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10章 第2节 第2课时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35196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10章 第2节 第2课时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35196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沪科版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第2课时教案
展开第二课时 滑轮组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图片介绍,让学生知道滑轮组的概念;使学生初步掌握滑轮组的特点及其应用.
2.知道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由问题的提出、猜想、经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从而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培养抽象思维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培养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
【难点】
知道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滑轮组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192,完成以下问题:
定滑轮与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装置叫滑轮组.
【合作探究】
演示一 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起重物,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把提起重物所用拉力与物重相比较,再数一数承担物重的绳子有几段.
你发现了什么?
答:(1)拉力F的大小与吊起滑轮的绳子段数有关.(2)有几段绳子吊在动滑轮上,拉力就是物重(包括动滑轮重)的几分之一(不计绳重和摩擦),即F=(G+G动).(3)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nh.(n为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h为物体上升高度,s为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演示二 怎样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答:采用隔离法,在动滑轮与定滑轮之间画一条虚线,将它们隔离开,只算绕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如上图所示,动滑轮上有4段绳子,故n=4.
演示三 相同的滑轮组可以有不同的绕法
1.这两种绕法有什么不同?
答:绳子的起点不同;拉力的方向及大小不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不同.
2.滑轮绕线的原则是什么?
答:“偶定奇动”.即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为奇数时,绳子固定端在动滑轮上;为偶数时,绳子固定端在定滑轮上.
例题 如图所示,要使拉力为物体重的,请在图中画出绳子的正确绕法.
解答 根据题意,拉力是物重的,所以滑轮组由3段绳子承担物重,需要由动滑轮绕起.如图所示:
【教师点拨】
在分析承担总重的绳子段数时,误认为绕过动滑轮的绳子段数就是承担总重的绳子段数.正确的判断方法是:把动滑轮和被提升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有几段绳子跟这个整体相连,就有几段绳子承担总重.
【跟进训练】
1.如图所示,利用轻质滑轮组匀速拉动水平地面上重为200 N的物体,拉力F的大小为30 N.若不计绳子与滑轮组之间的摩擦,则物体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C )
A.30 N B.45 N
C.60 N D.300 N
2.在探究“滑轮组的使用特点”的活动过程中,老师给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探索性问题:有一人站在地面上,要把8 500 N的物体吊到高处,现有一条只能承受2 500 N拉力的绳子.
(1)请你帮同学们想一想,应当怎样装配滑轮组才能达到既省力、方便、安全,又节约滑轮的目的?(要求写出计算过程,并且画出示意图)
(2)用你设计的滑轮组将8500 N重物吊起来,需要用多大力拉绳子?(以上均不计动滑轮的重及滑轮与轴间的摩擦阻力)
解:(1)根据题意可知,在不计动滑轮的重及滑轮与轴间的摩擦阻力时,所需绳子的段数为n===3.4,所以滑轮组由4段绳子承担物重;为了能达到既省力、方便、安全,又节约滑轮的目的,人要站在地面拉绳子,并且n为偶数,所以要从定滑轮绕起,需要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如图所示:
(2)滑轮组有4段绳子承担物重,在不计动滑轮的重及滑轮与轴间的摩擦阻力时,提起物体需要的拉力为F=G=×8 500 N=2 125 N.
知识点二 滑轮组的应用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193,完成以下问题:
在现代化的生产中,人们使用的往往是复杂的机械,但复杂机械中的许多部件就是由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组合起来的.
课堂小结
滑轮组及其应用
(1)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滑轮组的省力情况:F=(G+G动)
(3)滑轮组的绕线原则:“奇动偶定”
(4)滑轮组的应用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物理八年级全册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全册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第2课时教案,共3页。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二节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二节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