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物理(新教材)新人教版同步学案第三章 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6/1235002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高中物理(新教材)新人教版同步学案第三章 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6/1235002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高中物理(新教材)新人教版同步学案第三章 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6/1235002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4 力的合成和分解学案设计
展开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学习目标] 1.学会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2.会利用列表法、图像法、函数法处理实验数据.3.能根据F-x图像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
一、实验原理
1.如图1所示,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时弹簧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所挂钩码的重力大小相等.
图1
2.弹簧的长度可用刻度尺直接测出,伸长量可以由伸长后的长度减去弹簧原来的长度进行计算.这样就可以研究弹簧的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了.
二、实验器材
铁架台、弹簧、毫米刻度尺、钩码若干、坐标纸.
三、实验步骤
1.按实验原理图安装实验装置,记下弹簧自由下垂时下端所对应的刻度l0.
2.在弹簧下端悬挂一个钩码,平衡时记下弹簧的总长度并记下钩码的重力.
3.增加钩码的个数,重复上述实验过程,将数据填入表格,以F表示弹力,l表示弹簧的总长度,x=l-l0表示弹簧的伸长量.
| 1 | 2 | 3 | 4 | 5 | 6 | 7 |
F/N | 0 |
|
|
|
|
|
|
l/cm |
|
|
|
|
|
|
|
x/cm | 0 |
|
|
|
|
|
|
四、数据处理
1.建立如图2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以弹簧的弹力F为纵轴、以弹簧伸长量x为横轴,根据测量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作出F-x图像.
图2
2.以弹簧的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图像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
3.得出弹簧弹力和伸长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
五、注意事项
1.尽量选轻质弹簧以减小弹簧自身重力带来的影响.
2.实验中弹簧下端挂的钩码不要太多,避免超出弹簧的弹性限度.
3.测量长度时,应区别弹簧原长l0、实际长度l及伸长量x三者之间的不同,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了减小弹簧自身重力带来的影响,测弹簧原长时应让弹簧在不挂钩码时保持自由下垂状态,而不是平放在水平面上.
4.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与形变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
5.描点作图时,应使尽量多的点落在画出的线上,可允许少数点均匀分布于线两侧,偏离太大的点应舍去,描出的线不应是折线,而应是平滑的曲线或直线.
一、实验原理及操作
某同学做“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实验.
图3
(1)图3甲是不挂钩码时弹簧下端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其示数为7.73 cm;图乙是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此时弹簧的伸长量为________cm.
(2)本实验通过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的方法来改变弹簧的弹力,关于此操作,下列选项中规范的做法是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逐一增挂钩码,记下每增加一只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和对应的钩码总重量
B.随意增减钩码,记下增减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和对应的钩码总重量
(3)图丙是该同学描绘的弹簧的伸长量x与弹力F的关系图线,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OA,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93 (2)A (3)弹簧形变量超出弹簧的弹性限度
解析 (1)由题图乙标尺刻度可知示数l2=14.66 cm,所以弹簧的伸长量为Δl=l2-l1=6.93 cm.
(2)为防止弹簧超出弹性限度,应逐渐增加钩码的重量,故选项A正确.
(3)由题图丙知AB段伸长量与弹力不成线性关系,主要原因是钩码重力过大,导致弹簧形变量超出弹簧的弹性限度.
二、实验数据的处理
某同学做“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的实验时,设计了如图4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将待测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毫米刻度尺固定在弹簧一侧,并使弹簧另一端的指针恰好落在刻度尺上.他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然后在弹簧下端依次挂1、2、3、4、5个钩码,测出弹簧相应的总长度.每个钩码的质量都是10 g.实验数据见下表.(g取10 N/kg)
图4
钩码质量m/g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弹簧总长度l/cm | 3.00 | 3.50 | 4.00 | 4.50 | 5.00 | 5.50 |
弹力大小F/N | 0 | 0.1 | 0.2 | 0.3 | 0.4 | 0.5 |
(1)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悬挂钩码时,应在钩码静止后再读数
B.应在弹簧的弹性限度范围内进行测量
C.在安装刻度尺时,必须使刻度尺保持竖直状态
D.在测量弹簧原长时,应将弹簧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并测出其长度
(2)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在图乙所示的坐标纸上,作出弹簧弹力大小F跟弹簧总长度l之间的关系图像,并求出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__ N/m,原长l0=________ cm.
