量守恒的原因;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实践会对实验事实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2.会通过定量实验,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体会科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
【教学用品】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
仪器:托盘天平、锥形瓶、胶头滴管、注射器、橡皮塞、镊子
【教学过程】
【引入】 我国古代炼金术失败原因, 复习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新课】
提出问题: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比较,是否发生变化?
活动与实践:
实验方案 | 实验1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 实验2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
| 实验现象: 。反应后天平 (填:平衡或不平衡)。 反应前总质量是 g。 | 实验现象: 。 反应后天平 (填:平衡或不平衡) 反应前总质量是 g。 |
反应表达式
|
|
|
结论 |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
【结论、板书】科学家们通过了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说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反思释疑】
【分组实验】
实验3:打开实验2装置上的橡皮塞,轻轻振荡锥形瓶,同时把注射器中推到底,再塞好橡皮塞,放到天平上称量,观察天平的指针 (不发生、向左或向右)偏转 。
观察铜加热前后的质量,发现加热后固体质量 (不变、变大或变小)。
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简单分析波义耳和拉瓦锡的实验。
【分析归纳】各物质是指所有物质的质量,不能遗漏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特别是气态物质)。
【演示】圆形磁铁模拟过量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
【讨论归纳】必须是真正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没有参加反应(剩余)的物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课堂小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注意点、原因。
【练习与巩固】
1、4.8g镁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得到8g白色固体,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g.
2、高锰酸钾加热至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 (填>、<或=)反应前高锰酸钾的质量。
3、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减轻了?
4、16g硫和16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产生二氧化硫 g, 32g硫和16g氧气充分反应,产生二氧化硫 g。
5、将2g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中,再倒入136g过氧化氢溶液,充分反应后,试管内剩余物质质量为131.6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6、镁带在密闭的容器内加热,下图能正确表示容器及其所盛物质总质量的变化关系的是( )
7、下图形象地表示某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其中“”“”“”分别表示A、B、C三种不同的分子。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A、B和生成的C的分子个数比为 ( )
A.4∶3∶1 B.3∶1∶2 C.4∶1∶2 D.3∶l∶3
8、已知光合作用的反应表达式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葡萄糖中肯定有 元素。
9、下列各项:①原子的种类;②分子的种类;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种类;⑤分子的数目;⑥原子的数目。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
A.①②③⑤ B.①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布置作业】略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预习导航,教学器材,学习过程,效果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预习导航,学习过程,效果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实验探究,史料佐证,科学归纳,思维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