(3)一个实验小组在“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的实验中,使用两条不同的轻质弹簧a和b,得到弹簧弹力与弹簧长度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丙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a的原长比b的短
B.a的劲度系数比b的小
C.a的劲度系数比b的大
D.测得的弹力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答案 (1)ABC (2)见解析图 20 3.00 (3)AC
解析 (2)根据表中数据描点连线,就能得到F-l图像,如图所示,图线的斜率大小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解得k=20 N/m.当F=0时,弹簧长度为原长,l0=3.00 cm.
(3)在F-l图像中,当弹簧的弹力为零时,弹簧处于原长,故b的原长大于a的原长,故A正确;斜率表示劲度系数,故a的劲度系数大于b的劲度系数,故B错误,C正确;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故D错误.
三、创新实验
在“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并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5所示.所用的每个钩码的重力相当于对弹簧提供了向右的恒定拉力.实验时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5个钩码逐个挂在绳子的下端,每次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
图5
(1)有一个同学把通过以上实验测量得到的6组数据在图6坐标系中描点,请作出F-L图线.
图6
(2)由此图线可得出该弹簧的原长L0=________ cm,劲度系数k=________ N/m.
(3)该同学实验时把弹簧水平放置,与弹簧悬挂放置相比较,优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缺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F—L图线如图所示:
(2)弹簧的原长L0即弹簧弹力为零时弹簧的长度,由题图可知,L0=5×10-2 m=5 cm.
劲度系数为图像直线部分的斜率,k=20 N/m.
(3)优点:可以避免弹簧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缺点:弹簧与桌面及绳子与滑轮间存在摩擦,会造成实验误差.
1.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实验中,弹簧弹力的大小为F,弹簧的形变量(伸长量或压缩量)为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劲度系数k的具体数值只能用逐个计算的方法求出来,而没有其他的方法
B.如果没有测出弹簧原长,用弹簧长度l代替x,F-l图线也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C.利用F-x图线可求出劲度系数k
D.实验时要把所有点连到线上,才能探索得到真实规律
答案 C
解析 该实验中进行数据处理,可以采用图像法,并非只能用逐个计算的方法来求劲度系数k,故A错误;用弹簧长度l代替x,F-l图线不过原点,故B错误;在F-x图像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劲度系数,故利用F-x图线可以求出k的值,故C正确;实验时并非把所有点连到线上,而是让线穿过尽量多的点,不能穿过的点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故D错误.
2.图1甲为某同学用力传感器“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的实验情景.用力传感器竖直向下拉上端固定于铁架台的轻质弹簧,读出不同拉力下的标尺刻度x及拉力大小F(从电脑中直接读出).所得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
拉力大小F/N | 0.45 | 0.69 | 0.93 | 1.14 | 1.44 | 1.69 |
标尺刻度x/cm | 57.02 | 58.01 | 59.00 | 60.00 | 61.03 | 62.00 |
图1
(1)从图乙读出刻度尺上的刻度值为________ cm.
(2)根据所测数据,在图丙坐标纸上作出F与x的关系图像.
(3)由图像求出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 N/m,弹簧的原长为________ cm.(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 (1)63.60 (2)见解析图 (3)24.8 55.2
解析 (1)由题图乙可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0.1 cm,故读数为63.60 cm.
(2)根据表中数据,利用描点法作出对应的图像如图所示:
(3)由胡克定律可知,图像的斜率表示劲度系数,则k== N/m≈24.8 N/m,图线与横轴的交点表示弹簧的原长,则可知弹簧原长为55.2 cm.
3.在“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实验中.
(1)以下是小明同学准备完成的实验步骤,请你帮他按操作的先后顺序,用字母排列出来________.
A.以弹力为横轴、形变量为纵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用描点法作出实验图像
B.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在刻度尺上的刻度L0
C.将铁架台固定于水平桌面上,并将弹簧的上端系于横杆上,在弹簧附近竖直固定刻度尺
D.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1个、2个、3个、4个…钩码,当钩码静止时,记下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并记录在表格内
E.以弹簧形变量为自变量,写出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式
F.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
(2)小华同学选了甲、乙两根规格不同的弹簧进行实验,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出如图2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可计算得到两个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甲=_______ N/m,k乙=_______ N/m.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图2
(3)从图像上看,图像上端为曲线,说明该同学没能完全按实验要求做,图像上端成为曲线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制作一个精确度较高(即劲度系数较小)的弹簧测力计,应选弹簧________(选填“甲”或“乙”).
答案 (1)CBDAEF (2)66.7 200 (3)弹力过大,超过弹簧弹性限度 甲
解析 (1)在“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实验中,应先组装器材,然后进行实验,最后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为CBDAEF.
(2)根据胡克定律得两个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
k甲==≈66.7 N/m,
k乙===200 N/m.
(3)题图图像上端向上弯曲的原因是弹力过大,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从图像上可以看出甲的斜率大于乙的斜率,因为题图图像中纵轴为形变量,横轴为弹力,斜率的倒数表示劲度系数,所以甲弹簧的劲度系数较小,因此用其制成的弹簧测力计精确度高.
4.某同学“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1)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将刻度尺固定在弹簧一侧.弹簧轴线和刻度尺都应在________方向(选填“水平”或“竖直”).
(2)弹簧自然悬挂,待弹簧________时,长度记为L0;弹簧下端挂上砝码盘时,弹簧长度记为Lx;在砝码盘中每次增加10 g砝码,弹簧长度依次记为L1至L6.数据如下表.
代表符号 | L0 | Lx | L1 | L2 | L3 | L4 | L5 | L6 |
数值(cm) | 25.35 | 27.35 | 29.35 | 31.30 | 33.4 | 35.35 | 37.40 | 39.30 |
表中有一个数值记录不规范,代表符号为________.由表可知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________.
(3)如图3甲所示是该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出的图线,纵轴是砝码的质量,横轴是弹簧长度与________的差值(选填“L0”或“Lx”).
图3
(4)由图甲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 N/m;通过图和表可知砝码盘的质量为______ g.(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g取9.8 N/kg)
(5)如图乙所示是另一组同学实验得到弹簧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的F-x图线,由此可求出该组同学所用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 N/m(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竖直 (2)静止 L3 1 mm (3)Lx (4)4.9 10 (5)200 弹簧自身存在重力
解析 (1)为保证弹簧的拉力与砝码盘和砝码的重力大小相等,弹簧轴线和刻度尺均应在竖直方向.
(2)弹簧静止时,记录长度L0;表中的数据L3与其他数据有效数字位数不同,所以数据L3不规范,标准数据应读至cm单位的后两位小数,最后一位应为估读值,所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1 mm.
(3)由题图甲知所挂砝码质量为0时,
x为0,所以x=L-Lx(L为弹簧长度).
(4)由胡克定律F=kx知,
mg=k(L-Lx),
即mg=kx,所以图线斜率为,则弹簧的劲度系数
k=g= N/m=4.9 N/m.
同理,砝码盘的质量m0=
= kg=0.01 kg=10 g.
(5)F-x图像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则题图乙中的斜率k= N/m=200 N/m;图线不过原点说明没有力时弹簧有了形变量,故说明受到弹簧自身的重力的影响.
高中物理1 重力与弹力第2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1 重力与弹力第2课时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误差分析,注意事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必修 第一册4 力的合成和分解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物理必修 第一册4 力的合成和分解导学案及答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注意事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1 重力与弹力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1 重力与弹力学案设计,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